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工作信息 > 公共服務司
公共服務司
雲南省保山市國家公共文化示范區創建情況匯報
發布時間:2012-10-09 09:15 來源: 編輯:信息中心
信息來源: 2012-10-09

 

 保山位於雲南省西部,市政府所在地離昆明498公裡,與緬甸山水相連,有國境線167.78公裡。國土面積19637平方公裡,92%是山區,轄隆陽、施甸、騰沖、龍陵、昌寧1區4縣,72個鄉(鎮、街道)、913個村(社區),總人口254萬人,有13個世居少數民族,其中布朗、阿昌、德昂為人口較少民族,民族文化豐富多彩﹔有華僑、僑眷、歸僑27萬余人,是雲南著名僑鄉。

保山是人類最早的發祥地之一,史前文化遺存豐富﹔戰國中前期開始形成東西3000裡、南北4600裡的哀牢古國,哀牢文化獨具特色﹔西漢置不韋縣,東漢設永昌郡,為當時全國第二大郡,宋改設永昌府直至清末,南方絲綢古道直接連接中外,永昌文化燦爛而厚重﹔作為上個世紀著名的滇西抗戰的主戰場,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抗戰文化光彩奪目。堪稱歷史悠久,文化厚重。全市現有各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89 個,其中國家級5個,省級15個,市級49個,縣(區)級320個。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55項,其中國家級保護項目3項、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人,省級保護項目14項、項目代表性傳承人52人,市級保護項目119項、項目代表性傳承人66人。另有保山、騰沖兩個省級歷史文化名城,1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和順鎮﹔2個省級歷史文化名鎮---隆陽區板橋鎮、隆陽區蒲縹鎮﹔2個省級歷史文化名村--隆陽區金雞村、隆陽區水寨村﹔6個市級歷史文化名鄉鎮﹔17個傳統文化藝術之鄉。

保山四季如春、風光秀麗,氣候宜人、環境優良﹔翡翠、黃龍玉、南紅瑪瑙“三寶爭輝”,魅力無限﹔甲天下的“永子”圍棋子,珍貴難得﹔蜀漢雲南太守呂凱,清代三部尚書王宏祚,辛亥革命元老、北洋政府代總理李根源,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家艾思奇、抗日縣長張問德,愛國僑領梁金山等眾多歷史名人輝耀史冊﹔新時代的典范楊善洲、鄭垧靖的事跡傳遍神州大地﹔“世界騰沖,天下和順”,已經成了雲南最具魅力的旅游聖地,真可謂地靈人杰。

但是,保山集邊疆、山區、民族雜居於一身,又是一個傳統農業大市,工業發展滯後,全市經濟發展狀況處於雲南省中下水平,2011年,全市GDP為317億元,財政總收入45.8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2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426元,5個縣(區)中有4個是貧困縣。

現在把我市近一年來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的主要情況匯報如下:

一、主要措施

在國家文化部、財政部和省裡的關心重視下,保山被正式確定為全國首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單位。保山市委、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視示范區的創建工作,認為國家搞示范區創建,非常及時,老百姓非常歡迎和期待。我們把示范區創建工作作為貫徹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推動保山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抓手,當作推動保山文化跨越發展的重大機遇和保山最大的“文化惠民工程”來抓,按照“全面達標、重點突破、突出特色、典型引路、整體推進”的思路,緊緊圍繞“文化樂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宗旨,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全面啟動了示范區創建工作。

(一)健全組織,落實責任,加大投入,把創建工作作為各級黨委政府重大的“一把手工程”來抓

一是成立了以省文化廳廳長黃峻、省財政廳廳長陳秋生和市委書記李正陽為顧問,市長吳鬆為組長,常務副市長李治剛、宣傳部長藺斯鷹為副組長,市直36個相關部委辦局、保山學院及五縣(區)政府主要領導為成員的創建工作領導小組,下設10個創建工作組(室)﹔縣區、鄉鎮同時建立了創建機構。

