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會議在西寧召開
來源:報送系統
編輯:
發布時間:2017.01.03 09:53

  2016年12月23日至24日,青海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會議在西寧召開。各市州、縣文化局負責人,州群藝館、縣文化館館長,省直項目保護單位負責人及傳承人代表共計140人參加了會議。

  會議認為,非遺保護工作啟動實施以來,全省非遺保護工作遵循“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圍繞構建具有青海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這一目標,開展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並取得顯著成效。非遺保護工作機制不斷完善,傳承環境不斷改善,保護非遺的社會氛圍日趨濃厚,一批瀕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搶救保護,保護中發展、發展中保護的局面基本形成,非遺在促進文化名省建設、帶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會議指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青海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按照“鞏固搶救保護成果,提高保護傳承水平”的總體要求,著力推進以下幾項重點工作:一是進一步完善非遺名錄體系。繼續重視非遺的挖掘、認定、申報、評審工作。2017年將組織開展第五批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的申報工作。加大對名錄項目的保護力度,推動粗放式保護向精准保護轉變。二是實施好傳承人群研培計劃。“十三五”期間,將依托高校對唐卡、石刻、銀銅器、刺繡等傳統工藝類項目的傳承人群進行傳統文化知識和技能培訓,計劃每年舉辦6至8期培訓班,培訓人次2000以上。三是按照“項目豐富、氛圍濃厚、特色鮮明、民眾受益”的目標要求,促進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辦出鮮明特色。四是精心推進“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國家非遺保護利用設施建設”、“青海文化記憶”三項工程,以重點工程為載體提升保護水平。五是加強保障能力建設,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供有力的政策法律保障。

  會上,互助縣文化館等4家單位及西合道、何滿兩位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進行了交流發言﹔對互助縣文化館等9家先進集體、才讓等9名先進個人、西合道等15名優秀傳承人進行了表彰﹔特邀請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巡視員馬盛德做了題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的專題講座。(來源:青海省文化和新聞出版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