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工作信息 > 公共服務司
公共服務司
上海市在國家公共文化示范區經驗交流會上的交流材料
發布時間:2012-09-28 09:28 來源: 編輯:信息中心
信息來源: 2012-09-28

上海市文廣局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委宣傳部的領導下,積極適應文化發展主客觀環境、背景、條件的深刻變化及人民群眾的多元、多變、多樣文化需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文化基礎工程、文化民生幸福、文化權益保障與實現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建設一流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目標,聚焦重大基礎文化設施建設,創新統籌協調平台,拓展內容供給渠道,加強需求培育引領,在努力推動建設與上海城市功能定位相匹配的文化總體格局中創新建立了便捷利民的公共文化服務“十有”模式,有效提升了服務的便捷性與均衡性,推動全市實現了公共文化設施以廣覆蓋向廣覆蓋、高效能的轉變﹔公共文化服務方式從傳統模式向專業化、數字化的轉變﹔公共文化產品供應從單一渠道向大循環、全社會的轉變。

一、文化活動有載體。著力改變公共文化服務重形式輕內涵、重硬件輕軟件、重建設輕管理的現象,堅持硬件軟件同步設計,功能配置和資源供給一體考量,市區與郊區統籌布局,設施運營與加強管理協調推進。建成了硬件一流、環境一流、功能一流、保障一流、全國領先的覆蓋城鄉、資源共享的四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基本形成了15分鐘公共文化服務圈布局。全市共有博物館114家,美術館32家,公共圖書館237個,文化館245個(其中社區文化活動中心203家),村(居委)綜合文化活動室5245個,工人文化宮19個,青少年活動中心等36所,容納200至1500人以上活動的公共文化活動廣場百余個。並規劃在“十二五”期間,推動建成和使用中華大藝術宮、上海歷史博物館等14項標志性重大文化硬件設施和文化遺產保護工程、文化原創扶持工程等7項文化軟件工程﹔並創新建立了重大文化設施統一協調推動平台,確保了各項重大設施建設的順利推進。通過不斷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配套,全方位地為人民群眾文化權益的保障和實施提供設施支撐,努力將上海建成長三角乃至全國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公共文化服務體驗之地。

二、文化供給有平台。圍繞公益性、公共性、普惠性、便捷性、均衡性、民生性要求,多方位、多路徑、多形式、多層面的積極開展符合都市人需求的公共文化內容供給,從根本上改變了過去供給內容單一、供應渠道偏窄、供應總量嚴重不足的狀況。依托以東方宣教中心、東方大講壇、東方社區學校服務指導中心、東方社區信息苑、東方社區文藝指導中心為主體的“五個東方系列”文化服務配送系統,採用資源整合、百姓點菜、政府買單、區縣聯動、按需配送的方式,為基層、社區、農村提供節目、講座、教育培訓、數字電影、文藝指導員等服務,年受益近6000萬人次。建立社區影視廳,實施低票價舉措,加強各類人群重點是農民工的文化內容供給,圍繞“農民工歡樂節”,組織了10項系列展示、交流、體驗、下工地和進企業演出以及培訓,東方社區信息苑開展了“萬名農民工綠色網上行”,已有10萬多名農民工參加了上網培訓和網上讀書活動。同時,不斷創新政府社會聯動、事業企業並舉、國企民營參與的文化內容供給平台,推動建成公共電子閱覽室305家,實現了對所有街道、鄉鎮的全覆蓋,服務人次超過1400萬。

三、文化品種有選擇。根據不同人群、不同年齡、不同身份、不同學歷、不同性格主體的興趣、愛好和訴求,積極開發和建立高端、中端、低端互補,熒屏文化、舞台文化、廣場文化互動的多品種文化樣式。以引導各類媒體自覺糾正節目內容的低俗化、庸俗化、媚俗化和過度娛樂化為重點,加大淨化熒屏力度,深化制播分離改革,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具有知識性、趣味性、可看性的熒幕節目。以推動文藝院團轉企改制為著力點,以引領原創和品牌提升為重點,推動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包容發展,開展重大原創劇(節)目的深度與精品創作,不斷豐富都市文藝舞台。運用政策及價格調控杠杆,引領一些市級高端文化場所降低票價門檻,讓人民群眾享受一流文化大餐。以上海市中心圖書館一卡通服務為重點,建成同城三級圖書館覆蓋網絡,通借通還書刊入藏量已達720.32萬冊,滿足了人民群眾的讀書需求。以全市圖書館、美術館、博物館、文化館的免費開放為抓手,建立長效文化為民服務機制,並首推全市博物館等系列服務導覽圖,極大方便了百姓的文化品種選擇。

