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工作信息 > 公共服務司
公共服務司
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賓市第一批國家公共文化示范區匯報材料
發布時間:2013-09-16 15:00 來源: 編輯:信息中心
信息來源: 2013-09-16

  在文化部的直接關心和指導下,來賓市的示范區創建工作扎實推進,取得了良好成效,今年 8月26~29日順利通過了驗收組的實地檢查驗收。現將創建工作匯報如下: 

  一、創建工作基本情況 

  來賓市位於廣西中部,素有“桂中”之稱,是2002年12月28日成立的地級市。轄6個縣(市、區),總人口260萬,其中壯、瑤等少數民族佔75%。2012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 519億元,財政收入52億元,可用財力僅10億元。作為經濟欠發達、百業待興的年輕城市,創建前,我市文化設施奇缺,市級無“三館一院”,縣級“兩館一站”大部分不達標,村級文化設施幾乎為零﹔文化人才缺乏,農村文化生活單調,“早上聽雞叫,白天聽鳥叫,晚上聽狗叫”是當時農村文化生活的現實寫照。來賓人民迫切希望改變這種狀況。2008年開始,我市創造性地實施農村“求知、求技、求樂”三求文化惠民工程,努力探索經濟欠發達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新路徑。特別是2011年5月有幸成為示范區創建城市以來,全市上下克服困難,勇於創新,有效推進了各項創建工作。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全市各級均成立由黨政“一把手”挂帥的領導小組,明確責任,加強考評,形成了黨委、政府牽頭,部門齊抓共管、社會廣泛參與的良好局面。二是多方籌資。在財政相當困難的情況下,通過各種渠道籌集資金30億元投入示范區建設。三是注重制度設計。出台了一系列公共文化建設的政策和制度,圓滿完成了多個相關的課題研究任務。四是加強督導評估。建立了指標評估體系,實行“每周一報告、每月一督查”制度,強力推進創建工作。五是廣泛宣傳發動。各級媒體報道創建新聞900多篇,並通過山歌、網站、短信、海報等多種形式,全方位、立體式宣傳,使創建工作入腦入心,得到了城鄉群眾的廣泛擁護、各級領導的充分肯定和社會各界的普遍贊譽。  

  二、創建指標和規劃落實情況 

  來賓市嚴格對照創建指標和規劃,以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以“三求”文化惠民工程為突破口,較好地推進了各項創建工作。在國家驗收組實地驗收時,我市的61個指標,58個優秀,3個達標,基本得分88.3分。創建指標和規劃落實情況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 

  (一)四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化。通過財政投入、上級補助、BT融資、部門扶持、企業支持、群眾自籌、整合資源等方式籌集資金加強市、縣、鄉、村文體場館建設。市級“三館一院”建成並免費開放﹔6個縣(市、區)均設置文圖博三館,且文圖兩館均達部頒三級以上標准﹔70個鄉鎮(街道)設置綜合文化站67個﹔724個行政村全部建有公共文化服務中心、農家書屋、文藝舞台、燈光籃球場,並向自然屯廣泛延伸。85%的社區設置有公共電子閱覽室。全市文化場所室內面積由創建前的7.8萬平方米增至19萬平方米,實現場館面積翻番﹔室外文體活動場地達到129萬平方米。 

  (二)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常態化。全市投入1.57億元保證免費大開放、文藝大展演、圖書大閱讀、文化大培訓等重大文化活動常態化,形成了“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機制。兩年來,全市開展各類文藝演出、山歌會1萬多場,籃球賽5萬多場,電影下鄉1.2萬多場,開展各類培訓2萬多次,服務群眾200多萬人次。 

  (三)公共文化服務人才隊伍規模化。全市有在職在編的公共文化服務場館人員480名。每個行政村(社區)都配有1名財政補貼的村級文體管理員。組建了1012支農民文藝隊和1297支農民籃球隊。招募文化志願者3850人。成立文化協會250多個。 

  (四)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了各級電子閱覽室和網上文圖兩館。實施了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成1個市分中心、6個縣級支中心、62個鄉鎮服務點、1023個農村遠程教育終端。 

  (五)公共文化服務制度化。出台了《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績效考評細則》、《來賓市“文化結親”活動實施方案》、《來賓市配備行政村(社區)文化體育管理員工作細則》等50多個文件,在組織領導、活動策劃、檢查指導、宣傳發動、經費人員保障、公共文化評估等方面做到了制度化。 

  三、主要工作亮點及成效 

  來賓市以“小財政”辦“大文化”,積極探索“政府引導、重心下移、整合資源、社會支持、群眾參與”為主要經驗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新模式,得到了驗收組專家們的充分肯定,並總結了我市5大方面具有示范意義的經驗做法,可概括為“三四五六”: 

