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工作信息 > 公共服務司
公共服務司
海南省澄邁縣第一批國家公共文化示范區集中評議匯報材料
發布時間:2013-09-16 14:58 來源: 編輯:信息中心
信息來源: 2013-09-16

  澄邁是世界長壽之鄉、世界富硒福地、中國綠色名縣,是一個具有2123年歷史的文化古縣。近年來,我縣全面融入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較好成績。2012年,全縣生產總值(GDP)172.13億元,比上年增長17.1%,生產總值(GDP)增速連續三年排名全省第一﹔全縣全口徑財政總收入41.2億元,同比增長1%﹔全縣文化產業佔GDP比重也從示范區創建前2010年的9.3%躍升至16.3%﹔澄邁縣已經成為海南市縣中第三大投資體、第三大經濟體。 

  2011年,被文化部、財政部確定為全國第一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單位後,作為31家單位中唯一的縣,澄邁縣高度重視示范區的創建工作,在創建工作中,縣委、縣政府始終以高度的政治責任和文化自覺,全面落實十七屆六中全會、“十八大”關於推進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的戰略部署,截至2013年6月止,創建期間,全縣公共文化財政資金總投入共計3.2億元。 

  一、創建工作基本情況 

  (一)落實責任,加強保障。創建申報通過以後,即成立了由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的創建工作領導小組,並將各級創建工作領導小組一直延伸到了村,把公共文化體系建設納入了對各鎮和干部考評體系,建立起了“一把手親自負責”和“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宣傳部門組織協調、有關部門分工負責、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創建工作格局。縣委、縣政府政府先後多次召開創建動員會、推進會等專題會議,落實創建經費,督導創建工作,並與各有關單位簽訂了目標責任書,成立了領導小組領導下的創建工作督查小組,建立了經費督查和流程管理制度,為示范區創建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二)立足實際,科學規劃。被確定為示范區創建單位後,我縣立即組織開展了規劃起草工作,在廣泛調查、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制定出了具有澄邁特色的創建規劃,並按照創建標准,對規劃進行了反復修改和征求意見,做到了以規劃規范創建,以規劃引領創建。 

  (三)深入研究,創新制度。在創建工作中,我縣立足現實情況,始終把課題研究與制度設計放在全盤工作的首位,並不斷以制度設計鞏固實踐成果,把研究成果直接轉化成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一系列規章制度。制度設計與課題研究在創建工作中起到了強大的理論指導作用,為創建工作提供了具體的路徑、方法和明確的制度依據,從而有效加強了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主體地位。 

  (四)大力宣傳,全民創建。根據創建要求,我縣組織制訂了詳細的創建宣傳方案,成立了宣傳工作領導小組,利用宣傳,全面調動社會力量和參與熱情,不斷擴大影響,引導社會輿論和群眾認識。前後共投入100余萬元,以廣播、電視、報紙、網絡、條幅、展覽、戶外形象等媒體形式,建立了長期有效的宣傳推廣平台,全面系統地宣傳了我縣的創建工作,並最大限度地動員了社會力量的合作與參與。 

  二、創建規劃落實情況及成效 

  澄邁縣在創建過程中,嚴格對照創建標准,以標准指導創建,以標准規范創建,已全面完成了《創建規劃》提出的任務,全面達到了文化部、財政部“中部創建標准”的要求。在實地驗收的72個指標中,澄邁縣有68個指標達到優秀等級,4個指標為達標等級,優秀率為94.4%,現場檢查基本分得分為89.2分。目前,我縣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已基本形成了合理性網絡布局﹔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主要項目,已基本做到了系統化、日常化、經常性﹔群眾性文化活動和特色文化品牌,已基本成為了公共文化服務的積極主體和主要內容﹔交互性文化組織與流通,已基本成為了公共文化服務發展中的特色要素﹔文化體制改革的成果,已基本轉化為公共文化服務中的一種新的活躍因素。 

  (一)公共文化設施網絡更加健全。經過創建,我縣縣級公共文化服務設施設置率已達到了100%,各級文化場館布局和選址以及內部設計已經更加合理。全縣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設置率達100%,並全面完成了多功能廳、圖書室、培訓教室、電子閱覽室和資源共享工程活動室的升級配套。行政村(社區)文體活動室設置率已達100%,全縣完成寬帶“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服務點設置率為100%,全部達到配置標准。已建成的177個農家書屋,藏書均達2000冊以上。 