二是按照國家創建標准,結合保山實際,編制了《保山市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建設規劃》,以市委、政府文件下發實施,並在媒體上向社會公布了規劃的全部內容,做出了公開的創建承諾,各縣區還分別制定了實施方案。

三是市縣(區)鄉(鎮)層層召開動員大會、多形式多層次培訓骨干,級級簽訂責任書,把創建任務作了詳細分解,並建立了單項督辦、綜合督查和人大視察等多方面的督查督辦制度,將創建工作納入各級黨委政府的年度綜合考核內容進行考核。

四是多渠道籌措創建資金投入示范區創建工作。據初步統計全市共籌措資金近4億元,其中用於軟件建設的資金達到了3000多萬元,各縣區財政都安排了幾百萬元,騰沖縣上千萬元,隆陽區700多萬元。

五是各級成立創建工作宣傳機構,明確工作任務,動用市內外各類媒體多形式全方位進行宣傳,動員社會全民參與,激發廣泛的文化自覺,提振廣泛的文化自信,大倡文化建設之風,把創建工作同時變成了一項全市重大的社會文化工程。廣泛利用各級各類報紙、廣播電視、新聞網等開展宣傳,保山廣播電視台和保山日報分別開設專欄,各級創建辦制作簡報進行常態宣傳,同時在主要的社區、街道、道路等顯著位置以標語、報欄等不同方式進行宣傳,營造濃厚的創建氛圍。

(二)抓硬件設施網絡建設,夯實陣地基礎,力促各級各類公共文化設施全面達標

一是啟動了楊善洲精神教育基地、滇西抗戰紀念館、保山會堂、保山歷史名人館、雲南華僑博物館、騰沖縣文治廣場、昌寧縣圖書館、昌寧縣體育館、施甸縣體育場等一批標志性的重點文化項目。此外,市文化館、圖書館異地新建項目,在國家和省的關心下,已列入國家今年的補助項目,正在進行相關前期工作,力爭盡快開工建設,把市級兩館從現在的三級提升為一級,並建成保山新的文化地標性建筑。

二是在全面推進全市72個綜合文化站達標建設的同時,確定了16個示范文化站,並把它們作為鄉鎮精神文明建設的“窗口工程”、集鎮建設的“亮點工程”、滿足當地人民群眾文化生活需要的“民心工程”、文化經濟一起抓的“示范工程”來抓,使之不僅全面達到國家《鄉鎮(街道)文化站建設標准》,還成為標准化、規范化、體系化、常態化、多樣化、數字化和公開化達標服務的示范。“四大工程”思路的指導下,鄉鎮認識到位了,規劃也到位了﹔文化自覺出來了,建文化的積極性起來了﹔文化自信出來了,建文化的魄力也出來了。接下來土地有了,資金有了,徹底改變了過去消極被動建設“火柴盒”式的小文化站的局面,實現了綜合文化站建設的更新換代和跨越式發展。已經建成的示范文化站,佔地最多的一個站就達到了60多畝,上級補助幾十萬元,他們多方籌資投入上百萬,甚至幾百萬。如滇灘鎮、芒棒鄉、明光鄉、界頭鄉、蒲川鄉、姚關鎮、擺榔鄉、芒寬鄉、潞江鎮、灣甸鄉等,一大批場地寬敞、環境優美、房屋設施先進、當地群眾引以自豪的綜合文化站先後建成,有的文化站甚至建得比一些地方的縣級文化館還好,涌現出了“花園式文化站”(芒寬等)、“果園式文化站”(潞江等)、“廣場式文化站”(芒棒等)。

