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工作信息 > 公共服務司
公共服務司
青海省格爾木市國家公共文化示范區創建情況匯報
發布時間:2012-10-09 09:39 來源: 編輯:信息中心
信息來源: 2012-10-09

自今年3月,我市順利通過國家文化部第九督導組督導檢查後,我局緊緊圍繞第九督導組提出的整改要求,深入結合我市實際,穩步、有序推進各項創建工作開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現將有關創建工作情況、創建特色及下一步工作思路等匯報如下:

一、創建工作進展情況

我市深入貫徹落實公共文化建設的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及公益性,嚴格按照“網絡健全、結構合理、功能完善、實用性強”的要求,在穿件工作中不斷加大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力度,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能力,著力滿足廣大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一是不斷完善全市四級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建設。自創建工作開展以來,我市已投入近億元資金,實施了奧林匹克中心廣場、體育場升級改造、社區文化設備配備及數字化圖書館等項目建設,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文化館1個(部頒一級館)、圖書館1個(部頒三級館)、博物館1個,影劇院5個,文化活動公園3處,大型文化廣場7處,會展中心1個﹔城區文化活動中心3個,鄉鎮綜合文化站4個,社區文化活動室26個,村文化活動大院21個,農(牧)家書屋40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市級支中心1個、村級服務點42個,青少年文化活動中心2個。文化設施不斷完善,服務能力不斷提高,在全市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四級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

二是不斷加強專兼職文化隊伍建設。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隊伍是基礎,人才是關鍵,隻有文化人才隊伍不斷發展壯大,才能為文化繁榮發展奠定堅實的工作基礎。自我市開展創建工作以來,按照“專兼結合、走引結合”的思路,採取政府雇員聘用等方式,著力加強專業文化隊伍和業余文化組織建設。目前,我市擁有專業歌舞團1個、演藝經紀公司1個,音樂、舞蹈、文學等文化協會6個,夕陽紅老年藝術團、21書畫工作室、花兒藝術團等民間文藝團體10個,藝術工作室12個﹔擁有文化館、城區文化活動中心、鄉鎮綜合文化站等專業文化工作者120余人,蒙古族手工刺繡、木雕、演唱等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藝人100余人,書畫專業人才20余人,社區(村)兼職文化指導員90余人,文化志願者500余人,文化愛好者2000余人。基本形成了以歌舞團、文化協會等專業文化隊伍為核心,業余文化團體、群眾文化活動積極分子、文化志願者為輔的專兼結合、覆蓋全市、服務群眾的基層文化隊伍。

三是不斷加強公共文化活動的經常性舉辦。我市在公共文化活動舉辦中,緊緊圍繞“一個品牌、兩個依托”的思路,積極舉辦大型節會活動和群眾性文化活動,重點打造中國鹽湖城昆侖文化藝術節、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項目推介會等品牌節會活動。依托各類文化場所和專兼職文化工作隊伍,在春節、 五一等節日期間,組織開展激情廣場大家唱、百姓大舞台、文化協會交流競賽、個人藝術作品展、圖書展等活動﹔廣泛開展書畫、舞蹈、音樂等文藝輔導培訓和民族民間藝術傳承學習活動﹔充分調動街道(鄉鎮)、社區(村)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的積極性,大力開展“文化三下鄉”、電影“2131”工程,扎實推進文化進軍營、進企業、進校園、進工地、進農家,實現了基層文化活動經常化。目前,已舉辦“激情廣場大家唱”、“社區廣場文藝演出”、 “清明節”讀書活動、“4.23世界讀書日”廣場宣傳活動等各類群眾文化活動120余場次、節假日活動30余場次、個人書畫展8場次放映電影1000余場次﹔成功舉辦第二屆格爾木市大型圖書展,組織各類圖書數百萬冊並向我市4所學校捐贈價值20萬元的圖書﹔採編上架新書6000冊,辦理讀者借書證500余個,接待讀者60000余人次,圖書流動達78000余冊。自創建工作開展以來,我市直接或間接參與文化活動的群眾已達35萬余人次,達到了“活動創新、品質提升、群眾參與”的目的。

