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工作信息 > 公共服務司
公共服務司
吉林省長春市第一批公共文化示范區集中評議匯報材料
發布時間:2013-09-16 14:47 來源: 編輯:信息中心
信息來源: 2013-09-16

  一、高度重視,頂層設計,全力推進示范區創建工作 

  開展示范區創建,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高度的文化自覺。基於對這一國家戰略的深刻認同,長春市高度重視創建工作,將其作為促進文化事業大發展的歷史機遇,作為提升群眾幸福指數的有效途徑,寫入黨代會報告和政府工作報告,全面深入地開展創建工作。 

  成立領導機構,健全組織體系成立由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主要領導任組長,11位市級領導任副組長,33個部門和縣(市)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領導小組。各縣市區都成立由主要領導挂帥的創建機構,建立了覆蓋全域的示范區創建組織工作體系。各部門認真落實任務,積極參與示范區創建,全市上下形成勠力同心抓創建的局面。 

  加強督導檢查,落實創建責任。召開3次全市性示范區創建工作推進會。市政府與縣市區、市直有關部門簽訂創建責任狀。成立制度設計研究、文化惠民、示范區宣傳、設施建設和資金保障4個專題組、5個工作推進小組,深入各創建單位督導,形成周調度、月例會、季總結制度,扎實有效地推進創建工作。 

  建立保障機制,加大財政投入。將四級公共文化服務經費納入市、縣(區)兩級財政預算,落實了城區年人均1元、農村年人均0.5元的群眾文化活動經費,“三館一站”免費開放經費。市直兩個圖書館的購書經費由每年700萬元提高到1200萬元。2012年,全市公共文化支出3.5億元,佔財政支出的0.64%。全市各級財政用於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等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達15億元,創歷史之最。 

  二、落實規劃,對標達標,全面完成示范區創建任務 

  嚴格對照國家標准,認真落實創建規劃,公共文化服務建設面貌發生歷史性巨變。在國家驗收組實地檢查過程中,我市72項指標全部達標,其中69項優秀,優秀率達95.8%。通過創建,全面加強四級文化設施網絡建設,公共文化服務設施設置率和達標率均達到100%。組織電影節、書博會等文化會展活動,文化藝術周、社區藝術節、農民文化節等文化節慶活動,讓群眾充分享受文化建設新成果,擴大群眾參與的范圍和途徑。制定出台6個規范性文件和一系列服務規范,初步構建起基礎設施標准化、文化活動品牌化、服務供給均等化、組織支撐體系化、保障措施具體化、評估機制科學化的公共文化生態空間。 

  三、求真務實,開拓創新,打造公共文化服務亮點 

  在總結創建工作時,共梳理出四個方面、16個亮點。 

  (一)強力推進,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取得歷史性突破 

  1、加大財政投入,公共文化設施實現跨越式發展。按標准我市應建文圖兩館24個,創建前僅有10個達標,創建中,將建設任務納入民生計劃,與各縣市區簽訂責任狀,以公共財政投入為主,通過新建、置換、購買等多種方式,高標准推進了文圖兩館建設,24個文圖兩館全部達標。鄉鎮綜合文化站由原來的27個一舉建成97個,歷史性地解決了公共文化設施問題。 

  2、創新思維,形成社會自建、公建民助、民建公補相結合的基礎設施建設模式。通過一系列優惠政策,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以社會自建的方式先後建起了汽車博物館、電影博物館等﹔以公建民助的方式,吸引3000萬元社會資金,建設了文廟博物館﹔以民建公補的方式,建設了關雲德民俗博物館、彭祖述工作室等。多管齊下,加快了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步伐。 

  (二)多措並舉,擴大公共文化服務供給 

  3、鼓勵民營博物館參與免費開放,延伸免費開放服務的領域。在全面落實“三館一站”免費開放的基礎上,把民辦博物館納入免費開放范圍,制定《關於扶持民營博物館發展的若干意見》,在經費支持、對社會開放等方面建立機制,鼓勵其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通過扶持東北民俗博物館、宇平工藝美術館、寶鳳剪紙展覽等民辦博物館實現免費開放。 

