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文化部的大力支持下,依托熱貢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這一平台,青海黃南民間藏戲事業得到蓬勃發展,其傳承的文化生態環境不斷改善,演出隊伍不斷壯大,基本形成了村落、寺院、學校民間藏戲團體共同發展的良好格局。目前,全州共有民間藏戲劇團16家,藏戲藝人500余名,演出劇目37台,每年演出場次達100余場。
弱勢項目,重點扶持。相對於唐卡、堆繡等具有良好經濟效益的項目,黃南藏戲由於資金匱乏、外來文化沖擊等多種因素影響,傳承狀況不容樂觀,2008年黃南民間藏戲團體萎縮至隻有6家。熱貢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設立後,黃南州把黃南藏戲擺在保護區建設的優先位置予以重點扶持。2009年以來,扶持同仁縣江什加民間藏戲團興建了黃南地區第一家集舞台、廣場、更衣室、小型展廳等多功能於一體的藏戲傳習展示中心,有效改善了該團的演出條件,大大激發了當地村民排演藏戲的積極性。同時,對同仁縣曲庫乎鄉江什加藏戲團、蘭採鄉土房村藏戲團、河南縣西傾烏蘭牧騎藏戲團、澤庫縣寧秀鄉果改寺藏戲團等民間藏戲團體也予以大力扶持,幫助劇團改善了排練演出條件。
培育劇團,夯實基礎。劇團是藏戲保護傳承的關鍵,也是民間藏戲繁榮發展的具體體現。青海省藏劇團作為項目保護單位,認真履行職責,把恢復和組建民間藏戲團作為首要任務,多次深入農牧區,一家一家走訪,與民間劇團負責人、寺院活佛、學校領導反復溝通和交流,宣傳黨的民族文化保護政策,積極動員當地民眾參與到民族文化保護傳承工作。青海省藏劇團還組織骨干力量成立了藏戲傳承中心,對全州民間藏戲劇團進行業務指導和幫助。經過持續的宣傳動員和引導扶持,黃南州民間藏戲團體獲得蓬勃發展,民間藏戲團數量由2008年的6家增至16家,其中村藏戲團11家、寺院藏戲團4家、學校藏戲團1家。
排演劇目,鍛煉隊伍。編演劇目、服務觀眾是民間藏戲團得以生存的立身之本。劇團恢復後,復排傳統劇目是當務之急。青海省藏劇團抽調專業骨干對民間藏戲團的劇目排演進行了一對一的業務指導。2011年以來,幫助民間藏戲團恢復《昂薩文波》等12個劇目,新編《蘇吉尼瑪》等6個劇目。目前,全州民間藏戲團能演出的劇目達37個。通過劇目排演,老演員們恢復了基本功,發揮了傳幫帶的作用,培養了一批年輕骨干,擴大了傳承人群。在劇目排演方面,針對寺院藏戲演出時間固定、非盈利性,純屬教育和感化人們揚善除惡的特點,對寺院藏戲採取了差別化扶持措施,保持了寺院藏戲原有的風貌,為寺院藏戲的保護與傳承找到了一條新路,贏得了當地僧人在內的廣大群眾的歡迎和好評。
加大培訓,提高水平。青海省藏劇團積極發揮龍頭帶動作用,加大對民間藏戲人才的培養。近些年,採取舉辦“黃南地區民間藏戲傳承人培訓班”、邀請西藏藏戲專家開設藏戲傳習課程、舉辦西藏“阿姐拉姆”藏戲身段及打擊樂培訓等多種形式,對民間藏戲團的編導、演職員進行了系統培訓,培訓內容包括黃南藏戲發展歷史、表演技巧、非遺保護政策和環境等。通過培訓進一步提高了民間藏戲團的創編能力和演技水平,提高了民間藏戲傳承人群的傳承水平。
注重宣傳,擴大影響。近年來,黃南州政府和文化部門積極搭建黃南藏戲展示展演的平台,推動藏戲展演活動常態化、品牌化,以展演活動擴大藏戲的社會影響,培育觀眾群體。2013年以來,先後舉辦了首屆黃南藏戲匯演、黃南藏戲展演、首屆“雅頓”藏戲藝術節等系列展演活動,省內27家藏戲劇團參演,累計演出48場。藏戲展演活動為民間藏戲團體提供了相互交流、觀摩、學習的平台,帶動和促進了黃南民間藏戲的保護傳承。(來源:青海省文化和新聞出版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