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為人民綻放——國家藝術基金優秀舞蹈節目展演”在遼寧省沈陽市舉辦。此次展演以“為人民綻放”為主題,遴選29個由國家藝術基金資助創作的優秀舞蹈節目,匯集了來自16個省區市18個院校、7個院團的近600位舞者。此次展演涵蓋現實生活、革命故事、民族傳統文化三大題材,全面展示了國家藝術基金在資助優秀作品、組織品牌活動、培養優秀人才和培育藝術生態等方面取得的豐碩成果,參演舞者以舞蹈為筆,繪就了一幅新時代文藝為民的絢爛畫卷,生動體現了新時代文藝事業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
舞蹈藝術與民眾生活緊密相連
在本次展演中,眾多作品聚焦普通人的生活情感與奮斗精神,通過舞蹈藝術的生動表現力,深刻揭示對民眾生活本質的洞察。國家藝術基金2022年度舞台藝術創作資助項目、四川師范大學創排的群舞《遠山不遠》以獨特的藝術手法再現了藏區支教夫婦胡忠、謝曉君的堅守,通過高度凝練的藝術表現講述了他們跨越高原、踏過風雪,傳遞教育之光、點燃希望的精神力量。創排團隊通過作品深刻闡釋了舞步丈量信仰的精神內涵。2025年度舞台藝術創作資助項目、由綿陽師范大學創排的群舞《我記得》,以阿爾茨海默病家庭為創作靈感,以“搖椅”為媒介,展現記憶中的美好瞬間與現實生活的無奈交織,通過細膩的肢體語言,生動展現了親情守護的堅韌,借親情的小我之情,巧妙映射出社會和國家賦予的關懷。同時,呼吁大眾關愛阿爾茨海默症患者,關注社會老齡化問題,積極傳播和構建和諧的社會體系。2025年度舞台藝術創作資助項目、長春人文學院創排的群舞《冰凌花》以東北地區特有的冰凌花為意象,將傳統東北秧歌“雙扇”和現代編舞技法相結合,實現傳統舞蹈的當代敘事表達,通過冰凌花的視角折射東北人的精神,歌頌了生活在黑土地上的東北人民頑強不屈、堅韌樂觀的精神。
民族舞台藝術煥發光彩
本次展演活動遴選多部根植於民族文化的優秀劇目。國家藝術基金2020年度舞台藝術創作資助項目、西北民族大學創排的群舞《雪域漢子》,基於創作團隊對雪域高原的文化認同與審美觀照,以肢體語言為敘事載體,通過舞台藝術形式凝練藏族男性的氣魄。其藝術表達既折射出時代發展的蓬勃氣象,亦定格了高原人民以脊梁丈量天地之精神維度,深刻傳遞民眾對美好生活的訴求與願景。2024年度國家舞台藝術創作資助項目、昆明市民族歌舞劇院有限公司創排的群舞作品《大青樹》,以傣族傳統舞蹈語匯為根基,通過柔美與剛勁動態特質的有機融合,借助身體敘事呈現出一棵深植沃土、歷經風雨的巨樹意象。大青樹作為傣族文化的重要圖騰,蘊含著民族認同與生命繁衍的深層符號學意義。作品使民族文化精髓與當代主題形成互文關系,借助舞蹈藝術形式系統性展示傣族文化譜系,更有效促進了人民群眾對傣族文化審美價值的認知與理解。
非遺舞劇實現對傳統的創新表達
近年來,國家藝術基金始終高度重視非遺舞劇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工作。在社會各界的有力推動下,非遺舞劇實現了從街頭藝術向劇場藝術、從民俗符號到情感載體的深刻轉變。本次展演有多部基於非遺元素展開創排的作品。國家藝術基金2024年度舞台藝術創作資助項目、四川音樂學院舞蹈學院創排的舞劇《塑骨》,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四川瀘州分水油紙傘”為題材。舞者用肢體再現精細繁雜的制傘過程,撐起巴蜀文化傳承與創新之傘,帶人們體悟代代傳承的匠人精神與獨具地域特色的文化之韻。國家藝術基金2025年度舞台藝術創作資助項目、重慶師范大學創排的群舞《上燈台》則以“秀山花燈”非遺文化為藍本,講述老藝人傳承花燈的故事。該劇在不改變秀山花燈原生風格的前提下,創新選用添加桌角滑輪的“八仙桌”,巧妙利用其空間結構,打破傳統程式,呈現出一部風格突出、效果俱佳的群舞作品。非遺舞劇的創作浪潮不僅重塑了傳統文化的表達方式,且正以破竹之勢成為貫通傳統與創新的融合之橋。
沃土不竭,芳華永續
此次展演作品題材多元、風格鮮明獨特,且遴選緊貼時代脈搏、注重傳統元素煥發當代新意、飽含創新精神的舞蹈藝術作品。國家藝術基金的持續投入,為舞蹈創作者深入基層、採擷真實素材提供了必要條件,將舞台藝術轉化為映照時代脈搏、傳遞人民心聲的重要載體,彰顯舞蹈藝術在記錄社會生活、引領時代風尚、促進社會和諧中的獨特價值。舞蹈藝術的每一次飛躍,皆源於對人民生活的深切觀察。
本次展演活動在遼寧大劇院連演4場,為了讓更多觀眾欣賞到這場藝術盛宴,主辦單位通過新華網、央視頻、抖音等網絡平台進行同步直播,線上觀眾近千萬人次,進一步豐富了觀眾的文化體驗。(范瑩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