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全域旅游 打造河景交融的“鐘樓樣板”
來源:中國旅游報
編輯:
發布時間:2022.03.11 10:29
  鐘樓區是江蘇省常州市的主城核心區,擁有2000多年的歷史,人文薈萃,底蘊深厚。近年來,鐘樓區緊緊圍繞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堅持科學謀劃、高位推進,深挖運河文化和旅游資源,創新培育多元業態,積極提升服務配套,努力構建“文化引領、產業互融、河景一體”的全域旅游發展格局。如今的鐘樓,古運河畔流光溢彩,城市品質不斷提升,一幅河景交融、全域皆美的精致圖景徐徐展開。
  規劃先行 齊抓共建
  自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開展以來,鐘樓區立足全域實施大旅游戰略,貫徹“多規合一”的發展理念,將全域旅游列入“十四五”規劃,加強全域旅游與國土、生態環保、綜合交通的對接。同時,注重政策系統供給,先後出台《常州市鐘樓區全域旅游規劃(2020-2035)》《鐘樓區創建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工作方案》《鐘樓區文旅休閑明星城建設行動方案(2020-2022年)》,健全相關政策體系,為全域旅游發展勾勒藍圖。
  為統一步調發力全域旅游,鐘樓區著力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創新。2020年年底,鐘樓區建立了“黨委主責、常委負責、政府履責”的組織體系,成立了區委、區政府領導牽頭的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形成了區級、鎮(街道)級、社區級黨政統籌、三級聯動的創建工作體制,並將全域旅游納入區、鎮(街道)、社區三級綜合考評目標,形成高位推動的創建態勢。同時,建立“清單+專班”制度,先後出台《關於深化重點工作專班推進機制的實施意見》《關於印發5張清單及項目招引任務分解的通知》,加強統籌領導,推進重點規劃編制和重點項目落實。為真正實現“部門協同、齊抓共管、全民共治”,鐘樓區制定示范區創建實施方案,研究制定8類52項168條指標任務,聯合25個部門和所有鎮(街道)建立創建指引274條,並將全域旅游融入網格化社區治理,構建“網格員+居民聯查聯管”模式,動態監測全域旅游工作。
  此外,鐘樓區還建立專業人才引育機制,實施“龍城英才計劃”項目136個,出台《鐘樓區鄉土人才(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專項扶持辦法》推進非遺類人才配套資金獎補政策,成立以高校教授、文化學者、民俗專家組成的鐘樓全域旅游發展專家委員會,舉辦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指導培訓班,與高等院校簽訂“文旅人才培訓基地”合作協議,為鐘樓區全域旅游發展注入智慧力量。
  以水為脈 豐富供給
  篦箕巷、西瀛裡、南市河串珠成鏈,常州“三寶”博物館等地聚集45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擁有瞿秋白紀念館、大運河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作為京杭大運河流經常州的兩大主城區之一,鐘樓區的核心文化和旅游資源主要分布在運河兩岸,如何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與全域旅游發展緊密結合,做出自己的特色和亮點,著力打造運河城市新樣本,是鐘樓區努力的方向。
  鐘樓區文化體育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鐘樓區以貫穿城區的大運河為軸,優化老城區中心板塊的空間布局,創新培育文商旅融合的多元業態,多措並舉保護和利用運河沿線資源。