四是不斷推進“三館一站”免費開放。作為示范區創建中的一項重點工作,我市嚴格按照“三館一站”免費開放工作要求,積極做好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鄉鎮綜合文化站及將軍樓主題公園等10余處公共文化服務場所免費開放工作,每周開放7天,每天開放8小時。截止目前,利用免費開放場所已累計開展各類群眾性文化活動13場次,參與群眾達2萬人次﹔接待借書人群15000余人次,參與讀書活動2000余人次﹔利用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及電子閱覽室上網瀏覽人數3100余人次﹔利用文化站場所創作書畫作品50余幅,制作瑪尼石、木雕、刺繡等手工藝品600個,舉辦個人書畫展2次,展出書畫作品200余件。

四是不斷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保護和傳承。我市歷來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特別是自我市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工作以來,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保護、傳承及交流等方面做了大量扎實有效的工作。一是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四級名錄申報工作力度。成功申報青海蒙古達羅牌、海西蒙古族木雕、海西蒙古族服飾制作工藝及海西蒙古族民間祭火等4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及其代表性傳承人4名﹔成功申報青海蒙古達羅牌、海西蒙古族木雕、海西蒙古族服飾制作工藝、海西蒙古包制作工藝、海西蒙古族民間祭火、台吉乃爾姓氏及嘎斯湖畔的芨芨草等7項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及其代表性傳承人7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現正在加緊申報中。二是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及傳承力度。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鄉鎮建設工作,成功申報命名郭勒木德鎮國家級木雕刺繡之鄉和烏圖美仁鄉國家級那達慕之鄉,並在市文化館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所,加大藝人扶持保護和技藝傳承力度。通過多措努力,我市現有逐步繁榮化、規模化非物質文化遺產12項,傳承帶頭人24名,學徒60人,成規模工藝產業3處,從業人員20余名。

五是不斷推進文物保護。自創建工作開展以來,我市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加強管理,合理利用”的要求,在文物保護工作上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取得了扎實有效的成績。一是加大文物普查復查工作力度。根據全國文物普查復查工作安排,我市在以往文物普查工作的基礎上,及時成立普查工作小組,於2010年對全市兩鄉兩鎮41個行政村進行了第三次文物普查復查。此次普查復查共收錄文物點32處,消失2處,原有5處,新發現25處(古遺址5處、近現代建筑13處、石窟1處、古墓地5處、岩畫1處)。二是加大文物保護單位申報保護力度。通過不斷申報爭取,我市現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家,分別為:青藏公路建設指揮部及將軍樓舊址、三岔口細石器遺址及納赤台細石器遺址﹔市級文物保護單位30家,分別為:十三孔窯洞、塔爾丁機場、將軍樓舊址等。三是加大文物保護隊伍建設力度。根據我市現有文物分布情況,為進一步加大我市文物保護工作力度,遏制非法盜賣歷史文物現象的發生,我市採取“屬地管理、點面結合”的方式,聘用8名農牧民為文物保護管理員,與市屬文物保護專業隊伍形成機動管理機制,有效遏制了我市文物非法盜賣等現象的發生。四是加大文物保護宣傳力度。我市積極開展“5﹒18”世界博物館日、“6﹒11”世界文化遺產日宣傳,並在兩鄉兩鎮樹立文物保護宣傳標志8塊,在文物分布重點區域—烏圖美仁鄉樹立宣傳櫥窗1個,散發文物保護宣傳單上萬份,著力提高廣大群眾文物保護意識。五是加大文物交流教育力度。我市充分抓住博物館免費開放這一良好契機,結合現有文物資源,緊緊圍繞“保護、收藏、展覽、教育、交流”五大功能,糅合現代博物館的燈光、背景等設計理念,將展廳分為舊石器時期、青銅器時期、元明清時期4個展示區,並大力開展文物展覽及交流活動,截至目前,共吸引4萬余名中小學生、市民、軍警官兵等前往參觀並接受教育。

