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傳部就推動新時代文化和旅游高質量發展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饒權和國家文物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推動新時代文化和旅游高質量發展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直播時間: 2022年08月24日 10:00 - 11:30
直播嘉賓: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饒權 , 文化和旅游部藝術司一級巡視員:周漢萍 , 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務司司長:陳彬斌 , 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司長:王晨陽 , 文化和旅游部產業發展司司長:繆沐陽 , 國家文物局政策法規司司長:金瑞國 , 國務院新聞辦新聞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邢慧娜
 
 
直播圖片 更多>>
  •   中共中央宣传部定于2022年8月24日(星期三)上午10时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请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饶权和国家文物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推动新时代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图为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饶权。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饒權

  •   中共中央宣传部定于2022年8月24日(星期三)上午10时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请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饶权和国家文物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推动新时代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图为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负责人周汉萍。

    文化和旅游部藝術司負責...

  •   中共中央宣传部定于2022年8月24日(星期三)上午10时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请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饶权和国家文物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推动新时代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图为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负责人陈彬斌。

    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務司...

  •   中共中央宣传部定于2022年8月24日(星期三)上午10时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请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饶权和国家文物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推动新时代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图为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王晨阳。

    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

相關媒體 更多>>
    相關摘要 更多>>
      背景資料 更多>>
         
        文字實錄 正序 | 倒序 手動刷新 自動刷新:
          國務院新聞辦新聞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 邢慧娜 各位記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歡迎出席中共中央宣傳部新聞發布會。今天我們進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的第23場,向大家介紹推動新時代文化和旅游高質量發展有關情況,並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出席今天發布會的是: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饒權先生,文化和旅游部藝術司負責人周漢萍女士,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務司負責人陳彬斌先生,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司長王晨陽先生,文化和旅游部產業發展司司長繆沐陽先生,國家文物局政策法規司司長金瑞國先生。下面,我們先請饒權先生作情況介紹。 [08-24 10:04]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 饒權 各位記者朋友,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上午好!感謝各位長期以來對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關心支持,很高興今天有機會與各位就文化旅游和文物領域的有關發展情況進行交流。