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工作信息 > 公共服務司
公共服務司
張家港市在國家公共文化示范區創建工作現場經驗交流會上的發言
發布時間:2012-09-27 11:46 來源: 編輯:信息中心
信息來源: 2012-09-27

 

張家港是長江下游南岸的一座新興港口工業城市,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發展,各個文明形態協調提升,各項事業走在了全國同類城市前列。具體可以用四句話來概括:第一句話,土地古老、城市年輕。古老是因為境內的東山村遺址,距今已有8000年歷史。河陽山歌是吳文化中保存和傳承得最好的吳歌,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境內古黃泗浦還是鑒真大師成功東渡日本的啟航地。年輕是因為建縣市隻有50年,1962年從常熟、江陰各劃出一塊合並成立沙洲縣,1986年撤縣建市。第二句話,經濟繁榮、民生幸福。1994年以來,綜合實力始終位居全國縣市前三甲。2011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860億元,地方一般預算收入142億元,工業銷售5500億元,進出口總額330億美元。在全國率先實現城鄉養老保險並軌,城鄉居民收入分別達到3.51萬元和1.73萬元。第三句話,城鄉一體、高度文明。城鄉規劃、建設、管理、服務加快一體化,城市化率達到63%。張家港是全國精神文明建設的老典型,也是唯一實現全國文明城市“三連冠”的縣級市,累計榮獲國家級以上榮譽170多項。第四句話,精神引領、科學發展。“團結拼搏、負重奮進、自加壓力、敢於爭先”的張家港精神,被譽為蘇州“三大法寶”之一,並不斷賦予新的時代內涵,成為我市率先發展、科學發展的力量之源。

文化是城市的根基和血脈,文化建設對於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近年來,張家港市在經濟社會迅猛發展的同時,緊緊圍繞文化強市建設目標,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進一步完善陣地設施,繁榮文化藝術,深化遺產保護,壯大文化產業,城市文化軟實力不斷增強,特別是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與城鎮建設、社區建設一起規劃、一起部署、一起落實,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呈現出整體推進、重點突破、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今年初,我市以縣級市第一名的成績被評為江蘇省首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

雖然我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隨著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和城鎮化進程加速推進,文化服務空間布局發生變化,文化服務目標人群呈現多元特點,文化服務需求多樣化和差異化愈加明顯,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也遇到了一些發展難題。表現為公共文化設施的利用率還不高,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還不足,基層群眾文化參與度還不夠,城鄉文化發展還不均衡,等等。針對這些特點和問題,我市在深入調查和認真分析、研究的基礎上,決定探索實施網格化公共文化服務。

所謂“網格化公共文化服務”,就是將全市各村(社區)按照人口居住集中度、文化關聯度和群眾意願等標准劃分成為若干個文化服務網格,每個網格配備1名以上志願者性質的網格文化員,使網格成為政府公共文化服務的最基礎層級,形成市、鎮(區)、村(社區)、網格四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把全市境內的所有人口均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服務范疇,使全市所有群眾都能享受到普惠、均等、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務。網格化公共文化服務是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的延伸和拓展,與社會管理等領域的網格化不同,其核心要義不是“管理”而是“服務”,最終目的就是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全面激發人民群眾的文化創造活力,實現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的全民保障、全民覆蓋、全民共建和全民共享。

一、突出全民保障,完善三項機制,讓“文化網格”成為公共文化建設活力源

堅持立足現實、著眼長遠,把創新制度設計和完善工作機制,作為加強網格化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保障。

一是健全投入保障機制。在開展網格化公共文化服務制度設計課題研究的基礎上,我市先後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加強了網格化公共文化服務的陣地服務保障。市裡成立網格化公共文化服務委員會,各鎮(區)分別成立領導小組,全面落實各項工作。網格化公共文化服務被列入政府實事工程,投資7億多元建成集圖書館、文化館、科技館、美術館、城展館、檔案館、大劇院和文匯廣場為一體的市文化中心,全市實現基層“八個一”工程全覆蓋。同時,繼續加大市財政補貼力度,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水平。目前,全市人均公共文化設施面積已達0.31平方米。