三是參照文化站“四個工程”的思路,動員扶持建起了一批村級綜合文化室。2010年在省文化廳的指導幫助下,成功推出了騰沖縣大村的先進典型經驗,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充分肯定。這次創建過程中,我市認真總結推廣騰沖縣“大村經驗”,並因地制宜總結推出了騰沖縣的“江東村模式”、“米果村模式”和龍陵縣的“朝陽村模式”,正式啟動了18個“文化惠民示范村”的建設,要求經濟條件較好的村,學習“大村模式”,經濟條件較差的村,學習“江東村模式”、“朝陽模式”、“米果村模式”。在示范引路的同時,我們制定了雲南省保山市村級綜合文化室建設十條指導性標准(征求意見稿)》,並開始征求社會各界的意見建議。因地制宜全面啟動了村級文化室和較大自然村文化大院的建設,在全市掀起了建設和繁榮村級文化的熱潮,使其全面實現“文化樂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的目標。

    (三)緊緊圍繞“文化樂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的宗旨,廣泛開展全民文化活動,大力打造文化品牌,讓廣大人民

群眾一方面積極參與創建,一方面又盡快享受到示范區創建的成果

一是開展“歡樂鄉村大家樂”系列文化創建活動,努力推動硬件軟件統籌建設的新跨越,把“文化樂民”變成實實在在的現實。文化基礎設施改善後,如何充分發揮作用,把硬件、軟件建設統籌起來,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社會主義文化成果,成了當務之急。為此,我市策劃了“歡樂鄉村大家樂”系列文化創建活動,內容是: 

    “天天有歌舞”,即要求全市各級各類廣場、鄉村球場、晒場天天有群眾自娛自樂的歌舞活動,特別要讓村(社區)級廣大市民、農民工、農民群眾廣泛參與,樂在其中,和諧幸福在其中。據初步統計目前全市有民營文藝團體6 個,民間文藝社團 9個,城鄉業余文化隊伍 1038支。55.9%的村(社區)實現了“天天有歌舞”,成為我市城鄉一道靚麗的文化風景線。

“月月有電影”,即按照“企業經營、市場運作、政府買服務”的運營方式,100%的村實現了“一村一月放映一場免費電影”,並開展“電影進校園”、“電影進企業”、“電影進社區”活動,切實為農民、農民工、青少年服務。同時加強管理,提升放映質量和效益,努力推動農村數字電影從“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

“季季有比賽”,即要求每個季度每個行政村至少組織一次群眾性文體賽事,讓廣大農民群眾在參與中加強溝通,並形成共同的文化認同,目前50%以上的村己實現。

“年年有演出”,即要求每個鄉村每年都要組織廣大村民舉辦1至2次自編、自創、自演,大家共同參與、共同展示、共同歡樂的文藝節目演出活動﹔不少鄉村現在都已實現了創建目標,有的還辦起了自己的“春晚”和“藝術節”,男女老少齊上陣,效果很好。同時深化市、縣專業文藝團隊改革,加快轉企改制步伐,採用政府買服務的方式,認真組織“千場節目下鄉村”活動,送戲下鄉村,為鄉村人民群眾提供既貼近基層,又有專業水准,且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演出。市級負責每年到每個鄉鎮演出1場節目,縣區負責每年到每個村演出1場。

    “人人有書讀”,我市市縣兩級圖書館有藏書54.7萬冊,加上鄉鎮村圖書館(室)、農家書屋圖書,共計有公共圖書227.7萬冊,人均0.9冊。2011年“農家書屋”實現村村全覆蓋後,依托各級圖書館和“農家書屋”,積極開展“全民讀書用書活動”,既要人人有書讀,又要人人愛讀書,並逐步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2011年,市縣兩級圖書館平均每冊藏書年流通0.29次,全

市人均增書0.12冊,人均到館次數0.16次。2012年1至7月,開展“全民讀書用書活動”419場次,參與人數16039人次。

“家家有電視看”,即全面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積極推進全市有線電視數字化整體轉換工作,並逐步實施戶戶通工程。至2011年末,全市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分別達96.6%、94.4%,全市87%的住戶有電視機。