  講好老城廂故事,提升運河沿線景觀,鐘樓區積極落實《常州老城廂復興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綱要(2020-2022年)》,在更大限度保留原始風貌的基礎上對南市河歷史文化街區進行提升改造,與周邊的青果巷、篦箕巷聯通,成為傳承運河文化、呈現江南水鄉生活的重要載體。針對老城廂土地資源緊缺現狀,鐘樓區採取點狀與線狀相結合供地的方式,優先規劃安排旅游用地指標,建成一批“口袋”公園及濱河綠地。為保護名人故居,鐘樓區先後啟動了盛宣懷故居、夏家大院、孫中山紀念堂、庄蘊寬故居、崇真女校等修繕工作,並以此為載體,打造一批以“常州三杰”為代表的紅色旅游產品。目前,鐘樓區正在對古運河穿越城市中心的運河文化景區——古運河南大街文化旅游區進行范圍調整和運營提升,著力構建一帶(古運河文化帶)一核(南市河歷史文化街區)六組團(盛宣懷故居、明城牆-西瀛裡、篦箕巷-文亨橋、民元裡壹號、人民公園-季子、夏家大院-鎖橋灣)的文化和旅游發展格局。
  以運河串聯沿線景觀的同時,鐘樓區進一步加強運河沿岸的業態創新,完善旅游產品供給,促進旅游產業轉型升級。以“運河五號創意街區”將常州恆源暢廠、常州梳篦廠等運河沿線的老廠串聯,通過園區轉型,探索兼顧工業遺存與城市發展的“共融”之路﹔在“運河五號創意街區”和瞿秋白紀念館分別推出“織夢運河”沉浸式話劇、《又見少年阿霜》實景化演出,培育市場導向型的文化和藝術產業業態﹔大力發展鄉村度假游,推進鄉村旅游重點村安基村與殷杏泰片區融合發展,成為市民、游客樂享的都市“後花園”。此外,鐘樓區還以運河水陸空間為“形”、以夜間經營為“點”,推出“鐘樓夜經濟”品牌,舉辦“激情之夏”常州旅游節分會場“城中央最常州”活動,發布“夜享城市”夜游鐘樓旅游路線產品,規劃貫通南北大街、三堡街—西直街、安基村為主線的夜經濟生態帶,推動夜間經濟發展,進一步增強城市活力。
  在“十四五”規劃中,鐘樓區明確了“中軸樞紐支點、都市智造高地、運河文創名區、生態宜居家園”的功能定位。根據常州市鐘樓區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未來5年,鐘樓區將以建設長三角一流現代化城區為指引,切實增強“弘揚運河文化、擦亮運河名片”的使命擔當,打造“文化、生態、產業、城市”融合發展的大運河示范區。下一步,鐘樓區文化體育和旅游局將重點圍繞“運河文創名區”建設,加快串聯運河文旅帶新軸線,創建運河文旅演繹帶,豐富運河文化和旅游產品供給,形成“書香水岸,最美江南”鐘樓運河符號。
  提升服務 主客共享
  發展全域旅游,既要讓游客舒心,又要讓市民滿意。近年來,鐘樓區把整個鐘樓當作一個大景區來打造,通過文化復興、商圈振興、旅游創新、城市更新同頻共振方式,提升公共服務質量,推動城市品牌升級。
  加快構建“快旅慢游”服務體系,鐘樓區構建了全域旅游交通地圖和公路服務網絡,通過旅游專線、旅游公交、運河游船、地鐵、共享汽車等,實現全域休閑旅游景區互聯互通。讓游客沉浸在“詩和遠方”的美好意境,鐘樓區對原有的旅游咨詢中心進行提質升級,將南市河歷史文化街區、南大街特色商貿中心、大廟弄文旅特色街區、瞿秋白相關文保古建筑、秋白書苑文體設施中心等區域融合,構建融合性游客咨詢服務體系。堅持“主客共享、全域共建”,鐘樓區著力打造全域旅游智慧服務平台,並增設特色街區、熱門景區、文商旅集聚區的數據配套,游客可通過“鐘樓智慧旅游”平台享受旅游咨詢、票務預訂、停車休息、商品售賣、醫療救助等服務。挖掘自身資源價值,鐘樓區主動對接旅游消費市場,開發了包含特色美食、匠心工藝、景區文創、城市非遺、土特產品、酒店用品等在內的“鐘樓禮遇”文創產品,用“顏值”與“內涵”兼具的產品與服務,提升市民、游客的幸福感和滿意度。
  船在水中行,人在畫中游。如今,白天游覽古運河南大街文化旅游區,逛篦箕巷、過文亨橋,發現非遺技藝的獨特魅力,或者拜訪瞿秋白故居,看一場《又見少年阿霜》沉浸式演出,感受紅色文化的熏陶。夜晚乘著畫舫夜游古運河,參觀“運河五號創意街區”,觸摸近代工業歷史,或在三堡街嘗美食,賞夜色,見證“龍城小外灘”的時尚繁華……活力四射的鐘樓區已成為“宜游宜居”的城市旅游目的地。接下來,鐘樓區將圍繞常州“532”發展戰略和鐘樓區“中軸樞紐支點、都市智造高地、運河文創名區、生態宜居家園”定位,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挖掘“運河古城”潛力、放大“時尚都市”魅力,將鐘樓區打造成為全域旅游精彩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