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和旅游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對文化和旅游工作十分關心,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和指示批示,推動文化和旅游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十年來,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務,我們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游業繁榮發展,繪就“詩”和“遠方”新畫卷,文化鑄魂、文化賦能和旅游為民、旅游帶動作用充分顯現,中華文化影響力持續提升,為加快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是藝術創作持續繁榮,推動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我們不斷健全以創作為核心任務、以演出為中心環節的工作機制,實施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創作扶持工程、新時代系列藝術創作工程等,積極構建新時代藝術創作體系。《偉大征程》《奮斗吧 中華兒女》《我們的四十年》等重大文藝演出成功舉辦,唱響時代主旋律,描繪新時代壯美篇章。加大國家藝術基金扶持力度,發揮各類文藝評獎和展演展覽活動引領作用,堅持線上線下融合、演出演播並舉,推動優秀作品不斷涌現、破屏出圈,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舞蹈詩劇《隻此青綠》、歌劇《沂蒙山》、話劇《谷文昌》等文藝作品廣受好評,努力向“藝術高峰”不斷邁進。
        二是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日趨完善,促進人民精神生活走向共同富裕。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公共圖書館法、博物館條例以及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准等先後出台,有力保障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積極構建從國家到村(社區)的六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截至2021年底,全國共有公共圖書館3215個、文化館3316個、文化站4.02萬個、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57.54萬個。所有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美術館和91%的博物館實行免費開放。“戲曲進鄉村”等惠民項目深入實施,“村晚”等品牌文化活動廣泛開展,群眾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智慧圖書館體系和公共文化雲建設加快推進,新型公共文化空間不斷涌現,從“雲端”到“指尖”,公共文化服務更加便捷、更加“對味”。
        三是產業發展勢頭強勁,創新創造活力競相迸發。文化和旅游產業體系逐步健全,標准體系不斷完善,產業規模不斷壯大。2019年,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達44363億元,旅游及相關產業增加值達44989億元,佔GDP比重分別達4.50%、4.56%。數字文化產業快速發展,“雲看展”、線上演播、網絡直播、沉浸式體驗等新業態加速崛起。大眾旅游、智慧旅游持續發展,自駕游、露營旅游、冰雪旅游、康養旅游、海洋旅游等引領休閑度假新潮流。文化創意、非遺工坊、鄉村旅游持續賦能鄉村振興。紅色旅游、旅游演藝蓬勃發展,文旅融合深度推進。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文化產業和旅游業遭受嚴重沖擊,我們努力助企紓困出實招,企業積極自救不“躺平”,推動文化和旅游行業提振信心,企穩向好。
        四是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弘揚成效顯著,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文化遺產資源家底逐步摸清。截至2021年底,全國共有國有可移動文物1.08億件(套),不可移動文物76.7萬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058處,備案博物館6183家﹔我國共有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0萬余項,其中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557項﹔各級代表性傳承人9萬余名,其中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3062名﹔國家珍貴古籍名錄13026部,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203家﹔世界遺產56項,位列世界第二﹔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項目42項,位列世界第一。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文物保護工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和中華古籍保護計劃、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等深入實施,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穩步推進。流失海外文物追索返還工作成果豐碩,1800余件(套)流失文物回歸祖國。文化遺產進一步“活起來”,“考古熱”“博物館熱”“非遺熱”“古籍熱”蔚然成風,國潮國風成為年輕人新時尚。
        五是對外和對港澳台交流合作深入開展,文化和旅游領域實現更高水平對外開放。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格局逐步建立。配合元首外交和“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等主場外交,一系列重大文化活動成功舉辦。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建設加快推進。在93個國家派駐文化和旅游機構,與157個國家簽訂政府間文化和旅游合作協定。積極參與國際規則制定。對外文化貿易體系日益完善,核心文化產品和服務千帆出海,出口快速增長。文化和旅游年(節)以及“歡樂春節”“美麗中國”等品牌活動影響廣泛,有力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對港澳台文化和旅游工作深耕厚植,持續開展“藝海流金”“情系中華”等品牌活動,凝心聚力、增進認同。