通過開展“歡樂鄉村大家樂”系列文化創建活動,初步實現了讓廣大鄉村群眾“活動起來、歡樂起來、和諧起來、先進起來、富裕起來、文明起來”的效果。

二是以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為依托建設“農文網培學校”,積極開展“文產結合定向培訓”活動,努力實現“文化育民”的目的。以公共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為依托建設“農文網培學校”是雲南省文化廳在全省採取的一個重要文化建設舉措,我市積極響應抓落實,現已正式建成農文網培學校市級總校1個,縣區級總校5個,鄉鎮級學校66個,村級分校127個,共有計算機1309台。在全市范圍內初步形成了市、縣(區)、鄉鎮、村(社區)四級聯動的農文網培學校網絡。各級農文網培學校建成之後,為了使其充分發揮好應有的作用,我市決定在創建示范區的過程中認真組織開展“文產結合定向培訓”活動,加強與供銷社等涉農單位、企業合作,積極為農民提供科技信息服務和農業產業、文化產業實用技術服務。如市級總校建成數字電影放映廳,每周免費播放共享工程下發資源5次,並與市直多個部門聯合組織業務培訓﹔施甸縣姚關鎮農文網校舉辦了烤煙種植技術培訓班、引進騰沖圓角背腰公司舉辦刺繡培訓班、對姚關村婦女進行絲瓜瓤鞋墊培訓班、在大烏邑村舉辦了契丹草凳培訓班﹔龍陵縣鎮安鎮農文網培學校與煙草公司、鬆茸收購企業合作,開展烤煙、鬆茸的種植技術宣傳培訓﹔隆陽區河圖鎮農文網培學校把大棚蔬菜、水生蔬菜種植技術培訓課堂從室內講解轉移到了田間地頭,促進了該鎮蓮藕、茨菰、養魚和大棚蔬菜的發展﹔該鎮董官村尹家壩27戶農戶通過農文網培學校從生豬飼養、品種改良、產品銷售、飼料配比等方面得到了技術指導,提高了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發展的水平。全市“農文網培學校”自2011年至今,開展培訓140多期,定點培訓23814人次。

三是以文化惠民示范村建設為龍頭,利用保山特有的文化資源,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特別是鄉村特色文化產業,積極拓展公共文化產品供給空間,努力實現“文化富民”

文化惠民不能隻是樂民、育民,更要富民,文化富民既是對公共文化的拓展補充,更是引導農村調結構轉方式、脫貧致富的重要手段。因此,我市在創建示范區過程中,以文化惠民示范村建設為龍頭,利用保山特有的文化資源,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特別是鄉村特色文化產業,積極拓展公共文化產品供給空間,努力實現“文化富民”,並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如:騰沖中和鄉大村注冊成立了“大村文化產業合作社”,下設石材文化工藝、刺繡文化、農家樂、農民演藝產業分社﹔選舉產生了理事會、監事會,制定了合作社章程和內部管理制度,明確了發展方向和經營范圍。成立農村產業合作社,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目前,大村的石材產業快速發展,從事石材加工的戶數達100多戶,年產值達460萬,收入達240萬元﹔刺繡產業迅速興起,有刺繡從業婦女145人,高的每月可增加收入3000多元,少的每月也可增加收入數百元。通過發展文化產業的帶動作用,提高了村民的可支配收入,提高了當地群眾的生活水平。同時還設立了農家樂產業分社、農民演藝產業分社等。成立農村文化產業合作社,有效地破解了當前鄉村文化產業發展小、弱、散等問題 ,促進了文化與經濟的協調發展,解決了農村文化建設缺乏造血功能的問題。騰沖固東鎮江東社區在依托古銀杏樹發展鄉村旅游中大打文化牌,彰顯“人養樹、樹養人”的自然法則。為體現生態、和諧、健康的主題,市、縣對50株300到500年的古樹進行挂牌保護,開發出了美容、養生的“銀杏宴”,扶持黃定傳等村民組建起皮影戲表演隊,讓瀕臨失傳的江東皮影戲又活躍起來。曾是生活用品並已退出人們生活的油紙傘重又以旅游工藝品的“身份”出現在游客來來往往的江東村口。農閑時節的晚上,村內對唱騰北民歌,熱鬧的場面有時吸引了上千人觀看。這些傳統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豐富了旅游業的內容,提升了旅游產業的發展後勁。

