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工作信息 > 公共服務司
公共服務司
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第一批國家公共文化示范區集中評議匯報材料
發布時間:2013-09-16 14:54 來源: 編輯:信息中心
信息來源: 2013-09-16

  一、創建總體情況 

  牡丹江市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地處東北亞陸海聯運大通道和歐亞大陸橋重要節點,轄9個縣(市)區,總面積4萬平方公裡,總人口266萬目前,全市有國家級文化先進縣2個、文物先進縣3個,省級文化先進縣3個。 

  作為一項具有戰略意義的民生工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工作得到了省、市兩級的高度重視,省文化廳在資金設施上鼎力支持,牡丹江市委、市政府在力量投放上全力傾斜,確保了創建任務的圓滿完成。經過國家驗收實地檢查組認定,在國家中部驗收標准的6方面29項72個指標,我市達到“優秀”等級的指標66個,達到“達標”等級的指標6個,無“不達標”等級的指標,指標優秀率達到91.67%,創建指標基本得分88.5分。具體表現在五個方面: 

  一是場所設施網絡全面覆蓋。多形式投入文化設施建設資金11.8億元,共新、改、擴建各類文化活動場所1000余個,面積由154萬平方米增加到370余萬平方米。行政村(社區)文化活動室覆蓋率、達標率由63.5%、30.7%分別達到100%、93%,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中心)達標率由80%達到100%。縣(區)級以上文化館、圖書館均達到驗收標准,十大公園、中俄文化交流中心等一批重點文化設施建成使用或即將竣工,全市文化場所設施建設水平得到根本改觀。 

  二是服務供給能力顯著提升。政府購買、免費開放和城市援助農村等文化服務實現系列化、常態化,2012年,全市組織送演出、送圖書、送電影等活動1.5萬余場,惠及市民300余萬人次,免費開放接待群眾60余萬人次。全市鄉鎮(街道)以上電子閱覽室建有率達到100%,行政村(社區)電子閱覽室建有率由原來的不到10%增加到95%,數字文化服務、流動文化服務、圖書館總分館制等全面鋪開。各級文化館、圖書館針對特殊群體服務項目和設施設置率達到100%,助殘日演出、農民工文化專場等活動常態化舉辦。 

  三是群眾文化生活空前繁榮。兩年來,全市組織開展各類文化活動11260場次,參與群眾近450萬人次,各級公共文化活動場所和陣地“一位難求”的局面已經顯現。推行“一個傳統節日一台演出、一個重大慶典一組文化活動”,創建兩年來,全市大型文化活動舉辦數量相當於過去五年的綜合。全市“萬眾放歌”、“舞動全城”等具有較強示范帶動作用的品牌文化活動達到30余個,年組織培訓、展演、競賽近千場。 

  四是文化制度體系更加健全制度設計與創建工作同部署、同落實。完成了“農村群眾文化活動常態化機制研究”的制度設計工作,出台了《促進牡丹江市農村群眾文化活動繁榮發展實施意見》,有關做法被《上海文化》刊發。同時,針對影響共文化服務質量和效益的一批制約問題,制定出台了文化志願者隊伍管理、公共文化服務專家咨詢、公共文化服務績效考核、圖書館總分館制等17個制度,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公共文化建設制度體系。 

  五是組織支撐保障充分有力全市文化事業費投入年均增長40.6%,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23.4個百分點,人均文化支出達到124.2元。創建期間,市本級財政直接投入文化建設資金3.7億元,是“十一五”期間投入的1.48倍。下大力氣充實基層文化專職力量,各縣(市)區在全省率先以編辦正式文件的形式為鄉鎮綜合文化站落實了工作人員,並全部為行政村(社區)配備了文化管理員。 

  二、創建工作中的主要亮點和特色 

  依據國家驗收實地檢查組推薦,我市在以下8個方面,較好地體現了牡丹江市的創建特色。 

  一是開展“六項引領行動”,深化公共文化建設內涵發揮文化建設引領思想、淨化風氣、規范行為的積極作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公民思想道德建設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之中,創新推出了踐行“我們的幸福公約”、樹立“我們的榜樣”、誦讀“我們的經典”、歡慶“我們的節日”、奉獻“我們的愛心”和堅守“我們的誠信”思想道德建設“六項引領行動”,通過設計推出系列化、板塊化的文化活動,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引導干部群眾,凝聚了社會思想道德共識,使社會道德“正能量”走進各行各業和千家萬戶。 