        這些成就的取得,根本在於習近平總書記舉旗定向、掌舵領航,在於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在於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離不開文化和旅游戰線廣大干部職工以及從業人員的辛勤付出、奮力拼搏。我們將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和旅游工作重要論述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推動文化和旅游高質量發展,努力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下面,我和我的同事願意回答大家的提問。 
        [08-24 10:19]
          國務院新聞辦新聞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 邢慧娜 謝謝饒權副部長的介紹,現在歡迎大家提問,提問前請通報所在的新聞機構。 [08-24 10:20]
          記者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統籌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和商事制度改革。請問,文化和旅游領域在深化“放管服”改革、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強化執法監管、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謝謝。 [08-24 10:24]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 饒權 謝謝你的提問,這個問題我來回答。黨的十八大以來,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我們深入推進文化和旅游領域“放管服”改革,圍繞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通過開展“證照分離”改革等系列舉措,加快構建事中事後監管體系,文化和旅游市場活力得到有效釋放,市場主體加快轉型升級,市場體系更加繁榮有序。截至2021年底,全國文化市場經營機構19.1萬家,從業人員151.14萬人。其中,文藝表演團體1.6萬個,較2012年增長123.2%,全年演出場次達到232.5萬場,演出觀眾達到9.3億人次﹔網絡音樂市場規模達到626.9億元,是2012年的13.8倍﹔旅行社數量從2012年的2.5萬家增長至2021年的4.2萬家。我們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加大簡政放權力度。將經營性互聯網文化單位審批、涉外營業性演出活動審批等下放至省級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門,將港澳服務提供者在自貿試驗區投資設立旅行社的審批權限由省級下放到自貿試驗區,方便企業就近辦理相關手續,取消了臨時導游證核發等一批行政審批項目。
        二是全面優化審批服務。取消外商投資上網服務場所、娛樂場所、演出經紀機構、演出場所經營單位等的限制。在自貿試驗區等區域內,對旅行社設立許可實行告知承諾。對美術品進出口經營活動等審批時限由20個工作日壓縮至不超過13個工作日﹔簡化跨地區巡演審批程序,切實為企業減負。建成全國文化市場技術監管與服務平台、全國旅游監管服務平台,實現全部准入管理業務網上審批。
        三是建立新型監管機制。建立健全以“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和“互聯網+監管”等為基本手段、以重點監管為補充、以信用監管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出台旅游服務質量監管政策,發布《文化和旅游市場信用管理規定》,開展文娛領域綜合治理、“不合理低價游”綜合治理等專項行動等,推動文化和旅游市場向高品質和多樣化發展。針對在線旅游經營服務、旅游民宿、在線演出、劇本娛樂等新業態,出台了《在線旅游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規定》、加強劇本娛樂經營場所管理等政策,劃出紅線底線,促進行業可持續發展。
        此外,我們持續深化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整合組建綜合執法隊伍,按照中央部署統一行使文化、文物、出版、廣播電視、電影、旅游等6個領域的行政執法職責,完善體制機制,加強隊伍建設,執法規范化、專業化、信息化水平持續提高。在提升綜合執法效能方面,我們牢固樹立和踐行執法為民的理念,認真履行執法監管職責,落實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要求,開展專項整治行動,嚴守疫情防控、安全生產和市場秩序底線,維護文化和旅游市場秩序安全穩定。
        以上就是我的相關介紹。 
        [08-24 10:25]
          記者 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與廣大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緊密相關,請問文化和旅游部在推動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又取得了哪些成效呢?謝謝。 [08-24 10:43]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 饒權 您提的這個問題是個好問題,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發展是一個廣受關注的問題,請我們產業發展司繆沐陽先生回答這個問題。 [08-24 10:47]
          文化和旅游部產業發展司司長 繆沐陽 謝謝記者朋友的提問。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新引擎,在促進國民經濟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這十年的文化產業發展,可謂是“日出江花紅勝火”,這十年的旅游產業發展,可謂是“春來江水綠如藍”。
