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2019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 非遺公開課
非遺公開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支持項目《非遺公開課》生動開講
發布時間:2019-06-12 08:58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李慶禹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19-06-12

《非遺公開課》節目錄制現場

  中華五千年文化源遠流長,非物質文化遺產熠熠生輝。在人類數千年發展歷程中,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潤物無聲,給予中國人生活的養分。隨著絲綢之路等古老商路的延續,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也在文明交流互鑒中源源不斷地為世界人民貢獻著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

  近年來,隨著我國非遺保護工作的持續推進,非遺的基本概念已經被越來越多人熟知。去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支持項目——央視綜合頻道黃金檔播出的首檔非遺普及類節目《非遺公開課》,首次通過電視語言為全國觀眾全面解答了什麼是非遺、為什麼要保護非遺、非遺與生活的關系等多個關於非遺的熱點話題,成為非遺傳播的獨特品牌。

  為進一步剖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神韻,挖掘非遺所蘊含的深層內涵,6月7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綜藝頻道、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聯合制作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特別節目《非遺公開課》再次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綜合頻道黃金時段精彩開講,以專家講授、非遺展演、嘉賓互動、現場體驗等方式,生動呈現中國非遺傳承發展的鮮活實踐,詮釋中國非遺蘊含的東方智慧。

  聚合文化瑰寶 課堂再升級

  走進課堂,熟悉的“中國風”舞美設計、雙重升降冰屏構建的立體自然景觀以及充滿古典色彩與象征意味的圖像標識映入眼帘。作為去年課程的延續,此次《非遺公開課》在繼續呈現非遺精品的基礎上,鎖定“中國非遺 東方智慧”主題。著名主持人李思思擔任“課代表”,與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呂品晶,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院長常沙娜和江寧織造博物館館長酈波4位主講人以及11位嘉賓,聯袂完成4個板塊的非遺教學,對答之間,傳道授業鞭辟入裡,答疑解惑深入淺出。

  據統計,時長90分鐘的《非遺公開課》共涉及19個非遺項目,其中6項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中國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被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福建木偶戲後繼人才培養計劃列入優秀實踐名冊。公開課集中展現了傳統手工藝、表演藝術等多個類別的傳統文化瑰寶。

  五千年歷史繪就高妙藝術,三千條懸絲演繹中國故事。泉州提線木偶戲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吳偉宏和福建省連城縣提線木偶戲代表性傳承人李明卿聯袂表演的節目《提線精粹》將提線木偶戲、中國書法兩項非遺融為一體。對短短幾分鐘的展示機會,從業42年的吳偉宏視若珍寶。“每個木偶都有自己的性格和靈魂,正如我國博大精深的非遺一樣,值得人們深入其中去了解、感悟和探索。”吳偉宏說,“《非遺公開課》給年輕人上了最好的一堂非遺課。”

  台前美輪美奐,幕後匠心獨運。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副主任唐建軍告訴記者,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和央視導演組自啟動《非遺公開課》策劃與籌備工作以來,進行了項目篩選、實地調研、考察論證、專家講解、方案制定等多項工作,前後歷經3個多月,最終從我國1000多項非遺項目中甄選出適合電視媒體傳播、體現傳統文化精髓、充滿東方智慧的非遺項目,確保節目的可看性、故事性、專業性、思想性與互動性。

  解讀高妙技藝 道具會“說話”

  非遺項目大多歷史悠久,很多都是依靠口傳心授、世代傳承。為了讓觀眾進一步了解非遺的內涵、門類和價值,認識非遺所蘊含的智慧,此次《非遺公開課》巧妙設置“求木之長”“厚德載物”“薪火相傳”“上善若水”4個板塊,精選取法自然的非遺項目,分別展開教學。

  金絲楠木雲龍紋頂箱朝服大櫃、按照故宮太和殿1比1復制的鎏金斗拱、4米高的福船模型、北京琺琅廠“鎮廠之寶”銅胎掐絲琺琅“秦陵銅馬車”……走進精華薈萃的文化課堂,觀眾彷佛置身異彩紛呈的非遺大觀園。