同時,我市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性保護”。一方面加大了資金扶持力度,一方面舉辦全市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培訓班,大力培訓新型傳承人才。大力培訓扶持龍陵縣象達鄉朝陽村和騰沖縣荷花鄉開展黃龍玉、翡翠創意雕刻加工文化產業。目前全市206項非遺項目共有37項實現了“生產性保護”,從業人員近2萬人,年收入3.5億元。

我市還建立了多元化的文化投融資機制,實施了一批重點文化產業建設項目,形成了一批文化旅游龍頭企業,我市若干重大節慶活動正在向國際盛會邁進,吸引了國內及南亞、東南亞國家的經貿、文化、旅游人士蒞保。騰沖被亞洲珠寶聯合會授予“中國翡翠第一城”榮譽稱號,“騰越翡翠”成為著名品牌,龍陵“黃龍玉”知名度進一步擴大。研究推廣和順模式,進一步促進文化旅游結合,和順柏聯公司被文化部命名為第三批“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和西部兩家之一、雲南唯一的“十大最具影響力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騰沖和順古鎮成為“中國十大魅力名鎮”之首。2011年,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達18.9億元,佔GDP的比重達6%。

(四)高度重視以制度建設為核心的軟件建設和免費開放服務工作,努力實現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標准化、規范化、體系化、常態化和多樣化”

開展課題研究既是創建示范區的重要內容,又是創建示范區的重要保障。我市認為,課題研究的目標一要破解難題,創新制度設計,推動實踐﹔二要創新理論,提煉經驗,保障和提高創建成果。我們研究的方法一是整合力量,依靠文化主管部門、相關部門、大專院校和文化專家、文化工作者,形成合力,強力推進﹔三要理論聯系實際,既要出理論成果,更要出實踐成果。圍繞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的標准化、規范化、體系化、常態化、多樣化,我市策劃了以下課題研究,並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一是配合完成國家課題研究。積極配合雲南省文化廳完成好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研究課題任務,把保山示范區作為省文化廳課題研究的基地。

二是完成地方課題研究。結合保山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工作的實際,積極開展《關於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現代化動態統計評估管理網絡的構建》、《關於公共文化服務項目社會辦的制度建設》、《村級文化建設模式創新與示范推廣——文化惠民示范村建設模式實踐與推廣》、《關於市、縣(區)相關部門統籌協作共建共用共管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機制的構建》、《關於城鄉一體化的群眾演藝協會網絡的創建與運行》等5個課題研究,近期,我們又啟動了《保山市文化廣播電視新聞出版局機關規范化、數字化、公開化、常態化管理制度設計研究》和《文化廣播電視新聞出版工作網格化管理》2個課題。通過制度設計與創新,既推動創建工作,又為全省和全國提供經驗和示范。

目前,前5個課題已完成調研報告、研究方案,正在進行制度設計,指導推動示范區建設。後2個課題正在進行方案初設。其中,村級文化建設模式創新與示范推廣——文化惠民示范村建設模式實踐與推廣入選2012年度國家文化創新工程項目,為雲南唯一入選項目。該項目將以“文化樂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為目標,結合實際,重點探索推出村級綜合文化室建設的四種模式,制定保山市村級文化建設基本標准,並按標准在全市進行一般綜合文化室建設。

