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文旅體商高質量融合發展在繁榮文化中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
發布時間:2025.11.25 09:08
遼寧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是在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上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對進一步凝聚起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磅礡力量,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而團結奮斗,具有重大意義。遼寧文旅系統把學習好貫徹好全會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重大政治任務,更加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在推動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上勇於爭先,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遼寧篇章貢獻文旅力量。
  提高政治站位,把准歷史方位
  深悟要義、把握精髓。“十五五”時期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取得決定性進展的關鍵時期。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對未來五年發展作出頂層設計和戰略擘畫,是乘勢而上、接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又一次總動員、總部署。全會將“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升”列為“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深刻表明文化建設已超越單一領域范疇,成為衡量中國式現代化成色的關鍵指標,需充分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調動一切有利於文化發展的積極因素,匯聚文化發展的強大動能,扎實推進文化強國建設。
  明辨方位、勇擔重任。文化繁榮興盛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十四五”時期,遼寧文旅系統深入踐行習近平文化思想,守正創新、篤行實干,文體旅融合煥發了新氣象。雜技劇《先聲》獲文華大獎和“五個一工程”獎,沈陽合唱團體連續斬獲全國群星獎,文化原創力不斷提升﹔牛河梁遺址被確認為中華文明“古國時代”第一階段代表,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對外開放,“博物館熱”持續升溫,非遺保護傳承體系更加健全,文化遺產煥發時代光彩﹔文體旅融合業態不斷創新,新增一批國家級旅游品牌,2024年全省旅游人次和收入創歷史新高,文旅消費對經濟發展的貢獻顯著提升。展望“十五五”,遼寧文旅系統將對標對表高質量發展、社會文明程度提升等目標任務,保持戰略定力、堅持守正創新,以歷史主動精神克難關、戰風險、迎挑戰,聚焦提振信心、擴大內需、拉動消費,向支柱產業進軍,發揮好“軟力量”的“硬支撐”作用。
  堅持突出重點,志在勇於爭先
  “十五五”時期將是文旅產業快速發展的黃金期,遼寧文旅系統將深刻把握文化發展規律,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推動文化事業和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雙輪驅動,以文化賦能經濟社會發展全局。
  一是聚人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發揮文化養心志、育情操的作用,努力提高遼寧文化原創力,實施“遼寧文藝高峰”計劃,創作生產更多思想深刻、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遼字號”文藝精品﹔深耕遼寧特色文化資源,扶持地方小品、小戲等特色藝術展演。持續深化國有文藝院團改革,實施新東北人才培育計劃和青年人才托舉計劃,努力出精品、出人才、出經驗,發揮文化陶冶情操、啟迪思想、溫潤心靈的積極作用。
  二是暖民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廣泛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繁榮發展新大眾文藝,打造一村一特色“村晚”品牌﹔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一體化、標准化建設,在全國率先實現全省公共圖書通借通還體系全覆蓋,推動更多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將“惠民生”與“促消費”緊密結合,打造一批主客共享、功能復合、小而美的文旅體商融合新空間。
  三是強信心。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數字化賦能文化遺產保護,建設紅山文化基因庫和紅山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數字化平台,推進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申遺,為中華文明起源提供實證史料﹔加強東北抗聯、抗美援朝等革命文物整體性保護利用,傳承紅色基因﹔加強歷史文化名城、街區、村鎮有效保護和活態傳承,強化奉國寺大雄殿、興城城牆、北鎮醫巫閭山等保護和活化利用,建好用好長城國家文化公園(遼寧段)﹔推進特色非遺整體性保護,探索非遺與現代生活連接點,打造非遺城市會客廳,扎實開展非遺在校園、在社區活動,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豐厚滋養,堅定文化自信。
  四是優供給。數智化賦能文化產業轉型,加強數字演藝、數字藝術、沉浸式體驗等多業態集成,以科技創新和數字化變革為驅動,系統挖掘以紅山文化、工業文化為代表的地域特色文化資源,創新發展數字文化產業、智慧旅游等﹔把握“情緒經濟”律動,推動傳統文旅業態強基煥新,打造國家級旅游品牌﹔加快發展郵輪游艇、低空文旅、沉浸體驗、房車露營等文旅新業態,激活消費新引擎,實現從規模速度向質量效益轉變﹔加快推進全省公共文化場館和旅游設施國際化、適老化、無障礙化改造,滿足分眾化體驗需求,讓群眾共享發展成果。
  五是促融合。發展“文旅體商+工業、農業、教育”等新場景新業態新模式,推動要素從簡單疊加到深度相融﹔推動文旅體商深度融合,以“東北超”“十五冬”等為載體,打造“跟著賽事去旅行”品牌,實現體育興、文化活、旅游火、消費熱的良性循環,構建融合發展良好生態﹔改造廢棄礦區、老舊廠房,實現工業遺存的保護與活化利用,推出“大國重器”工業研學線路﹔實施“十百千”鄉村旅游提質工程,培育鄉村精品民宿、鄉村旅游市集、農文旅龍頭企業,開發農業生態觀光、農業研學、田園康養等產品,推動農副產品向旅游商品轉化﹔系統開發研學產品體系,打造集生產觀摩、互動體驗、知識探究、購物消費於一體的旅游新模式,建設一批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實現“游”“學”相長、寓教於旅。
  六是轉作風。堅持黨建引領,持續深化理論武裝,夯實“講、懂、守”,打造忠誠干淨擔當的干部隊伍﹔提高工作效能,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市場主體活力﹔講好遼寧故事,深化國內外交流合作,展現“寵客聽勸”的遼寧文旅形象。

  遼寧省文旅戰線正凝聚起干事創業的強大合力,在繁榮文化中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為“十五五”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