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個作品榮獲廣東省第十三屆少兒藝術花會金獎,獲獎數量位居全省第一﹔4個作品入圍第二十屆群星獎終評﹔行者融合樂團赴尼日利亞、巴布亞新幾內亞、西班牙馬德裡演出……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5周年,近期,深圳的群眾文藝作品和團隊不斷傳來喜訊,在展示深圳群文風採的同時,踐行講好深圳故事和改革開放故事。
近年來,深圳市委提出,要涵養城市的科學精神、人文精神、藝術精神。全市宣傳、文化部門堅持用現代化發展的視野、多元融合的理念,鼓勵創作文藝精品,並從體制機制上予以保障。深圳市設立了宣傳文化發展專項資金,福田、龍華、龍崗、光明等區制定了文藝精品創作扶持辦法。深圳市文化館館長曾昶介紹,深圳市文化館通過平台帶動、市區聯動、人才發動等形式,全面激發群文創作的動能。
市區聯動是深圳繁榮群文創作的一大亮點。曾昶表示,深圳各區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優勢,如羅湖的“戲窩子”、福田的音樂、南山的舞蹈等,但以前各區都是單打獨斗,能夠調動的團隊、專家、經費等資源都相對有限。近10年來,深圳市通過建設“市級中心館+區級總分館”的總分館體系,市、區兩級文化館形成聯盟,實現資源共享、服務共融、精品共創。
如今,深圳形成了群文創作“全市一盤棋”的良好氛圍,創作出一批經得起檢驗的作品。在2022年第十九屆群星獎評比中,由深圳市羅湖區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羅湖區文化館、深圳市文化館聯合打造的小品《煙》,深圳市文化館、福田區公共文化體育發展中心聯合報送的福田星輝合唱團獲得群星獎。在今年第二十屆群星獎入圍終評作品中,表演唱《追光》由深圳市文化館、福田區公共文化體育發展中心、南山區文化館聯合組織演出,群口快板《東江,東江,我是延安》則由深圳市文化館、鹽田區文化館、鹽田區梅沙街道公共事務中心聯合組織演出。
每逢金秋時節,深圳市民都會迎來一場文化藝術盛事——“鵬城金秋”市民文化節。從1992年開始,這一連續舉辦34年的文化節,不僅讓市民在家門口享受到文化藝術的滋養,也發展成為群眾文藝精品創作的展示平台。深圳市文化館副館長舒陽介紹,該藝術節對接廣東省群眾藝術花會,每年按照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少兒舞蹈的節奏輪流創作作品,形成了常態化的作品選拔機制,提升了基層文化部門的創作意識和創作水平。2024年舉辦的深圳市第二十一屆“鵬城金秋”市民文化節暨第十三屆少兒藝術花會收到參評作品逾8000件,直接參與的市民超過2萬人次,評選產生976個獎項。深圳在全省乃至全國評比中獲獎的作品,有很多是從該文化節中脫穎而出的。
深圳市文化館還培育了“周末劇場”“晒藝大舞台”等品牌活動,形成“出人出作品”的群眾文藝創作生態。其中,“周末劇場”是深圳市文化館打造的惠民文化品牌,至今已有近20年的歷史。舒陽介紹,來自深圳乃至粵港澳大灣區的民間文藝團隊都可以登上這一舞台展示風採。深圳市文化館還結合各種比賽、展演展示活動開設培訓班,從題材選擇、創排手法、舞台呈現等方面為文藝團隊提供指導,並邀請專家評委對作品進行點評。
好的作品離不開優秀人才隊伍。在深圳市文化館的帶動下,各區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如南山區文化館培育壯大40余支優秀示范團隊,打造曲藝類惠民劇場“笑歌曲藝社”,彌補了該館缺乏語言類文化品牌的不足,已開展惠民演出上百場。南山區文化館還與社會力量合作,創辦了春蕾夢想合唱團(深圳)、灣區少年合唱團、清北研究生合唱團等一批團隊,招募組建“藝術推廣人”團隊,引進名家名作。鹽田區“山海音樂空間”自2023年6月成立以來,已成功推出21首歌曲和7首器樂作品,開展了75場音樂活動和4場專題講座,引進7個地域性音樂賽事。通過舉辦“音為青春”山海音樂趴、“沙灘音樂節”等活動,鹽田區成為音樂愛好者的聚集地和音樂創作的搖籃,為文藝精品創作提供了豐富的靈感和實踐空間。
“對專業人員,我們本著‘不求為我所有,但求為我所用’的態度,補齊創作短板,加強創作力量。”舒陽說。除了培育本土創作人才,深圳還利用“鵬城優才”計劃引進省內外有豐富創作經驗的專家,幫助創作、打磨、提升群眾文藝精品。2022年,剛從湖北省文化館副館長任上退休的周曼麗成為“鵬城優才”中的一員。她的作品曾經十多次獲得群星獎,《追光》就是她為深圳量身打造的一個作品。周曼麗和團隊經過多次採風,抓住“來到深圳就是深圳人”的城市口號,借用《山海經》裡“夸父逐日”的故事表現深圳人的拼搏精神,贊美每個深圳人都是一道光,都是那個追光的人。該作品經過不斷修改、反復提升,在2023年11月舉行的廣東省群眾藝術花會(音樂舞蹈)比賽中獲得音樂類作品金獎。
每一個優秀作品都是精心打磨的結果。在群口快板《東江,東江,我是延安》的創作中,主創團隊扎根歷史,實地踏訪大鵬所城抗戰遺址群,深入考察土洋村東江縱隊司令部舊址,從舊址的陳設、留存的史料中捕捉當年軍民抗戰的鮮活細節,為創作積累豐富的素材。同時,抓住“東縱第一部電台的誕生”這一微觀切口,折射東江縱隊與黨中央始終同向同行的堅定信念。主創團隊對作品進行了幾十稿打磨,一稿又一稿地“摳”情節,最終產生了一個扎根群眾、傳承紅色基因且兼具藝術水准與精神力量的好作品。(譚志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