  節目總導演郭艷告訴記者,與去年相比,今年展示的非遺項目數量大大增加,其中,傳統技藝類非遺項目佔據多數。為了讓傳統技藝具體可感,除了傳承人訪談和項目展示,節目組使用了大量圖片、文字、視頻資料和道具,來解讀高妙技藝、闡釋文化意蘊。

  在“上善若水”板塊,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胡淼一上場便用13根木頭現場“編織”了一架微型木拱橋。隨後,胡淼又拿出用更粗木頭搭成的木拱架,邀請10位觀眾上台“踏橋”,將現場氣氛推向高潮。標記橋的結構、尺寸、構件、卯眼、工序的木拱橋特有施工圖紙“丈杆”,更讓觀眾領略了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不用釘、不用鉚、不用橋柱支撐的高妙之處。

  胡淼表示,他在平時所參與過的各類非遺展示活動中都會隨身攜帶輕便的小道具,此次在面向全國觀眾的公開課中,他特地帶全道具,“希望更多人能通過觀察和互動,對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形成生動形象的感知”。

  提煉精神標識 智慧巧點題

  在節目中,龍泉青瓷燒制技藝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徐朝興展示的“跳刀”技藝讓觀眾大開眼界。徐朝興隻是眾多匠人的一個縮影。在這場別開生面的公開課中,除了精湛技藝的展示,非遺內在精神力量的詮釋成為此次課程的最大亮點。做壺60年的“玩泥老人”、宜興紫砂陶制作技藝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周桂珍,自稱“80後”、唱起戲來眼中閃爍光芒的昆曲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侯少奎,注重工藝而非木料的明式家具制作技藝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許建平……伴隨著講述,一個個動人故事還在延續。

  “生命不息,跋涉不止。”已是耄耋之年的常沙娜告訴記者,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實際操作層面的技藝傳承,也包括精神層面的文化傳承,二者緊密結合,缺一不可,這也是她想在節目中傳達的理念。

  “非遺課程博大精深,授課需要循序漸進。與去年的宏觀講解相比,今年的課程著重挖掘深層文化內涵,闡釋非遺蘊含的東方智慧,把對非遺的理解提升到了更高層面。”作為第二次亮相《非遺公開課》的主講嘉賓,趙豐進一步指出,非遺的傳承發展、傳播推廣也是一項宏大的計劃,需要持續的關注、精心的策劃和不懈的努力。

  多方賦能傳播 傳承增動能

  近年來,我國逐步建立了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非遺保護制度,堅持“見人見物見生活”的保護理念,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肩負起新時代非遺保護傳承的文化使命,文化和旅游部在創新非遺傳播手段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積極探索。

  此次開展的《非遺公開課》又是一次匯聚多方力量的全新突破。據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相關負責人介紹,節目在各大主流媒體及門戶網站亮相的同時,還以微信小游戲等形式增加節目的趣味性以及與觀眾的交互感。細心的觀眾不難發現,《非遺公開課》播出期間增加了線上互動環節,觀眾可以微信掃描屏幕中的二維碼,在互動小游戲中探索非遺之謎,感受非遺魅力。互動完成後還可以生成海報,供觀眾贈予親朋好友,助力非遺傳播與傳承。

  事實上,在多方賦能的過程中,《非遺公開課》的傳播效果已經逐步顯現。在錄制現場,記者觀察到,在聽嘉賓講述傳承故事時,多位觀眾眼眶濕潤,不同於去年的“新奇”“有趣”等反饋,“感動”“震撼”是這次觀眾最多提及的詞匯。多位觀眾表示,盡管以前對非遺有簡單了解,但這次課程更深入地剖析了非遺的內在力量,值得人們不斷深入探索。

  在節目播出當晚,第三方收視數據平台“酷雲EYE”數據顯示,《非遺公開課》直播關注度接近1%,索福瑞全國測量儀4+央衛晚間節目TOP30顯示,節目市場份額佔據2.82%。播出次日,央視中文國際頻道和綜藝頻道對節目進行重播,網絡視頻播放量持續攀升。該節目還引發了網友的火熱討論:“每一幀都如此令人心動”“匠心打造”“半夜補檔了去年的《非遺公開課》”“打call”……目前,這堂《非遺公開課》熱度不減,在多媒體聚合作用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力和生命力還在持續增強。

