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工作信息 > 公共服務司
公共服務司
嘉興市在國家公共文化示范區創建工作經驗交流會上的交流材料
發布時間:2012-09-28 09:27 來源: 編輯:信息中心
信息來源: 2012-09-28

浙江省嘉興市地處我國東南沿海的杭嘉湖平原,境內南湖系中共“一大”會址,擁有長江下游太湖流域早期新石器文化的代表——馬家浜文化,為中國江南文化的發源地。嘉興市下轄南湖、秀洲兩個區,平湖、海寧、桐鄉三個市和嘉善、海鹽兩個縣,擁有鎮(街道)73個,行政村(社區)1112個, 陸域面積3915平方公裡,現有戶籍人口339萬,新居民180萬。2011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2668.1億元,人均生產總值超過1萬美元﹔財政總收入416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26億元﹔城鄉居民收入分別達到31520元和16707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為1.9︰1,城鄉一體化水平整體較高。所轄五縣(市)全部進入全國百強縣前32位,三分之二的鎮進入全國千強鎮。嘉興市先後榮獲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示范市、首屆浙江省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創新獎一等獎等稱號﹔五個縣(市)獲全國文化先進縣,二個區獲浙江省文化先進縣(區)。

近年來,嘉興市始終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和統籌城鄉發展的思路,堅持以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基層廣大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為宗旨,不斷完善城鄉一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努力提高公共文化供給能力和服務水平,切實保障廣大城鄉居民基本文化權益。2011年7月起,市文化局在公益性文化場館全面實現免費開放基礎上,充分整合公益性文化場館資源,積極創新服務模式,全面推進“文化有約”——嘉興市公益性文化場館免費開放深化工程,通過提供免費培訓、輔導、演出、講座、展覽、場地等公共文化服務,以“菜單式”預約形式引導廣大市民親近文化、體驗文化、參與文化,打造優質快捷的公共文化服務新平台。國家文化部蔡武部長、楊志今副部長,省委宣傳部茅臨生部長,市委書記李衛寧,市長魯俊先後對此項工作作出重要批示,給予充分肯定。今年7月25日,《中國文化報》在頭版頭條刊登了《在這裡,與文化真情相約—浙江省嘉興市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方式紀實》,詳細介紹了此項工作。

一、文化有約,推動公共文化場館踐行服務民生的發展理念

公共文化場館首先是一個建筑概念,隻有當它和城鄉居民的生活緊密聯系起來,用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縮短場館和城鄉居民的距離,豐富基層群眾的文化生活,提升城市的文化自信,這個建筑才真正具有了社會性和生命力。“文化有約”活動從踐行服務民生理念的高度整體策劃,著眼於“文化有約”統一品牌管理,充分整合市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和美術館四個公益性文化場館特色資源,推出了輔導、培訓等六大免費項目和零距離賞寶等三大特色主題活動,全方位、多層面、免費提供給城鄉居民選擇。活動以“五個一”(每周讓市民了解一周文化信息,接受一次以上培訓,欣賞一場以上演出,聽一場以上講座,看一次以上展覽)為基本目標,將公益性文化場館打造成為普通市民“文化休閑的首選基地、知識和信息的獲取基地、提升文化素養的專業基地、文藝團隊的輔導基地和交流文化成果的展示基地”。

“文化有約”活動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實現了文化場館和城鄉居民的文化互動。公共文化場館不再不考慮基層群眾的真實需求,盲目地把文化活動送到基層,而是通過一個可供選擇的菜單式服務,由市民選擇自己喜歡的文化活動,提高了文化活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二是推進了文化場館專業干部和社會基層的文化融合。基層群眾和業余文化團隊不再為沒有受到專業指導而感到苦惱。文化專業干部放下架子,主動走進學校走進社區走進基層,開展輔導培訓,開設講座展覽,努力提高基層文化骨干的文化素養和業務能力。三是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城鄉居民的文化需求。任何一個嘉興市民可以通過“文化有約”服務平台,表達自己的文化訴求,提出個人的文化需求,參與感興趣的文化活動,沒有任何的門檻,真正實現了文化服務民生的發展理念。