  二是構建“3+4”推進模式,形成強有力的工作局面工作考核納入“三項管理”:一是創建工作實行政府一級目標管理﹔二是列為利民實事辦理情況考核范疇﹔三是納入縣(市)區主要責任指標考核體系,實行量化打分和“一票否決”。任務推進落實“四項機制”:一是動態公示機制,設立設施建設進程公示板和數據庫,動態監控建設進展情況﹔二是任務“消單”機制,對各單位承擔的工作任務,實行驗收一處、銷號一個的辦法倒逼推進﹔三是層級責任機制,層層簽訂責任狀,強化工作落實﹔四是聯合督查機制,由市督查、宣傳、文化、財政等部門組成的聯合督查組督辦落實。用實實在在的推進措施,將工作實效與干部實績相挂鉤,充分激發了各縣(市)區和市直部門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從根本上解決了文化工作“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問題。 

  三是盤活閑置資源,促進社會存量向文化增量轉化圍繞落實設施建設的“硬要求”,我們積極探索共建共享、盤活存量,實現設施網絡低成本、高效能建設的新路子。針對四城區歷史上沒有文化館的實際,我們充分利用學校閑置校舍和企業閑置資產,先後建成了總面積達6800平方米的4個區級文化館。同時,以區文化館為主陣地,利用圖書館總分館的形式,在全省地市中第一家建成了城區圖書館。愛民區文化館、圖書館開放之日,工作30多年的老館長趙傳清感慨萬千,面對全新的場館,流下了激動的眼淚。據統計,創建期間,全市共利用社會閑置資產辟建社區(村屯)文化活場所達到56個,有效實現了閑置存量向文化增量的轉變。 

  四是充分發動社會力量,營造全民創建的濃厚氛圍通過將創建工作列為全市“十項重點推進工作”、市人大2號議案辦理內容和多形式、多手段的輿論宣傳,引導各界關心、關注文化建設。創建以來,通過社會捐建、部門包建、單位共建的方式,在全市啟動了“十大主題公園”建設。改造工程中,政府組織、統一規劃,市直各部門和包建、參建單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民主黨派以及社會各界人士傾情參與,共籌資3.3億元,新建5個公園,改造5個公園,總面積151.7公頃,徹底改善了群眾廣場文化活動條件。同時,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還主動為鄉鎮、社區捐獻電腦、圖書,各民主黨派和社會企業積極贊助各類群眾文化活動。據統計,2012年,全市社會各界支持公益性文化活動和設施資金近3000萬元。北京城建集團出資100萬元,與市政府聯合舉辦了首屆“消夏文化節”,探索了社會企業參與承辦大型晚會的有效形式。社會文藝人才自發組建“紅羅女愛樂樂團”、“紅羅女民族樂團”,利用重大節慶和活動,免費為市民演出,結束了我市多年來沒有專業樂團的歷史。 

  五是納入行業規劃管理,構建全市統籌推進文化建設的長效機制將規劃作為引導和規范文化發展的重要手段。在制定實施《牡丹江市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規劃(2011-2012年)》基礎上,把握我市城市管理、新農村和城市社區建設有關規劃政策調整契機,將公共文化建設內容列入相關規劃政策之中。去年以來,我市出台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和諧社區建設的若干意見》、《牡丹江市社區公益服務用房配套建設管理辦法》、《牡丹江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十二五”發展規劃》等都對公共文化建設相關內容進行了明確,特別是2012年出台的《關於城市規劃控制標准的暫行規定》,明確要求“社區公益服務用房每百戶使用面積不少於20平方米,並最低不得少於100平方米”,為我市今後公共文化場所建設提供了長遠規劃保證。 

  六是堅持建設與管理並重,努力破解農村文化活動場所“冷屋子”、“空屋子”問題作為東北高寒地區,我市冬季採暖期長達150天,而且氣溫嚴寒,加之各級政府財力緊張,村級文化活動場所“冷屋子”、“空屋子”現象比較普遍,制約農村群眾文化活動的常態化開展。為此,我們利用國家和省每個行政村3800元農村文化建設資金,明確各縣(市)區地方配套5000元資金,落實村級文化活動場所取暖和活動經費。同時,實施“基層文化能人培育工程”,激發農村群眾的文化需求,引導更多的群眾參與到文化活動中來,為我省乃至東北高寒地區解決村級文化活動場所的“冷屋子”和“空屋子”問題探索了實現路徑。目前,全市各行政村群眾文化活動全部實現了有場所、有設施、有隊伍、有活動、有專職人員“五個有”的良好發展局面。 

