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化太大了!太美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70周年慶祝活動前夕,年近古稀的黃國芳老人專程前往曾經工作、生活多年的阿克蘇地區拜城縣鐵熱克鎮故地重游。眼前這個以溫泉康養聞名的美麗小鎮與他記憶中的模樣已完全不同。
黃國芳老人的感慨,是新疆旅游從無到有,不斷成長壯大的生動寫照。如今,旅游業日益成為新疆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具有顯著時代特征的民生產業、幸福產業,“新疆是個好地方”品牌越來越響亮。
文旅融合活力迸發
近年來,新疆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強化文旅融合,成為熱門旅游目的地。從繁華都市到邊遠鄉村、從城市街區到旅游景區,自然美景和多彩民俗可見可感可體驗。
“每次來到新疆,總會被熱情洋溢的民族舞蹈吸引,民族文化體驗是吸引我經常來新疆旅游度假的重要因素。”旅游愛好者鐘正聲說。
“多彩民俗一直是新疆旅游的重要吸引物,為當地旅游業長足發展提供不竭動能。”有專家如是評價。
今年7月20日至8月5日,第七屆中國新疆國際民族舞蹈節火熱開展,吸引近6萬人次走進劇場觀看演出,平均上座率達92.4%,線上線下觀演人次超千萬。這是新疆大力強化文旅融合的生動縮影。如今的新疆,各地深挖文化內涵,通過開展特色旅游演藝、創新情景互動等形式,讓游客從“旁觀者”變為“體驗者”。
7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新疆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實施“文化潤疆”工程、“旅游興疆”戰略,文旅產業取得前所未有的發展成就,成為廣大游客向往的“詩和遠方”。如今,新疆建成公共圖書館111家、博物館150座、文化館118個,全部免費向社會開放,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等更是成了熱門打卡點,每逢旺季游客爆滿。站在新起點,新疆將持續強化文旅融合,推動新疆旅游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邁進。
產業發展勢頭強勁
7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指引下,新疆各族人民團結一心、砥礪奮進,書寫了一個又一個發展奇跡,新疆旅游業也實現了蝶變。2024年,新疆接待游客突破3億人次,同比增長約14%,創歷史新高,實現旅游總收入約3552億元,同比增長約21%。
“上世紀50年代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沒有旅游的概念,僅有少數外賓因考察到訪,連專業導游都沒有。”原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旅游局局長雷世鳴說,如今,到巴州旅游“說走就走”,吃住行游購娛樣樣齊全。
“剛投身旅游業時,新疆旅游主要以天池、南山牧場、吐魯番等點位為主。”撫今追昔,從業38年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旅行社協會會長吳鋒說,如今,新疆已有5A級景區18家,還有分布在天山南北的國家級旅游度假區、滑雪旅游度假地、旅游休閑街區等一眾“國字號”品牌,新疆旅游產業正不斷發展壯大。
以近年來火爆“出圈”的喀什古城為例,這裡曾面臨“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的困境。2009年起,國家有關部門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累計投入70.49億元,對古城進行精心修繕維護。如今,喀什古城成了功能完善、特色鮮明、業態豐富的旅游勝地。今年前8個月,古城累計接待游客突破200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近90億元。
今年5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化和旅游產業集群發展規劃(2025—2030年)》發布,擘畫了一幅更加宏偉的產業藍圖:未來6年,新疆將圍繞“一核三帶四心多節點”產業空間布局,打造萬億級文體旅產業集群,力爭到2030年,年接待游客總量超4億人次。
旅游富民成效顯著
新疆旅游業的壯大,不僅體現為產業經濟的增長,更體現為富民利民。綠水青山、冰天雪地成為天山南北各族兒女的“金山銀山”,人民群眾成了新疆旅游業發展的建設者、受益者。
景色宜人的那拉提草原深處,拈花灣﹒哈茵賽民俗風情度假村的落成讓這裡的居民格外開心。度假村的300名員工中,當地居民超50人。“旅游開發吸引很多人返鄉創業,現在的哈茵賽真的發展起來了。”居民孜葉爾迭﹒居曼說。
“賽裡木湖越來越火了,游客越來越多。現在我每年的收入比以前多了四五萬元。”牧民出身的阿衣達別克﹒比熱依說,近年來,在政府的幫助下,他當上了賽裡木湖白鳥湖口馬隊隊員,吃上了“旅游飯”,過上了更加富裕、幸福的生活。
在吐魯番葡萄溝景區,居民瓦熱斯江﹒亞森把自家庭院改造成主題民宿,游客可以跟著他學做新疆美食﹔青蛙巷的居民們紛紛擺起特色小攤,迎接五湖四海的游客,每個攤位日均營業額超千元。
喀什地區英吉沙縣芒辛鎮恰克日庫依村依托國家級非遺項目維吾爾族模制法土陶燒制技藝,大力發展“非遺+旅游”,鄉村旅游迎來快速發展,200余名村民在家門口吃上了“旅游飯”。
新疆旅游業的發展不僅拓寬了當地人民增收致富的路徑,還吸引各地創客扎根新疆的城市、景區,助力新疆旅游業繁榮發展。“從2017年至今,我們深耕民宿產業,為廣大游客提供溫暖歸宿的同時,讓大家通過旅游真切感知團結和諧、繁榮富裕、文明進步、安居樂業、生態良好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疆。”在阿勒泰地區布爾津縣經營民宿的四川姑娘秦怡說。
回顧往昔,新疆以山河為卷、文旅為筆,繪就了一幅旅游興疆新圖景。未來,新疆將繼續強化文旅融合,促進文化旅游業發展,著力提品質、優服務、塑品牌、促融合、展形象,為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進新疆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作出新的貢獻。(陳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