與此同時,我市把公共文化單位免費開放服務與示范區創建工作有機結合起來,並利用“關於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代化動態統計評估管理網絡的構建”課題研究的初步成果全面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從粗放型向“標准化、規范化、體系化、常態化和多樣化”轉型發展。一是通過在媒體上公布免費開放服務單位名單、服務項目,歡迎社會各界就近就便積極參與,利用好、享受好公共文化服務﹔公布服務承諾和舉報電話(12318),接受社會監督。二是對內加強管理,收回了全部出租房屋,取消了全部收費項目。免費開放後,群眾參與熱情很高,導致現有工作人員無法滿足需要,一方面我們正積極想辦法增加編制,加大人力投入﹔一方面我們還通過招聘文化志願者、外聘教師壯大隊伍,千方百計為人民大眾提供更多的服務項目,千方百計提高服務水平,千方百計服務更多的人民群眾,並制定動態統計制度,進行績效考核並向社會公布。三是積極開展農民工文化工作,農民工及其子女與市民一樣享受免費文化服務﹔市圖書館還專門設一個放映廳,免費為市民包括農民工放映電影﹔利用文化共享工程網絡,培訓返鄉農民工網上購買火車票,為農民工與留守子女提供網上視頻通話服務。四是在全文化系統內廣泛開展“淨化、綠化、美化、文化化”建設工作,提升了自身品位和形象,為社會文化建設提供了示范。我市的公共文化服務單位免費開放工作得到了省文化廳的充分肯定,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在省文化廳的推薦下,省文化館和其它州市文化單位紛紛到我市進行參觀學習,獲得了很好的評價,成為學習典范。

 (五)千方百計突破難點、補齊“短板”,確保示范區創建工作不留死角

對照示范區創建標准和規劃,我市昌寧縣圖書館、施甸縣圖書館、文化館和部分文化站尚未達標,成了整個示范區建設的難點和“短板”。為了突破這個難點,補齊這個“短板”,省廳、市裡高度重視,一方面挂牌進行督辦,一方面由分管領導親自帶隊一線辦公,與縣裡研究方案,籌措資金,推動落實。昌寧縣圖書館佔地5416、建筑面積4056、主體工程投資709萬元,主體工程已於8月底建成,目前正在進行裝修﹔施甸縣圖書館建筑面積2518、文化館建筑面積2518、施甸縣博物館(縣情展廳)3000,項目概算總投資4000萬元,現已開工建設,爭取2013年2月建成。目前72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建成67個,5個在建文化站將於年底建成

(六)認真准備示范區群眾文化進京展演

根據《文化部辦公廳關於舉辦“大地情深”——國家公共文化示范區創建城市群眾文化進京展演的通知》(辦社文函〔2011〕521號)精神,我市策劃創作了大型群眾歌舞節目《春暖保山》,計劃於9月27日在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觀眾廳展演。該節目的定位站在代表雲南進京演出的角度,以保山節目為主,力爭達到雲南群眾舞台節目的最高水平。節目創意以保山最具特色且在群眾中廣為普及的歌舞節目為主,並用電子大屏配上雲南保山獨特的美景,作為舞台背景,既展示和宣傳雲南保山,又匯報雲南保山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建設雲南民族文化強省,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成果。以“春暖保山”為主題,既贊美保山四季如春的邊陲大地,又感激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和國家創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的強大春風﹔為黨的十八大的勝利召開唱響一曲邊疆穩定、民族團結、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社會和諧、生態文明、春暖花開、人民幸福的美麗贊歌。13個節目按照“序”→“春色”→“春聲”→“春潮”—“尾聲”的羅輯順序構成篇章式結構,讓觀眾得到從“視角”、到“聽覺”、再到“內心感覺”的遞進式的立體的審美愉悅。節目演職人員共計55名,於8月28日開排,目前正在緊張排練中。

(七)建立健全創建工作制度,加強創建工作管理,確保創建工作高效運行

市創建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抽調精兵強將負責創建推進管理,並與各創建工作組、各縣區創建領導小組、創建辦建立起了完善有效的工作聯絡、信息傳遞、反饋與工作督查機制﹔並建立健全了“周例會、月例會、季例會和半年例會”的工作制度、資金管理制度、信息報送制度、督查考核制度等一系列配套的制度,確保了創建工作的高效運行和過程管理的規范有效。

