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工作信息 > 公共服務司
公共服務司
青海省關於推進國家公共文化示范區創建工作報告
發布時間:2012-10-15 10:35 來源: 編輯:信息中心
信息來源: 2012-10-15

一、全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基本情況

青海是一個多民族地區,世代居住著漢、藏、回、土、撒拉、蒙古等6個主要少數民族,總人口562萬人,少數民族人口佔全省人口的46.32%。全省共轄一個地級市、一個地區和六個民族自治州,51個縣(區、工委)。全省有公共圖書館49個(省級圖書館1個、州地市級7個、縣級41個),文化館55個(省級文化館1個、州地市級8個、縣級46個),鄉鎮文化站329個。

一)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成績突出。一是實施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全省縣級支中心和全省4170個行政村的基層服務點全面建成,鄉鎮基層服務點建成140個(佔全省鄉鎮的38 %)。二是實施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工程。建成鄉鎮文化站329個,為140個鄉鎮文化站配發了音響、樂器等設備器材。三是實施文化進村入戶工程。給45個縣、區、行委的1454個村文化活動室配備了圖書、棋牌、音像制品等文體用品,為623個民間戲曲歌舞劇團、皮影社、曲藝隊配備了服裝、樂器、音響等演出器材。四是實施農(牧)家書屋工程。投資8338萬元,完成了覆蓋全省的4170家農(牧)家書屋的建設。五是實施“送書下鄉”、 “文化進社區”“文化基礎設施裝備”等工程,全省各級公共文化機構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內部裝備得到更新。 

(二)群眾文化活動蓬勃開展。一是傳統節慶文化活動有聲有色。全省形成了“熱貢文化藝術節”、“康巴藝術節”、“土族旅游文化藝術節”等民族傳統節慶活動,促進了全省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二是開展“文化中心戶”創建活動。截止目前,挂牌命名“文化中心戶”2000余戶、文化大院66戶。三是開展農牧民自辦文化活動。全省有農牧民自辦業余劇團、民族歌舞隊、曲藝隊等114家,演職人員3500人,他們常年活躍在基層鄉鎮,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播出大通縣《鄉村小劇場走上發展大舞台》的報道,社會反響強烈。四是舉辦工藝品展銷活動。每年舉辦全省民族民間工藝美術品展銷活動,為民族民間工藝美術品提供展示、銷售平台,促進民族民間文化藝術良好發展。 

(三)文化活動品牌打造有力。一是打造國際文化品牌。充分發揮青海省民族文化資源優勢,以弘揚優秀民族文化傳統為主線,打造青海特色的國際文化品牌。如青海湖國際詩歌節、青海國際水與生命音樂會等,通過詩歌、音樂的形式賦予青海更多的文化內涵,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展示青海新形象,不斷豐富各族人民群眾文化生活。二是打造民間文化藝術品牌。積極挖掘青海民族民間特色文化藝術,形成了“熱貢藝術”等一批著名的民間文化藝術品牌。同仁、湟源等11個縣、鄉(鎮)榮獲2011—2013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稱號。三是打造“歡樂鄉村”文化巡演品牌。活動通過送文化到山鄉、送藝術到農家方式,繁榮、豐富農民群眾文化生活,營造積極向上、健康文明、和諧快樂文化氛圍和人文環境。四是打造青海花兒藝術品牌。從繼續辦好西北五省(區)花兒演唱會,出版發行青海花兒學術專著、音像制品,提高花兒歌手的素質和藝術修養等方面擴大花兒藝術的影響力,帶動花兒藝術事業的健康發展。

(四)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穩步提高。一是創新服務路徑。在文化建設領域力求消除城鄉、身份差別,努力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二是實現免費服務常態化。全省所有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實現了無障礙、零門檻進入,公共空間設施場地全部免費開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務項目全部免費。三是推動流動服務制度化。在全省基本建立起了以流動圖書館、演出車為主體的流動文化服務體系,文化流動服務趨於制度化。四是在全國第三次文化館評估定級工作中,我省有7家基層館被評為等級館,格爾木市、互助縣文化館進入一級館行列,格爾木市成為首批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這既是“十一五”文化建設成果的體現,也是青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大突破。

二、格爾木市示范區創建工作情況

格爾木市位於青海省柴達木盆地,總人口30萬,城市人口佔90%以上,現有漢、蒙古、藏、回等26個民族。全市下轄3個工行委、2個鎮、2個鄉、5個街道辦事處和1個經濟開發區。2011年,我省格爾木市被文化部列入全國首批28個“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城市之一,是我省唯一入選城市,這是文化部對我省文化建設的大力支持,對於提高我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水平,推動全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示范區創建工作進展情況

我省格爾木市在創建工作中,嚴格按照“網絡健全、結構合理、功能完善、實用性強”的要求,不斷加大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力度,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能力,著力滿足廣大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需求,重點做好了以下工作。

