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的中國國家博物館(簡稱“國博”)內,參觀者絡繹不絕。在“古代中國”基本陳列展廳,許多觀眾聚集在仰韶文化“鷹形陶鼎”的展櫃周圍,輪流用手機掃描展櫃旁的二維碼,隨著手機屏幕上彈出一個小程序,開始播放該文物的3D動態視頻,向觀眾介紹文物的歷史知識。
這是國博推出的“美之道”文化項目帶來的體驗。
7月21日,由國博與歐萊雅集團共同打造的“美之道”項目開幕。它打破常規策展思維,從國博的館藏中精選了32件文物,架構出一條虛實交織的審美體驗路徑。
“美之道”絕非簡單地羅列珍寶,32件文物宛如一顆顆明珠,串聯起一幅從遠古到明清的中式美學演變長卷。紅山文化中被譽為“中華第一龍”的墨綠玉龍,身軀卷曲如蓄勢銀鉤,閃耀著遠古朴拙的靈光﹔商周時期的青銅典范四羊青銅方尊,繁復紋飾訴說著對祭祀禮儀的敬畏﹔漢代的擊鼓說唱陶俑,袒胸赤足的俳優眉眼帶笑,彷佛下一秒就要敲響歡快的鼓點﹔大唐盛世的開放包容則體現在秘色葵口瓷盤的清雅釉色中﹔明清的極致工藝則濃縮在孝端皇後九龍九鳳冠的絢麗奢華與霽青釉金彩海晏河清尊的輝煌氣象之中……
“美之道”最引人注目的創新在於,它打破了國博多個常設展廳間的物理壁壘。觀眾隻需打開線上小程序,一條跨越“古代中國”基本陳列與“中國古代瓷器”“中國古代服飾文化”等專題展覽的美學主題路徑便清晰呈現。
“項目依托國博強大的館藏和學術資源,通過數字手段活化文物,以美為魂重新架構展覽內容,用虛擬路徑打通實體展區,讓觀眾獲得深度的探索體驗。”國博國際聯絡部主任朱曉雲介紹,觀眾掃碼後看到的視頻由國博文物活化工程與虛擬數智人技術支撐,項目還特邀陳魯豫、張澤群、張越、鐘楚曦等文化名人為文物錄制語音講解,使文物以更生動親切的方式“開口”。
國博為何要打造這條關於“美”的路徑?對此,朱曉雲解釋,中式美學並非虛無縹緲的概念,它深植於玉琮的溫潤信仰、四羊方尊的秩序威嚴、說唱俑的俗世歡愉、秘色瓷的天人意境、鳳冠的禮制尊榮之中,眾多文物共同塑造了我們感知世界的方式。“美之道”項目正是要激活這些古老物證中沉睡的審美基因,通過線上線下的交互,讓觀眾不僅看到文物,更讀懂文物何以美,理解不同時代美的標准、追求與表達如何演變。“當錯金銀雲紋青銅犀尊的紋飾在屏幕上旋轉放大,當紅衣舞女壁畫在數字空間中翩然舞動,我們民族對美的千年求索,便在這沉浸的旅程中變得可觸、可感、可共鳴。”朱曉雲說。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羅文利看來,數以萬計的文物經過不斷挖掘闡釋,重新煥發生命力,進而激發觀眾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的潛能,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這便是“美之道”項目的初衷所在。(劉源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