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圖書館推出館藏家譜數字服務新舉措
來源:報送系統
編輯:
發布時間:2015.05.25 09:27

  上海圖書館是全世界收藏中文家譜(原件)數量最多的機構。在2015年公共圖書館服務宣傳周之際,上海圖書館推出三大“互聯網+”服務舉措:中國家譜家訓族規資料網上展覽、精選500種家譜供讀者在線閱覽全文、推出面向數字人文研究的家譜原型系統,以展示上海圖書館的家譜整理研究成果,促進館藏資源的利用,以期為讀者提供更方便、更快捷的服務。

  一、揚清厲俗——中國家譜家訓族規資料網上3D展覽

  2014年9月,由市文明辦主辦,上海市圖書館行業協會和上圖承辦的“修心正身、揚清厲俗——中國家譜家訓族規資料展”在上圖展出,獲得了較高的關注。為了向更多的讀者展示,上海圖書館借助3D和虛擬現實等技術將此展內容發布於互聯網,以普及中國家譜的家訓家規文化,弘揚社會正能量。

  二、藏以致用——500種精選館藏家譜向互聯網開放

  除了學術研究價值外,家譜還為普通民眾提供尋根問祖的途徑。2015年伊始,鑒於家譜數字服務的需求呈逐年增長趨勢,讀者分布於五湖四海,而互聯網技術發展迅速,上海圖書館決定逐步在互聯網上開放家譜全文閱覽。借此宣傳周之際,精選500種家譜率先向互聯網開放,讀者可以足不出戶,就能在線閱覽上海圖書館的館藏家譜精品。首批上線的500種家譜,既包含了百家姓中常見的王、張、李等姓氏,也兼顧水氏、須氏等稀有姓氏。從地域分布上看,全國各地均有涉及,並納入了少數民族家譜目錄,便於讀者便捷活用文獻資源。

  三、以技證道——面向數字人文的家譜知識庫原型系統

  為了方便讀者和研究者更好更深入地利用館藏家譜資源,上海圖書館於2015年3月開發完成家譜知識庫原型系統。該系統提供基於人、地、時、事、堂號多維分面瀏覽,建立了人、地、時、事、堂號等概念之間的關聯關系,實現了基於概念而非關鍵詞的精確查詢。並以“時間軸”、“地圖”等可視化的方式為研究者和普通讀者提供可交互的數據展示。以上川明經胡氏家族為例,經過內容再加工後,網上呈現的不僅僅是家譜影印本,而是變身為色彩鮮明、演示生動的遷徙圖。根據先祖的遷徙時間、地點,計算出家族遷徙路線及後代散居地。點擊頁面,自五代後唐至清末民初的胡氏家族一路歷經考川、西遞、績溪、上庄等地,並會同步顯示其中的典故或故事。

  讀者可以通過訪問上海圖書館官方網站(www.library.sh.cn),即可根據導航指引前往體驗這三項館藏家譜數字服務新舉措。(來源:上海圖書館)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