  (一)“三個率先”夯實基層文化陣地 

  1.村級公共文化服務“八個一”建設在全國率先全覆蓋。 自治區補助0.53億元,市級每年拍賣市城區土地投入1.3億元,縣級財政投入1.2億元,社會力量投工投勞捐款捐物投入0.9億元,共投入近4億元在771個行政村(社區)實施“三求”文化惠民工程,高標准建設了“八個一”,即建設一棟文化綜合樓、一個文藝舞台、一個燈光籃球場、一個文體廣場、一個公廁、一個垃圾池,組建一支農民文藝隊、一支農民籃球隊。 

  2.鄉村少年宮建設在西部率先全覆蓋。投入資金4940萬元,並整合學校和農村閑置場地,建成鄉村少年宮837個,實現鄉村少年宮全覆蓋,使農村留守兒童有了課外樂園。 

  3.基層小廣播建設在廣西率先全覆蓋。市、縣兩級財政投入1250萬元,整合村村通專項資金和社會捐款2280萬元,建設了縣廣播中心、鄉鎮廣播站、村(屯)廣播系統,廣播網絡覆蓋各村屯,滿足了農村群眾聽新聞、賞音樂、傳農事、避險情的需求。 

  (二) “四個抓手”探索創建路徑 

  1.以區市同建為抓手,實現示范帶動。從2010年開始,廣西以“來賓模式”在全區開展村級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建設,並列入自治區人民政府為民辦實事工作范圍,列入績效考評和財政預算,全面推廣。目前已經投入7億元建設了4000個村級服務中心,在廣西形成了以來賓市為重點、全區全面鋪開的建設局面。文化部在張家港召開創建經驗交流會議上,廣西以“來賓經驗”作了典型發言。 

  2.以“兩城”同創為抓手,實現齊頭並進。2011 年,我市同時獲得首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和“全國全民健身示范城市”的創建資格。我市對這兩大創建工作實行統籌規劃、統籌建設,統一督查、統一考評,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特別是農村文體一體化建設形成了特色鮮明、廣受群眾歡迎的新模式。 

  3.以整合資源為抓手,實現重心下移。我市將分散在文化、科技、體育、農業、衛生、計生、教育、民政等十多個部門的涉農資金、項目和資源,集中起來用於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統一建設,統一管理,發揮最大效益。每年整合的資金約0.5億元。 

  4.以百裡示范為抓手,實現特色引路。我市將貫穿全市的380公裡主要公路沿線的26個鄉鎮100個村屯連成一片集中打造,以村級公共服務中心為基礎,建設文明村鎮、民族文化名村、非物質文化名村、特色活動名村、特色旅游名村等示范村,打造一條“村容整潔、經濟發展、鄉風文明、特色濃郁”的來賓百裡村級公共文化服務示范帶,極大地推動了全市村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三)“五大機制”創新制度保障 

  1.實行建管用機制,保障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在建設過程中,明確了村級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標准為“八個一”。在管理使用上,建立了村文體管理員、文體團隊“以用代管”的自我管理機制,建立了市、縣、鄉、村四級聯動的政府部門幫扶、文化機構指導的兩大幫扶機制,日常活動經費得到保障,形成了長效機制。2011年,中央文明辦在內蒙古舉行的全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經驗交流會上,我市作了典型發言。 

  2.實行“文化結親”機制,保障文化活動良性互動。一是城鄉“文化結親”。各級領導和部門定期開展文化下鄉和文體聯誼活動,並邀請農村文藝隊、籃球隊進城演出、比賽。二是國內“文化結親”。我市組織群眾文化進京展演﹔中央電視台組織“心連心”藝術團到我市慰問演出﹔文化部組織志願者到我市開展文化援助活動﹔每年與自治區及紅水河流域的文藝團體開展文化交流活動。三是國外“文化結親”。“魅力來賓﹒風採八桂”唱響韓國﹔法國和波蘭的歌舞團多次到我市開展文化交流活動。 

  3.實行大展演機制,保障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一是開展民族品牌文化大展演。市、縣兩級定期分別舉辦來賓市紅水河文化藝術節、忻城縣土司文化旅游節、合山市賞石文化藝術節、金秀縣世界瑤都生態養生文化節、象州縣溫泉旅游文化節、武宣縣八仙女文化藝術節、興賓區盤古文化節等大型品牌文化展演活動。二是開展群眾文藝大展演。形成了“市級天天演、縣級周周演、鄉鎮月月演、村級季季演”的展演體系,我市因此被列為廣西實施 “千團萬場”、“和諧文化在基層”活動的試點市。 

