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工作信息 > 非物質文化遺產司
非物質文化遺產司
因類制宜 精准施策——曲藝保護的江西實踐
發布時間:2018-03-28 14:35 來源: 編輯:非物質文化遺產司
信息來源: 2018-03-28
    近年來,江西通過出台《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江西省“十三五”時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工作方案》,建立非遺代表性項目與保護單位、代表性傳承人、傳承人群、傳承基地、傳播基地、研究基地、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八位一體”的保護機制,因地制宜、因類制宜,實施“精准施策、分類保護”,有效推動了全省曲藝類非遺項目的傳承發展。
    一、採取“十二個一”保護措施。江西要求每個省級以上曲藝類項目,其所在地相關文化主管部門、非遺中心和保護單位必須制定一個五年整體性保護規劃和年度計劃、一個年度演出計劃,聘請至少一位專家對口指導,組建培訓一支年齡結構合理的傳承人群隊伍,擁有一個相對固定的傳承排練場地、一個表演舞台,建立一套完備檔案(數據庫),每年舉辦一場專家座談會,建立一個網絡展示平台(也可以是網頁),出版一本(套)書,制作一個宣傳片,形成一個公共文化活動品牌。
    二、實施分類保護。曲藝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因而其保護措施必須全面。江西在大力培養曲藝傳承人群的同時,主要從不同曲種的生存發展現狀、藝術特點入手,實施了一系列切合實際、有針對性的保護傳承措施。一是對說的項目,重點錄制、保存老藝人口傳的傳統節目,經整理後出版並建立相關數據庫﹔二是對有說有唱的項目,重點採錄其蘊藏的唱腔曲調,記錄總結說唱表演和樂器伴奏的特殊技巧﹔三是對唱的項目,重視伴奏人才的培養,促進其藝術的全面傳承和健康發展。
   三、曲藝進校園、國有劇團和文化館。過去江西的曲藝傳承人群大多在民間劇團,由於種種原因,曲藝的傳承乃至生存日漸式微。為此,江西將曲藝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請進江西藝術職業學院、南昌師范學院、國有藝術劇團、文化館等傳承基地、傳播基地和研究基地,加大了年輕演職人員的培養和曲本創作,通過強弱項、補短板,一定程度地破解了曲藝人才培養存在的不平衡與不充分的發展矛盾,促進了曲種自身“造血”功能的實現。
   四、營造良好的保護傳承環境。曲藝的傳承發展受外部條件影響較大,為此,江西要求凡省級以上曲藝類項目所在地的文化館、綜合文化站、綜合性文化活動中心、文體廣場等均應免費提供相對固定的演出場所和排練場地,為傳承人排練演出、傳習授藝營造良好的傳承發展環境。同時,還計劃在即將開展的省級非遺小鎮評選中,設立一批曲藝類非遺小鎮,以實現曲藝項目的整體性保護。
   五、納入公共文化服務目錄。早在2008年,在江西省文化廳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三項活動工作的通知》中,就明確提出活動的開展要“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相結合”。全省各地把曲藝表演納入了當地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的指導性目錄或具體購買目錄,在送戲下鄉等公共文化活動中佔有一定份額,充分發揮了曲藝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娛樂大眾、滋育心靈、塑造精神和引領風尚的獨特作用。根據永新小鼓和南昌清音特點創作的節目還先後榮獲原文化部第十四、十五和十六屆“群星獎”,對曲藝的保護傳承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六、對瀕危曲種進行搶救性保護。根據調研,江西一些曲種瀕危的原因主要是後繼乏人、表演生存空間小、自身缺乏生存活力或原有的表演藝術形態與時代審美需求不相適應。江西要求各級政府必須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公布亟待搶救性保護的瀕危項目目錄,同時有針對性地通過採取對老藝人的傳統唱腔、作品進行錄音錄像,並納入數據庫建設等方法,把“根”留給後人去研究和借鑒。
   七、提倡使用方言。曲藝作為“以口頭語言‘說唱’敘述的表演藝術”,其形成和發展的主要植被依托為方言。江西通過保護本地方言,為傳承好本地曲藝培育良好的生態環境。如鼓勵所在地中小學用普通話和方言進行雙語教學,在相關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總體規劃和實施方案中,要求所屬地區廣播電台和電視台保留一定比例的方言欄目等。尤其是在曲藝表演時,堅持使用當地方言,從而有效保持了曲藝的獨特性和曲種的豐富性。(江西省文化廳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