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工作信息 > 非物質文化遺產司
非物質文化遺產司
傳統手工藝文化復興的中國故事
發布時間:2017-08-22 15:57 來源: 編輯:非物質文化遺產司
信息來源: 2017-08-22
  一、研究的緣起
  筆者幾乎花了20年的時間在研究當代中國手工藝復興的現象,並希望以此研究來回答傳統文化將會以何種形式在當代社會得以重構與再生等問題。思考這一問題研究的緣起,可以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當時筆者在景德鎮做有關傳統陶瓷手工藝的人類學考察,在考察中,筆者一方面看到的是整個國家快速進入現代化,急切地與國際接軌﹔另一方面看到的卻是由於旅游業的發展,帶動了景德鎮傳統陶瓷手工藝的復興。當時筆者思考的問題是,這種傳統手工藝的復興是一種偶然現象,還是必然現象?其向我們預示了一些什麼樣的問題?
  筆者之所以關心這一問題,是因為筆者關心文化的多樣性發展,站在這樣的視角,筆者認為,不同地域的傳統手工藝是人類文化的多樣性的表現形式之一,其復興是否在告訴我們即使在現代化的今天,傳統仍然具有生命力,其有可能會以我們意想不到的方式得到再生和重構,以形成一種新的文化多樣性的發展機制。通過幾年的田野考察和案頭工作,筆者得出的結論是:景德鎮的陶瓷手工藝的復興,不是一個偶然的現象,也許與景德鎮的未來有著密切的聯系,還有可能是景德鎮陶瓷業發展的一種未來趨勢。
  這一研究是筆者的博士後出站報告,當筆者的這一出站報告交給費孝通先生審閱時,他對景德鎮陶瓷手工藝復興的現象非常感興趣,他說:“我們的學問是要從歷史裡面出來的,也就是要從舊的裡面長出新的東西來,這就是傳統與創造的結合的問題。從傳統和創造的結合中去看待未來,創造一個新的文化的發展,也就是,以發展的觀點結合過去同現在的條件和要求,向未來的文化展開一個新的起點。你寫的論文就是表達這樣一種思想的一個例子之一。”
  費先生肯定了筆者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方式,他希望筆者從對傳統的研究中去尋找社會未來發展的趨勢,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題目,僅僅是以景德鎮一個個案是很難說得明白的,同時,僅僅是靠短時間的片段研究也是很難說明的。要研究這麼大的題目,第一,需要更多的個案,第二,需要把研究的時間拉得更長。這也就是為什麼筆者花了二十年,做了許多個案才最後得出結論的原因。這篇文章一方面是總結自己20年田野研究的心路歷程,也是在試圖回答當初研究時提出的問題。
  二、“遺產資源論”觀點的提出
  2001年在費孝通先生的支持和指導下,筆者承接了國家重大課題《西北人文資源環境數據庫》和國家重點課題“西部人文資源的保護、開發和利用”。在西部的考察中,筆者看到的是和景德鎮同樣的場景:即一方面是許多傳統文化在消失,另一方面更多的是這些傳統文化正在以一種藝術化的形式在“復活”,即手工藝的復興和民間表演藝術的復興。這些復興的現象最初都是由旅游業,而後又是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性保護所驅動的,但最終其會表現出什麼樣的新的創造力,並進而推動中國的社會發展的?這是筆者當時在思考的問題。
  在思考的過程中,筆者開始意識到,雖然我們一直在強調“遺產”的保護,但“遺產”在這樣的時代不再是一個被動的保持“靜態的過去”,而是作為一個“社會的行動者”開始進入到現代社會,成為重構當今社會和未來社會的可以開發和利用的資源,或者是當代及未來文化發展的基礎。於是,筆者提出了“遺產資源論”的觀點,來說明這一現象。
  三、傳統手工藝文化復興的中國故事
  據筆者的考察,其實在上世紀90年代景德鎮就出現了“景漂”,那是一些來自周邊鄉村的農民工,而當前在景德鎮引起極大關注的“景漂”則是來自不同城市的藝術院校的大學畢業生們,還有不同地域和國家的藝術家們,他們一批一批的來到景德鎮建立工作室。他們的到來改變了景德鎮工匠的知識結構,改變了景德鎮的城市景觀,改變了景德鎮陶瓷產品的風格面貌,使景德鎮這座古老的城市開始充滿新的生機。