1、均衡抓好示范區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自創建工作開展以來,積極統籌城鄉文化設施建設,實施了奧林匹克文化中心廣場、社區文化設備配備、數字化圖書館、鄉鎮文化站等項目建設。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文化館1個(部頒一級館)、圖書館1個(部頒三級館)、博物館1個,影劇院5個,文化活動公園3處,大型文化廣場7處,會展中心1個﹔城區文化活動中心3個,鄉鎮綜合文化站4個,社區文化活動室26個,村文化活動大院21個,農(牧)家書屋40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市級支中心1個、村級服務點42個,青少年文化活動中心2個。文化設施不斷完善,服務能力不斷提高,在全市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四級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

2、廣泛開展示范區群眾文化活動。在群眾文化活動舉辦中,緊緊圍繞“一個品牌、兩個依托”的思路,積極舉辦大型節會活動和群眾性文化活動,重點打造中國鹽湖城昆侖文化藝術節等品牌文化活動。依托各類文化場所和專兼職文化工作隊伍,在春節、 五一、國慶等節日期間,組織開展激情廣場大家唱、百姓大舞台、文化協會交流競賽、個人藝術作品展、圖書展等活動﹔廣泛開展書畫、舞蹈、音樂等文藝輔導培訓和民族民間藝術傳承學習活動﹔充分調動街道(鄉鎮)、社區(村)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的積極性,大力開展“文化三下鄉”,扎實推進文化進軍營、進企業、進校園、進工地、進農家,實現了基層文化活動經常化。今年已舉辦“激情廣場大家唱”、“社區廣場文藝演出”、“讀書活動”等各類群眾文化活動150余場次,個人書畫展8場次﹔成功舉辦第二屆格爾木市大型圖書展,組織各類圖書數百萬冊並向市4所學校捐贈價值20萬元的圖書﹔採編上架新書6000冊,辦理讀者借書證500余個,接待讀者6萬余人次,圖書流動達7.8萬余冊,達到了“活動創新、品質提升、群眾參與”目的

3、積極推進示范區免費開放工作。推進免費開放工作是示范區創建中的一項重點內容。全市所有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實現了無障礙、零門檻進入,公共空間設施場地全部免費開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務項目全部免費。在此基礎上,積極為廣大市民免費開展了“文化三下鄉”、流動演出、農牧民群眾文藝輔導培訓、圖書閱讀等活動。全市文化館、圖書館、鄉鎮綜合文化站等公共文化服務場所免費開放工作,每周開放7天,每天開放7小時。今年,市文化館免費開展各類群眾性文化活動13場次,參與群眾達2萬人次﹔市圖書館接待讀者1.5萬余人次,參與讀書活動2000余人次﹔利用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及電子閱覽室上網瀏覽人數3100余人次﹔鄉鎮文化站創作書畫作品50余幅,制作瑪尼石、木雕、刺繡等手工藝品600個,舉辦個人書畫展2次,展出書畫作品200余件。

4、扎實做好示范區制度設計研究工作。做好示范區創建工作制度設計研究工作,為今後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供重要理論依據是示范區創建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為此,組建了以青海省社科院4名專家教授為主,共計20余人的制度設計課題研究隊伍。確定了《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架與方式創新研究—以格爾木市為例》、《格爾木地區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機制創新研究》、《格爾木地區農民工和流動人口文化需求與供給機制研究》、《格爾木地區文化遺產保護與產業化開發研究》等4個重點課題研究﹔草擬了《格爾木市公共文化服務促進條例》、《格爾木市農牧區公共文化服務管理辦法》等6項制度,《格爾木市基層公共文化設施規劃和建設標准指導意見》、《格爾木市關於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的意見》等7項指導意見,《格爾木市重點歷史文物保護專項補助經費管理制度》、《格爾木市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文化專家咨詢論證制度》等5項管理制度,為創建工作提供了智力支持和政策保障。

