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雙柏全力建設民族文化名縣
來源:報送系統
編輯:
發布時間:2016.12.07 09:28

  雲南省雙柏縣歷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民族文化工作,干部群眾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推進文化工作,實現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雙向構建。從2006年開始,該縣就提出建設“民族文化名縣”的目標,並確定了旅游文化產業的發展路線,通過十年磨一劍,打響了民族文化這張名牌。

  經費投入強保障 

  從2007年開始,縣委縣政府連續十年舉辦了“中國雙柏彝族虎文化節”,打響了彝族文化的名牌,驚醒了沉睡的文化意識。累計投資8500萬元,實施查姆湖環湖改造工程,建設“查姆湖”、“查姆廣場”﹔實施了以彝族文化元素為主體的縣城風貌改造工程,將縣城妥甸打造成“山水園林城,休閑養生地”。通過基礎設施的提升,彰顯了民族特色,振奮了全縣人民奮發進取的精神。據不完全統計,從2011年開始,中央、省、州加大了對基層文化工作的支持力度,每年下達“兩館一站”文化建設免費開放專項資金162萬元,率先制定出台了《雙柏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申報、認定與管理辦法(試行)》,每年納入財政預算23萬元作為93名非物質文化遺產縣級傳承人的補助經費,上級文化部門每年下達7.6萬元,作為1名國家級、6 名省級、11名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補助經費。為了開展好兩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工作,累計下達《查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經費95萬元,“老虎笙”傳承保護經費130萬元,財政資金的有效投入保障了文化工作的有序開展。目前,依托雙柏縣兩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預計投資1200萬元的老虎笙傳習館項目和預計投資800萬元的查姆文化展示中心項目即將開工建設,預計投資1200萬元的老虎笙排練場地正在開展前期准備工作,全縣文化基礎設施迎來了新高潮。文化意識的覺醒奠定了文化自信的基石。

  打造精品亮名牌 

  雙柏優秀的民族文化一步步走出大山,從身在山中人不知的“小家碧玉”華麗轉身成為了走出山門展風採的“大家閨秀”。1994年,雙柏“老虎笙”在澄江“中國儺戲儺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首次亮相就引起了學術界的轟動。此後廣大的藝術家、學者和民間藝人一起走上了以“老虎笙”為代表的雙柏民族文化復興之路,捷報頻傳。2008年6月,彝族老虎笙和《查姆》一起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雙柏縣和法脿鎮被國家文化部分別命名為“中國彝族虎文化之鄉”、“中國彝族老虎笙之鄉”(統稱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從此名不經傳的小縣城有了三張響亮的國家級名片。從山野間走出來的“三笙”和從彝族畢摩手中搶救出來的《查姆》古籍為藝術創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通過大批優秀的文藝工作者的努力,“三笙”文化通過中央電視台走進了千萬家,“啊噻調”摘得全國青歌賽的大獎,“老虎笙”獲得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金獎。根據雙柏縣兩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改編的大型彝族原生態歌舞節目《古老的跳虎節》《查姆》《祭》先後獲得省州新劇(節)目展演大獎。文化的認同感增強了文化自信的生命力。

  挖掘內涵出成果 

  伴隨著全縣關注文化工作、關心文化人才的輿論氛圍,在民族文化進校園、進機關、進農村、進企業、進社區的“五進”工作的開展中,全縣的民族文化工作正高速復興。從1986年木天光以精湛的打陀螺技藝轟動雲南開始,雙柏的民族體育運動成績斐然。1991年,以木天光領銜的雙柏陀螺隊,先後參加國家級比賽4次,省級比賽8次,州級比賽8次,均獲得較好成績,共獲團體金牌18枚,銀牌5枚,獲得個人金牌27枚,銀牌12枚。近年來,發掘了《賽玻嫫》《查姆》《阿佐分家》《齊數書》等彝文文獻珍本﹔整理出版了《雙柏民間文學集成》《雙柏民間舞蹈集成》《雙柏戲曲活動概況》《雙柏彝族四弦調》《雙柏彝族民間故事集》《賽玻嫫全譯》等文化書籍﹔傳承了老虎笙、大鑼笙、小豹子笙、花鼓舞、四弦舞、三弦舞等民族舞蹈﹔唱響了啊噻調、四句長腔、阿乘佬等彝腔彝調。文化的歸屬感增強了文化自信的凝聚力。(來源:雲南省文化廳)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