二、主要成效

(一)認識進一步提高、文化自覺得到進一步強化

全市各級黨委政府、各部門、廣大干部群眾的文化自覺進一步得到強化和提高,文化被擺到了全市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跨越發展得重要位置,進一步掀起了重視文化、建設文化、共享文化成果的新熱潮,出現了“全民共建、全民共享”新局面。已經是國家級先進文化縣的騰沖、龍陵兩縣,在全面達到西部標准的同時,積極向中東部地區學習,進一步提高創建水平﹔隆陽區、施甸縣、昌寧縣則在努力全面達到西部標准的同時,積極開展先進文化縣的創建活動,力爭通過示范區創建躋身先進文化縣的行列。

(二)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重點項目和指標推進順利,並取得預期成效

1.創建工作

示范區創建規劃落實率達到或超過了75%﹔規劃中提出的主要問題和主要矛盾已經得到較好解決﹔制度設計課題研究工作已經制定了工作方案、落實了人員、經費、形成了階段性的研究成果,尤其第一課題研究已經出台文件並開始進行統計和評估考績,起到了指導推動示范區建設的作用﹔創建工作過程管理規范,制度健全,領導小組定期研究,並進行了多次督查,信息報送及時,宣傳卓有成效。3月下旬,國家督查組到我市進行實地督查後,對我市創建工作給予了“進展明顯、印象深刻”的總體評價。對照國家22項驗收標准,評估結果是:10項優秀,9項良好,3項中等,優良率86.4%,名列西部12省區前三名。

2.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建設

市有6個文化館,騰沖館評定為部頒一級館,市館、隆陽館、龍陵館及昌寧館評定為部頒三級館,達標率為83.3%﹔7個公共圖書館,騰沖館達部頒二級,市館、隆陽館、龍陵館及騰沖和順館達部頒三級,目前達標率為71.4%﹔綜合達標率為77.35%。到明年3月,保山市縣兩級文化館、圖書館將100%達部頒三級以上。

72個鄉鎮、街道,全部設有單獨的綜合文化站,設置率100%。目前,66個站建成,6個在建(隆陽區水寨,施甸縣水長、仁和、甸陽,昌寧縣溫泉、騰沖縣猴橋)﹔46個達三級以上標准,達級率63.8%,力爭年底100%達標。全市7個圖書館都已建成公共電子閱覽室,72個文化站建成公共電子閱覽室66個,另外6個已列入省廳2012年建設計劃,正在實施中﹔676個村(社區)綜合文化室依托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成電子閱覽室並積極開展服務。目前,設置率己達75.5%,今年底將爭取實現100%全覆蓋。

3.公共文化服務供給

實施面向基層、面向農村的重要文化項目有四項:一是全面開展“歡樂鄉村大家樂”系列文化創建活動,努力推動硬件軟件統籌建設的新跨越,把“文化樂民”變成實實在在的現實。二是以公共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為依托建設“農文網培學校建設”,積極開展“文產結合定向培訓”活動,努力實現“文化育民”的目的。三是以文化惠民示范村建設為龍頭,利用保山特有的文化資源,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特別是鄉村特色文化產業,積極拓展公共文化產品供給空間,努力實現“文化富民”。四是繁榮文化藝術創作,積極開展“千場節目下鄉村”活動。農村和社區依托“歡樂鄉村大家樂”系列文化活動、傳統節日、重大節慶活動和民族民間文化資源開展群眾喜聞樂見、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形成了特色活動。有的鄉村有傳統的節日、有的還有固定的“春晚”和“文化藝術節”。

4.公共文化組織支撐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工作,先後下發了《中共保山市委 保山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等8個關於加強文化建設和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實施意見及規劃。

民營文藝團體、民間文藝社團和農民自辦文化初具規模,成為政府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補充:保山市目前已有民營文藝團體6個、從業人員157人,民間文藝社團9個、從業人員990人﹔有文藝隊伍1038支,100%的縣(區)、80%的鄉鎮有民營文藝團體、民間文藝社團和農民自辦文化。民營文藝團體和民間文藝社團積極參與各級政府組織的各種節慶或演出活動,而且常年推廣普及廣場舞和民族舞蹈,深受群眾歡迎和喜愛,在全市城鄉群眾文化活動中發揮了很好的示范和推動作用。