  4.實行人才培養機制,保障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水平。實施“十百千”人才培養工程,在全市培養10名文化領軍人物、100名縣鄉基層文化骨干、1000名農村文藝骨干。文化人才和精品佳作不斷涌現,其中:我市農民自編自演的彩調快板《逛新村》獲全國首屆農民藝術節最高獎——“精萃獎”﹔蜂鼓說唱《李寧還鄉》獲全國少數民族曲藝會演三等獎。 

  5.實行績效考評機制,保障創建工作強力推進。制定出台了《來賓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專項績效考評細則》,將示范區創建工作納入年度目標管理績效考評,各級公共文化服務機構還執行免費開放的量化管理考評制度,有力地推進了各項工作的落實。 

  (四)“六個明顯”凸顯創建成效 

  1.人民群眾幸福感明顯提升。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打造了“永不落幕的文藝演出、永不散場的體育賽事、永遠跟黨走的文化陣地”。並依托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平台,組織開展了各類技術培訓2萬多期,培訓農民200多萬人次,培養農村種養大戶1萬多戶,創建農業科技示范基地800多個,有效促進了農民增收。2012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231元,同比增長15.8%,使基層廣大群眾既富了“腦袋”又富了“口袋”,人民群眾幸福感明顯提升。 

  2.城鄉文化服務差別明顯縮小。市、縣、鄉、村四級文化設施全覆蓋,並逐漸向自然村延伸﹔數字化資源服務網絡也拓展至724個行政村,加上基層小廣播的進村入戶全覆蓋,農村群眾可以隨時就近享受各種文化生活,進一步促進了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 

  3.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高。市通過各級公共文化免費開放場所,引導群眾自覺地享受文化與休閑,並通過開設各級文化講堂,普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改變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現在村村建起文化舞台,屯屯有球賽場地,寨寨有溫馨的農家書屋。山歌唱起來,籃球蹦起來,健身熱起來,舞蹈跳起來,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蔚然成風。 

  4.社會治安明顯好轉。我市各級各部門在開展“文化結親”活動中,結合開展黨的政策宣傳和訪貧問苦活動,為基層群眾“送歡樂、解憂愁”。兩年來,共組織演出、山歌會1萬多場次,放電影1.2萬多場,結對慰問2萬農戶,走訪聯系20萬農戶,幫助群眾解決困難問題1.14萬件。通過開展豐富的文化惠民活動,廣大群眾有了依靠和精神樂園,賭博、偷盜、打架鬧事、上訪等現象明顯減少,社會治安明顯好轉。與三年前相比,2012年全市集體上訪的批次和人次分別下降了24.8%和43.4%,農村治安案件下降了67%,農村“三大糾紛”案件下降了37%。 

  5.來賓形象明顯改觀。隨著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不斷完善,我市城鄉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鄉風日益文明,曾經彪悍的民風逐漸被“心容天下,敢為人先”的來賓精神所取代,投資環境極大改善,社會安全感和投資環境滿意度測評連續三年名列全區前茅,來賓的對外形象明顯改觀。《人民日報》、《中國文化報》等國家媒體分別以《文化“魔力”聚人心農民足不出村,就能打球、看戲、進圖書館》、《廣西來賓:鄉村奏出文化新曲》等為題分別作了專題報道,給予了積極評價。 

  6.“五位一體”良性互動明顯增強。黨的十八大提出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部署。我市通過示范區創建活動,促進了“五位一體”建設在基層的良性互動。通過“求知、求技”培訓,我市廣大農民群眾素質提高了,技能增強了,致富本來提升了,有效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基層黨建和村民自治、文化繁榮、社會穩定、生態和諧。2008—2012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3.7%。2012年全市完成造林21.7萬畝,森林覆蓋率達52.5%。 

  四、進一步鞏固創建成果的工作思路 

  來賓市將以這次達標驗收為契機,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和“五位一體”建設總體要求,進一步鞏固提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成果,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長效機制,促進我市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一)健全長效機制。制定鞏固提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規劃,按規劃進一步完善市圖書館等場館建設,發揮公共文化設施的作用。把創建過程中形成的有效措施進一步制度化,形成長效機制。繼續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納入各級各部門和領導干部的績效考核,推進示范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科學發展。 

  (二)深化來賓模式。結合我市民族地區特色,深化拓展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來賓模式”,整合資源,完善機制,不斷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同時,不斷加強理論研究,為我國公共文化服務實現重心下移、服務下移不斷積累新的經驗。 

  (三)提升服務能力。進一步加強公共文化設施網絡、文化服務供給、文化組織支撐保障工作,加大資金、人才、技術的投入,切實發揮公共文化設施的作用,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標准化、便捷化、大眾化、均等化、信息化”的公共文化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