六是不斷加強創建內宣外宣力度。我市將宣傳工作納入示范區創建工作重點,研究制定了《格爾木市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宣傳方案》,明確了創建宣傳工作的總體思路和具體措施。一是將創建工作與傳統媒體宣傳相結合。加強與媒體的溝通聯系,加大輿論宣傳力度,格爾木廣播電視台、格爾木日報社全程跟蹤創建進程,累計編發創建新聞報道50余條,並在青海日報、新華社、人民網等各大媒體刊發有關新聞報道20余條,此外,還向國家文化部、創建工作工作領導小組上報示范區創建信息70余條,提高了創建的知曉率、參與率和支持率﹔二是將創建工作與網絡宣傳相結合。根據示范區創建要求及我市實際情況,創辦了《文化格爾木》網站,並落實專人做好網站日常維護管理及創建信息更新工作,目前已更新國家有關創建工作標准、文化建設專項規劃及我市創建信息、視頻等資料100余條,現已有  點擊率。三是將創建工作與期刊宣傳相結合。積極創辦《文化格爾木》季度刊,記錄和展示我市示范區創建風採,加強我市創建工作小組各成員單位間交流,為更好推進示范區創建工作集思廣益。《文化格爾木》的創刊,意味著我市文化系統有了第一本屬於自己的正規文化刊物,這對我市今後文化發展將起著舉足輕重的推動作用和奠基作用。

七是不斷推進重點課題研究。我市在努力解決文化設施建設問題的同時,不斷探索和理清工作思路,組建了以青海省社科院4名專家教授為主體、共計20余人的公共文化建設課題研究隊伍,著力加強《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架構與方式創新研究—以格爾木市為例》、《格爾木地區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機制創新研究》、《格爾木地區農民工和流動人口文化需求與供給機制研究》、《格爾木地區文化遺產保護與產業化開發研究》等4個重點課題研究,初步擬定了《格爾木市公共文化服務促進條例》、《格爾木市農牧區公共文化服務管理辦法》等6項條例和辦法,《格爾木市基層公共文化設施規劃和建設標准指導意見》、《格爾木市關於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的意見》等7項指導意見以及《格爾木市重點歷史文物保護專項補助經費管理制度》、《格爾木市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文化專家咨詢論證制度》等5項管理制度,為我市創建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環節及重點領域工作開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政策保障。

八是不斷提高社會各界參與積極性。在示范區創建工作中,我市依托“清明節”、“中秋節”等重大節慶、節假日和民族民間文化資源,積極引導群眾在文化建設中自我表現、自我教育、自我服務,形成良性循環發展模式。同時,支持群眾依法興辦社火隊、老年合唱團等文化團體,精心培育植根群眾、服務群眾的文化載體和文化樣式。此外,改變以往“文化搭台、經貿唱戲”的做法,採用活動冠名、贊助以及為企業量身打造文藝演出的方式,積極引導鹽湖集團、中信國安公司等大型工業企業及電信、移動、聯通等通訊企業參與我市文化活動舉辦,努力形成“文化搭台、經貿唱戲、企業反哺文化”的發展模式,著力解決現有文化事業發展中資金短板的困難。自創建以來,通過企業贊助的方式為我市文化建設籌集資金700余萬元,並呈現贊助企業數量及贊助資金總量逐年遞增的良好態勢。

