7月3日,“行走的廣西博物館”來到南寧沛鴻民族中學,給師生們帶來了一節生動有趣的思政課。參與活動的學生紛紛感慨:“原來這些紅色標語背後還有這麼多故事。”
作為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簡稱“廣西博物館”)的社教品牌,“行走的廣西博物館”系列活動已經舉辦多年,通過展覽、主題課堂、互動體驗等方式,深入校園、社區、商圈等地,讓更多群眾加深對廣西歷史文化的了解。
本次活動以流動展覽、主題課堂、互動闖關、傳統技藝體驗和文創展示等形式呈現,現場氛圍熱烈。在流動展覽區,同學們參觀革命文物,了解文物背後的感人故事﹔主題課堂裡,老師以革命文物為敘事主線,帶領同學們穿越時空,重溫血與火交織的抗戰歲月﹔互動體驗區內,同學們選擇自己喜歡的紅色標語制作成雕版印刷作品,親身感受雕版印刷技藝的獨特魅力,在動手實踐中加深對紅色文化的理解。
6月23日,“行走的廣西博物館”開啟了2025年的旅程,首站走進南寧市桂雅路小學開泰校區,隨後又陸續走進伶俐鎮王京小學、南寧職業技術大學等,所到之處好評如潮。
“今年,我們突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的主題,讓紅色課堂走進校園。”廣西博物館社會教育部副主任蕭瀟介紹,項目結合館內即將展出的“廣西文化抗戰特展”以及豐富的革命文物資源,以“文脈烽火”為主線,串聯起廣西抗戰歷史中的文學、美術、戲劇、音樂等內容,構建移動式、沉浸式的紅色課堂。
博物館作為開展歷史文化教育活動的重要場所,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為思政教育提供了生動直觀的教材。作為全國“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之一,廣西博物館致力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館內推出的青少年實踐教育課程“革命文物背後的紅色故事”的基礎上進行了內容提升,以革命文物、英雄人物、理想信念為授課重點,以“文化抗戰:筆墨烽火中的精神長城”為敘事主線,同時結合當下,呼吁青少年在新時代繼承和弘揚偉大抗戰精神。
從夏衍、秦似等人在桂林創辦《野草》,到《救亡進行曲》作曲孫慎在柳州開展抗日救亡歌詠運動,再到西南劇展中革命志士以戲劇之力喚醒抗戰意識……廣西博物館志願者娓娓道來,同學們聽得津津有味。志願者還根據不同的授課對象,採取不同的授課方式:在南寧沛鴻民族中學,志願者通過展示革命文物圖片、講述革命故事,讓同學們了解文物背後的革命人物,用革命先烈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激勵同學們勇往直前﹔面對大學生群體,志願者則著重關聯新時代典型人物,通過開展黨性教育,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成為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
除了主題課堂,廣西博物館還設計了“送你一顆小紅星”闖關互動、紅色雕版印刷體驗等互動體驗活動。其中,“送你一顆小紅星”闖關互動包括文物拼圖、對歌解密等環節,集齊“星星之火”即可兌換文創書簽。這些形式多樣、主題鮮明的實踐教學,引導學生們主動了解展覽背後的歷史故事,在互動中感受紅色文化的魅力。
“接下來,我們還會繼續走進各大中小學校,推動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讓紅色文化、革命文物‘活’起來、‘動’起來、傳下去。”蕭瀟說。(郭凱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