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至8月,首屆中國新疆民間藝術季優秀節目巡演活動舉辦﹔6月,“四季童讀”2025年夏季卷發布儀式暨“書香潤疆閱讀季”系列閱讀推廣活動在新疆啟動……今年以來,由新疆各級公共文化服務機構舉辦的活動越來越多,一系列精品文藝節目脫穎而出。
但在20世紀50年代初,新疆的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屈指可數。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後,在黨和國家的重視和關懷下,自治區黨委、政府不斷推進公共文化場館建設,有力推動了公共文化服務工作。
文化館(站)形成五級公共文化服務網
走進擁有“六館一心”美譽的烏魯木齊市文化中心就會看到時尚氣派、科技感強的烏魯木齊市文化館等場館,哪怕不是周末,這裡也是一派繁忙的景象。“新文化館有專業的排練廳,都是分開排練,互相不影響,真是太方便了。以前想排練都得提前預約,還得排隊。”烏魯木齊市廣場舞愛好者馬勇說。
據烏魯木齊市文化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館長石忠明介紹,烏魯木齊市文化館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曾先後落腳於解放路、青年路,如今搬遷至烏魯木齊市文化中心,新館面積達1.5萬平方米,新增音樂創編室、模特排練廳、健身廳、交響樂廳等空間。
坐落在阿克蘇地區阿瓦提縣英艾日克鎮也克力村的文化大院,是村裡的文化活動場所,村民經常在這裡跳麥西熱甫,大院的書架上擺放著各類圖書和報紙雜志,時不時有人來翻看借閱。“黨和政府非常重視文化建設,不僅在我們家門口建了文化大院,還在村裡建了文化廣場,經常組織不同的文化活動。”村民孜乃提古麗﹒阿布迪米提說。
據統計,目前新疆擁有文化館118個,實現了“縣縣全覆蓋”,其中被評為國家級的有82個(包括一級館27個、二級館24個、三級館31個),文化館分館1181個,鄉鎮(街道)文化站1123個。在不斷推進鄉鎮(街道)、村(社區)文化站建設的過程中,評選出598個文化大院示范點,形成了自治區、地(州、市)、縣(市、區)、鄉鎮(街道)、村(社區)五級公共文化服務網。
圖書館萬人擁有量高出全國平均值
坐落在烏魯木齊市文化中心的圖書館新館,面積達1.6萬平方米,紙質藏書達65萬冊,設有專題閱覽區、期刊借閱區、新書借閱區、研學空間、電子閱讀區、地方文獻室、特藏室等空間。
“市圖書館始建於20世紀70年代末,先後落腳於明德路、南湖路等地,不論藏書規模還是面積都很有限,功能區也非常少。如今,新館的閱覽席位超過1600個,圖書館已成為休閑度假的公共文化場所。”烏魯木齊市圖書館副館長付麗萍說。
黨的十八大以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出台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公共圖書館條例》等政策法規,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優化基層閱讀環境,加強閱讀資源供給,為深化全民閱讀提供制度保障。在援疆省市的支持下,一批設施先進的現代化圖書館和城市書房相繼落成並服務讀者。
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圖書館推進科技賦能圖書館建設,推出了基於AI大模型開發的虛擬閱讀助手“克小圖”與“克小閱”,可協助讀者完成選書、找書和借閱流程。該館還通過AI裸眼立體視頻、4D涂繪和智能機器人,給青少年讀者帶來不一樣的沉浸式閱讀新體驗。
截至目前,新疆共有各級公共圖書館111個,全國上等級館共計96個(包括一級館24個、二級館20個、三級館52個),分館1266個。在新疆,每萬人擁有公共圖書館建筑面積152平方米,高於全國平均值2%。
公共服務讓文旅體驗更豐富
近年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推進基層文化建設,成功創建一批基層文化名片,形成一批基層文化品牌,推進文化惠民下基層等活動,與新時代文明實踐點、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農家書屋、鄉村大舞台、普通話夜校共建共享,形成合力,實現更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務城鄉均等化、普惠化。
“十四五”期間,新疆評選出烏魯木齊市米東區三道壩鎮等3個“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和阿克蘇地區阿瓦提縣阿瓦提鎮等18個“自治區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助力鄉村振興、促進文旅融合和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伊寧市“巴揚琴聲奏響文旅融合新篇章”等3個案例還入選了“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建設典型案例。
近5年來,新疆各級公共服務機構根據不同群體的特點與需求,深入社區、廣場、學校、敬老院等場所開展文藝演出、知識講座、展覽和藝術培訓。目前,全區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已全部實現無障礙、零門檻進入,公共空間場地及基本服務項目全部免費,為特殊群體享受公共文化服務提供了極大便利。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公共服務處處長蒲懷民介紹,“十四五”以來,在新建、改擴建新疆藝術中心(新疆美術館、文化館、藝術研究所等)、烏魯木齊文化中心等公共文化設施的同時,依托中央預算內新疆專項新建32個公共圖書館、文化館,有效補齊基礎設施建設短板﹔各級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開展群眾文化活動18.65萬場次,服務群眾12715.82萬人次(包含線上、線下),各級公共圖書館累計流通2090.49萬人次。(王思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