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工作信息 > 公共服務司
公共服務司
江西省贛州市國家公共文化示范區創建情況匯報
發布時間:2012-10-08 11:12 來源: 編輯:信息中心
信息來源: 2012-10-08

 

一、全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基本情況

贛州位於江西南部,又稱贛南,轄1區2市15縣,1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1個國家級出口加工區,共有283個鄉(鎮),3460個行政村﹔總人口918萬,總面積3.94萬平方公裡,分別佔全省的1/5和1/4。目前,中心城區建成面積87.43平方公裡,人口81.89萬,是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和省級衛生城市、省級文明城市,連續四屆16年榮獲“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市”,並連續兩屆榮獲全國綜治“長安杯”。

贛州是紅色故都。是中央蘇區的主體和核心區域,中央革命根據地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在此建立,舉世聞名的紅軍二萬五千裡長征從瑞金、於都等地出發,艱苦卓絕的南方紅軍三年游擊戰爭在此浴血堅持,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陳雲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在此留下閃光足跡。贛州為中國革命勝利、人民共和國誕生,作出了巨大貢獻和犧牲,僅有名有姓的烈士就達10.8萬余人,在1038位人民共和國開國將軍中,贛州有132位,其中興國縣就有56位,被譽為“將軍縣”。

贛州是江南宋城。秦始置縣,宋定名贛州,是宋代36個大城市之一,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至今仍遺存有宋代古城牆、古瓷窯和古學府,被譽為“宋城博物館”。

贛州是客家搖籃。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發祥地、中轉站和客家民系形成的搖籃。贛州人口中95%以上為客家人。

贛州是生態家園。全市森林覆蓋率達76.2%,是全國十八大重點林區和全國十大森林覆蓋率最高的城市之一。

贛州是稀土王國、世界鎢都和臍橙之鄉。黑鎢和離子型中重稀土儲量均居全國第一,是世界種植面積最大,年產量世界第三、全國第一的臍橙主產區。

2011年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文化部和省文化廳的直接指導下,我市以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為指導,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牢固樹立“發展為先、生態為重、創新為魂、民生為本”理念,建設創業、宜居、平安、生態、幸福贛州,經濟社會實現了平穩較快發展。在推動贛州加快發展、轉型發展的進程中,我們以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為抓手,全市上下按照建立“覆蓋城鄉、結構合理、功能健全、實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基本要求,圍繞創建工作的總體目標,全面實施文化強市戰略,建立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豐富城鄉居民文化生活,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目前,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工作正緊鑼密鼓、穩步有序推進,並取得了明顯成效。

2012年5月,文化部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建工作督導組對我市創建國家公共文化體系示范區中期工作進行了督導。督導組對我市創建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認為創建工作成效顯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將其作為一把手工程來抓,體現了高度的政治意識和文化自覺﹔創建過程管理達到了較高水平,通過大力宣傳,在全市形成了良好的創建氛圍﹔基本實現了市、縣、鄉、村四級公共文化網絡設施全覆蓋,公共文化服務在資金保障上有明顯進展﹔突出地方特色,群眾文化活動已形成品牌和規模﹔“農村文化三項活動”已成為具有贛州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務的贛州模式﹔“三送活動”掀起了文化惠民的高潮﹔贛南蘇區紅色文化品牌已形成了較大影響﹔“歡樂贛州”活動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化、常態化、綜合化方面做出了比較成功的探索﹔針對弱勢群體開展公共文化服務效果顯著,農民工、留守孩、老年人、殘疾人的文化服務各具特色,使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遍及社會各個角落﹔流動服務很有特色,引進社會力量積極開展多功能流動服務的研究和運用,社會效益顯著﹔分層級開展五項培訓,隊伍素質得到提高。

