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銅鼓、山歌更響亮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
發布時間:2025.11.27 11:13
  初冬的桂西北,山水色彩斑斕,民族節慶多姿多彩。近日,第二十三屆河池銅鼓山歌藝術節(簡稱“銅鼓山歌藝術節”)在河池市金城江區舉辦。本屆藝術節精心組織了文藝展演、非遺展示、山歌擂台、書畫攝影展等活動,生動展現了國家級銅鼓文化(河池)生態保護區(簡稱“銅鼓文化保護區”)的獨特魅力,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守正創新中綻放時代光彩。
  多民族文化交流交融
  燈光璀璨,鼓樂喧天,11月14日晚,銅鼓山歌藝術節開幕式晚會精彩上演,現場人山人海。晚會上,既有《鼓韻千年》《姆洛甲》等歷史題材舞蹈,也有《藤纏樹》《武篆民謠》《蓮花調》等民歌聯唱,生動展現了河池的山水神韻與民族風情。“鼓聲氣勢磅礡,舞蹈充滿神秘,那些民歌則情意綿綿,藝術特色很鮮明,讓人感受到一種極致多樣的文化魅力。”來自廣東的游客蔡曉霞說。
  銅鼓生態保護區內現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3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0人。本屆藝術節上,來自銅鼓文化保護區內的各族群眾,與來自貴州、陝西、湖南、雲南四省的非遺項目同台展示、相互交流。
  銅鼓山歌藝術節始終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河池11個縣(區)的28支隊伍參加了本屆藝術節的群眾文藝會演。他們通過舞蹈、聲樂、戲劇曲藝等表演形式講述身邊故事。“身邊人演身邊事,我們村民也可以成為舞台主角。”參與民族舞蹈演出的小韋開心地說,舞蹈已成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本屆藝術節的山歌擂台賽吸引了近百名山歌手參賽,金城江區變成了“歌海”。金城江區市民陸衛玲說:“每逢喜慶節日,不管認不認識,都會唱上幾句,唱山歌是我們表達友好的一種方式。”
  2025綠野﹒活力金城音樂節是本屆藝術節的一大亮點。汪峰、草蜢、薛凱琪等知名音樂人與本土樂隊輪番獻藝,古老山歌與流行搖滾、說唱同台亮相,吸引2萬多名觀眾參與其中,演繹傳統和現代的對話與交融。
  打造了解河池的新窗口
  河池是世界銅鼓之鄉、壯族歌仙劉三姐的故鄉。1999年,河池開始舉辦銅鼓山歌藝術節,每年舉行一次,由下轄11個縣(區)輪流承辦。首屆銅鼓山歌藝術節正是在金城江區舉行的。
  “金城江是銅鼓山歌藝術節的發起地,也是見證者,第一屆和第十二屆藝術節曾在這裡舉辦,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和美好回憶。”金城江區文化愛好者黃友序對銅鼓山歌藝術節一往情深。
  26年來,銅鼓山歌藝術節經過不斷發展,內容更加豐富,已經成為集文化交流、文旅融合、經貿合作於一體的文化盛典。如今的銅鼓山歌藝術節享譽四方,與南寧國際民歌節、桂林山水文化旅游節一起,同列為廣西三大藝術節,成為世界了解河池、河池走向世界的重要平台。
  “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全市11個縣(區)輪流承辦,每個承辦地都傾注了許多心血,將本土文化融入盛會。”河池市文化廣電體育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每次籌備銅鼓山歌藝術節,承辦地的文藝工作者會到各鄉鎮採風,挖掘本土文化,將這些珍貴的文化元素推向舞台。
  推動文旅深度融合
  “市裡要求各縣(區)積極創作民族舞蹈、戲劇小品、歌曲等作品參加文藝會演,發動山歌手參加山歌比賽,組織非遺項目參加展演。”連任6屆銅鼓山歌藝術節開幕式總導演的黃康介紹,許多群眾因此走上舞台,有力推動了全民藝術普及。
  文藝工作者以銅鼓山歌藝術節為契機,深入生活,積極耕耘,創作出仫佬劇《紅背帶》、晚會《太陽河歡歌》等優秀文藝作品,在全國、全區比賽中屢獲殊榮。同時,培養出莫麗芳、韋知寶等優秀文藝人才。
  在銅鼓山歌藝術節的帶動下,河池的文化生態日益繁榮。各承辦地以此為契機,大力推進文旅基礎設施建設,打造文旅融合新場景。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河池市接待國內外游客5509.69萬人次,同比增長15.52%﹔旅游總花費(旅游收入)578.305億元,同比增長15.15%。
  “我們將持續以銅鼓山歌藝術節為重要平台,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富礦,推動文旅融合提質增效,講好河池故事、傳播河池聲音,讓銅鼓之聲傳得更遠、山歌之韻唱得更響。”河池市副市長翟紅玲說。(賓陽 莫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