品﹒東方智慧

昆曲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侯少奎即興演唱昆曲

央視供圖

  求木之長

  我國絕大多數傳統建筑都採用木結構營造技藝。木頭就地取材方便、有柔韌性,且比石頭的保溫、透氣性更好。更為重要的是,在東方文化中,樹木代表著生命,人們喜歡用枝繁葉茂來形容人丁興旺,一棟木結構房屋承載了先民對“家”和美好生活的所有想象和期待。一個民族要想繁衍不息、不斷發展,就必須不斷挖掘、保護和傳承優秀燦爛的文化,有追根溯源之處,才能有發揚光大之未來。

  ——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呂品晶

  厚德載物

  從蠶的馴化,到桑的培育,再到絲的進化,都體現著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同時,織機的發明解放了人們的雙手,它在改良和創新中,還逐漸形成了原始而縝密的編程代碼。織機中最為復雜的就是提花機,而織造技術中最復雜的就是提花技術。提花技術類似信息的儲存,用安裝在織機上的提花裝置貯存起來,再次使用的時候可以輕鬆將它復制出來。中國桑蠶絲織技藝可以用“神機妙算”來形容,這是古代人民的偉大創造發明,也是東方智慧。

  ——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

  薪火相傳

  我的老師林徽因教我結合現代生活需要,來改進、發展景泰藍藝術和產業。1952年第一次亞太和平會議上的國禮選定為景泰藍的和平鴿,林徽因當時指導我們:景泰藍盤子上要同時有敦煌壁畫元素與和平鴿的圖案,一定要把傳統的基礎和現代的發展,特別是現代的生活生產結合起來。如今,我仍然無法忘記同景泰藍相遇的那段時光。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院長常沙娜

  上善若水

  在科學技術尚未成形的古代,河溪峽谷幾乎是隔絕人與人之間往來的天然屏障。“逢山開路,遇水搭橋”,人們自己動手,天塹也能變通途。無論是橋還是船,都是中國人在與水的共生中摸索出的生活方式和發明創造,閃耀著智慧的光芒。這種東方智慧以“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是屬於古老中國的精神氣質。無論在這嶄新的征程中會遇到多少未知、艱難與險阻,我們都將攜帶這份來自民族血脈的寶貴遺產,“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

  ——江寧織造博物館館長酈波

讀﹒動人故事

  2019年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第16個年頭。作為這項公約的締約國之一,目前,中國有40個非遺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1372個項目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這些非遺項目凝聚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粹,彰顯出中國人民勞動實踐中的創新力量。節目通過展示非遺項目,讓觀眾欣賞到祖先的高妙技藝,同時,在與傳承人的對話中,觀眾更感受到一種民族發展的內生力量,這種力量叫作傳承。

  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劉細秀:

  我家從祖上開始,世代以造船為生,我是第20代傳人。我的祖上叫劉帝美,650年前從閩南遷徙到福建省寧德市章灣鎮,也帶來了水密隔艙的造船技術,之後世代傳承至今。

  將來,我年紀大了,不能造木船了,我就打算做船模,這也是把技術傳承下來的一種方式。我還打算出一本書,把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記載下來,讓更多人了解這個手藝。

  官式古建筑營造技藝(北京故宮)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李永革:

  我的師傅趙崇茂特別愛學習,遇到新的結構部件,他都記錄在隨身攜帶的筆記本裡。他退休時給我留的紙條中寫著:勿要一得自矜,淺嘗輒止。不要覺得知道了基本知識就沾沾自喜,古建修繕是一輩子學習的事,千萬不能驕傲自滿。

  昆曲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侯少奎:

  北方昆曲劇院建院初期,周恩來總理為了支持昆曲,在經濟不富裕的年代,從國庫特批28兩黃金,制成金線,讓蘇州繡娘手工繡制出蟒、靠等傳統戲服。60余年來,這些戲服完好保存在北方昆曲劇院。它代表了一種薪火相傳的精神,永遠激勵著北昆人。