二、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的主要做法和經驗

(一)高度重視,夯實創建工作基礎

市委、市政府十分珍惜這次創建機會,高度重視創建工作。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史文清,市長冷新生多次召開專題會議或聽取匯報,研究創建工作,對創建工作作出指示﹔市政府常務會定期研究部署創建工作。第一,成立領導機構,夯實組織基礎。成立了由市長任組長,市委副書記和市委、市政府分管領導為副組長,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縣(市、區)長及市直相關單位主要領導為成員的創建領導小組,抽調了6名精干人員組成創建領導小組辦公室﹔各縣(市、區)成立了相應的創建工作領導機構。第二,統一認識,夯實思想基礎。在全市上下層層宣傳發動,形成了人人關心創建、人人支持創建、人人參與創建的良好氛圍。2011年9月5日至7日,蔡武部長在贛州考察後作出了重要批示:“贛州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已作了許多基礎工作,請(社文司)進一步加大指導、支持的力度,辦好示范區,爭取成為這一方面的排頭兵。”蔡武部長的批示,對我市創建工作是莫大的鼓舞、激勵和鞭策。市委、市政府認真學習,研究了貫徹措施,更加深刻認識到,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是一次機遇、一個抓手、一項責任、一條路徑、一種態度,要在創建工作中,努力做到“五個轉變、五個實現”:一是由過去文化部門抓文化轉變為黨委政府抓文化,實現文化建設的高位、強勢推進。二是由過去文化工作的邊緣化轉變為將文化建設作為政治、經濟、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發展戰略,實現文化強市。三是由過去文化部門孤軍作戰轉變為各部門協調聯動,實現合力推進和文化資源的全方位整合。四是由過去文化工作的隨意性轉變為規范化、標准化、制度化,實現文化建設的科學發展、均衡發展、可持續發展。五是由過去的就文化抓文化轉變為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齊頭並進,互補互益,實現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各級黨政把創建工作當作一把手工程,以高度的文化自覺,把創建工作納入了各級黨政重要議事日程,納入了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納入了對縣(市、區)政府的考核體系,納入了政府目標管理責任制,納入了財政預算,納入了城鄉建設整體規劃。創建工作寫進了市第四次黨代會的報告和市政府工作報告,並把建設贛州市文化藝術中心,建成市、縣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全面建成鄉(鎮)綜合文化站、深入開展農村文化三項活動(送電影、送戲、送文化活動下鄉)、廣播電視村村通等8項重要文化項目建設和重要文化活動作為2011—2012年市委、市政府民生工程100件實事的內容。各級黨政主要領導紛紛下到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調查研究、了解情況、解決問題、鼓舞士氣,極大地推進了創建工作。第三,精心謀劃,夯實規劃基礎。搞好創建,規劃先行。重規劃布局,是我市創建工作的一個特點。在文化部、省文化廳和國家創建工作專家委員會的指導支持下,深入調研,科學論證,編制了《贛州市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工作規劃》,《2011-2012年贛州市中心城區公共文化設施布局專項規劃》、《客家文化(贛州)生態保護區建設規劃》、《大力弘揚蘇區精神,打響蘇區文化品牌工作方案》等一批公共文化建設的規劃和方案,描繪了贛州公共文化建設的藍圖。第四,財政支持,夯實投入基礎。市創建領導小組明確要求各地創建活動所涉及資金,要分別列入市縣兩級財政預算,並且每年的預算安排要不低於地方財政增長幅度,人均文化支出(按常住人口計算)高於本省平均水平,確保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經費到位。2011年以來,全市各級財政對文化事業的投入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長期以來,困擾一些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有事業心、缺事業費”的狀況已基本改變。2011—2012年,全市市、縣兩級創建工作經費預計達2800萬元,其中,市級財政每年配套創建工作經費400-500萬元。2011年,全市文化建設投入4.9億元,比2010年增長26%,高於財政增幅。創建期間,市本級將投入6億元建設“贛州文化藝術中心”,投入近千萬元用於市群藝館、圖書館的基礎設施改造和數字圖書館建設﹔各縣(市、區)將投入近8億元用於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2011年,全市開展農村文化三項活動資金達2828.35萬元,為歷年來最高。