二是創設互動聯動機制。出台《網格化公共文化服務各層級工作職責》,明確市級文化主管部門、市級文化單位、各鎮(區)黨委政府、鎮(區)文體服務中心、村(社區)委員會、文化站以及文化網格、網格文化員所承擔的具體工作職能,鼓勵和支持公共文化服務網格內自我供給、網格間交互供給,使市、鎮、村(社區)、網格四個層級之間彼此貫通、全面推動。以網格文化員為橋梁,收集、反饋群眾需求,促進各級公共文化機構及時調整文化產品配送、文化輔導方式以及免費開放服務項目等,為群眾提供有針對性的文化產品和深度文化服務。

三是建立評價激勵機制。制定出台《網格化公共文化服務評價指標體系》、《網格化公共文化服務示范鎮、示范文化網格、示范網格文化員評選辦法》,全面開展示范文化網格培育工作,以點帶面,示范推動,整體發展。目前,已命名表彰三批69個示范文化網格。鼓勵扶持群眾文藝團隊、民營表演團體發展,設立“民營表演團體項目獎”、“優秀民營文藝表演團體獎”和“支持民營文藝表演團體發展貢獻獎”等獎項,按照星級標准進行評比獎勵。同時,大力實施“港城英才計劃”,設立“港城英才貢獻獎”,對作出突出貢獻的文藝人才在生活、工作、住房等方面優先進行獎勵資助。

二、突出全民共建,打造三支隊伍,讓“文化網格”成為公共文化建設風向標

我們感到,文化人才隊伍是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支撐,也是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的中堅力量。在實施網格化公共文化服務過程中,我市重點抓了三支隊伍建設:

一是網格文化員隊伍。通過推薦和自薦的方式,選拔熱愛文藝、具有一定文藝特長或組織管理能力、具有文化志願服務精神的群眾,組建一支網格文化員隊伍,截止7月底,全市1075名網格文化員經過嚴格培訓後持證上崗。同時,邀請國家級專家講課,開展小班化培訓,幫助提高網格文化員的文化素養和綜合能力。

二是群眾文藝團隊。充分發掘各類文化資源、各類文化人才,組建門類齊全、活動正常、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群眾文藝團隊。2011年底至今,全市群眾文藝團隊新增194支,總數達到339支。創新開展文化義工招幕活動,吸引機關干部、學生、教師、企業職工、私營業主、離退休老同志等十多類人群擔當文化義工,服務於公共文化服務。目前,全市870多名文化義工活躍在城鄉文化網格,得到了群眾普遍歡迎和認可。

三是專業指導隊伍。公共文化事業單位群眾文化服務功能進一步強化,定期組織“文藝招賢賽”和“主持人大賽”,對優秀文藝人才實行定向招聘,已成功舉辦兩屆“文藝招賢賽”和“主持人大賽”,為市、鎮兩級宣傳文化單位輸送優秀文藝人才34人。市文化館設立網格化公共文化服務藝術輔導和活動指導中心,市圖書館設立閱讀指導和圖書流轉中心,專門配備專兼職人員,實行分片包干、一對一輔導。截止目前,文化館共投入輔導力量800多人次,培訓群眾文藝團隊200多支,輔導排練2000多次。同時,市圖書館定期深入網格,對網格全民閱讀活動、陣地建設進行指導,率先打造親子閱讀品牌。市藝術中心深入推進“地方戲曲進校園”活動,在學校網格培育戲曲特色文化。

三、突出全民覆蓋,培育四大品牌,讓“文化網格”成為公共文化服務主戰線

加強對文化資源的發掘、整理和保護,依托文化網格開展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不斷增強網格化公共文化服務活力。

一是打造文化惠民品牌。准確把握當前社會文化生活的新特點和人民群眾的新期待,廣泛開展公益文藝“村村演”、千場電影“月月映”、廣場文藝“周周唱”、評彈書場“天天說”、全民讀書“時時看”等群眾性文化品牌活動,每年組織“村村演”250余場、廣場演出100多場、社區公益電影4000場以上、書場說書2000場以上。

二是打造“幸福港城”品牌。精心策劃組織“幸福港城”網格文化系列活動,“文明港城﹒書香生活”讀書征文比賽、“我是大明星”網格視頻秀、“沙洲韻味”民間文藝演唱比賽、“幸福網格樂翻天”才藝PK賽、“感受變遷﹒分享幸福”攝影比賽及市民音樂會、保利藝術講堂、保利藝術沙龍等17項各具特色的文藝活動貫穿全年、遍及城鄉。今年上半年,參與活動群眾已突破100萬人(次),極大地豐富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激活了群眾參與文化活動和文化創造的熱情,使廣大群眾由文化的旁觀者變成文化的參與者、創造者,由文化服務的接受者變成文化服務的提供者。