  昆曲這種口傳心授的藝術是活在人身上的,人在藝在,人去藝亡。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將其傳承和發揚光大。現在很多年輕人承認、接受、喜歡昆曲,這令我們十分欣慰。一個劇種隻有傳、幫、帶,才能薪火相傳,我們的藝術才能永遠屹立於民族之林。

  景泰藍制作技藝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鐘連盛:

  錢美華大師的老師林徽因在病重時說:“景泰藍是國寶,不要在新中國失傳。”錢美華大師遵循恩師的遺囑,一生從事景泰藍制作,她在做人和景泰藍技藝的傳承、創新方面給予我很多教導。她說:“擇一事,終一生。”而她自己也為景泰藍藝術的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中國紫砂博物館館長周小東:

  中國紫砂泰斗顧景舟18歲開始從事紫砂行業,30多歲時將自己原名“顧景洲”中的“洲”改作“舟”。他說:“年輕時我為紫砂拉纖,是個賣力的纖夫﹔中年時為它搖櫓撐篙﹔直到晚年,才為它掌舵。”顧景舟晚年未完成的《板橋提梁壺》便是他一生對紫砂感情的集中表達。

聽﹒余音繞梁

  天津理工大學特殊教育專業教師孫瀛:

  在這堂《非遺公開課》中令我感觸最深的是,老一輩傳承人雖然年事已高,卻仍在為事業而堅守、為傳承而拼搏,他們的精神著實令人動容。

  近些年,我們經常聽到、看到甚至用到我國各種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例如,我們在近兩年的服裝課程中,引入蘇繡等傳統手工藝輔助教學,也邀請過緙絲織造技藝傳承人來學校授課,希望以傳統文化的智慧啟迪學生。在博大精深的非遺面前,我們始終是學生,永遠有義務將其守護好。因此,聽到《非遺公開課》錄制的消息,我特地帶著還在上幼兒園的孩子從天津來到北京錄制現場,希望我們的下一代能親身感知非遺,成為非遺傳承和守護的一分子。

  昆曲《花繁秾艷想容顏》楊貴妃飾演者邵天帥:

  《非遺公開課》通過互聯網和電視等媒體向全社會介紹昆曲,作為年輕一代的非遺傳承人,我有幸登台演出,也從中深受激勵。

  我14歲開始學習昆曲,至今已18年。此次表演的《長生殿》是我從2012年開始學習的,先後和不同老師學習過宮廷版、傳統版等多個版本,盡管如此,我每次演出仍有遺憾。與我國其他非遺項目一樣,昆曲是一門綜合藝術,除了練習唱腔、身段等方面,也需要長時間的積累、感悟和沉澱。昆曲不隻是台上呈現出的表演,我希望大眾能多了解戲曲背後的故事,體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無窮魅力。

  網友風往塵香:

  無意間看到《非遺公開課》,有位白發蒼蒼、優雅慈祥的老人正在細述往事。仔細聽來,林徽因的名字與景泰藍的傳承一一入耳。這位大師常沙娜跟隨林徽因學習,與她一起的還有錢美華、孫軍蓮,年輕的他們跟隨病重的林徽因一起為搶救景泰藍工藝而奔走,後來都成為一代大師。

  節目中展示了第一次亞太和平會議的景泰藍國禮“和平鴿大圓盤”、北京琺琅廠“鎮廠之寶”銅胎掐絲琺琅“秦陵銅馬車”,我為華美的工藝而贊嘆,也慶幸在眾多有識之士的堅持下,景泰藍被一代又一代傳承下來,後人有幸參與到傳承中去。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舞蹈學專業研究生牛萌:

  《非遺公開課》生動輕鬆、易於接受,課程中既有圖片資料和傳統技藝的靜態展示,又有視頻回放、傳承人訪談、現場互動等動態呈現,動靜結合,為我們更加鮮活地詮釋了中華民族的厚重歷史。 非遺是古老藝術的延續,在當今時代,非遺同樣具有生命力。作為年輕人,我們有較強的接受能力,敢於創新、善於創新,我們希望能把流行的時代元素與古老的非遺相結合,身體力行地傳播和傳承我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憶﹒金章玉句