(二)全面啟動,整體推進創建工作

2011年6月以來,我們按照“十個一”的內容,整體推進創建工作。制定一個實施方案。制定了《贛州市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總體工作實施方案》,突出了創建工作的針對性、創新性、時效性、可操作性。落實一套管理制度。制定了“示范區”創建過程管理的一系列制度,從組織領導、自查督查、經費管理、信息宣傳等各個環節上全面加強管理,使創建的全過程成為落實任務、解決問題、總結經驗、創新創特的過程。編輯一本工作指南。即《贛州市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工作指南》,作為全市創建工作的基本工具書。辦好一份創建簡報。每半月出刊一期。編撰一批群文讀物。組織力量編撰一批具有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娛樂性的群眾文化普及讀物,豐富創建內涵。調研一批重點課題。著力抓好制度設計研究,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長效機制。樹立一批創建典型。總結創建工作的新方法、新載體、新形式、新內容、新思路、新人物,樹立一批立得起、叫得響、靠得住、信得過的典型。培養一批群文骨干。分批次、分層次、分類型、多形式開展培訓工作。打造一批文化品牌。大力扶持、培育、開展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群眾文化活動。大力推動贛州國際臍橙節、客家文化藝術節、中國(贛州)客家文化生態旅游節、中國(贛州)紅色文化生態旅游節等一批有贛州地方特色的文化和節慶活動,成為贛州的文化名片。提升一批文化場館。對照《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標准(中部)》,在確保全市所有館、站全部達標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造提升,同時,建設100個特色村文化活動室和100個社區特色文化活動中心,以點帶面,推動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上新台階。

(三)彰顯特點,創出示范區的贛州特色

贛州厚重的歷史文化、客家文化、紅色文化、生態文化,是創建示范區堅實的文化基礎。我市立足於彰顯特點,創出特色,在完成“規定動作”的同時,設計了創建示范項目,開展大型活動,建立文化基地,進行各項培訓的四個板塊的自選動作,使“示范區”創建上下聯動,有聲有色。用項目啟動。創建二大項目。在縣(市、區)開展創建示范項目和特色村(社區)文化活動室,激發基層和群眾參與創建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用活動撬動。開展三大活動:“歡樂贛州”群眾文化系列活動﹔全市民間業余劇團優秀劇節目展演活動﹔文化精品“六進” 活動(進校園、進企業、進機關、進軍營、進社區、進農村)。用基地帶動建立四個基地:贛南蘇區紅色文化題材創作基地﹔農民工(留守孩)文化關懷基地﹔贛南採茶戲培訓傳承基地﹔贛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基地。用培訓調動。進行五項培訓: “四長”培訓(縣級文廣局長、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館長)﹔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站長培訓﹔特色村文化活動室負責人培訓﹔特色社區文化活動中心負責人培訓﹔農村文化示范戶培訓。

(四)深入調研,建立管長遠的制度體系

一方面,注重制度設計研究。按照一邊創建、一邊探索、一邊研究、一邊總結的思路,制定了專門的工作方案,配合省文化廳完成文化部下達的《社會文化活動機制研究——以江西省農村文化三項活動為例》課題的研究。結合我市實際,開展了《贛州市農村文化“三項活動”機制研究》、《贛州市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考核評價研究》、《“農村基層多功能文化流動服務站”的研發與應用項目研究》、《贛州市中心城區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現狀及發展布局的研究》,目前,研究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果,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考評機制的研究已形成考評方案,中心城區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研究已形成初步的規劃文本,流動文化服務車已與協作方初步研制成功,農村文化三項活動已形成常態。另一面,明確責任,健全目標考核機制。根據各地的不同情況,市政府與各縣(市、區)政府簽訂了創建工作責任書,逐個下達了創建任務。各縣(市、區)制定了相應的創建規劃,對創建任務進行再次分解,落實到具體的單位和個人。市裡成立了創建工作督查組,2012年3月下旬,市創建領導小組組成8個督查組,對全市18個縣(市、區)中期創建工作進行了督查,對存在的問題逐個通報縣(市、區)政府。市創建辦建立了聯絡員制度,確定各縣(市、區)文廣局分管副局長為聯絡員,每季度召開一次聯絡員會,及時溝通情況,下達任務。實際工作中,十分注重探索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考核評價體系新路徑。在完善《贛州市圖書館考評細則》、《贛州市文化館考評細則》、《贛州市博物館考評細則》、《贛州市鄉鎮綜合文化站考評細則》、《贛州市農村三項文化活動考評細則》、《贛州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考核評價指標體系》等一系列考評制度上下功夫,出台了《贛州市公共文化服務考核評價指標體系》,使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范化、制度化、科學化。

