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日照:從過境地到目的地的吸引力升級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
發布時間:2025.11.25 10:31
  近日,山東日照莒縣浮來山迎來一年中最浪漫的時刻,4000年的銀杏古樹披上燦爛的金色華服,迎接著絡繹不絕的游客。古樹下,國學雅集、文創市集、攝影賽展、非遺展演……豐富的沉浸式體驗活動全面展現“千年古縣﹒勿忘在莒”的魅力。
  從獨具魅力的莒文化到“聽著歌看日出”的音樂盛宴,再到山海之間的民宿集群……近年來,日照深挖多元文化底蘊,通過文化資源活化、場景創新、業態融合等舉措,推動文旅產業從傳統觀光轉向沉浸式體驗,繪就文旅融合新畫卷。
  深挖莒文化底蘊
  讓文化從書本走向現場
  穿過山門,進入定林寺,一棵巨樹映入眼帘。據大樹前立於清順治年間的碑文記錄,莒、魯兩國國君於魯隱公八年(公元前715年),會盟於這株大銀杏樹下。
  金黃葉片鋪滿古剎庭院,與南北朝時東莞莒人劉勰創作《文心雕龍》的“校經樓”相映成趣。作為莒文化載體之一,銀杏古樹見證了歲月變遷,訴說著莒地綿延千年的文化傳奇。
  “每年11月上旬是這棵銀杏古樹的最佳觀賞期,滿樹金黃的葉片如金箔在陽光下閃耀,十分震撼。”一名游客說。自11月1日莒縣啟動“杏好遇見”2025浮來山銀杏季暨福壽文化月系列活動以來,浮來山景區日均接待游客4.5萬人次。
  古樹帶來的熱度,不僅點燃了景區,更輻射到莒縣的街頭巷尾。以銀杏為媒,莒縣將浮來山、莒國古城、莒縣博物館等串珠成鏈,形成一條文化底蘊深厚的文旅長廊。
  在莒國古城的青石板街巷,沿途牌坊林立,處處充滿了煙火氣息。百工坊內,非遺技藝活態呈現﹔文昌閣前,古風演藝引人入勝﹔莒縣博物館創新推出的“博物館+莒國古城+浮來山景區”一體化研學線路,將館藏文物觀賞與古城沉浸式體驗、浮來山人文景觀游覽有機結合,形成“文化溯源—場景再現—自然觀光”的復合型旅游產品,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客。
  一棵4000年的古樹、一座活著的古城,一處探尋莒文化的殿堂……從單點爆火到全域文旅的“全面開花”,莒縣用“小切口撬動大市場”的發展邏輯,正是日照將自然景觀與文化底蘊綁定,系統構建特色文化資源圖譜促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的生動縮影。
  創新呈現形式
  沉浸式文旅場景可感可觸
  當傳統濱海旅游單一模式難以契合游客對個性化、沉浸式體驗的追求,日照將海洋資源與影視、音樂、賽事等深度融合,構建起“全齡段、全時段、全場景”的旅游新生態,讓文化體驗更具吸引力。
  隨著根據日照作家趙德發作品改編的電視劇《生萬物》熱播,日照專門推出了“跟著影視劇去旅行”活動,讓屏幕裡的山海風情變成游客可觸、可感的旅行記憶。
  除了影視IP的活化利用,音樂與賽事的跨界相融讓日照的城市記憶更加深入人心。針對旅游“年輕化、短途化、輕奢化”趨勢,日照著力發展演藝經濟,將海洋與青年文化深度綁定,“音你而來日照山海”沙灘音樂節、管樂嘉年華、港台群星演唱會以及“High玩金沙灘音樂角”、大學生沙灘音樂節等演出活動持續推出,“跟著演出游日照”已成為城市文旅新名片。接連舉辦的2025年山東省齊魯足球超級聯賽日照主場賽事吸引2萬余名觀眾,配套推出主題旅游線路,聯動景區、酒店推出專屬優惠,讓游客在觀賽之余還能登高山、賞大海、享美食,實現“賽事流量”向“消費增量”的轉化。日照正以 “演藝經濟激活流量”的創新模式,推動文旅產業從“過境地”向“目的地”跨越。
  拓展融合業態
  從“單一看海”到“多元體驗”
  文化賦能關鍵在於構建多元化的文旅消費體系。日照緊扣“文旅+”發展思路,實現了從“單一看海”到“多元體驗”的轉變。
  在多元文旅業態的帶動下,住宿需求持續攀升,尤其是兼具休閑屬性與舒適體驗的度假酒店,成為眾多游客的首選。日照開元森泊度假酒店坐擁10公裡黃金海岸線,其“全季+全時”的運營策略讓北方濱海旅游實現“淡季不淡”:30℃室內恆溫水樂園讓游客在寒冷季節也能享受玩水樂趣,“林間之巢”“積木客房”等風格各異的客房憑借獨特設計成為網紅打卡地標。
  民宿的提質升級,讓旅游體驗更有溫度。綿延數十公裡的濱海民宿帶上,映入眼帘的是各具特色的主題場景,包括海釣俱樂部、非遺工坊、星空露營基地、海洋科普館等。“3年前,我們的收入85%來自住宿,而現在這個數字已經降到62%,剩下的38%全部來自各類體驗性消費。這意味著我們不再隻是‘賣房間’,更是更重視‘體驗’和‘生活方式’。這種轉變,正是民宿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所在。”山海天民宿協會會長成兵說。

  截至10月31日,日照市現有旅游民宿2836家,客房17441間,床位38143張,1月至10月累計接待住宿旅客223.49萬人次,實現營業收入2.54億元。(裴秋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