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工作信息 > 非物質文化遺產司
非物質文化遺產司
第五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開幕
發布時間:2018-09-13 10:00 來源:摘編自光明網 編輯:非物質文化遺產司
信息來源:摘編自光明網 2018-09-13

      

 

9月13日,第五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在山東濟南開幕從外圍到展廳均經過精心設計的主展館驚艷亮相﹔八大主題展區、五大活動板塊,讓觀眾近距離觀賞活態非遺﹔“非遺社區行”“非遺校園行”“舌尖上的非遺”等活動多點開花,精彩紛呈﹔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及傳承人雲集泉城,展現非遺精華……本屆中國非遺博覽會為廣大游客和觀眾奉獻的是一屆可視、可觸、可感的,體驗性強、互動性強、感染力強的文化盛會。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是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西部一節(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東部一會”兩大全國性節會之一,是充分展現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豐碩成果、引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方向的重要平台。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每兩年舉辦一屆,自2010年起已成功舉辦了四屆。

第五屆中國非遺博覽會由文化和旅游部、山東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以“活態傳承、活力再現”為主題,體現“見人見物見生活”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念,突破靜態的展覽模式,融園林式設計、多樣化活動、活態式展覽於一體,讓非遺項目及技藝以更加生動鮮活的方式呈現出來,讓觀眾近距離感受和領略非遺的無窮魅力和風採,傾力打造濟南人民身邊的非遺博覽會、全國人民都能看見的非遺博覽會。

景觀式外圍:竹林美景,詩意盎然

很多參觀者剛來到本屆中國非遺博覽會的主展館——濟南舜耕國際會展中心門外,就被眼前的竹林美景驚艷到了:從千裡之外的川西運至泉城的2000多根竹子“拔地而起”,以穿斗式木架構的形式搭建成一個錯落有致的竹林﹔頂端有大量竹編和竹篾盤旋纏繞,形成富有現代性、流動性的線條,行雲流水般懸挂於半空﹔五組竹林錯落排列,再現原汁原味的“川西林盤”居住形態﹔外圍還有高低錯落的籬笆相擁環繞,點綴搭配竹竿、竹編、竹椅、篾條等,雅趣十足。參觀者可在竹林中緩步前行,細細品味恬靜、淡然的巴蜀生活氣息﹔也可找合適的角度拍照留念,將觀展的美好瞬間定格並“帶回家”。

這是主展館設計師精心打造的竹空間藝術裝置作品,約3300平方米,既運用國家級非遺項目四川道明竹編的傳統技藝,又融入現代元素,體現出“讓非遺融入現代生活”的發展理念,讓參觀者感受中國傳統工藝的建筑結構以及東方審美生活的千古傳承。

園林式序廳:曲徑通幽,移步換景

除了獨具匠心的外圍空間營造,設計師還借鑒移步換景的古典園林造景手法,為主展館特別打造了一個高科技“序廳”,讓參觀者獲得一步一景的觀展體驗。

步入主展館,一面水藍色“照壁”映入眼帘,令整個展覽“猶抱琵琶半遮面”。繞過“照壁”,突然峰回路轉、柳暗花明,一個開闊的“序廳空間”令人有豁然開朗之感:泉水之鄉的亭台樓榭,秀氣雅致的小橋流水,波光粼粼的湖畔龍舟,一一展現﹔波光蕩漾、白牆黑瓦間,京劇刀馬旦演員粉墨登場。

整個序廳面積不大,卻展示了古建營造技藝、園林營造技藝、傳統民俗中的諸多非遺元素:“照壁”,參考蘇州園林,打造移步換景的視覺效果﹔“亭台樓榭”以透明的亞克力材質雕刻而成,在LED燈光的照射下,流光溢彩,亦夢亦幻﹔“小橋流水”採用石拱橋和木制亭宇的建造技藝,並與現代工藝相融合﹔“湖畔龍舟”則展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端午節的民俗和龍舟制作技藝。

主題式展區:活態展示,活力再現

主展館的主體展區在布局上亦打破常規,不再按照省份進行劃分,而是按照傳統工藝展覽項目,分成織繡印染、陶冶燒造、編織扎制、制茶釀造、印刷刻繪、家具文房、中藥炮制、雕刻塑造八個主題。這種布局突出了非遺博覽會的整體性,也體現出非遺特色和專業性。觀眾可以在同一場館觀摩和體會不同地域、不同流派之間的風格和技藝差別。