5.資金、人才和技術保障措施

2011年保山市委政府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文化建設的意見》(保發〔2011〕28號)明確規定2011年起,市財政每年安排150萬元鄉村文化建設專項資金,用於建成達標文化站的以獎代補和村級綜合文化室建設補助﹔每年安排100萬元文化遺產保護經費,用於市級重點文物搶救性保護、省級以上重點文物保護工程前期工作、歷史文化研究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扶持﹔市財政設立文化產業引導資金1000萬元,每年安排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200萬元,用於文化產業發展、重點項目扶持和文化惠民示范村建設推廣項目補助等。建立健全村級文化干事(文化管理員)人員經費保障機制,村級文化干事(文化管理員)的工資待遇原則上參照村委會副主任的工資待遇給予補助。

保山市72個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達到3個工作人員編制的有55個,達標率為76%﹔913個村(社區)配備財政補貼的文化管理員(1名)的村有709個,配備率為77.7%。特別是隆陽區,309個村文化管理員全部配齊,人均每月300元補助今年上半已發放到位。

制定了基層文化隊伍培訓計劃,鄉鎮、街道、村、社區基層文化專兼職人員參加集中培訓時間每年不少於5天。今年1至7月,縣級隊伍培訓班64期,培訓4715人次,鄉鎮以下及以下培訓82期,培訓12859人次。

三、主要困難及下步工作措施

一是少數硬件設施和軟件指標還未達標。特別是施甸縣文化館、圖書館建設時間緊、任務重。

二是村級文化建設資金缺乏。國家對村綜合文化室建設還沒有專項扶持。913個村(社區)今年將因地制宜全面建成綜合文化室,但參差不齊,總體標准還較低,今後還需加大投入。

三是群眾對示范區創建和免費開放的公眾知曉率低。

針對以上困難和問題,我們下步的工作措施是:

一是推動全面達標。進一步找出差距,查缺補漏,扎實推進創建規劃的全面落實,促進全市創建工作的全面達標,特別要加大對各重點難點項目建設的推進工作,確保按時按質建成通過國家驗收,並體現出保山水平和保山特色。

二是加大宣傳力度。強化新聞媒體宣傳,在做好市內媒體宣傳的同時,策劃好國家、省級媒體的宣傳,用好橋頭堡文化網站、官方微博這兩個宣傳平台。加強社會氛圍營造,利用標語、公告、宣傳單、招貼畫、工作手冊、音像資料等進行多渠道、全方位的立體宣傳﹔組織在校師生開展家庭宣傳﹔組織各級“四群”工作隊員、新農村指導員把創建工作向廣大群眾進行宣傳﹔依托“每村每月放映一場數字電影”項目進行宣傳,在播放電影前播出創建宣傳片、幻燈片和發放宣傳資料等。通過宣傳形成廣泛的文化自覺,提高群眾的知曉率和參與度。

三是千方百計加大資金籌措力度,特別是要在統籌上下功夫。切實加強文化資源和行政管理資源的整合,在文化建設中實現資源共享、項目共建、成果共享,形成合力,發揮優勢,實現效益最大化。

四是加快課題研究工作,力爭盡快推出制度設計成果,並投入實踐,在實踐中檢驗、修正、完善理論,更好的指導今後的實踐,發揮示范作用。

五是進一步深化免費開放工作。繼續做好公共文化服務的免費開放工作,增加服務內容,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讓更多的人民群眾享受到文化發展的成果。

四、請求幫助解決的問題

一是請求國家把我市村級文化建設作為邊疆、民族、山區、貧困地區專項扶持的試點,給予規劃扶持

二是請求國家把我市作為“國家制度設計課題研究的基地”,並將我市制度設計課題研究工作進行有機鏈接,派專家一線指導我市制度設計課題研究工作。

三是請求國家把我市作為“雲南橋頭堡文化建設的示范區”,幫助指導扶持我市加大對外文化交流與對外文化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