二、文化有約,打造公共文化場館和城鄉居民的零距離平台

目前,嘉興全市建成市縣兩級文化館8個、公共圖書館8個、各類博物館(美術館、藝術館)28個、劇院(電影院)19家,鎮(街道)綜合文化站70個,特色文化鎮23個,村級文化中心(室)1013個。除文化系統外,其他部門的圖書館、科技館、青少年宮等公益文化事業也有了快速發展,據統計,目前全市共有校園圖書館510個,青少年宮8家,婦女兒童活動中心3家,科技館1家等。建設初期的“文化有約”先從市屬文化系統的四個館開始起步,提出了“文化休閑何處去,文化場館零距離”的口號,努力實現文化服務城鄉均等、區域均等和身份均等的目標。

1.優勢資源有效整合。“文化有約”第一階段的活動,整合了四個公益性文化場館的資源,通過人才互動、場地互補、宣傳互聯等方式共同攜手為市民獻上免費的“文化大餐”。圖書館充分利用鄉鎮分館全覆蓋的有利條件,率先在全市聯動推進各項活動,實現所有公共電子閱覽室全部對市民免費開放﹔建立數字圖書館,免費為讀者提供電子版書籍、中國知網等專題項目的查詢﹔建立新技術體驗中心,展示高科技與文化、人民生活的溝通方式。文化館發揮群文干部的專業優勢,設置了少兒拉丁舞培訓、民樂笛子培訓、合唱與聲樂輔導、少兒舞蹈與排舞輔導等多個項目,從音樂、戲曲、舞蹈、美術等多方面提供專業輔導﹔開設群文大舞台,為業余團隊的集中展示提供免費展示平台和專業業務指導。博物館充分挖掘內部資源的潛力,開設書畫、科普展、瓷器展等多個展覽,吸引市民走進博物館﹔推出“流動博物館”,把博物館搬到學校、社區、農村﹔策劃開展特色服務項目“零距離賞寶”,每月舉行一次,每次限額15個人,由文博專家和收藏愛好者一起欣賞館藏珍品。美術館設立20多個培訓、輔導項目,免費進入社區、學校為市民提供專業文化服務﹔開放美術館所有場地,免費為市民提供展覽所需的場地和技術支持,讓普通市民走進美術館,展示個人的才華。

2.服務平台高速便捷。先後建立了“文化有約”互聯網(包括一個信息集成管理平台和5個二級網站)、手機和熱線(包括中國移動12580和中國電信114)三大服務平台,及時發布各類文化資訊和活動信息,同時具備咨詢解答、活動預約和意見反饋等功能,努力打造了一個信息暢通、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傳播網絡體系,便於市民能在第一時間獲取活動內容,安排文化生活。截至今年7月底,“文化有約”互聯網平台已發布信息近3000條,點擊量已突破31萬。

3.品牌建設深入人心。將“文化有約”作為公益性文化場館免費開放深化工程的特色品牌,開展“文化有約”標志標識及宣傳口號、畫冊、海報等視覺識別系統的設計和整合工作,並將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美術館的公共文化服務職能與內容整合在“文化有約”品牌下,形成較為完善的品牌活動體系,同時每月印制1000份《公共文化服務指南》,以資訊的形式匯編下一個月的重要文化活動,發放到社區、酒店等公共場所。每周免費向市民發放文化短信10000條,告知一周文化活動,進一步塑造了貼近市民、吸引市民的文化品牌形象,使公眾在接受公共文化服務的同時,產生更加深刻的印象和強烈的親切感與信賴感,提高公眾參與文化活動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三、文化有約,實現公共文化場館社會效益最大化和服務優質化

文化場館的社會功能主要體現在追求社會效益的最大化上。“文化有約”活動設計之初就超越了簡單的“免費”兩字,更多地把著眼點放在了創新體制機制、充實服務隊伍、豐富服務項目、改善服務環境、提升服務質量等方面,努力在場地、項目、管理、服務、隊伍、安全以及經費等各個方面切實加以保障,使城鄉居民在良好的環境和優質的服務中享受真正的“文化大餐”,讓公共文化場館真正成為嘉興市民的文化客廳。

1.場館空間資源的再開發。為了充分發揮場館對市民的吸引作用,我們提出了公共文化場館的三個功能:一是免費無線上網功能。由文化局和移動公司簽約,在公共文化場館實現無線網絡覆蓋,為進入文化場館的市民提供免費上網服務,任何進入這些場館的市民可以利用隨身攜帶的手機、電腦,無障礙免費上網。二是生活休閑服務功能。每一個文化場館中都設置了休閑區,同時提供飲用水、免費資料等服務,方便市民在參與活動之余能有一個靜心休息的場所。三是文化信息咨詢功能。通過張貼招貼畫、閱讀架、電子屏等方式,方便市民在館內了解全市,特別是本館的文化服務信息。這些功能的實現,極大地提升了公共文化場館的軟環境。