  主持人李思思:

  ◆ 從師父當年的一句話,到後來的一本書,再到一輩子……我想,如果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座巨大的宮殿,那麼每一位非遺傳承人就是那一個又一個斗拱,他們經歷風雨,堅守如一,也是他們支撐了沉澱千年的歲月光陰。讓我們再一次向所有非遺傳承人致敬!謝謝你們!

  ◆ 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是將它們束之高閣,而是把它們請進我們的生活,讓它們融入我們的生活,那才是真正的保護和傳承。

  ◆ 有些技藝,因為有人手,因為有人心,所以它是誠意之作,讓我們感受到了技藝當中的溫度。

  ◆ 每個人都在從戲曲中汲取文化養分。那一段段唱念做打,讓我們懂得識美丑、辨善惡,而今天我們了解昆曲、傳承昆曲的方式,就從走近它開始。我們也希望今天的傳承能讓未來的孩子看到昆曲最好的模樣。

  ◆ 不要怕出力氣,我們每個人都有這份傳家寶。隻要我們認准目標,鼓足勇氣,鉚足力氣,以夢為馬,不負韶華,我們的夢想就在前方。

  ◆ 到今天,雖然中國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已經急需拯救了,但福船承載的我們中國工匠的精神卻依然在閃光,那就是——擇一事,終一生。

  ◆ 在文化的大海中,我們感受到一種力量,那是民族精神的文化傳承﹔我們也觸摸到了一種溫度,那是與先民對話的精神財富﹔同時,我們更感受到了一種智慧,那是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信念,更是天人合一、文化共生的和諧。這種智慧也更將連接起你我,共同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貢獻力量。

  龍泉青瓷燒制技藝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徐朝興:

  從業63年,我把指紋都磨掉了。我們的作品裡不但有工藝、有情懷,還有手的溫度。心手合一,心到手到。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

  宜興紫砂陶制作技藝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周桂珍:

  我玩泥,玩泥就是放鬆,既不為完成任務,也不求回報,很自在。一項工作做一輩子,不厭煩、喜歡做,這是最幸福的事。我一生已有60年放在紫砂事業上,我放不下這塊泥土,還想做。

  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藝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種桂友:

  硬木家具使用的木材基本都要經歷上百年的生長。木匠對木材應有敬畏之心。木材都是有生命的,做出來的家具也是有生命的,要好好尊重它,不能粗制濫造、不能浪費,否則對不起大自然和老祖宗。

  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胡淼:

  我先後建了15座木拱橋。大橋建成時,要把主墨師傅的名字寫在橋梁上,寫上自己名字的那一刻,是我最開心的時候,感覺一切的苦累都值得。

  明式家具制作技藝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許建平:

  我做家具不注重木料是否名貴。真正有價值的是工藝,而不是木材。非物質文化遺產要讓老百姓用得起,能走進千家萬戶,才能更好地保護和傳承。

  宜興紫砂陶制作技藝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徐秀棠:

  母親告訴我,人不要怕出力氣,今天把力氣出掉了,睡一覺明天又長出來了。這是我們的傳家寶。

賞﹒高妙技藝

昆曲《長生殿﹒泣顏回》

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劉細秀展示福船模型

央視供圖

觀眾體驗“踏橋”

現場展示的紫砂雕塑作品《探》《自拔》《究竟》《強過橫者在於勇》

官式建筑營造技藝(北京故宮)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李永革的學生組裝斗拱模型

龍泉青瓷燒制技藝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徐朝興現場展示“跳刀”技法

嘉賓現場組裝由榫卯結構構成的明式圈椅

  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

  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是以木材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為木構件的主要結合方法,以模數制為尺度設計和加工生產手段的建筑營造技術體系。這種營造技藝體系延續傳承了7000多年,是東方古代建筑技術的代表。

