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工作信息 > 公共服務司
公共服務司
長沙市在國家公共文化示范區創建工作經驗交流會上的發言
發布時間:2012-09-28 09:11 來源: 編輯:信息中心
信息來源: 2012-09-28

長沙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素有“楚漢名城、屈賈之鄉、革命聖地、偉人故裡”之稱,文化底蘊深厚,文化資源豐富,文化事業發達。一直以來,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把文化作為城市之根、發展之魂、民生之要,自覺把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統籌結合,同步推進。特別是被確定為全國首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城市以來,我們把創建作為推進科學發展的載體、促進社會和諧的抓手、實現文化惠民的實事,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推進各項創建工作,初步形成了“設施網絡化、供給多元化、機制長效化、城鄉一體化、服務普惠化”的公共文化服務新格局。

一、凝聚文化共識,從全局高度謀劃示范區創建

1、堅持以文立市、文化強市,把創建納入國際文化名城建設戰略。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後,我市審時度勢提出“將長沙建設成為具有深刻歷史內涵、鮮明時代特征、濃郁地域特色、高度創新精神和廣泛國際影響的國際文化名城。”特別將創建公共文化示范區作為建設國際文化名城的近期目標和基礎工程,著力建設文化事業繁榮、文化設施先進、文化服務廣泛、文化民生幸福、在國內具有領先優勢的文化強市。

2、堅持執政為民、文化惠民,把創建納入人民滿意城市建設體系。人民是文化的創造者,也是文化的享受者。我們堅持以人民滿意為標准,把創建公共文化示范區作為人民滿意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和有效載體,將鄉鎮綜合文化站、村社區文化活動室等基礎設施建設分解成實事項目,納入績效考核。同時加快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努力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有效提高了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率。長沙連續五年被評為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市民的文化幸福指數較高是其中重要的因素。

3、堅持科學發展、和諧發展,把創建納入城鄉一體化建設范疇。我們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納入全市城鄉一體化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通過科學規劃和建設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有效解決城鄉、區域公共文化設施布局不平衡問題,促進城鄉文化資源優化配置、科學整合和綜合利用,逐步形成城鄉一體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

二、突出文化共享,以務實舉措推進示范區創建

1、以設施建設為基礎,著力提升創建的承載力。主要是不斷完善市-縣(市)區-鄉鎮(街道)-村(社區)“四級”文化設施網絡。一是抓標志性建筑的引領,打造城市文化綜合體。投資14億元的橘子洲文化公園向社會免費開放,成為群眾休閑娛樂、暢享文化的首選﹔濱江文化園“兩館一廳”(新圖書館、新博物館、音樂廳)正在進行內部裝修,梅溪湖國際文化藝術中心初見雛形﹔三大“國字號”考古遺址公園成為長沙新的文化地標,銅官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已經開門迎客,漢長沙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炭河裡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項目已經啟動﹔規劃中的長沙國際文化園、雷宜鋅雕塑藝術園等項目正在有序推進。二是抓基礎性陣地的普及,構筑基層文化大平台。各區、縣(市)均已建成國家三級以上標准的文化館、圖書館,其中一級館12個﹔建成鄉鎮(街)綜合文化站167個、社區(村)文化活動室(中心)1425個、農家書屋1013個、綠色網吧360個,全面完成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基本實現了各級各類公共文化機構和基層文化陣地的全覆蓋。三是抓示范性設施的帶動,樹立文化建設新標杆。各區、縣(市)投入近20億元,集中改擴建了一批中心骨干文體設施。加強鄉鎮、村基層文化陣地提質改造,先後建成示范性綜合文化站78個示范性村(社區)文化活動室190個。

2、以廣大群眾為主體,著力激發創建的原動力。始終堅持創建過程靠群眾參與,創建成果由群眾共享,創建實效請群眾檢驗。一是把群眾作為創建工作的主體。逐級召開創建工作動員會和工作推進會,組織新聞媒體廣泛宣傳、動態報道﹔在城市主要部位、公共場所和鄉鎮、社區設置廣告、懸挂標語,設立宣傳櫥窗,向廣大市民印發宣傳手冊,努力營造全民參與、全民共享的創建氛圍。組建文化志願者隊伍,深入開展創建宣講和滿意度調查,創建知曉率和支持率均達95%以上。二是讓群眾成為享受文化的主人。堅持“政府買單、群眾看戲”,年均送戲下鄉進社區演出1000多場、送電影2萬多場,受益觀眾達460余萬人次。建設市民休閑文化廣場20個、社區文化公園50個,文體設施在城市社區的配套率達到100%,成為群眾文化活動的主陣地。連續三年舉辦“陽光娛樂、創業興文”活動,發放各類文化娛樂場所免費消費券16萬多張,惠及數百萬群眾。大力推進的“外來務工人員精神新家園”活動,得到新華社、中央電視台等主流媒體的宣傳推介。三是使群眾成為引導風尚的主角。開展“優秀民間藝人”、“自辦文化先進個人”等評選命名活動,倡導扎根基層、獻身文化的良好氛圍,廣泛吸納和培育基層文化建設的志願者、帶頭人。以市圖書館為總館、100余個基層圖書館(室)為分館,創新資源共享、通借通還的總分館服務模式。以“三湘讀書月”系列活動為龍頭,廣泛開展“市民文化講堂”、經典誦讀等活動,評選“書香家庭”、“書香機關”,電視海選“讀書達人”,10萬元重獎“讀書達人”第一名,熱愛讀書、終生學習,在長沙蔚成風氣。 