四、文化需求有保障。把百姓的文化需求作為第一信號,把百姓的文化期盼作為第一要務,把百姓的文化權益作為第一保障,積極構建供需對接、路徑對接、便捷均衡的百姓文化需求保障體系。適應百姓的求知需求,從優化布局、調整結構、豐富功能、改善環境入手,加強紅色文化基地要素、內涵與價值的發掘與利用,豐富傳統文化積澱。加強市、區、街鎮特別是基層圖書館、閱覽室、農家書屋、居民點、樓宇內文化需求資源建設,創新具有普適性、便捷性、多點性的讀書服務方式,有針對性地加強讀書引導,並通過點讀、互讀、深讀、聯讀,引導百姓將讀書與實踐城市精神有機結合、與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結合,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圍繞百姓的求趣需求,在發展京昆、交響、芭蕾等高雅文化的同時,積極開發和發展各類通俗文化、廣場文化、園區文化、景觀文化、視覺文化、街區文化、小區文化、校園文化、家庭文化,讓百姓在充分享受文化體驗中升華思想、陶冶情操。針對百姓的求樂需求,因環境、條件、設施制宜地加強娛樂休閑功能配備引導,開展靈活多樣適應百姓口味的娛樂休閑方式設計,適時、適需地組織開展多層面的符合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身心特點的文化聯誼與娛樂活動,在節慶、假日分層分類分區域地廣泛開展適合人人參與的群眾文化活動,讓百姓在參與文化活動中享受了文化快樂,在享受文化快樂中促進了社會和諧。

五、文化經費有投入。適應文化快速發展繁榮的新形勢新趨勢,探索確立公共文化服務財政保障機制,全面落實中央關於“形成以政府投入為主、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穩定的公共文化服務投入機制”的要求。推進制定公共文化設施運行經費保障制度與辦法,積極安排專項經費,多渠道籌措各項資金,確保公共文化設施基本建設、基本運營和內容供給。改進公共文化財政投入方式,注重投入與產出效益,實施必要的審計核查和效益評估。加強與銀行等各類金融機構緊密合作,為上海文化發展提供經費保障。重點構建市、區、街鎮三級聯動投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格局,其中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建設經費分別由三級共同承擔,村級基層文化信息資源共享服務點建設經費分別由市、區兩級共同承擔,農村電影放映中的影片租金補貼由市財政承擔、場次補貼由區縣財政承擔等。有力的文化投入、為全市的公共文化設施建設、運營和使用,為百姓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與文化供給總量不足矛盾的解決創設了條件。

六、文化建設有隊伍。按照存量優化、增量優選的原則,大力加強從業人員隊伍建設。深化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從業人員准入制度和資質認證辦法,構建專業人員、文化社工和文化志願者公共文化服務隊伍。重點抓好社區文化活動中心職工隊伍建設,核定專職管理人員編制額度及績效標准。加強崗位培訓和業務技能培訓,完善專業技術職稱的評定制度和辦法,形成一支有良好素養、專兼結合、充滿活力的服務隊伍。制定《上海高層次公共文化人才認證標准和吸納引進辦法》,建立公共文化人才資源庫,建立各類文藝創作室和活動策劃組織管理工作室,重點選拔和培養多名公共文化組織、活動策劃、網絡服務等優秀人才。健全並落實人才引進政策,吸引藝術院校畢業生及各類文化專業人才下社區進農村從事公共文化服務工作。上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示范、引領及各種扶持政策推動形成了極大的人才引領效應與集聚效應,保證了公共文化事業發展對人才的基本需求。