九是不斷推進特色創建工作。在創建工作中,我市在全面完成規定動作的同時,牢牢把握“創建在地方、示范在全國﹔創建在局部,示范在全局”的責任意識和創新意識,通過理清自身優勢,積極探索實踐,不斷推進特色創建工作。一是與特色文化之鄉建設相結合。對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那達慕之鄉的烏圖美仁鄉和被命名為木雕、刺繡之鄉的郭勒木德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及地方財政補助力度,擴大產業研究及規模提升力度,力爭使一鄉一鎮的特色文化產業發展壯大,並能成為全市文化產業中的支柱型產業,從而帶動文化產業快速發展、集約化發展。二是與基層特色文化建設相結合。我市充分發揮社區(鄉鎮)貼近基層、面向群眾的優勢,從格爾木外駐單位多、工業化和城市化程度高、農牧區民族民間文化資源豐富的特點出發,按照“一個社區(鄉鎮)一個特點一種模式”的文化建設理念,通過舉辦 “花兒演唱會”、“激情廣場文藝演出”、“社區廣場文藝演出”、“迎新年牧人老師書畫展”等一系列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60余場次,著力打造了“企居共建”社區、“五格五員”社區、“文化聯建”社區及“信息共享”社區等特色文化社區和蒙古族木雕刺繡之鄉、那達慕之鄉等特色文化鄉鎮,真正使文化建設扎根基層、服務群眾、創出特色。三是與群眾性文化大賽相結合。為深入貫徹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充分展示我市群眾的藝術風採,我市緊緊圍繞“辦群眾的比賽”這一思路,舉辦了首屆昆侖之星—格爾木市才藝大賽,此次大賽分為初賽、復賽、決賽三個階段。報名人數達到200多余人,涵蓋了兒童、少年、老人各個年齡段,年齡最小的5歲,最大的將近70歲。經過初賽、復賽及決賽3輪激烈的角逐,在決出勝利者的同時,也最大程度地調動了全市各族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積極性,為我市的示范區創建工作增添了亮色。四是與雙擁共建相結合。我市在獲得“雙擁共建模范城市”七連冠的基礎上,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與軍營文化建設結合相結合,與“擁軍優屬”工作相結合,按照“走出去、演出去”的思路,赴海拔4800多米的昆侖山口等駐軍部隊大力開展“文藝進軍營”、“圖書進軍營”活動,為新時代的軍民魚水情譜寫了新的篇章。五是與大型特色文化活動舉辦相結合。以中國鹽湖城昆侖文化旅游藝術節為平台,通過組織舉辦道教朝山、昆侖文化論壇、大美青海—格爾木書畫攝影展等一系列活動,全方位、多角度描述昆侖文化、傳承昆侖文化、弘揚昆侖文化,為示范區創建樹立主體文化,營造文化建設氛圍。六是與全市文化資源整合相結合。在文化資源利用上,鑒於我市大型企業多,閑置文化設施多的實際情況,按照“不為我所有,但為我所用”的原則,完成了青鉀影劇院國有資產劃撥、20余處各大企業閑置文化資源挂牌命名及100余名民族民間文藝工作者挂牌命名工作,通過“以點帶面,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方式,調動全市各界力量共同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七是與弱勢群體文化建設相結合。貫徹落實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性和公益性,保障弱勢群體文化享受權益,積極開展了“留守兒童捐贈”、“殘疾兒童捐贈”等公益性文化活動4場,建立留守兒童、殘疾兒童及農民工等流動圖書服務站4處,向300余名留守兒童、60余名殘疾兒童捐贈圖書930冊,共計27000元;幫助2名農牧民群眾舉辦了個人書畫展1場﹔積極開展農民工等弱勢群體 “看一場電影、讀一本書”活動,免費放映電影10余場,贈送圖書400余冊﹔為農民工辦理實名制免費上網卡150余張。

二、下一步工作重點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周期為兩年,任務艱巨,時間緊迫。我們充分認識到示范區創建工作的目的和意義,將以更加清醒的文化自覺、更加強烈的責任意識、更加有力的組織領導、更加務實的政策措施,切實把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工作組織好、落實好。在下一步工作落實上,我市將著重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落實規定,全面做好特色活動創建

按照“完成規定動作、凸顯特色動作”的思路,在結合國家有關創建標准的基礎上,大力開展一系列具有合格爾木自身特色,能夠在西部地區乃至全國類似地區進行推廣普及的特色創新活動,達到為全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探索經驗、提供示范的目的。

(二)加強宣傳,普及推廣示范區理念

在現有宣傳方式的基礎上,抓住“大地情深—進京匯報演出”的良好契機,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充分發揮中央、省、市主流媒體的作用,在光明日報、新華網、中國文化報等國家級媒體上開展聯動宣傳,擴大我市創建工作在全國的影響力。

(三)提前謀劃,全力以赴做好整體驗收

2013年4月,國家文化部將對全國首批31個示范區創建城市進行全面驗收。為確保順利通過此次驗收,為我市再添一項榮譽,我市將按照“提前謀劃、抓緊部署、齊心協力”的要求,開展創建相關文字、影像等資料收集整理工作,並力爭於2013年元月底完成初步工作,2月至3月按照創建標准對相關資料進行逐條核對,查遺補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