  作為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的重要體現,斗拱是官式古建筑上重要的“規矩”。古代的工匠們把斗口的寬度作為一個標准單位:立柱的直徑是六斗口,柱高是六十斗口,建筑的高低、大小、寬窄等尺寸都和斗拱密不可分。根據斗口的尺寸,就能蓋出不同大小的古建筑。

  昆曲

  昆曲是傳統文化的結晶,也是戲曲表演的典范。它是一種高度文人化的藝術,明清許多從事昆曲劇目創作的劇作家取得了很高的文學成就。《琵琶記》《牡丹亭》《長生殿》等都是昆曲的代表性劇目。

  昆曲曲調旋律優美典雅,演唱技巧規范純熟。贈板的廣泛應用、字分頭腹尾的發音吐字方式及婉麗悠遠的藝術風格使昆曲獲得了“婉麗嫵媚,一唱三嘆”的藝術效果。

  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藝

  我國傳統家具以明式家具最為著名。現有的明式家具以江蘇省蘇州市、北京市、廣東省廣州市為主要產地,形成蘇式、京式、廣式三大體系。明式家具採用紫檀、花梨、紅木、烏木、鐵力木、雞翅木等質地堅硬、紋理縝密的硬木為材料,充分利用其紋理、材質和光澤,力求結構簡練,造型大方,無繁瑣裝飾,滿足各種不同用途和人體的需要。

  最值得稱道的是,明式家具全部採用榫卯結合的框架結構,各種榫卯巧妙拼合,絲毫不用釘和膠,制成的家具構造精密,牢固堅實,令世界各國的同行專家贊嘆不已。

  龍泉青瓷燒制技藝

  龍泉窯是中國陶瓷史上著名的青瓷名窯。龍泉窯依山而建,借山勢、風勢、火勢等自然力量,讓火焰一層一層往上燒,能長時間保持一定溫度,既節約時間又節約燃料。

  龍泉青瓷工藝流程由配料、成型、修坯、裝飾、施釉和素燒、裝匣、裝窯、燒成8個環節組成。青瓷燒制不僅是一種技術,而且是一種藝術。上乘青瓷青翠滋潤、晶瑩剔透,富於韻味,有“類玉”之美,體現出深厚的文化內涵。

  宜興紫砂陶制作技藝

  宜興紫砂陶燒制的材質是根本,工藝是關鍵,人文是靈魂。宜興紫砂以一種具有特殊團粒結構和雙重氣孔結構的紫砂泥料為原料,採用上百種自制工具,經過打泥片、拍打身筒、鑲接身筒或鑲接與雕塑結合、表面修光、陶刻裝飾等步驟最終完成陶制品。制陶藝人經過長期探索,創造了陶刻、鑲嵌、包錫、彩釉、琺琅彩、描余、浮雕等一系列裝飾技藝。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陶刻是詩文、金石、書畫、篆刻藝術與紫砂制作技藝的完美結合,符合中華民族傳統的審美標准,尤與文人階層的審美情趣相吻合。

  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

  浙閩編梁木拱廊橋歷史悠久,造型豐富,數量眾多,在國內同類廊橋建筑中獨領風騷。編梁木拱廊橋源於三條橋這一特殊類型,具有特殊的歷史研究價值,在中國造橋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的關鍵在於用木頭“編織”,而不用一根釘子。其“施工草圖”——“丈杆”記錄著整個橋的結構尺寸、構件、榫頭、卯眼、工序等信息。橋梁竣工時,“丈杆”要放置在橋梁上,主墨師傅把名字寫在橋梁上,跟橋一起經歷風雨的檢驗。

  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

  水密隔艙,就是船艙中以橫隔板分隔開的彼此獨立且不透水的各個艙位。水密隔艙保證了即使某一艙位觸礁進水也不危及其他艙位,提高了船舶航行的安全性。與此同時,水密隔艙作為船殼板彎曲的支撐點,也提高了帆船的堅實度。我國的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早在13世紀末就由馬可﹒波羅介紹到西方。此後,這一技術逐漸為世界各國造船業普遍採用,對人類航海事業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文圖/趙若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