        一是產業規模持續擴大,市場主體不斷壯大。剛才饒部長也介紹了幾個關鍵數據,我這裡再重復一下。2019年,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為44363億元,旅游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為44989億元,佔同期GDP比重分別達到4.50%、4.56%。十年來,全國規模以上文化企業數量從3.6萬家增長到了6.5萬家,年營業收入從5.6萬億元增長到11.9萬億元。截至2021年末,全國共有旅行社4.2萬家,A級景區1.4萬個,星級飯店8771家,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對國民經濟的帶動作用逐步凸顯。
        二是產品供給日益豐富,產業融合激發消費潛力。5G、大數據、AR/VR、人工智能、超高清等數字技術在文化和旅游行業廣泛應用。線上演播、數字藝術、沉浸式體驗等新業態發展迅速,《大魚海棠》《舞上春》等一批具有鮮明中華文化特色的數字文化精品不斷涌現。文化和旅游業態融合、產品融合、市場融合,旅游演藝、紅色旅游、鄉村旅游、文化遺產旅游蓬勃興起。建設15個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示范城市,115個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試點城市,243個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正可謂“文旅融出新天地,且以詩意共遠方”。
        三是產業投融資體系不斷完善,對外貿易成效顯著。產業投資主體日益多元,投資規模持續擴大,政策性、開發性金融支持力度持續加大。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等政策工具在文化和旅游領域得到了有效推廣和應用。文化產品進出口連續多年保持順差,出入境旅游取得大幅跨越。2021年,我國對外文化貿易額首次突破2000億美元。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博覽會等平台作用不斷凸顯,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建設持續推進,更多優質文化和旅游企業走出國門。
        四是助企紓困政策力度不斷加大,助力行業應對疫情影響。文化和旅游部會同相關部門出台了《關於促進服務業領域困難行業恢復發展的若干政策》及系列金融支持文化和旅游行業恢復發展的政策,同時持續推動減稅降費、穩崗就業等紓困政策在文化和旅游領域落細落實,增強文化和旅游企業的獲得感。根據疫情防控形勢,我們動態調整文化和旅游場所的開放政策,並將跨省團隊旅游“熔斷”區域進一步精准到縣域,促進文化和旅游市場安全有序恢復。今年下半年以來,文化和旅游市場呈現出積極復蘇態勢。文旅企業的韌性、文旅人的拼勁得到了充分彰顯。
        我就回答這些,謝謝。 
        [08-24 10:47]
          記者 近年來,逛博物館、游覽文物遺址逐漸成為中國老百姓的生活方式,而這種現象也是中國文物事業發展的一種表現,請介紹一下近十年來中國文物保護利用取得了怎樣的成績?謝謝。 [08-24 10:48]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 饒權 近年來,文物工作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這個問題請國家文物局金瑞國先生回答。 [08-24 10:49]
          國家文物局政策法規司司長 金瑞國 謝謝記者朋友的提問,也感謝您對文博事業的關心。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前所未有高度重視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央有力領導、部門協同推進,各地積極作為,社會各界踴躍參與,全國文物系統砥礪奮進,文物事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
        一是文物保護意識持續深化,服務大局成效明顯。“堅持保護第一”“保護文物也是政績”“讓文物活起來”等理念深入人心。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五中、六中全會對加強文物保護利用作出整體謀劃,中央出台6份專門政策文件,“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首次列入國家專項發展規劃,27個省級人民政府將文物安全納入考核評價體系。
        二是文物保護力度持續加大,保護狀況有力改善。完成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石窟寺等專項調查,公布兩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總數達到5058處,國保、省保、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數量分別增加115%、58%、88%,長城、大運河、絲綢之路、傳統村落等重大文物保護工程相繼竣工,預防性保護、系統保護積極推進,數以萬計的館藏珍貴文物、重要出土文物得到搶救修復,文物安全嚴防嚴管嚴打嚴治長效機制健全完善,打擊文物犯罪、查處法人違法、整治火災隱患取得重要成果,文物安全形勢總體向好。
        三是文物博物館改革持續推進,影響力大幅提升。類型豐富、主體多元、普惠均等的現代博物館體系基本形成,全國備案博物館6183家,免費開放率91%,年度舉辦展覽增長144%、接待觀眾數量增加119%,“大美亞西亞”“唐宋八大家”“萬年永寶”“何以中國”等展覽成為社會文化熱點。《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說話》《中國考古大會》《古韻新聲》等電視節目引爆大屏小屏,參觀博物館成為社會新風尚。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深入實施,助力脫貧攻堅、老區振興、四史教育,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紀念館等建成開放。支持引導民間收藏文物,優化文物進出境監管和文物鑒定咨詢服務。中國世界遺產總數達56項,中外聯合考古漸成規模,跨國文物保護合作扎實開展,文物進出境展覽異彩紛呈,流失文物追索返還亮點頻現,1800余件(套)海外文物“游子”回歸祖國,文物成為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的“金名片”。
        四是文物治理能力持續增強,治理水平不斷提高。國務院頒布《博物館條例》、新修訂《水下文物保護管理條例》,各地出台200多部地方性文物保護法規,113項文物保護領域國家和行業標准發布實施。文物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古代壁畫保護、陶質彩繪文物保護、飽水漆木器保護、館藏文物保存環境監測調控等技術水平進入國際第一梯隊。文博人才培養體系更加健全。文物考古機構普遍加強,考古野外津貼將有明顯提高。