  (二)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體系更加完善。通過每年投入300多萬元重點打造的農民廣場文藝匯演、縣歌舞團送“文化下鄉”演出,及“瓊劇下鄉”等項目,全縣農村已實現了平均每村每年看3場以上瓊劇或文藝演出,各村每年組織規模較大的群眾文體活動多達5次以上﹔縣農村數字電影放映隊每年送電影下鄉2124場次,全縣80%以上的鄉鎮和街道社區依托傳統節日、重大慶典活動和民族民間文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農民自辦文化實體、民營文藝團體,90%鄉鎮(街道)有常態化開展的全民體育健身活動,全縣已基本形成了縣支中心、鎮、村服務點構成的覆蓋城鄉的數字文化服務網,並把農民工、老年人、少年兒童、殘疾人全面納入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三)公共文化組織支撐更加有力。通過創建,我縣已建立起了以政府為主導的公共文化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建立起了政府與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專家咨詢制度,公共文化服務機構運營的公眾參與制度,以及城市對農村的文化援助機制﹔實現了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資源的共建共享﹔社會力量參與公益性文化事業建設的興趣和勢頭也更加強勁。 

  (四)資金、人才和技術保障更加全面。創建中,我縣文化建設支出佔財政支出比例不斷提高,支出比例和人均支出也一直居於全省先進水平。並出台了專門文件,實現了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的專干專用,為行政村和社區配備了文化管理員,建立了公共文化服務志願者工作機制,並建立了健全的補貼制度。 

  (五)公共文化服務評估更加科學。將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納入鄉鎮年度考核指標,並將公共服務基層情況和群眾滿意度作為重要考核指標﹔建立了對文化行政部門公共文化服務工作考核指標並實施,建立了重大文化項目的工作目標考核機制。 

  (六)制度設計導向、方向更加明確。在創建中,我縣完成了《澄邁縣縣域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研究與實踐》課題研究,並根據研究成果及時制定印發了《澄邁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支持政策》等9個政府規范性文件。我縣的課題研究全面系統地探索了縣域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特色、挑戰和實現途徑,並總結出了現時期的“六個轉變”,即:資金投入實現由重基礎設施建設向重服務流程轉變,資源利用實現由“單邊單向”向“多邊多向”轉變,資源配置實現由“下行”為主向“下行”、“上行”結合轉變,服務方式實現由“靜態輸送”向“動態交流”轉變,服務項目實現由單一品種向綜合品牌轉變,服務開展實現由“被動型”向“主動型”轉變。這為我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今後的制度設計,確定了鮮明的方向。 

  三、創建過程中形成的具有示范意義的經驗和做法 

  澄邁縣在創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過程中,創造出了一些具有示范借鑒意義的經驗和做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亮點。 

  (一)全面系統地研究和探索了縣域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特色、挑戰和實現途徑。作為第一批示范區中唯一的縣,我縣為全國縣域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探索了路徑,積累了經驗,澄邁縣的制度設計與研究,不僅從理論上梳理清楚縣域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各個環節,而且也在成果轉化上實現了縣域公共文化建設的實踐性突破和創新。 

  (二)出台促進公共文化持續發展的支持政策,經費保障的制度化水平明顯提升。主要的舉措包括:制定實施了《澄邁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支持政策》﹔確立了確保全縣年人均公共文化事業費30元以上、並確保逐年增長10%以上的政策﹔落實了“住房開發投資提取1%用於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政策﹔落實了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免交“二類費用”的政策﹔落實了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水電費執行居民價格的政策。 

  (三)新建改建了一批公共文化基礎設施,設施的網絡化、體系化水平明顯提升。新建改建村文化室154家,全縣177個行政村實現了“村村有文化室”,作為服務體系末端的村級文化設施建設走在了中部地區前列。全縣200多處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實現了標識統一,方便群眾利用,展現了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新形象。 

  (四)公共文化活動品牌化、體系化、常態化水平實現了新的跨越,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明顯提升。精心打造了“一月一鎮一賽”農民廣場文化活動,形成了“一鄉一文化、一鎮一品牌”的群眾文化品牌建設格局。制定並實施《澄邁縣群眾文化活動績效考核評估辦法》,引入群眾滿意度測評,建立以需求為導向的評價激勵機制,促進服務效能不斷提升。 