(五)廣泛宣傳,提高創建工作的知曉度和參與度

市創建領導小組多次研究宣傳方案,市委宣傳部協調各級新聞媒體,組織市級新聞媒體一批優秀人才重點關注創建宣傳,並安排一名副部長抓落實。市“創建辦”先後制定了《贛州市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宣傳方案》和《贛州市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廣電宣傳方案》,充分發揮文廣部門的優勢,創新宣傳方式,利用各種方式和渠道,大力宣傳創建的意義、內容、方法、經驗,推出了一批生動鮮活的深度報道。贛州電視台、廣播電台、贛南日報、贛南廣播電視報都開辦了創建示范區專欄,大力宣傳不同階段示范區創建的做法和成效﹔贛南廣電報出版示范區創建專刊,在全市發行3萬余份。據不完全統計,自創建活動開展以來,市級媒體共播(刊)發創建稿件100多件,省級媒體共播(刊)發創建稿件30多件,國家級媒體播(刊)發10多件,《中國文化報》多次刊發我市創建工作做法、經驗和消息,《江西贛州以示范區創建為契機大力推動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全覆蓋》刊登在文化部《文化信息》2011年第103期。同時,印制了一批“創建工作宣傳畫”和“創建宣傳挂歷”﹔編印了12期《創建工作簡報》。通過大力宣傳,大大提高了人民群眾對創建工作的知曉度和參與度。

(六)強化隊伍,增強創建工作的生機活力

注重人才培養。2007年,市政府辦公廳下發了《關於印發<贛州市定向培養贛南採茶戲表演專業學生的管理辦法>的通知》(贛市辦廳[2007]116號),決定用5年時間,由贛南教育學院每年向每個縣(市、區)定向招收3-5名贛南採茶戲表演專業學生,學制3年,進行定向培養,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學費由市和縣(市、區)兩級財政共同負擔,畢業後在本縣(市、區)劇團或文化單位安排相應工作並上編。五年來,共定向培養贛南採茶戲表演專業學生145名。不僅保證了贛南採茶戲這一國家級非遺後繼有人,又為基層文化工注入了新鮮血液。加大培訓力度。創建工作開展以來,對縣(市、區)文化部門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基層“三館一站”骨干進行了培訓,各縣(縣、區)共培訓基層文化人員1000多人(次)﹔還組織縣(市、區)文化部門分管領導,圖書館、文化館館長到各縣(市、區)“兩館”觀摩,學習,產生了強烈的互啟、互動效應。

三、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的主要成效

通過創建活動,我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出現了“三個前所未有”的喜人局面:

(一)公共文化設施網絡覆蓋的程度前所未有

採取政府調劑、新建改建、維修改造等多管齊下的辦法,建立健全了市、縣、鄉、村四級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基本實現了全覆蓋,保證了全市公益性文化場館達標,走出了一條欠發達地區文化場館建設的新路子。近年來,贛州市歷史博物館等一批大型公共文化設施建成開放,全市新建改建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劇場、文化廣場、文化藝術中心53個﹔市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均達到國家一級館標准,縣級都有文化館、圖書館,15個縣有博物館﹔18個縣級文化館均達到部頒三級以上標准,達標率100%,其中一級館9個,二級館6個,三級館4個﹔18個縣級圖書館經2009年第四次全國公共圖書館評級,13個達部頒三級以上標准,其中一級館3個,二級館5個,三級館5個。全市283個鄉(鎮)綜合文化站相繼建成,設置率80%,達標率60%以上﹔3460個村80%以上有文化活動室,達標率60%以上。全市已建成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支中心19個,建有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3174個,其中鄉(鎮)226個,佔鄉(鎮)總數的80%,村級服務點2948個,佔行政村總數的85%。大力推進網絡文化服務,建成了一批網上文、圖、博三館,預計2012年底全市可全面建成。