        近日,全國文物工作會議在京召開,提出“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明確了目標任務。下一步,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物工作重要論述和指示批示精神,落實全國文物工作會議部署,踔厲奮發、篤行不怠,努力推動文物事業構建新格局、再上新台階,讓文物和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綻放新光彩。謝謝。 
        [08-24 10:49]
          記者 近年來,老百姓的旅游需求越來越旺盛,我國的旅游業蓬勃發展,產品越來越多,業態越來越廣,綜合效益越來越強,我想請問這十年我們國家的旅游業發展呈現了哪些新特色、新亮點?謝謝。 [08-24 10:54]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 饒權 謝謝您的提問,這個問題我來回答。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推動旅游成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指標、傳承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重要領域、加強對外交流合作和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渠道。在這裡,我著重介紹三個亮點:
        一是鄉村旅游。這十年來,鄉村旅游產品供給不斷優化、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服務質量不斷提升、農民為主體的利益聯結機制不斷健全,鄉村旅游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綜合效益不斷凸顯。我們創新推出1299個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鎮,打造一批內涵豐富、主題鮮明的全國鄉村旅游精品線路,開展“創意下鄉”工作,培育鄉村旅游集聚區,鄉村旅游日益成為人們感受田園風光、溫暖鄉愁的好方式,成為推動創新創業的新領域,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力量。據測算,2019年,我國鄉村旅游接待量已超過30億人次。湖南十八洞村、貴州遵義花茂村…等一批貧困鄉村通過開展旅游實現了脫貧致富、就業增收,浙江的余村、安徽西遞村入選世界最佳旅游鄉村,成為展示中國形象的亮麗名片。
        二是紅色旅游。這十年來,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從100處擴展至300處,形成了全面反映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歷史時期成就的紅色旅游經典景區體系。我們推出“建黨百年紅色旅游百條精品線路”,廣袤中華大地上星羅棋布的紅色資源,正在轉化成為一個個寓教於游的紅色景區,成為廣大黨員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加強黨性修養的有效載體,成為干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傳承紅色基因、接受紅色精神洗禮的生動課堂。近年,紅色旅游接待游客年均增長率超過11%,2019年達到14.1億人次。
        三是休閑度假旅游。十年裡,我們主動適應游客旅游消費多樣化的需求,推動旅游景區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國家5A級旅游景區數量由2012年的144家增加到2021年的306家,中高等級景區比例大幅提升。創新推出671家省級以上旅游度假區、300多家省級以上旅游休閑街區,形成文化旅游、生態旅游、康養旅游、工業旅游、體育旅游、滑雪度假等各種類型的休閑產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化、個性化的休閑度假需求。
        謝謝大家。 
        [08-24 10:54]
          記者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優秀的文藝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藝術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場上受到歡迎。我們關注到,近年來文藝界涌現出一批“叫好又叫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統一的優秀舞台藝術作品,請向我們介紹一下這方面的發展成果。謝謝。 [08-24 10:58]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 饒權 關於文藝創作方面的問題,請我們藝術司的周漢萍女士來回答。 [08-24 11:00]
          文化和旅游部藝術司一級巡視員 周漢萍 感謝這位記者對舞台藝術的關心關注。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藝工作的系列重要論述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以創作為核心任務,以演出為中心環節,健全藝術創作生產傳播機制,引導文藝院團創新經營方式、開拓演出市場,努力推出人民群眾喜愛的精品力作。具體說來,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優秀作品競相涌現,描繪新時代新征程的恢弘氣象,滋養人民審美觀價值觀。我們立足當代中國文藝新時代新征程的歷史方位,積極引導文藝工作者全方位全景式展現新時代新氣象,我們把人民滿意不滿意作為檢驗藝術的最高標准,推出了一批既能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又能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藝術精品。除了《偉大征程》等重大文藝演出之外,我們還推出了一系列優秀劇目,如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傳遍”全國,已經演出414場﹔舞蹈詩劇《隻此青綠》“展卷”爆火,短短一年就演出147場,還有歌劇《沂蒙山》《馬向陽下鄉記》、話劇《谷文昌》《柳青》、京劇《紅軍故事》、彩調劇《新劉三姐》等一批優秀劇目廣受好評,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效”統一。