  (五)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取得新突破。制定和實施《澄邁縣關於引導和扶持民營文藝表演團體發展的有關意見》、《澄邁縣支持民營文藝表演發展獎勵辦法》﹔成立澄邁縣文化發展基金會,設立400萬元專項基金用於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完善政府採購機制,扶持市場化文藝團體“送戲下鄉”。 

  (六)大力挖掘傳統文化,力求公共文化建設與地方民俗特色文化的結合。實現了“世界長壽之鄉”的福壽文化和公共文化建設的有機結合,將“老爸茶”改造為“老爸文化茶亭”,由政府出資為有關民營茶亭贈送書櫃、圖書、電視機、音響和報刊,並統一裝修和制作宣傳圖片、招牌、標識,制定管理制度和簽訂免費開放服務協議,積極建設政府與民間資源合作的社區性文化服務點,形成了公共文化設施網絡體系和服務體系中有特色的新要素。 

  (七)因勢利導,鼓勵和扶持“家庭圖書館”。創新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的建設方式,對群眾擁有社科類圖書300種以上並願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家庭,每戶給予一次性5000元的獎勵資金,並在後續免費開放服務中,繼續實行政府支持。 

  (八)推動文化精品社會化創作,激發群眾文化創造活力,豐富公共文化資源供給。投入1500萬元,實施以“大海歌曲”為主題的高雅文化產品原創生產﹔成立澄邁縣文化藝術創作研究室,制定《澄邁縣文藝創作與組織獎勵辦法》,以組織化、制度化方式激勵公眾文化創造活力,最高單項獎金為10萬元。 

  (九)完善人才隊伍保障機制,創新專業人才培養方式。形成基層公共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的“五項制度”,落實鄉鎮綜合文化站工作人員專職專用、村社區文化管理員和農家書屋管理員財政補貼制度,規定每個行政村配備享有政府財政補貼的文化協管員1名,每人每月補貼300元﹔每個社區配備享有政府財政補貼的文化輔導員1名,每人每月300元,主要骨干輔導員每人每月1000元﹔每個農家書屋配備享有政府財政補貼的管理員1名,每人每月100元。縣文化館還和海南藝術學校聯合培養頒發大專學歷的瓊劇表演專門人才,形成能夠扎根基層、有特色的地方文化專業人才隊伍。 

  四、鞏固創建成果的工作思路及措施 

  澄邁縣將不斷鞏固創建成果,到2016年,繼續投入5億元,形成以政府為主導,以公共財政為支撐,以全民為服務對象,以基層特別是農村為重點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到2020年,將繼續投入6億元,在滿足全縣群眾基本文化需求的基礎上,繼續探索形成網絡健全、結構合理、發展均衡、運行有效的全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主要是做好以下五點: 

  (一)繼續加強投入保障力度。進一步加大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財政投入,進一步探索有關文化建設“一納入、一高於、一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活動、項目經納入財政經常性支出預算﹔公共財政對文化建設投入的增長幅度高於財政經常性支出增長幅度﹔提高文化建設支出佔財政支出的比重)在公共文化建設上的實現方式,率先實踐文化建設的“反彈琵琶”戰略,為公共文化的跨越發展做出新的探索和實踐。 

  (二)繼續加強特色文化服務建設。進一步加強具有民族特點和地方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務、活動、項目建設,認真總結諸如“老爸文化茶亭”、“家庭圖書館”的實踐經驗,探索將其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途徑與方式。 

  (三)繼續加強公共數字文化建設。以完善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數字資源提供能力和遠程服務能力為重點,以整合公共文化數字資源、建立統一檢索和服務平台、強化“一站式”服務功能為方向,形成與固定設施體系、流動服務體系相輔相成的公共文化數字傳播與服務體系。 

  (四)繼續加強效能建設。研究和實踐進一步管好、用好現有公共文化設施、資源,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加快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體系建設,完善以效益為導向的公共文化服務評價與激勵機制,大力促進效能服務。 

  (五)繼續加強制度建設。進一步加強公共文化制度設計研究,根據已有的主要制度性文件,不斷完善配套實施細則和操作辦法,在文件的落實和貫徹上做到可操作,能執行,執行好,在促進澄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化制度建設的同時,讓澄邁經驗在區域乃至全國縣域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發揮更大的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