(二)群眾文化活動的多樣和廣泛程度前所未有

堅持重心下沉,牽動公共文化服務向最基層延伸。組織創作了《八子參軍》等一批文化精品,打造了一批具有贛州特質的“文化名片”。在全市開展“歡樂贛州”系列群眾文化活動,對優秀品牌活動進行征集評選和獎勵,使群眾文化活動“動起來、活起來、好起來”。積極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建設,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數量和質量,給公共文化服務注入了新的活力。各地在尊重農民意願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村庄空地、老村部、古祠堂、農村學校、農戶廳堂等場所,建設文化廣場、農家書屋、小戲台、村民活動中心等多功能文化活動場所。全市120多個民間業余劇團活躍在農村文藝舞台,一些地方把鄉鎮綜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動室作為民間文藝團體的基地,使他們有了安身之處。市群藝館開展的“迎新春領導干部、書畫家為群眾寫春聯、送書畫活動”堅持了10年,參與的市領導和書畫家分別達300多人(次)和600多人(次)。聯動市、縣、鄉三級的“歡樂贛州”廣場文化“周、月、年”活動異彩紛呈,故事大賽、客家山歌大賽、書畫美術比賽、合唱比賽、民族器樂大賽等各項群眾性的比賽紛紛登場。堅持群眾文化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向群眾要文化,幫群眾演文化,讓群眾享文化,各地形成了一縣一品、一鄉一品、一村一品等獨具特色的群眾文化活動,如章貢區的“弘揚社區先進文化、共建美好精神家園”系列活動,有力地促進了社會管理﹔瑞金市連續30年的“紅都之春”文藝匯演,寧都 “衛東民間劇團”延續40年的演出,南康、大余、上猶、崇義、四縣聯袂打造的“南之聲”﹔興國的山歌藝術節、安遠的“東江源合唱節”、“橙鄉飛歌”﹔石城的 “蓮鄉放歌”﹔贛縣的“櫻花節”﹔崇義的 “廣場消夏”和“魅力竹鄉行”等,根植基層、根植群眾,與時俱進,經久不衰,深受群眾喜愛,無不讓人深深感受文化服務惠澤千家萬戶產生的效應。

(三)公共文化服務的普惠和均等化程度前所未有

一是三項活動創新了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載體。2005年以來,我市開展了以送戲、送電影、送文化活動下鄉為主要內容的農村文化三項活動。6年來,各級財政共投入活動資金1.3億元,放電影32.55萬場,舉辦文藝演出7800余場,開展各種文化活動8400多次,受益群眾達2640萬人(次)。這項活動的開展,將公共文化服務遍及廣大農村,大大提高了我市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能力和效益,如一縷陽光,一股清風,一潭活水,滋潤著贛州的萬千百姓,廣大民眾真切地感受到文化惠民工程所彰顯的精神魅力,不僅成為我市公共文化服務的最佳載體,而且成為具有贛州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務的“贛州模式”。