  4、打造“歡樂庄稼院”,創新農村文化陣地建設模式。按照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的原則,採取政府牽頭組織,以農民自辦文化為基礎,通過“送、扶、建”的方式打造歡樂庄稼院,每個庄稼院補貼5000元,為廣大農民自辦文化提供平台,實現由送文化到種文化的轉變。如達家溝鎮連續自辦20屆農民藝術節,輻射帶動周邊特色文化鄉鎮建設。 

  5、免費發放購書卡,促進特殊群體參與全民閱讀。2011年以來,在書博會期間,每年為低保戶、農民工、殘疾人、貧困大學生等特殊群體贈送購書卡700萬元,現已發放1400萬元。今年將增加150萬元,達到850萬元,並將堅持下去,讓特殊人群獲得實惠。 

  6、編制文化服務指南,探索實現公共文化服務便利性的新路徑。編制公共文化設施指南,以電子文檔的方式,以U盤為載體免費向市民發放﹔發放《長春市文化地圖》3萬份。 

  7、打造電影文化、汽車文化,探索特色文化與公共文化服務相結合的新路徑。長春是新中國電影和汽車工業的搖籃,為使電影文化、汽車文化走進千家萬戶,定期舉辦電影節、汽博會,組織開展電影歌曲大家唱、公益電影進社區、半價觀影等活動。恢復長春電影制片廠老廠區歷史風貌,建設電影博物館、電影休閑廣場、汽車博物館、汽車主題公園等公共文化設施,免費對市民開放。 

  8、發揮警示性文化遺產的作用,探索愛國主義教育資源與公共文化服務相結合的新路徑。偽滿警示性文化遺產是日軍侵華罪證。為了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發揮這些文化遺產的作用,將其申報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辟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組織中小學生免費參觀,為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增添了新內容,注入了新內涵,弘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9、開展萬人看雕塑”大型公益文化活動,豐富公共文化供給。定期舉辦世界性的雕塑比賽,匯集全球二百多個國家和地區三百多位藝術家的優秀雕塑作品,建成雕塑藝術館和佔地92公頃的公園,每年組織開展“萬人看雕塑”大型公益文化活動,探索縣(市)區、開發區辦展模式,建成汽車區、淨月區、高新區、雙陽區雕塑園,免費向群眾開放。 

  10、組織大學生“戲劇星期六”展演,實現校園文化與公共文化服務的有機結合。長春市的大學校園內活躍著40多個大學生戲劇社團,為了推進校園文化建設,鼓勵他們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免費為其提供演出設備、演出舞台和專業指導,鼓勵戲劇創作和生產。開展公益性戲劇展演活動——“戲劇星期六”,形成了穩定的觀眾群,實現校園文化與公共文化服務的有機結合。 

  11、開展“小手拉大手”活動,探索示范區宣傳工作與公共文化服務相結合的新路徑。為豐富中小學生暑假文化生活,盡快享受示范區創建新成果,開展 “小手拉大手”活動,通過“致學生家長的一封信”的形式,把一系列公共文化服務項目介紹給中小學生,請家長和學生一起合理安排假期生活,創新示范區宣傳工作與公共文化服務相結合的新路徑。 

  (三)改革創新,探索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的新模式 

  12、開展試點,探索社區文化管理新模式。在綠園和朝陽兩個區開展社區文化管理模式創新試點工作。綠園區建立駐區單位與百姓間的常態聯系機制,與相關駐區單位簽訂“共建協議書”,積極推進駐區單位文化資源向社會免費開放,共同開展文化活動。朝陽區選擇公益性事業單位、文化社團、新聞影視等群體,以及轄區內的文化藝術知名人士,組建文化事業單位聯合會,制定章程,整合駐區文化資源,實現文化資源共建共享,為社區開展文化活動提供專業指導、展示平台和儲備人才。 