        二是堅持守正創新,在新時代文藝創作中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創作生產出一批蘊含深厚傳統文化根基的作品,將傳統與現代有機融合,創新運用新的技術、新的手段,激發創意靈感、豐富文化內涵、表達思想情感,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持續散發出時代魅力。從昆曲《牡丹亭》的常演不衰,到粵劇《白蛇傳》的跨界出新,再到戲曲百戲(昆山)盛典漸入佳境,越來越多彰顯中國審美旨趣,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優秀藝術作品,成為時代潮流和精品“爆款”,新時代的文藝創作更具深度、更具潛力。
        三是深化國有文藝院團改革,努力開創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生動局面。我們落實中辦國辦《關於深化國有文藝院團改革的意見》,建立劇目紛呈多彩、院團人才輩出的可持續發展機制。鼓勵文藝院團走市場、多演出,2021年我們對400家藝術院團進行抽樣統計,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共演出6萬余場,收入近50億元。推動“線上線下融合,演出演播並舉”常態化,讓藝術惠及更多人民群眾。比如,我們推出的“文藝中國2022新春特別節目”,通過“文旅之聲”“文藝中國”等平台傳播,廣受社會好評。
        我就回答這些,謝謝。 
        [08-24 11:00]
          記者 我們注意到,近些年非遺產品開始大量進入老百姓生活,人們對非遺這個概念也開始越來越認識和理解。十八大以來,我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方面都取得了哪些成績,這對弘揚和傳承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會起到怎樣的作用?謝謝。 [08-24 11:03]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 饒權 正如剛才這位記者所說,近年來,非遺是越來越融入現代生活,煥發新的活力。關於非遺這個問題,我們非物質文化遺產司的王晨陽先生來回答。 [08-24 11:03]
          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司長 王晨陽 謝謝記者朋友的提問。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做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推出一系列務實舉措,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一是非遺成為賡續文化文脈、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方面。截至目前,我國共有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0萬余項,其中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557項﹔各級代表性傳承人9萬余名,其中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3062名﹔設立23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實施非遺紀錄工程、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中國非遺傳承人研培計劃、曲藝傳承發展計劃等,培訓傳承人超過10萬人次,非遺傳承活力不斷增強。
        二是非遺成為堅定文化自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源泉。各地在傳統節日以及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舉辦豐富多彩的非遺活動,全社會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氛圍更為濃厚。“二十四節氣”在北京冬奧會舞台向世界彰顯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和文化自信。56個民族都有項目列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在非遺保護的框架下相互交流、相互欣賞、相互尊重,非遺成為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載體和紐帶。
        三是非遺成為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力量。推動傳統工藝振興發展,傳統工藝產品的品類日益豐富,品質顯著提升,在現代生活中得到了新的廣泛應用。開展非遺助力精准扶貧和鄉村振興工作,各地設立非遺工坊2500余家,促進脫貧攻堅和當地的經濟發展。家風家訓、鄉規村約相關的非遺項目為培育良好的民風習俗、培厚社區文化積澱發揮了重要作用。
        四是非遺成為展示中國形象、傳播中國聲音的重要內容。截至目前,我國有42個非遺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位居世界第一,為世界文化多樣性貢獻了“中國色彩”。“蒙古族長調民歌”“送王船”等聯合申報的項目成為推動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體現。“中醫針灸”“藏醫藥浴法”“太極拳”等項目為解決人類健康問題提供了“中國智慧”。
        下一步,我們將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非遺保護的重要論述和指示批示精神為根本遵循,堅持守正創新,找到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命力,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謝謝。
         
        [08-24 11:04]