三是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立足打造“長江文化引領之城”,創新舉辦中國(張家港)長江文化藝術節。依托文化網格,壯大本土文化,大力開展“河陽山歌節”、“東渡文化節”、“沙上文化節”、“香山文化節”等特色文化活動。積極鼓勵文化網格自辦文化,培育特色文化鎮、特色文化村(社區)和特色文藝團隊。目前,全市八個鎮均創建成為蘇州市級以上特色文化之鄉。我市及塘橋鎮、鳳凰鎮分別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戲曲之鄉”、“書法之鄉”和“山歌之鄉”。

四是打造群文創作品牌。通過加大投入、整合資源、興辦基地、開展活動、獎勵扶持等途徑,扶持文藝精品創作和生產,鼓勵多創作、多演出、多生產、多出名家名作。目前,全市每年創作藝術作品超過2000件,基本涵蓋戲劇、曲藝、音樂、舞蹈等各主要藝術門類,呈現出百花競放的局面。市文化館被中國劇協授牌成為全國縣級市首家“小戲小品創作基地”。實施網格化公共文化服務以來,全市文化網格新創作文藝節目超過300個,累計編排劇(節)目超過3000個。

四、突出全民共享,強化四項服務,讓“文化網格”成為群眾文化供需主陣地

堅持資源下移、服務下移,立足文化網格,創新實施“四大網格特色服務”,著力推進全民共建、全民共享。

一是資訊服務。每年編發《張家港市文化地圖》,每季度編發一期《張家港市公共文化服務指南》,同時利用廣播、電視、網絡、圖書流動車等載體,向社會傳播公共文化資源信息,包括各級各類公共文化設施的位置、服務項目、開放時間、聯系方式以及所提供的各類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等。通過資訊服務,使全市各級各類公共文化設施得到了充分利用。截止目前,市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美術館共接待群眾近136萬人次,同比增長21%,各鎮文化服務中心接待群眾58.2萬人次,同比增長14%。

二是菜單服務。根據群眾需求及時調整網格文化重點,有針對性地開展講座、培訓、闊讀、演出、影視、展覽等文化活動,實現精細化供給。同時,深度推進“送演”、“送書”、“送影”、“送展”、“送報”等“五送”活動,滿足基層群眾各類文化需求。目前,全市超過600處公共文化設施基本做到“建設到位、管理到位、使用到位”。

三是數字服務。率先在全國縣(市)中開通“無線張家港”手機客戶端,實時提供各類文化便民信息、新聞資訊。建立了“張家港網格化公共文化服務”門戶網站,網站開設“文化新聞”、“文化網格”、“資訊服務”、“陣地服務”、“菜單服務”等欄目。加強網上圖書館、網上文化館、網上博物館建設,率先在全國實現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全覆蓋,創新建設“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服務點、黨員遠程教育、農家書屋、村(社區)圖書室、公共電子閱覽室”等“五位一體”基層綜合信息服務站。今年1至8月,全市村(社區)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累計向網格群眾播放各類數字資源近4000場,受益群眾近8萬人次。

四是定向服務。針對不同群體需求,開展定向文化服務。成功舉辦兩屆“新市民才藝大賽”,為新市民搭建了自我娛樂、自我展示的舞台。創設大學生文化活動品牌,“大學生歌手大賽”吸引近千名大學生積極參與。深化殘疾人、新市民文化服務,市圖書館推出視障讀者有聲闡覽室,市文化館免費為新市民子女提供美術、書法、舞蹈、聲樂表演、器樂等文化培訓超過2000人次。實施網格化公共文化服務以來,全市開展定向服務1000多場,參與群眾達3萬人次。 

從一年來的實踐來看,我市的網格化公共文化服務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離發展的要求和群眾的期待,仍有不少差距,還需要不斷的提升和改進。這次來參加現場會的各省創建城市,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好經驗和好做法。我們將以這次現場會為契機,進一步優化網格,完善機制,深化服務,提升水平。真誠懇請各位領導、各位專家給我們多提寶貴意見和建議。也衷心希望各級領導、各位專家一如既往關心支持張家港的發展,特別是文化建設。我們相信,通過這次現場會,一定能夠為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形成理論新共識和實踐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