  值得思考的是,這些聚集在景德鎮的“景漂”們是在為誰做陶瓷藝術品和藝術化的陶瓷生活用品?他們在為什麼樣的市場服務?為什麼在中國的今天會產生這樣的市場?其意味著中國社會正在發生一場什麼樣的變化?通過大量的實地考察和案頭研究,讓我們了解到,這些“景漂”的到來改變了景德鎮手藝人的構成成份,這些受過良好教育的青年藝術家、設計師,他們是在設計和創作一些既有藝術性,又有傳統語言的陶瓷藝術品和藝術化的如茶具、香器、花器等日用器皿。但是他們並沒有離開傳統,而是在運用傳統,他們也沒有離開當地的工匠,而是在向工匠學習或是與工匠合作,將傳統的技藝與當代設計結合,做出的作品既有古代文人氣息,又具有當代意味,在各大城市裡有著廣泛的市場。這些外來的年輕藝術家設計師,包括已經成名的來自國內外的藝術家,他們的到來也為景德鎮的發展帶來了新的觀念,包括不同地域的新的技術。其讓我們看到的是,任何制作都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的需求,正是因為這種雙向的需求為景德鎮這座城市帶來了活力,你可以在這座城市找到你需要的任何陶瓷手工藝技術和材料,促使景德鎮再次成為世界陶瓷藝術發展的中心。
  另外,景德鎮新的手工陶瓷藝術品的出現,代表的是新的社會取向和新的審美需求趨勢所帶來的新時尚。其意味著隨著中國經濟的起飛,在各大城市產生了新的富裕階層和中產階級,他們需要有新的象征體系和新的藝術形式來引導自己的高雅生活,包括塑造自己的社會形象。傳統的茶道、香道、花道,還有雅聚等的復興,彷佛是恢復了古代的文人生活,高雅,有情趣,同時也體現了中國人的一種文化自信以及對自己本民族文化的認同,隻有具有如此的自信和認同,中國的傳統文化才會形成一種新的時尚。正是這樣的時尚潮流不僅使景德鎮這座傳統的陶瓷手工藝城市有了新的生機和變化,還改變了許多類似景德鎮這樣的具有傳統手工藝的城鎮與鄉村。
  四、結束語
  通過大量的田野考察,我們看到的是,中國手工藝復興是建立在傳統文化復興基礎上的:喝茶,焚香,賞花,彈琴,作詩,論字畫,把玩瓷器等,其中還包括收藏古玩,流穿中式衣服,擺中式家具等等,這種生活方式已經在中國的白領階層中形成了一種新的時尚,也成為了陶養性情的一種方式。所謂是“器以載道”,正是這種新的時尚和新的陶養性情的方式,為手工藝的復興打開了出路。而制作這些具有傳統意味又有當代文人風尚的手工藝品的作者,並非都是傳統的手藝人,其中還包括了那些從美院畢業的富有創造力的年輕藝術家們及設計師們,他們正在利用傳統的手工技藝和傳統的文化資源創造新的中國時尚文化。這和民國時期梁漱溟的將“舊文化轉變出一個新文化來”的理想何其相似,許多的傳統手工藝裡還蘊含著“中國文化有型的根”,而在這樣的根底基礎上創造出的器物文化與傳統中國人“過日子的方法”具有許多相通之處。筆者認為,要重新振興中國文化就是要從人們的日常生活開始,這是一種讓人的生活變得高雅,自律,有品味的,成長在傳統文化基礎上的中國人的新的“生活樣式”。
正是這種中式生活方式的回歸,復興了許多中國的傳統手工藝行業,提供了許多新的創業和就業的機會,其在改變中國人的“生活樣式”的同時,也在帶動中國的經濟結構和文化結構的改變,進而促進中國的產業轉型,變中國制造為中國創造。這種來自民間的傳統文化復興正是激發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生機與活力的一種重要方式。(作者:方李莉)
   【作者簡介】
    方李莉,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史論系博士,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後,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人類學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研究員﹔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