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以來,青海省文化和新聞出版廳按照積極推動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轉換機制、增強活力、改善服務的改革要求,立足實際,大膽嘗試,扎實開展了省文化館、省博物館、海西州圖書館、互助縣文化館和大通縣圖書館5家公共文化服務單位法人治理結構改革試點工作,取得階段性實效。
一是決策監督機制不斷完善。指導試點單位組建成立理事會。有4家單位的法人(館長)當選了理事長。大通縣圖書館選定了以本縣優秀民營企業家代表擔任理事會理事長,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讀者代表為成員的理事會理事。理事會堅持政事分開、管辦分離的原則,真正成為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法人實體。加強規范理事會監督管理工作,指導試點單位制定運行管理監督的法人治理規則,確保重大事項和重大決策等定期公開公示,保障公眾的知情權,提升了公眾的參與度。試點工作開展以來,互助縣文化館建立和完善了決策失誤責任追究制、信息披露制、管務公開制、財務公開制、績效考評問責制等監督機制﹔選聘了在社會上名望高、有影響的專家作為組建理事會的顧問團隊,為理事會的正確決策提供咨詢、指導、建議和意見﹔成立了社會各界代表參與的服務評價團隊,不定期發放調查問卷,對本單位理事會的公益服務進行公開、公正、公平的評價。
二是監督決策地位得到加強。將理事會章程作為試點單位法人治理結構建設和運行管理的基本准則,對原有制定的各項制度修改完善後,以理事會的名義重新頒布實施。互助縣文化館理事會先後健全完善了績效考評、人事管理等6項制度。省博物館理事會積極參與省博物館內部管理,對省館的發展規劃、重大分配、勞動用工、人事管理等事項集體討論、邀請專家咨詢、聽取職工意見或主管部門測評相結合的方式,建立風險評估體系,切實加強民主決策機制。制定了《合同制聘用人員薪酬分配管理辦法(試行)》。
三是公共文化服務方式進一步創新。省文化館建立了群眾需求的反饋機制和“雙級聯動,服務基層”的工作機制。積極推行“請上來”開展“菜單式”的集中培訓和“走下去”開展“訂單式”的服務工作,積極開展各項文化惠民服務工作,免費開放工作的質量和水平得到有效提升。海西州圖書館利用“4.23”世界讀書日、圖書館服務宣傳周等舉辦家庭書箱讀者活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大通縣圖書館創新工作機制,打破以往傳統“機關式”作息時間,延長開館時間,確保每周為讀者服務56小時以上,並在圖書館計算機終端安裝了Interleb集群化管理系統,實現了電子借閱書籍模式,極大地滿足讀者借閱書籍和查閱古籍文獻信息的需求。省博物館利用館際優勢,積極拓展展覽、社會教育、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等跨界合作,先後在省內外舉辦《絲綢之路——文物精品大展》、《齊魯墨韻——明清名家書畫展》等5期展覽。互助縣文化館結合“三區”人才支持計劃文化專項服務工作,成立23支服務志願隊,深入鄉鎮社區溝通了解民需,幫助鄉鎮、社區開展文化服務。出版發行國家級非遺項目等7項非遺叢書,編撰出版《土族婚禮》、《土族花兒》、《祁家延西》等讀物進校園。
四是文化創造活力得到不斷提升。互助縣文化館編排的歌舞劇《彩虹部落》在中央民族歌舞團上演,獲得首都觀眾和專家的好評。2015年,被文化部評為全國十個優秀文化館之一。理事會牽頭組織社會群體組建了電影放映隊、秦腔業余劇團等8支業余群眾文藝團隊,開展各類公益性群眾文化活動及服務性社會活動400余場。省文化館通過開展“以文化人,用愛暖心”為主題的春節文化惠民活動、以“我們的節日,我們的家園”為主題的“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活動﹔舉辦以“保護成果,全民共享”為主題的青海主會場暨全省曲藝展演活動和“活態傳承﹒守望家園”2016年青海省傳統音樂非遺展演活動﹔連續舉辦西北五省(區)花兒演唱會等活動,不斷強化惠民、育民、樂民基層服務工作。
五是監督管理運行呈現創新特點。試點單位管理層在理事會的領導下大膽探索,呈現組織、制度、管理、人事和服務五方面的創新,充分體現了社會事業社會辦的初衷,擴大了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事業建設,提高社會管理參與度,改善和提高公益服務水平,有力推動了改革試點單位全面提升現代公共文化服務的水平和管理效能。(來源:青海省文化和新聞出版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