八大主題皆有情景化展示活動,堪稱“畫龍點睛”之筆。小兩層樓高的南京雲錦大花樓木織機上,兩名織工展示南京雲錦的織造工藝,旁邊搭配“白局”藝人的表演以及雲錦華服的“模特秀”﹔宮殿般富麗堂皇的萬工轎,與蘇繡嫁衣一起亮相﹔京作家具展示區裡,穿蟒扎靠、英氣十足的刀馬旦正在化妝勾臉﹔柔潤清秀的蘇作圈椅上,彈詞藝人一首《江南好地方》唱的綿軟甜糯﹔以蘇作家具、紫砂壺、臨夏磚雕、夏布等非遺精品打造而成的中式生活體驗區,堪稱非遺生活方式的“樣板間”……突破靜態的展覽模式,著重營造場景式、體驗式文化互動空間,展示“活態非遺”,這也是本屆非遺博覽會的一大亮點。

八大主題展區集中展示來自全國各地、各流派最具代表性的非遺項目及技藝,通過不同歷史時期的代表性作品、生產工具的展示,以實物、圖片、視頻等形式詳細展現其歷史發展、傳承脈絡、生產工藝過程。展區還設置產品銷售區、傳承人現場展演區以及觀眾互動體驗區。就具體非遺項目和技藝而言,“織繡印染”有桑蠶絲織、少數民族刺繡、蠟染、扎染等,“陶冶燒造”展區有制陶、砂器、瓷器、琉璃等,“編織扎制”展區有竹編、草編、柳編、棕編制傘、燈彩等,“制茶釀造”展區有釀酒、制茶等,“印刷刻繪”展區有雕版印刷、木版水印、剪紙刻紙、皮影等,“雕刻塑造”展區有玉雕、磚雕、竹木雕刻、泥塑、面塑等。

多樣化活動:一館多點,全面開花

本屆非遺博覽會採用“一館多點”的辦會形式,讓非遺走近大眾,貼近生活。精彩紛呈的展示展演活動,讓泉城濟南因非遺而更加精彩,因非遺而更有魅力。

主展館的現場活動分為五大板塊,包括展演、展覽、比賽、體驗和論壇。展會期間,各類傳統表演藝術類非遺項目,在主展館前廣場,部分廣場、公園輪番上演,帶動濟南市民參與其中﹔八大主題展區集中展示近年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成果,充分體現我國非遺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展現非遺的活力與魅力﹔來自全國的200余位傳統工藝傳承人和從業者,將參加傳統工藝比賽的決賽,帶來一場高水平、高質量的非遺技藝表演﹔在互動體驗區,參觀者可以在非遺傳承人的指導下,創作一件獨一無二的作品,創造“可帶走”的非遺記憶﹔“振興傳統工藝與精准扶貧”和“傳統表演藝術傳承發展”兩大論壇上,專家、學者、傳承人代表共同交流經驗,分享優秀案例,探討非遺保護與傳承領域的難點問題。

本屆非遺博覽會還將深入城市社區、鄉村、學校、公共文化場所、景區、商場等,開展“非遺社區行”“非遺校園行”“舌尖上的非遺”“非遺的世界”等系列活動,打造濟南人身邊的非遺博覽會、全國人民看得見的非遺博覽會。100支演出隊伍,深入300多個社區進行展示展演﹔25所學校開展剪紙、曲藝等校園傳承成果方面的展示和評比,“非遺進校園”教材(一套四冊)發放至學校﹔來自全國的近200多中華傳統美食老字號進駐高新區萬達廣場,讓參觀者品嘗“舌尖上的非遺”“可吃的非遺”﹔“非遺影像展”調集珍貴的國家級、省級、市級非遺影像資料70余部,在各區縣場館展映,展示一個魅力無限的“非遺的世界”。

濟南的8個分會場以及濰坊分會場同時拉開帷幕,為廣大游客和觀眾帶來一場不一樣的非遺之旅。

一場既傳統又現代、既熟悉又陌生的盛會已經開啟。一座有著幾千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因非遺而奏出新的華彩樂章。讓我們共同努力,將承載著歷史文化記憶與中華民族精神血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下去!(摘編自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