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工作信息 > 非物質文化遺產司
非物質文化遺產司
貴州90後全國人大代表楊昌芹講述非物質文化遺產赤水竹編助力脫貧致富
發布時間:2018-03-09 08:56 來源: 編輯:非物質文化遺產司
信息來源: 2018-03-09
    “我經歷了赤水的脫貧攻堅,是新時代的受益者!”3月5日上午8時15分,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一次會議開幕前,全國人大代表楊昌芹走上人民大會堂首場“代表通道”,在記者的鏡頭前,講述了貴州赤水竹農通過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赤水竹編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故事。
    貴州代表團代表楊昌芹回答全文
    農民日報全媒體記者: 想請楊昌芹代表談談,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民族地區如何突出特色?實現脫貧致富?
    楊昌芹: 大家好,我來自赤水河邊的一個民族村寨,我是在場年齡最小的一個。我年齡雖小,但我經歷了我們赤水的脫貧攻堅,也是新一代的受益者。我從事竹編工藝十年,從一個學徒成長為貴州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赤水竹編的傳承人,我也用我的技藝帶動了周邊的二十多個鄉親脫貧致富。
    大家請看我喝水用的這個杯子,在大家看來可能是一個很普通的杯子,但它是我和農民走向脫貧攻堅的一個工具。它外面的竹編套是用我們赤水當地的赤竹經過二十多道手工加工制作而完成,通過培訓,我們當地手拿鋤頭的農民也能夠編織。編織這樣一個工藝品他們能從中獲得一百元的受益,這個產品僅是我們竹編工藝中的一個很簡單的代表。赤水是全國的十大竹鄉之一,除了竹編工藝品外,還有很多其他類的竹工藝品。我相信隨著越來越多的游客來到赤水,我們的竹工藝品會賣得越來越好,也能夠帶動更多的鄉親致富。
    現在我們村百分之八十的人住上了小洋樓,百分之六十的人開上了汽車。結合我們村的發展情況來看,如果要幫扶少數民族農村脫貧致富,必須深入挖掘他們當地的傳統民族文化、當地的特色資源。這樣,遠比直接用金錢幫助他們來得更有意義。最後,我誠邀大家到我們赤水來旅游做客,體驗革命老區人民的熱情,感受我們的竹鄉文化,謝謝!
    “代表通道”上年齡最小的代表楊昌芹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呢?我們一起走進看看——
    她來自貴州首個脫貧“摘帽”的赤水
    楊昌芹來自素有“中國竹鄉”之稱的赤水,因其氣候環境適宜各類竹子生長,竹林總面積超過140萬畝。
為了充分利用這豐富的資源,赤水市一直在大力開發竹子精加工。竹地板、竹工藝品、竹纖維制品等產業迅速崛起,而竹編就是其中最為獨特、最具藝術性的代表,在2014年,赤水竹編被列入貴州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7年,赤水市正式宣布退出貧困縣隊列,成為貴州首個脫貧摘帽的縣級市。其中,主產業的發展功不可沒。資料顯示,竹產業已成為赤水市產業扶貧的第一大支柱產業。
    90後竹編高手
    楊昌芹是“赤水竹編”非遺傳承人,別看小姑娘隻有27歲,卻是當地一名竹編工藝的高手。
    赤水竹編是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工藝可追溯到明末清初。竹編必須選用海拔800米以上深山中生長一年以上兩年以下的慈竹,經過刮青、破竹、加工、起篾、染色、煮篾、拉絲等20多道工序。一厘米寬的竹片,會被分成20根小絲,變成晶瑩透明、細如發絲的精細竹絲。經過竹編工藝師的巧手精心編織,這些竹絲就變成了極具民族特色的工藝品。
    早在2007年,楊昌芹就師從貴州竹編工藝創始人、貴州省竹編工藝美術大師陳文蘭開始學習竹編工藝。
    2014年,楊昌芹在原有的平面竹編基礎上,用竹編與生活實用器相結合,探索創新出了一系列立體精細竹編工藝,打開了竹編銷售市場的大門。
    帶動竹農鼓起“綠色錢袋”
    近幾年,赤水旅游越做越紅火,竹編作為赤水特色工藝品,市場需求不斷增大。 如今,一幅竹編畫可賣至8萬元。作為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政府扶持下,竹編傳統工藝創新,生產規模擴大,多民族風情工藝品遠銷國內外,拓寬了當地農民居家就業增收致富門路。 楊昌芹舉辦竹編工藝技術培訓班,近千名貧困群眾先後來參加培訓,使赤水市的80萬畝雜竹有了用武之地。
    楊昌芹表示,這次特地把赤水竹編帶到兩會來,希望讓更多的人了解赤水竹編工藝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她也將一如既往地傳承和發展好竹編工藝,讓更多群眾靠著這門手藝脫貧致富。(摘編自:多彩貴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