二是免費開放提升了公共文化供給的能力和效益。市、縣兩級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和鄉(鎮)綜合文化站,在2011年12月16日前全部實行免費開放。2012年,全市免費開放經費達2340萬元。其中,中央財政補助1170萬元,省財政補助234萬元,同級財政配套936萬元。市圖書館在全面免費開放的基礎上,2011年還開展講座、輔導、展覽、流動服務等免費活動500多場(次),受益群眾3萬多人(次)﹔市群藝館深入基層一線服務,2011年專業人員到基層輔導60天以上,舉辦各類培訓100多期,館辦文藝團體下基層60多場(次)。針對贛州中心城區高校較多的情況把公共文化服務延伸到大學生中。據統計,2011年縣(市、區)館、站免費開放累計接待近100萬人(次)。到2012年底,全市一級文化館、圖書館將形成2個以上免費開放服務品牌,二級文化館、圖書館形成1個以上服務品牌,三級文化館、圖書館實現免費開放項目齊全。

三是“三送”活動掀起了基層文化建設高潮。從2010年12月開始,我市從市、縣、鄉三級抽調23690名干部,組成4646個工作組,下到3751個村(社區),開展以“送政策釋民惑,送溫暖聚民心,送服務解民難”為內容的“三送”活動,同時,整合部門資源,掀起了基層文化建設的高潮。各地“三送”干部“送文化”與“種文化”並舉,幫扶共建農村文化活動室、文化廣場、文化超市,把文化資源盤活,把公共文化服務送到群眾家門口。至今,全市“三送”工作組共開展各項群眾文化活動9200多場(次),其中送戲下鄉1289場(次),開展文體活動3980余場(次),參與人數120余萬人次,放映電影36000場(次),觀眾200多萬人次,其他綜合性活動870場(次),受益群眾500多萬人(次)。

四是關注弱勢群體拓展了公共文化服務的空間。老人和“留守孩”多,是我市農村人口結構的特點。一些地方開展村校共建,建立“留守孩文化活動基地”,在文化活動室開展課外閱讀活動,組織文體活動,傳承鄉土文化,讓“留守孩”享受文化服務。組織開展“留守孩關愛工程”,利用寒、暑假,組織開展夏令營、冬令營、革命聖地游、紅色旅游以及各種參觀、瞻仰和考察活動﹔市群藝館專門建立了農民工、留守孩及未成年人三個培訓基地,去年以來,共培訓2000多人(次)。市和一些縣級圖書館把流動服務送到了工業園、農村學校、企業、社區、文化廣場,留守孩、老人、居民服務。有的縣圖書館專門設立了“盲人讀書室”。在關注老年人文化的同時,各地十分注重發揮“五老”作為文化志願者的作用,指導和開展農村、社區文化活動,義務認護文物保護單位和革命遺址,成為基層文化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高度關注農民工文化。近年來,我市將農民工文化建設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逐步健全了“政府主導、企業共建、社會參與”的農民工文化建設機制,保障了農民工基本的文化權益。實施農民工知識化的1810工程,大力提高農民工素質。每個縣(市、區)建立1所在校學生2000人以上的示范性職業學校,並培植18個針對農民工需求的骨干專業和10個實習、實驗基地﹔2011年,全市共培訓農民工24萬多名﹔開展農民技術比武活動,每年參與的農民工達10萬余人(次)。不斷增加農民工的文化供給。開展“農民工書屋”創建活動,在公共圖書館專門開設“農民工借閱室”,免費開放各類培訓、活動場所、展廳,組建農民工文化團隊,深入企業開展農民工輔導,開展豐富多彩的農民工文化活動。

四、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存在的問題

雖然我市示范區創建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距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標准還有一定差距,特別是在硬件建設上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一是全市市、縣兩級文化館、圖書館均未配置流動服務車﹔二是近2/3的縣(市、區)“兩館一站”免費開放的配套資金不到位﹔三是按國家在2011年底全部建成鄉鎮文化站的要求,全市有85個鄉鎮文化站尚未建成,其中在建65個,未建20個。大多數鄉鎮文化站未落實3名人員編制﹔四是市、縣兩級圖書館購書經費偏低,按全市918萬人口計算,全市公共圖書館藏書總量未達到人均0.6冊。

下一步,我們將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為契機,緊緊圍繞創建目標,進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努力將文化部賦予我市的光榮任務完成好,促進贛南蘇區文化事業大發展大繁榮,爭當創建排頭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