  七是搭建文化建設載體,提升基層公共文化活動體系化水平構建覆蓋不同層次、不同群體的群眾文化建設體系。實施“十百千”工程通過重點打造十個文化藝術精品、一百個文化藝術團隊、一千個文藝節目,帶動全市群眾文化活動整體上層次,京劇《智取威虎山》、歌舞詩劇《鏡泊華章》等一批文藝精品,開創造了城鄉文化的新面貌,評劇《好官王彥生》獲國家級獎項。目前,全市基層文化能人達到1100余人,群眾文化隊伍達到1334支,具有自創、自編、自演一台晚會能力的村屯(社區)達到100余個,常態化舉辦“春晚”、慶“三﹒八”演出的村屯(社區)達到400余個,我市正南村文化大院活動經驗被央視新聞聯播節目予以報道。推行“五個九”社區文化建設活動。以在社區辟建9種文化陣地、成立9個文化協會、建設9支文化骨干隊伍、舉辦9場大型文化活動和開展9類文化競賽為帶動,整體攪熱社區文化生活。打造“書香雪城”。開展“與閱讀同行伴書香成長”、“少兒閱讀大禮包”、“人文公益大講堂”、圖書“漂流”等系列活動,每年吸引近十萬人次參與,我市有關經驗在全國推廣,並在全省地市中唯一一家被授予國家級“全民閱讀示范基地”稱號。 

  八是探索特色化創建,放大示范區建設成果以標識系統設計、文化理念塑造、民族特色活動開展等為載體,爭取創建成果的最大化。注重理念支撐創意設計了公共文化服務標識,通過在全市公共文化活動場所,實行統一標識、統一標牌、統一制度“三統一”工作,把“文化娛樂、文化惠民、文化服務和文化引領”作為文化新理念通過標識向社會廣泛傳播。注重內涵挖掘。把示范區建設與普及推廣民俗、歷史文化相結合起來,依托牡丹江是滿族發祥地之一和全國第二大朝鮮族聚集區的資源,連續多年舉辦朝鮮族民俗文化藝術節、朝鮮歌謠大舞台和朝鮮族“流頭節”等活動,創辦寧古塔文化節,為全市民眾提供了一道多彩的文化風景。注重傳承特色。發揮海林市“楹聯之鄉”、穆棱市“歌詞創作之鄉”和林口縣“連環畫之鄉”等的帶動作用,持續舉辦“端午詩會”、“楹聯大賽”和歌詞、冰雪畫、連環畫創作研討、論壇和展演活動,培育壯大特色文化創作群體。目前,全市楹聯、歌詞、繪畫等的創作隊伍達到1000余人,實現了繁榮群眾文化生活與增強地方文化特色的雙贏。 

  三、今後工作安排 

  示范區創建是過程不是目的,示范區驗收是起點不是終點。今後,我們將把此次創建活動作為新的起點,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創新工作舉措,努力推動我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實現新突破。 

  一是在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打造成“惠民工程”上下更大功夫把文化惠民、利民、為民作為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進一步突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政府主導責任和主體地位,持續保持文化建設投入的高增長態勢。在鞏固現有工作成績的基礎上,努力在提高場所的建設水平上、設施的服務功能上、供給的普遍多元上取得更大的成效,真正讓文化的陽光更好、更多地普照全市城鄉百姓。 

  二是在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打造成“示范工程”上下更大功夫把深化改革、勇於創新作為提升公共文化建設活力的重要保障,站在更高的要求和視野上審視謀劃牡丹江的文化建設,切實發揮好我市作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城市的示范和引領作用。注重服務模式創新,加大數字文化、流動文化和政府購買文化等服務模式推廣普及力度,讓各種文化資源更多更好地走進基層、服務百姓、融入生活。注重服務效率創新,完善文化服務績效考核機制,暢通供給與需求,規范管理和運行,為群眾充分享有高質量的文化服務提供有力支撐和保障。 

  三是在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打造成“長效工程”上下更大功夫突出體制機制建設管長遠、管根本的作用,在切實落實好“預算管理”、“責任指標考核”等現有制度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制度體系建設,爭取在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互動發展等方面再完善和推出一批政策制度,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長遠發展提供保障。同時,建立現有運行制度體系的動態調整機制,及時把握群眾的需求,提高體制機制的時效性和針對性。 

  四是在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打造成“全社會工程”上下更大功夫進一步強化對內、對外宣傳,保持文化建設的強勢輿論氛圍,繼續引導社會各界關心關注和支持參與文化建設,匯集和凝聚全社會的力量投身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上來,進一步形成公共文化建設全民建設、全民共享的生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