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開放數據已經成為互聯網發展的新趨勢。繼今年2月在全國公共圖書館率先推出關聯數據開放服務之後,作為文化部公共文化研究上海圖書館基地的一個重要的眾創活動——“上海圖書館2016開放數據應用開發競賽”歷時2個多月,於5月27日圓滿收官,拉開“促進數字轉型,推動數字閱讀”——上海圖書館2016年公共圖書館服務宣傳周的序幕。這是我國首個圖書館開放數據應用開發競賽,也是我國首個家譜開放數據應用開發競賽。
競賽面向全社會征集以上海圖書館家譜知識庫數據服務平台為基礎的優秀移動應用產品原型或服務創意,希望能夠更加充分地釋放平台中開放數據的價值,最大程度挖掘其背後的應用潛力。
競賽自3月16日發布公告,共收到60個團隊141人報名參賽,其踴躍程度、豐富多元性均超出了預期。據統計,1-4人組合佔68%﹔21-30歲群體佔67%,31-40歲群體佔25%﹔來自上海團隊佔87%,還有來自江蘇、山西、福建、湖北、湖南等地以及混合組合的團隊﹔專業背景除計算機專業外,還涉及統計與數學、國際經貿、地理科學、船舶海洋與建筑工程學、情報學、外國語言文學等專業﹔職業背景同樣具有多元性,包括了資深軟件工程師、運營總監、設計師、質量工程師、職業經理人、大學教師、公務員、在校學生、自由職業者等。
由文化部專家、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家委員會專家、理事會代表、圖情專家、信息化行業專家、計算機領域專家、譜牒專家、媒體代表、用戶代表等組成的專家評審組,依據創新性、可行性、技術含量、交互體驗、開放數據利用程度等,從進入答辯評審的8支團隊中評選出獲一等獎1名、二等獎2名、入圍獎5名。
入圍答辯評審的8支團隊28人,平均年齡29歲,上海團隊佔50%,其他3支團隊分別來自蘇州、常州及南京,還有1組為昆山和上海組合團隊﹔個人參賽隊1組,其余為3-5人團隊。學生團隊2組、公司職員組隊3組、混合組隊2組。在校學生共11名,其中博士4名、碩士5名、本科生1名以及高中生1名,其中1名為外籍學生。
蘇州西交利物浦隊的《Learn Chinese Surnames》獲得一等獎。該作品是一款為非中文母語人士了解中國姓氏文化和學習漢字的安卓App。它從現代400個大姓氏排行出發,將上海圖書館家譜知識本體與DBpedia、Wiktionary和GeoNames等知名數據源進行關聯,展示了用英文描述的關於中國姓氏的起源、名人、早期家譜(年代、地點、館藏地)以及姓氏的簡繁漢字(含義、筆順、拼音)等信息。用戶可以根據拼音字母和姓氏的人口排行來瀏覽現代400個大姓氏,學習姓氏漢字的寫法、漢字的含義和姓氏的起源,並了解早期家譜的保存情況,演繹出從家譜到漢字文化學習的創意和應用。
橄瀾科技的《靠譜網》和ECNUGIser的《家譜信息服務系統》獲得二等獎。《靠譜網》是一個家譜在線協作編輯平台,以樹狀圖的方式展示譜系圖,用於尋根問祖、家譜修繕、人物查看編輯等,支持多人、多團隊協作創建家譜或連接其他家譜,支持推廣、分享等功能,並將家譜與正史、地方志等各類典籍和權威網站相結合。《家譜信息服務系統》通過對家譜數據中的潛在信息的深度挖掘,結合使用GIS的地圖服務和數據的空間屬性信息,將家譜的空間分布和時間分布地圖上進行展示,提供統計分析、空間查詢,並可視化展示出家族的遷徙過程等。
本次活動是上海圖書館開放數據的一次嘗試,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參賽團隊實現了通過競賽提升自己的開發能力、與上圖進行技術交流、促進開放數據應用,拓展上圖家譜數據應用,開展數據挖掘和可視化工作等願望。上海圖書館以家譜開放數據為媒,為大眾搭建了創新創業的鍛煉平台,分享到漢字文化學習,眾包修譜,與維基百科、地理信息系統、社交網絡等外部數據關聯,與地方志、文學作品等文獻資源結合,可視化展示遷徙圖等創意和應用。
本次活動體現出眾創模式在上海圖書館家譜開放數據中的應用成效,一方面表明社會大眾對圖書館開放數據具有應用需求,另一方面顯示圖書館開放數據蘊含的潛在價值通過深入挖掘可激活、通過與外部數據結合可以迸發更多更新的應用、產生新的價值,對推動我國圖書館開放數據創新具有示范和標杆意義。
專家表示,從數據開放應用的角度,最關注的是數據的多樣性,目前大多是政府開放數據,像歷史這方面的開放數據尚且不足,上圖的資料非常具有價值。上圖把數據開放出來,目的是讓讀者可以在這些平台上創造出自己的價值,在這次活動中就涌現出不少案例。上圖作為一家公益性的文化機構,選擇家譜數據開放,面向社會征集應用創意和原型,對宣傳以家譜為代表的傳統文化,讓年青一代了解傳統文化,愛小家、愛大家、愛國家,具有重要意義。上海圖書館也表示逐步把能夠開放的數據盡量全部開放,讓讀者盡量參與。(來源:上海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