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藝新業態釋放新活力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
發布時間:2025.11.28 09:16

  11月26日,以“智造舞台﹒共演時代”為主題的2025演藝新業態發展大會在重慶舉辦。本次大會圍繞當前演藝新業態發展的重點方向和垂類焦點深入展開,會聚政策制定者、行業領航者、技術創新者與內容創作者。會議探討新業態前沿趨勢,解鎖“演藝+文旅”“演藝+商圈”的跨界增長密碼,分析多項落地實踐,解讀沉浸式演出、互動戲劇的成功范式。

  透析趨勢,“沉浸”成市場熱點 

  當舞台不再局限於劇場,演出產品的價值也突破空間局限,被多維釋放。涵蓋環境式演出、互動式演出、實景劇本演出等的沉浸式演藝,為觀眾打造具備參與性、體驗性、真實代入感的演出形式。本屆演藝新業態發展大會上,美團研究院研究員朱戈發布了《沉浸式演藝觀察報告》。報告依托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美團平台及第三方監測,採集2024年沉浸式演藝市場數據並進行分析測算顯示,全國沉浸式演藝市場總體規模持續擴大,呈現多元業態並進、差異化發展的格局。當前,沉浸式演藝總票房規模近20億元,總觀演人數突破1200萬。全國沉浸式演藝市場在區域分布上呈現出高度集中化與差異化發展並存的顯著特征。市場需求、文化資源、商業活力及文旅政策的差異,共同塑造以長三角、京津冀、川渝、珠三角四大城市群為核心的戰略格局。

  圍繞沉浸式演藝消費構成,創新型演出產品和豐富的跨境營銷不斷出現,推出多部爆款音樂劇的上海好好有戲負責人顧秋夢解讀了環境式小劇場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盤活名人故居資源的天津市北方文旅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郭鴻斌,以張園為樣本剖析沉浸式演藝模式的綜合開發,它不僅讓津門百年歷史“活”起來,更構建起多維沉浸式消費“場”。遺跡之城品牌創始人李鎮濤表示:“未來娛樂體驗或將更注重參與者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我們的目標是打破傳統劇場體驗的界限,讓演員生活在場景中,讓觀眾真正參與到故事裡。”

  演藝新業態的豐富性決定產品運營方式的多層級和多變性,原眾文化董事長胡煥陽選取脫口秀、相聲等極具代表性的新業態演藝內容,解讀演藝營銷多元渠道構建和流量化策略。

  科技助力,為新業態提供切實支撐 

  在萬物皆可沉浸式的當下,視覺、聽覺、觸覺等多重沉浸方式讓用戶在場景當中由被動接受轉為主動參與,從“看景”到“入景”,營造身臨其境的感受。沉浸式體驗已成為當今演出娛樂、文旅、展覽、教育等業態門類交叉融合的新模式。隨著技術的創新進步,沉浸式體驗也在不斷進階升級,其所衍生出的沉浸聲更成為當下舞美技術領域最熱門的話題之一。本屆新業態發展大會上,華匯音響顧問公司運營總監胡楠詳細解讀了《技術創新打造沉浸觀演體驗》。

  演藝新業態的發展需要依靠科技賦能,一方面讓沉浸突破時空局限,多感官介入,重塑藝術邊界﹔另一方面線上拓展,以團體直播發掘演藝機構發展的新機遇便是一條重要路徑。

  抖音直播團播業務代表林垚解讀團體直播這一演藝機構線上發展新機遇。抖音已啟動“優質團播計劃”,該計劃並非單一的流量扶持,而是一套覆蓋內容、技術、生態的系統性解決方案,其核心聚焦包括精品舞台、內容創新、文化傳承以及文旅推廣四大扶持方向,配備專屬運營團隊,提供一對一定向內容建議、流量扶持﹔對於符合標准的優質團播,每月提供額外的收益獎勵,鼓勵內容優化升級﹔研發直播共創、雲導播等專業工具,提升優質內容生產效率﹔組織線上線下培訓,推動行業經驗交流﹔發起主題活動,推廣標杆案例,擴大優質團播影響力﹔落實平台管理規范,引導機構和主播正向發展。

  錨定消費,喜劇新業態備受青睞 

  喜劇作為觀眾群體廣泛、演出形式和內容題材極為豐富的演出類型,近年來尤其受到市場歡迎。根據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發布的《2025年上半年劇場熱門項目和消費趨勢洞察》數據顯示,喜劇目前仍居話劇類演出市場票房首位。本屆演藝新業態發展大會上,2025重慶首屆半島喜劇消費季正式啟動。圍繞喜劇新業態,來自開心麻花、單立人、扯館兒和鬧劇場的行業代表展開圓桌對話,從喜劇的內容創作、業態探索、人才培養和受眾分析,探討喜劇新業態的多元創新。

  從小劇場到演藝新空間,再到線上線下融合的演出新模式,新業態正在重新定義“什麼是演出”“在哪裡演出”“為誰演出”。演藝不再局限於劇場之內,而是走進街區、樓宇、景區、商圈,成為城市文化肌理的一部分。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會長劉克智表示:“演藝新業態不僅是演出形式的創新,更是演藝生態的重構。它打破了傳統舞台的物理邊界,拓展了表演的空間維度與觀眾的參與深度。”從沉浸式演藝、數字演藝,到演藝與旅游、科技、商業的深度融合,新業態不僅拓展了演藝的物理邊界與想象空間,更成為拉動文旅消費、提升城市活力、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力量。文化和旅游部產業發展司相關負責人強調,演藝新業態未來的發展要堅持正確導向,守正創新﹔要強化科技賦能,虛實融合﹔要深化融合發展,拓展場景。(劉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