七、文化成果有評估。圍繞公共文化成果的共建、共享,以政府主導、社會等多方參與的方式,規范開展公共文化服務績效考核與評估,並將考核評估結果公開,接受社會監督。創新建立了對文化主管部門、文化服務機構及重大文化活動項目績效評估標准體系和委托第三方評估辦法,開展了上海文化先進單位、公共文化示范區(項目)、先進社區評選,實施了圖書館、文化館等級評定。通過科學的、有序的、公開的考核評估,極大地調動了全市各類公共文化服務主體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形成了自覺為民、情系於民、服務於民和創先爭優的良好局面。幾年來,先後有10個區被命名為全國文化先進區,17個街鎮被命名為全國先進社區,12個地區被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群眾文化共獲國家級獎771項,有20個被評為“上海市群眾文化特色活動項目(區域)”,41個群文團隊被授予“上海市非職業優秀文藝團隊”稱號。

八、文化展示有品牌。著力培育和打造品牌活動、品牌團隊和品牌作品,推動提升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天天演、振興中華讀書活動、東方大講壇、上圖系列講座、高雅藝術進校園及民族民俗民間文化博覽會等主打品牌品質內涵,擴大上海世博會城市文化廣場和城市特色文化展示館的衍生放大效應,深化各具特色的一街(鎮)一優品、一區縣一精品、一行業一名品的文化創建活動,推動百個群眾文化活動項目、百支非職業優秀文藝團隊、百部優秀群眾文藝作品,著力體現海派文化個性,提升市民審美情趣與人文修養,努力使上海的群眾文藝創作水平和表演能力在全國位居前列。依托城市文化廣場,全方位打造市民大舞台,有步驟地推進企業職工文化周、殘疾人藝術周、家庭文化節、社區文藝巡演、校園藝術節、新上海人風採大賽、市民藝術大展等,因地制宜地利用廣場、公園、綠地等公共空間,引導開展社區合唱、社區健身舞等百姓自主參與的文化活動。重點推出一批適合青少年群體的文化項目,舉辦申城青年才藝大賽、兩岸三地青年視覺藝術創意賽等活動,增強了公共文化服務的輻射力和影響力。

九、文化融合有支撐。著眼於建設上海“四個中心”和上海國際文化大都市的戰略目標,著眼於公共文化服務與當代高新技術的有機結合,積極推進公共文化服務現代支撐體系建設。依托“三網融合”技術,建設公共文化數字傳播系統。利用有線電視傳播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資源,提供點對點、個性化的公共文化服務。加強電子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音樂館建設,提供高端公共文化需求服務。引入適宜推廣的科技文化活動產品、多媒體技術,創設新穎的科技文化活動陣地與項目,促進文化與科技有機融合。推進移動圖書館、手機圖書館、自助圖書館、手持移動閱讀器等現代化閱讀方式,提升知識導航系統和遠程教育系統應用水平,形成實體服務、網絡服務、自助服務、移動服務互補的文化知識服務系統,讓市民充分享受精彩的數字文化服務。同時,建設公共文化服務信息網絡,開發公共文化信息導覽系統、實施公共文化在線咨詢服務,設立市民公共文化信箱,定期制發上海公共文化服務手冊,推動公共文化進社區、進樓宇、進各大交通樞紐站點,讓市民實時、多維度獲取公共文化信息。構建跨部門、跨地區、跨系統、跨領域的公共文化服務交流與合作的大思路、大平台、大格局,不斷提升上海作為公共文化服務資源配送中心、公共文化服務品牌集聚中心、公共文化成果體驗中心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十、文化管理有抓手。積極轉變政府職能,實現由管腳下向管天下的轉變,由管系統向管社會的轉變,由單一管理手段向綜合運用行政、科技、法律手段管理的轉變,由自上而下命令型、服從性向扁平化、人性化管理的轉變。在市委重視和領導下,上海建立了由市委宣傳部統籌,市發改委、市農委、市文明辦、市財政局、市文廣局等共同參與的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領導小組,建立了統一規劃全力推進工作格局。探索社會化專業化運行管理體制,對部分公共文化設施實行了委托管理。健全政策法規體系,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地方立法工作,推進《上海市社區公共文化服務若干規定》的制訂,明確社區公共文化設施的性質定位、責任主體及管理制度。市委、市政府兩辦出台了《關於加強本市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建設和管理的指導意見》。開展《上海市公共圖書館管理辦法》《上海市公共文化館管理辦法》相關立法修訂工作,研究制定保障上海市民基本文化權益、公共財政對公益性票價進行補貼等政策制度。建立市民決策管理機制,定期開展市民滿意度測評,實施文化項目設立聽證制和公共文化需求反饋制,使市民的文化民生與權益得到了有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