2.場館閑置資源的再挖掘。“文化有約”的可持續推進力不僅僅來自於一個開拓性的創意、一次吸引人的活動、一場高質量的展覽,最為重要的是通過文化資源的充分挖掘、展示與利用,全面激活其潛在價值,獲得持續的文化吸引力和文化魅力。在以往的文化活動中,投資可觀的一個展覽在展陳一個月以後塵封倉庫,創作多年的一個劇目在演出若干次以後曲散人終的例子舉不勝舉。為展示“文化有約”活動的多樣性,探索有限條件下免費開放活動的可持續發展,四個館通過“理”、“挖”、“創”等方式,對館內的資源進行了認真的挖掘。通過“理”把倉庫內歷年來積澱下來的展覽畫框進行分類,共整理產生可以開展流動進基層的主題展覽12個,場地9個,器材若干﹔通過“挖”協調了一批與公益性文化場館聯系密切的志願者參與走基層活動,開展形式多樣的講座、輔導、演出和培訓﹔通過“創”在館內建立了休閑區、學習區等場所,讓每一個走進文化場館的人都有賓至如歸的感覺。

3.服務人員和項目的再動員。公益性文化場館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場館由政府撥款,使用的是納稅人的錢,理所當然要為城鄉居民提供優質化的公共文化服務。但長期以來,有些公益性文化場館的工作人員把自己視為專業干部,遠離群眾的文化需求,坐等基層上門,公共文化服務的理念比較淡薄,文化場館的社會效益遠遠不能滿足城鄉居民日益提高的文化需求。“文化有約”活動的一個重要著力點,就是研究文化資源價值闡釋及呈現方式的時代性,文化場館的文化功能跟當下城鄉居民之間的互動,服務項目的與時俱進和服務水平的不斷提升提高問題,在“文化有約”這個主題下,業務干部和文化活動下基層、進社區等文化現象蔚然成風。

4.公共文化服務品質的再提升。一個重視可持續發展的城市,首先應該關注文化與社會發展的協調統一。《嘉興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明確提出了“強化要素集聚能力和公共服務能力,彰顯城市獨特個性和文化魅力”以及“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創新社會管理,健全民主法治,切實保障公民權利,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增強發展的普惠性,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指導思想,為文化的發展確立了目標。“文化有約”從四個方面入手,關注公共文化服務品質的提升。一是文化場館的親近化,逐漸成為城鄉市民休閑生活的首選之地。二是文化服務的多樣性,包括培訓、輔導等六大類幾十個項目供市民選擇。三是服務內容的互動性,城鄉居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提出個性化要求,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針對性和高效性。四是參與活動的便利性,市民不論何時何地,隻要手中有一個手機、一台電腦都可以實現參與的目的,非常便捷。

四、文化有約,走好可持續發展之路

1.進一步強化組織領導。成立嘉興市公益性文化場館全面實施免費開放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各地各部門的公共文化資源,協調“文化有約”的全面推進。各縣(市、區)均建立統籌協調、密切配合、分工協作的工作機制,根據實際情況,成立相應領導小組和工作機構,確定專人具體協調各項工作。同時,對全市公益性文化場館進行調查摸底,掌握公益性文化場館免費開放、資源利用、為民服務等項目的實際情況。各公益性文化場館成立免費開放深化工作小組,具體策劃本館各項服務內容,不斷優化服務質量。

2.進一步完善人才隊伍。充分利用市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美術館的專業文化人才,組織起一支認真負責、素質過硬、樂於奉獻的服務隊伍。將挖掘文化人才的觸角向基層延伸,以圖書館鄉鎮分館、各街道(鄉鎮)文化站為根據地,組織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文化人才參與到“文化有約”活動中來。

3.進一步落實經費保障。按照“增加投入、轉換機制、增加活動、改善服務”原則,積極研究出台《深入推進公益性文化場館免費開放專項補助資金管理辦法》,設立財政專項補助資金,每年對公益性文化場館免費舉辦的輔導、培訓、演出、講座、展覽等活動提供財政補助。各縣(市、區)也建立相應專項資金,確保免費開放工作可持續運行。同時,積極引進社會力量對公益性文化場館進行捐贈和投入,拓寬經費來源渠道,用於公益性文化場館免費開放和“文化有約”系列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