  13、出台政策,探索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新模式。率先在全國以市委市政府的名義出台28條《關於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若干意見》,確定了土地優惠、稅費減免、文化活動補貼等8個方面的扶持政策。形成“五個相結合”的模式,即社會捐贈、企業承辦、社團參與相結合的公共文化活動模式,企業贊助、政府採購、政策扶持相結合的公共文化產品與服務供給模式,社會自建、公建民助、民建公補相結合的基礎設施建設模式,招募人員、培訓隊伍、表彰激勵相結合的人力資源建設模式,政府牽頭、自辦文化、社會參與相結合的農村文化建設模式。形成了“政府引導、骨干帶頭、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科學管理”的新格局。 

  14、上下聯動,形成全民創建的工作模式市人大常委會將示范區創建工作列為人大2012年議案,專題視察示范區創建工作。市政協成立課題組,深入研究長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形成5篇高質量的調研報告,出版《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一書,並召開專題議政會建言獻策。堅持“創建為百姓、百姓共創建”,通過組織“文化民生座談會”、“文化發展與繁榮”論壇,問需於民、問計於民,激發了社會各界的參與熱情。全市有近50個大中型企業和院校、215個文體協會、1162支群眾業余文藝團體、3萬余名文化志願者參與到創建中來。 

  (四)加強培訓,落實人才保障措施 

  15、加強培訓,奠定示范區創建工作的思想基礎和組織基礎。邀請國家示范區創建工作專家、學者,在清華大學、北京朝陽區委黨校,舉辦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題培訓班,對縣市區領導、相關部門、行業領導干部進行培訓,為形成黨政齊抓共管,各部門分工負責的創建局面奠定思想基礎和組織基礎。 

  16、強化隊伍,基層文化隊伍空前壯大。在全省事業編制零增長的情況下,通過對教育等其他系統編制的調整,為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配齊人員,編制總數由80個增加到501個,每站達到3人。通過公開招聘,一次性配備文化專干308名,為全市所有347個社區配齊文化專干,全市1656個行政村都配備一名享受財政補貼的文化輔導員。 

  四、鞏固成果,完善機制,提高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水平 

  創建是階段性的,建設是長期的。我們將實施“文化興市”戰略,打好文化發展、文化改革、文化惠民三張牌,鞏固創建成果,做到力度不減、投入不減、熱情不減,力爭實現特色鮮明、區域一流、國內領先的文化發展目標,在鞏固成果上,實施“一個工程”,做到“四個強化”,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水平提高到一個新階段。 

  一是實施公共文化信息服務平台建設工程。建設面向市民的文化信息集納服務平台,打造長春公共文化服務的“淘寶網”。 探索解決公共文化服務過程中“供”“需”對接的矛盾,提升服務的針對性、有效性和便捷性,提高公共文化資源的利用率。通過數字平台,建立公共文化服務評估反饋機制,架起公共文化服務與廣大群眾之間的橋梁。 

  二是強化資金保障。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力度,完善增長機制,設立公共文化專項資金3000萬元,繼續確保公共財政對文化建設投入的增長幅度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人均文化支出高於本省平均水平。 

  三是強化服務效能。在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網絡建設基本完善的同時,把工作重心從以設施建設為主,向完善設施與提升服務效能並重轉變,充分發揮現有公共文化設施作用,避免文化設施“空殼化”。不斷提高公共文化供給能力和服務水平,破解供不應求和供不適求的矛盾。 

  四是強化制度建設。制定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條例、圖書館條例、文化館管理辦法、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管理辦法等文化法規、制度。把創建期間的各項工作機制制度化、常態化,逐步完善按需定制配送服務、政府採購公共文化服務等制度,完善公益性文化單位服務標准。 

  五是強化規劃指導和評估檢查。制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發展規劃》,把公共文化建設與城市總體規劃統一起來,在規劃中直接明確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用地、網點布局、建設標准。完善公共文化服務評價體系和績效考核評價辦法,把公共文化建設納入各級政府績效考核體系,深入開展評估、檢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