3、以人才隊伍為支撐,著力增強創建的競爭力。堅持引進、培育和管理三管齊下,大力推進“人才興文”戰略。一是不拘一格引進人才。積極開展“進百所高校、攬萬名人才”活動,從全國985、211工程高校吸納一批優秀畢業生充實文化工作隊伍。近兩年,全市公開招聘公共文化人才33名。目前各鄉鎮(街道)文化站人員編制達到2名以上,每個村(社區)都有1名財政補貼的管理員,全市專兼職文化專干達1000余人、文化志願者達20多萬。二是多種方式培育人才。通過委托培訓、在崗進修、自主學習等方式提高文化隊伍素質。組織文化工作骨干赴國內知名高校脫產進修。組織市直文化機構實行農村定點對口輔導和社區包片輔導。探索政府購買服務和借力外腦等方式,聘請高校文化藝術專業教師在文化館、圖書館擔任特聘館員,指導推動節目創作、團隊建設和人員培訓,2011年培訓各級各類文化骨干30000多人次。三是改革驅動使用人才。積極推進市屬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和經營性單位轉企改制,並加強與湖南和光影視公司合作,有效推動了電視湘軍影視制作拍攝人員班底的本地化。實施電影放映和管理體制改革,積極組建6大文化產業聯盟和4大文化產業集團。

4、以活動品牌為依托,著力擴大創建的影響力。依托地方優勢資源,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擴大文化影響力,提高城市美譽度。一是堅持鼓勵群眾辦文化,打造千團百佳群文活動品牌。全市1425個行政村和社區,已建有業余團隊1090支,基本實現了每個村(社區)建有1支業余文藝團隊的目標。精心組織“千支團隊百佳評選”活動,舉辦比賽1萬多場,2000多支合唱隊伍逾百萬市民登台演唱,被群眾譽為“自主取材、自我烹制、自己享用”的文化大餐和“永不落幕的舞台”。二是堅持優勢資源品牌化,打造文化橘洲品牌。以橘子洲為載體,每周舉辦音樂焰火晚會,“周末長沙看焰火”成為我市響亮的城市名片﹔每年舉辦“長島人歌”文藝晚會、橘洲音樂節、國際沙灘排球賽等活動,成功打造“文化橘洲”品牌,展示了山水洲城的獨特魅力。三是堅持群眾文化常態化,創新一地一品文化品牌。堅持因地制宜,組織指導各區縣(市)結合本地特色,打造具有濃郁地方氣息、深受基層群眾歡迎的群文活動品牌。

三、堅持文化共建,用長效機制保障示范區創建

1、建立有力的領導機制。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的創建工作領導小組,抽調專人組建創建辦公室。一年來,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先後4次進行專題調研、3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各區、縣(市)也分別成立了領導小組和工作機構,落實了創建經費。市、區(縣)、街道(鄉鎮)層層簽訂目標責任書,確保領導、部門和項目責任的落實。

2、建立嚴格的考核機制。將創建工作納入各級黨政班子和領導干部績效考核內容,通過實事下任務、考核排名次、示范樹典型等方式和途徑,加強考核評價。建立重點創建項目信息月報制度,及時掌握情況,定期調度工作,確保建設進度﹔市政府成立專項督查組,定期開展明察暗訪,對進度不達標、開放管理不到位、服務群眾不滿意等問題進行通報講評、限期整改﹔開展區縣(市)交叉互評、召開現場經驗交流會,形成競相趕超、相互比學的創建氛圍。

3、建立多元的投入機制。發揮公共財政的主導作用,投入近15億元用於重點公共文化項目和基礎設施建設。市財政安排創建工作經費1600萬元,各區、縣(市)分別設立500萬元到1000萬元不等的配套資金。同時提高鄉鎮綜合文化站、農家書屋、未成年人綠色上網場所、送戲送電影下鄉等補助標准,投入力度,積極引導民間資本通過社會捐助、民辦公助等途徑進入公共文化服務領域。鼓勵公共文化機構依托自有閑置場地、項目資源優勢,開展適度經營活動。探索文化企業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新路徑,組織全市文化娛樂場所開展“萬名市民進歌廳”活動,舉辦演出300余場,參與企業近3000家次,受到群眾好評、企業擁護和社會關注。

4、建立各方的聯動機制。主動邀請各級人大、政協監督指導,在湘全國人大代表和省、市人大先後5次調研指導我市的創建工作,市政協開展了創建工作民主評議。整合各級各部門、行業、企事業單位文化資源,探索文化陣地省市共建、市區共建、閑置國有建筑與文化創意和文博事業對接等機制。採取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逐步推進游泳場館、羽毛球館、學校體育設施等免費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