5、不斷加大示范區創建工作宣傳力度。把宣傳工作納入示范區創建工作重點,研究制定了《格爾木市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宣傳方案》,明確創建宣傳工作的總體思路和具體措施。加強與媒體的溝通聯系,加大輿論宣傳力度,格爾木廣播電視台、格爾木日報社全程跟蹤創建進程,累計編發創建新聞報道50余條,並在青海日報、新華社、人民網、中國文化報等各大媒體刊發有關新聞報道20余條,此外,還向國家文化部、創建工作領導小組上報示范區創建信息70余期,提高了創建的知曉率、參與率和支持率。加強創建工作與網絡宣傳相結合。結合示范區創建工作及格爾木市實際情況,創辦了《文化格爾木》網站,並落實專人做好網站日常維護管理及創建信息更新工作,目前已更新國家有關創建工作標准、文化建設專項規劃及我市創建信息、視頻等資料100余條。與此同時,創辦了《文化格爾木》季度刊,記錄和展示示范區創建風採,為全市文化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6、切實推動示范區特色創建工作。創建工作中,在全面完成規定動作的同時,牢牢把握“創建在地方、示范在全國﹔創建在局部,示范在全局”的責任意識和創新意識,通過理清自身優勢,積極探索實踐,不斷推進特色創建工作。一是創建工作與基層特色文化建設相結合。充分發揮鄉鎮(社區)貼近基層、面向群眾的優勢,按照“一個鄉鎮(社區)一個特點一種模式”的文化建設理念,通過舉辦 “花兒演唱會”、“激情廣場文藝演出”、“社區廣場文藝演出”、“迎新年書畫展”等一系列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著力打造了“企居共建”社區、“五格五員”社區、“文化聯建”社區及“信息共享”社區等特色文化社區和蒙古族木雕刺繡之鄉、那達慕之鄉等特色文化鄉鎮,真正使文化建設扎根基層、服務群眾、創出特色。二是創建工作與群眾性文化大賽相結合。為充分展示全市群眾的藝術風採,提高群眾參與創建工作的積極性,圍繞“辦群眾的比賽”這一思路,舉辦了首屆昆侖之星—格爾木市才藝大賽,參賽人數達到200多余人。比賽活動的開展,最大程度地調動了各族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積極性,為示范區創建工作增添了亮色。三是創建工作與雙擁共建相結合。格爾木市是全國“雙擁共建模范城市”七連冠城市,把公共文化示范區創建工作與軍營文化建設相結合,與擁軍優屬工作相結合,組織文化工作者赴昆侖山口等駐軍部隊開展了“文藝進軍營”、“圖書進軍營”活動,為新時代的軍民魚水情譜寫了新的篇章。四是創建工作與大型特色文化活動舉辦相結合。以中國鹽湖城昆侖文化旅游藝術節為平台,通過組織舉辦道教朝山、昆侖文化論壇、大美青海—格爾木書畫攝影展等一系列活動,全方位、多角度描述昆侖文化、傳承昆侖文化、弘揚昆侖文化,為示范區創建樹立主體文化,營造文化建設氛圍。五是創建工作與全市文化資源整合相結合。在文化資源利用上,鑒於全市大型企業多,閑置文化設施多的實際情況,按照“不為我所有,但為我所用”的原則,完成了青鉀影劇院國有資產劃撥、20余處各大企業閑置文化資源挂牌命名和100余名民族民間文藝工作者挂牌命名工作,調動全市各界力量共同參與公共文化示范區創建工作。六是創建工作與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相結合。貫徹落實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性和公益性,保障特殊人群的文化權利,積極開展了“留守兒童捐贈”、“殘疾兒童捐贈”等公益性文化活動4場﹔建立留守兒童、殘疾兒童及農民工等流動圖書服務站4處,向300余名留守兒童、60余名殘疾兒童捐贈圖書930冊﹔幫助2名農牧民群眾舉辦了個人書畫展﹔積極開展農民工“看一場電影、讀一本好書”活動,免費放映電影10余場,贈送圖書400余冊,並為農民工辦理實名制免費上網卡150余張。

(二)示范區創建工作存在的問題及今後工作重點

雖然我省格爾木市公共文化示范區創建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與全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工作要求相比,仍存在一些問題和困難,主要表現在:一是現有文化設施利用率不高。目前全市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四級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建成了鄉鎮綜合文化站、農(牧)家書屋、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等,配備了音響、閱覽桌椅、圖書報刊、服裝樂器等設備,但受資金、人員等因素制約,上述設施綜合利用率不高,部分鄉鎮文化站設備閑置或被擠佔現象仍然存在。二是專業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有待加強。按照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標准,大部分鄉鎮綜合文化站、行政村及社區缺少專職文化輔導員,文博、圖書系列專業技術人才短缺。

針對格爾木市公共文化示范區創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工作要求,今後創建工作中,將重點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1、扎實抓好符合自身實際的特色創建活動

按照“完成規定動作、凸顯特色動作”的思路,在結合國家有關創建標准的基礎上,大力開展一系列具有格爾木自身特色,能夠在西部地區乃至全國進行推廣普及的特色創新活動,達到為全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建設探索經驗、提供示范的目的。

2、加大示范區創建工作的宣傳力度。充分發揮中央、省、市主流媒體的作用,開展聯動宣傳,擴大影響,推動創建工作。在市廣播電視台、格爾木日報等媒體開辟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宣傳報道專欄,在政府網站建立文化發展專題網站,對創建工作進行廣泛深入的宣傳報道,及時反映工作動態,交流工作信息,推廣創建經驗,展現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最新成果﹔在光明日報、中國文化報、人民網等國家級媒體刊發示范區創建信息,交流創建經驗,提供創建思路,展示創建亮點。

3、加強農民工文化建設。制定出台加強農民工文化工作的政策文件,規范農民工文化服務工作﹔加強圖書館、文化館及社區文化活動室等公共文化服務場所對農民工的開放力度﹔擴大固定的流動圖書服務點個數,力爭為農民工構建以圖書館、文化館為主,社區文化活動室及流動服務點為輔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體系﹔組織文化志願者開展農民工子女學業輔導,組織農民工子女參觀將軍樓主題公園等活動,增加農民工子女對城市的認知度、認同度﹔加大工礦企業聯系力度,引導和鼓勵企業共同參與農民工文化建設,提高農民工文化服務能力。

4、做好示范區創建驗收准備工作。按照“提前謀劃、抓緊部署、齊心協力”的工作要求,對示范區創建工作進行全面的總結自查,按照創建標准進行逐條核對,查遺補漏。同時做好相關文字、影像等資料收集整理工作,為明年驗收工作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