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5日,鄭州大學考古與文化遺產學院公布最新考古成果:在河南淅川溝灣遺址出土的青銅鏃和青銅棒形器為距今約4500年的青銅鑄件。這是長江流域迄今發現的最早的青銅器,將長江中游的鑄造青銅器物的使用上溯至屈家嶺文化晚期。
此次研究的兩件青銅器物均出土於屈家嶺文化晚期地層,青銅鏃形制與同期石鏃一致,殘長3.66厘米,橫截面呈扁平狀,可見鑄造痕跡﹔青銅棒形器為亞圓柱形殘件,長6.45厘米,器身存在明顯鑄造孔隙。
鄭州大學考古與文化遺產學院研究團隊負責人介紹,團隊通過金相檢驗、微區成分分析、元素分析等方法確認,兩件器物均由銅錫鉛三元合金鑄造而成。較多的雜質元素與疏鬆多孔的質地,表明原料應是直接使用多金屬共生礦冶煉而成,反映出早期冶金技術的原始特征。
據悉,此前,中國早期青銅遺存多發現於西北地區、北方地區,此次發現,不僅證實了長江中游地區在屈家嶺文化晚期已出現了青銅鑄件,還將長江中游早期冶金的時間上限推至4500年前。這也說明,長江流域與北方地區在冶金技術探索上可能處於同步發展狀態,為重構中國早期冶金文明的多元起源格局提供了重要材料和支撐。(張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