          記者 廣泛深入的文明交流互鑒,對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意義。過去十年間,我們在推動中外文明交流、推進文明交流互鑒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有哪些成就?謝謝。 [08-24 11:07]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 饒權 謝謝您的提問,這個問題我來回答。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的國際場合發出了促進“一帶一路”人文交流、實施亞洲旅游促進計劃等重大倡議,提出了舉辦中法文化旅游年、中韓文化交流年等重大舉措,親自出席中埃文化年、金磚國家文化節等重要活動,為巴基斯坦、新加坡、柬埔寨、越南等中國文化中心揭牌,向2021“一帶一路”﹒長城國際民間文化藝術節、意大利之源——古羅馬文明展開幕式等活動致賀信。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下,中外文明交流互鑒蓬勃發展。
        一是以文載道,為國際文化治理貢獻中國智慧。我們持續深化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合作,剛才我已經介紹過,我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的項目總量居世界首位,中文成為世界旅游組織官方語言,國際文化和旅游規則朝著更加公平、正義、多元、開放的方向發展。2021年,浙江余村、安徽西遞村入選了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的首批最佳旅游鄉村,“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成為世界旅游發展的共識。廣泛開展文化和旅游人力資源培訓,中國經驗、中國方案成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文化發展的有益借鑒。
        二是以文傳聲,向世界表達中國文化主張。推動金磚國家文化部長會議等16個多邊交流合作機制和25個雙邊合作機制不斷發展,積極與巴拿馬等新建交國家開展文化和旅游交流,形成覆蓋全球的政府間合作網絡,“東亞文化之都”等品牌活動促進了城際文化交流持續深化。“相約北京”國際藝術節等主場活動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發展成就。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和駐外旅游辦事處總數分別達到45個和20個,每年聯動舉辦“天涯共此時——中秋節”、“雲﹒游中國”等活動,成為全方位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的重要窗口。建設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實施“國家藝術院團(澳門)演出季”、舉辦“情系中華”交流活動,攜手港澳台共同弘揚中華文化。
        三是以文化人,與世界人民共享文化成果。積極推進“一帶一路”文化交流與合作,建立了絲綢之路、國際劇院、博物館、藝術節、圖書館、美術館聯盟,成員單位達到539家。“歡樂春節”活動連續舉辦,年均在130余個國家舉辦約2000場活動,成為我國與世界人民共享傳統節日的重要橋梁。“美麗中國”“發現中國之旅”等活動深入開展,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外國游客親身體驗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
        以上就是我的介紹。 
        [08-24 11:08]
          記者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城鎮化建設飛速發展。請問在這一進程中,城鄉公共文化服務一體化建設取得了哪些成果?對於增強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發揮了怎樣的作用?謝謝。 [08-24 11:16]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 饒權 公共文化服務與人民群眾的生活息息相關,這個問題請我們公共服務司陳彬斌先生回答。 [08-24 11:17]
          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務司司長 陳彬斌 

        感謝您的提問。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公共文化的重要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在統籌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上持續發力,重點是以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准化為重點,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水平顯著提升、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不斷增強,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制度體系更加健全。十年間,我們推動頒布實施了“兩法一標准”,“兩法”是指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公共圖書館法。“一標准”是指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准。同時還推動了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出台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實施標准,333個地級市、2846個縣出台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目錄,同時還頒布了《關於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這一系列的法律、標准、政策,確保了我們能夠推動城鄉公共文化服務一體化建設。
