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工作信息 > 國際交流與合作局(港澳台辦公室)
國際交流與合作局(港澳台辦公室)
中意藝術家聯袂演繹經典 “相約北京”絢爛啟幕——第十八屆“相約北京”藝術節昨晚開幕
發布時間:2018-04-28 10:11 來源:中國文化網 編輯:國際交流與合作局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網 2018-04-28

   情滿弓弦、樂音回蕩。4月27日,國家大劇院音樂廳傳來意大利歌劇詠嘆調的動人旋律。當晚,第十八屆“相約北京”藝術節開幕式音樂會在這裡舉辦,來自中國和意大利的多位知名藝術家和北京交響樂團聯袂獻藝,為藝術節拉開絢爛的序幕。

 

 

  意大利為主賓國,中意音樂家合作打開“相約北京”之門 

 

  今年適逢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五周年,在這一重要時間節點,本屆藝術節的主賓國定格意大利——古絲綢之路的歐洲終點和“一帶一路”倡議的積極參與者。兩千多年前,中華文化與羅馬文化借由古絲綢之路擦出了東西方交流史上最燦爛的火花,自此文化往來不曾間斷。新時代背景下,中意兩國以“一帶一路”倡議為契機,在人文領域開展了更加多元、深層的交流合作。這個春天,“相約北京”藝術節的舞台上,中意文化精品和藝術杰作再次集中亮相,攜手譜寫新的歷史佳話。藝術節開幕式音樂會便是兩國牽手奏響的第一個強音。

  本場音樂會由意大利指揮家安德裡亞?莫利諾和中國指揮家譚利華分別執棒上下半場。譚利華作為北京交響樂團的藝術總監和常任指揮,在中國享有極高知名度。

  安德裡亞?莫利諾是意大利著名作曲家和指揮家,在悉尼歌劇院、威尼斯鳳凰劇院等世界著名歌劇院指揮了大量的歐洲經典歌劇和當代歌劇作品的首演,是一位非常活躍的意大利音樂家。

  中方歌唱家有著名女高音周曉琳、男高音王傳越,他們都是當下中國歌劇舞台的青年領軍人物,意大利則派出了多位近年在該國嶄露頭角的青年歌唱家。男高音歌唱家帕斯奎爾?希爾科利是多尼採蒂的《愛之甘醇》中貝爾柯雷一角的專業戶,男高音歌唱家帕斯奎爾?希爾科利在意大利斬獲多個重要獎項,女高音薩拉?德?弗拉維斯是唱奏俱佳的青年音樂家,女高音安娜?羅伯塔索伯16歲登台,在意大利歌劇舞台上成功塑造了多種極具挑戰的角色。

 

 

  中意文化交流在“羅西尼時間”和中國名曲間綻放 

 

  音樂會上半場是“羅西尼時間”,以一曲活潑、歡快的《塞維利亞理發師》序曲開場。隨後,迭戈?薩維尼演唱其中著名的詠嘆調《造謠誹謗》,薩拉?德?弗拉維斯帶來另一首詠嘆調《老家伙在找老婆》,帕斯奎爾?希爾科利則演唱歌劇《試金石》中的詠嘆調《溫存的雙眼》。沒有布景、服裝的修飾,藝術家們仍將羅西尼歌劇的豐富智慧和辛辣諷刺演繹得淋漓盡致。上半場尾聲,安娜?羅伯塔索伯帶來《塞維利亞理發師》中最著名的詠嘆調《我聽到美妙的歌聲》,這首被稱為“女高音試金石”的曲目中,有大量不同類型的花腔以及顫音、裝飾音的疊加,歌唱家用高超的演唱技藝和華麗的嗓音將“羅西尼式”的音樂炫技發揮到極致,在現場掀起高潮。

 

 

  下半場是維瓦爾第和威爾第的“主場”,首先以威爾第歌劇《西西裡晚禱》序曲開場,隨後由中國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呂思清登台演奏維瓦爾第《四季》之“夏”。維瓦爾第是最早用音樂抒寫“四季”的作曲家,其中“夏”的篇章被他標注為“劇烈的季節”,是一曲充分發揮小提琴演奏技巧的上乘之作。當晚,呂思清純熟的演奏技巧在樂隊的襯托下完美展現,弓起弦落之間彷佛將觀眾帶入炎熱逼人、暴雨橫虐的夏季。隨後,周曉琳演唱威爾第歌劇《游吟詩人》中的詠嘆調《寂靜的夜》,王傳越演唱《弄臣》中著名的詠嘆調《女人善變》,二人還聯手演唱了《我愛你中國》,贏得現場觀眾的陣陣掌聲。

  隨後帕斯奎爾?希爾科利登台演唱《游吟詩人》著名的詠嘆調《柴堆上火焰熊熊》。音樂會最後,當意大利歌唱家達涅拉?皮尼和帕斯奎爾?希爾科利用中文唱出蒙古族民歌《敖包相會》的唱詞時,全場響起了最熱烈的掌聲。在觀眾的呼聲中,安德裡亞?莫利諾與譚利華再次返場,帶來《北京喜訊傳邊寨》《晨曲》兩首曲目。

  指揮家譚利華指出,意大利是音樂大國,此次音樂會希望將更全面、更精彩的意大利音樂展現給觀眾,同時也能呈現出中意藝術家的交流,類似《敖包相會》就由意大利歌唱家演唱。

  據悉,“相約北京”藝術節由文化和旅游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北京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北京市文化局承辦。4月27日至5月31日,來自19個國家和地區的44個優秀表演藝術團體、近800位中外藝術家將為觀眾帶來130場演出、3個藝術展覽和多項公益藝術教育活動。本屆藝術節繼續以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及相關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為主題,緊貼國家發展戰略,策劃舉辦大批與之相呼應的展演活動。經歷18年的穩步成長,“相約北京”藝術節將以更加成熟的姿態、兼收並蓄的胸懷和不斷創新的精神,網羅國內外的經典藝術與潮流作品,不斷推動中國與世界的交流互鑒。

 

來源:中國文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