        二是設施體系不斷完善。十年間,通過深化改革,不斷擴大和完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一方面,主要是通過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來推進基層文化設施的發展。十年前,我們主要是依靠6000多個文化館、圖書館的服務設施體系,到今天我們已經發展成為包括了9.5萬個分館和服務點在內的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另一方面,我們廣泛利用社會資源,推動了像“城市書房”“文化驛站”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建設,這個數據最近是1.8萬個,還在快速增長中。這些文化設施和場所都是建設在老百姓的身邊、建在家門口,夠得著、用得上,大大方便了群眾,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務的便捷性和實效性。
        三是文化活動更加豐富。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對於文化生活、文化活動的需求越來越旺盛。根據這些需求,這些年,我們積極推動群眾性文化活動的廣泛開展,也形成了像鄉村“村晚”、大家唱、廣場舞等一系列群眾文化活動品牌,參加人數不斷創新高。像我們2022年開展的全國“村晚”示范展示活動的參與人次就超過了1.18億。現在,群眾參加文化活動不僅僅願意當觀眾,還願意當演員,還願意成為創作者,群眾成為文化的真正主體。我們積極推動群眾文化團隊的建設。最近的數據是,群眾文化團隊的數字已經超過了45萬個,比2012年增長了50%。
        四是積極推動文化資源不斷向基層延伸。這十年,我們通過標准化和文化惠民工程,把優質的文化資源不斷從城市向鄉村延伸,我們的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革命老區等基層的公共文化體系建設發生了跨越式發展。比如我們推進實施了”三區“人才支持計劃的文化工作者專項,這十年,我們累計向基層選派文化工作者人才16.9萬人,為基層文化單位培養人員超過了1.5萬人。在農村,看戲仍然是受到廣泛歡迎的項目,我們近些年在推動“戲曲進鄉村”項目,現在每年為中西部地區的1.3萬個鄉鎮配送7.8萬場戲曲演出。這十年,我們還推動實施了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和文化共享工程,大量的優質數字資源到了我們的基層。現在,全國所有的地級市圖書館、99%的縣級圖書館,即便是最邊遠的地方,哪怕是剛剛落成,也都能夠獲得145TB的數字資源提供給讀者。這145TB包括30萬冊電子圖書、7700余種期刊、20萬首音樂音頻等。
        下一步,我們將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努力為群眾提供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公共文化服務,為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打好基礎。謝謝。

         
        [08-24 11:17]
          記者 近年來,三星堆遺址、漢文帝霸陵、皮洛遺址等重要考古發現備受矚目。請問在持續推進文物考古研究成果,傳承中華文明、堅定文化自信方面有何措施和成果?謝謝。 [08-24 11:18]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 饒權 您提了一個現在社會關注的熱門問題。考古方面的,我們還是請國家文物局的金瑞國先生來回答。 [08-24 11:19]
          國家文物局政策法規司司長 金瑞國 謝謝您的提問。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文物考古工作作出重要論述和指示批示,強調要高度重視考古工作,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動全黨全社會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團結奮斗。
        十年來,我們認真貫徹中央決策部署,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國”成果豐碩,8800多項考古發掘項目陸續實施,良渚、陶寺、石峁、二裡頭、殷墟、三星堆等重大考古取得新發現,邊疆考古、水下考古穩步推進,科技考古、公眾考古、涉外考古快速發展,實證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為豐富全社會的歷史文化滋養提供了有力支撐。
        下一步,我們將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物考古工作重要論述和指示批示精神,繼續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
        一是深化考古研究。推進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推動人類起源、農業起源、文明起源、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發展等學術研究,科學展現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中華文明取得的燦爛成就、中華文明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
        二是強化科技支撐。密切考古學和歷史學、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的聯合攻關,加強多學科協同,加快文物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布局,建設國家文化遺產科技創新中心。實施“全國考古人才振興計劃”,推動世界一流考古機構建設。
        三是優化闡釋傳播。充分運用新媒體、新技術、新手段,加強文物、古跡、遺址等研究闡釋,開展“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成果推介,與有關媒體聯合制播“尋古中國”等電視節目,展示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和偉大創造,教育引導干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更好認識和認同中華文明,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謝謝。 
        [08-24 11:20]
          國務院新聞辦新聞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 邢慧娜 今天的發布會就到這裡,感謝饒部長和幾位發布人,也感謝各位媒體朋友,大家再見! [08-24 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