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工作信息 > 公共服務司
公共服務司
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第一批國家公共文化示范區集中評議匯報材料
發布時間:2013-09-16 15:02 來源: 編輯:信息中心
信息來源: 2013-09-16

  銀川是歷史悠久的塞上古城、全國歷史文化名城,素有“塞上江南、西夏古都、回族之鄉”的美譽。市轄三區(興慶區、金鳳區、西夏區)兩縣(永寧縣、賀蘭縣)一市(靈武市),有23個街道、172個社區,26個鄉鎮、268個行政村。總面積9555.38平方公裡,城市建成區面積165.74平方公裡,總人口259.23萬人,常住人口204.63萬人。其中,回族人口60.89萬人,約佔總人口的23.5%。 

  近年來,銀川市以建設西北地區“最適宜居住、最適宜創業”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為目標,加快跨越式發展,主要經濟指標連續五年保持兩位數增長。2012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千億元大關,達到1140.83億元﹔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突破百億元大關,達到113.13億元。先後獲得全國文明城市、全國衛生城市、全國環保模范城市、全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園林城市、聯合國人居環境范例獎等20余項殊榮。城市知名度、美譽度全面提升。 

  兩年來,全市上下把創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作為打造文化強市、推動文化大發展的難得機遇,堅持五位一體、統籌推進、以創促建,扎實推進各項創建工作,著力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公共文化事業呈現出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讓群眾真切的感受到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帶來的可喜變化。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堅持重在建設,實現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化 

  兩年來,銀川市按照創建規劃和“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先後投入4億多元,新建改建公共文化服務設施700余處,構建了覆蓋城鄉的四級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體系。 

  1、著力提升市級文化設施水平。重點實施了市文化藝術館新館建設和市圖書館數字化改造及總分館項目,完成了市文化館非遺展廳、排練廳、小劇場和市圖書館百姓講堂、幼兒數字體驗區改擴建項目,提升了“兩館”數字化、流動化、規模化服務能力。 

  2、著力推進縣級兩館建設。新建了興慶區、金鳳區、西夏區圖書館和文化館,改建提升賀蘭縣、永寧縣“兩館”規模水平,實現了每個縣區都有“兩館”的目標。 

  3、著力提高鄉鎮街道設施覆蓋率。新建10個鄉鎮文化站、整合改建23個街道文化站,鄉鎮、街道文化站單獨設置率100%,覆蓋率98%。                                            

  4、著力推進村(社區)文化設施建設。按照“八有”目標,通過加大投入、資源整合,推進村(社區)文化活動室(中心)規范化建設,基本實現全市農村、社區基本設施設備配套齊全、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功能健全、群眾文化活動正常開展,規范化管理水平顯著提高。 

  5、著力擴大共享工程成果。堅持圍繞群眾需要,擴大共享工程資源受眾面和示范效應,新建共享工程基層服務示范點50個,設立圖書流通服務點100個。賀蘭縣先後被評為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先進示范縣和全國文化先進縣。 

  6、著力提升數字化服務水平。完成數字化圖書館二期工程,新建各級公共電子閱覽室156個,覆蓋率達60%以上。升級改造衛星數字化農家書屋達277個。直播衛星“村村通”鞏固率達到100%,“戶戶通”安裝率100%。依托智慧銀川建設,著力打造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服務平台,讓群眾共享數字文化資源。 

  (二)堅持重心下移,實現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規范化 

  以統籌城鄉發展,推動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為目標,堅持公共文化服務面向基層、面向農村,實現重心下移、資源下移。 

  1、全面提升免費開放服務水平。按照文化部和自治區部署,進一步規范各館站免費開放的時間項目、崗位職責,加強安全應急管理。在全市文化系統開展了“文化服務質量提升年”、“三學三比三評崗位大練兵”等主題實踐活動,提高隊伍服務意識和能力。積極創新免費開放服務品牌項目,相繼推出“跟我學”、“流動文化大篷車”、“掌上圖書館”、“百姓講堂”、“親子閱讀”等品牌服務項目,提高各館站服務質量和效益,讓群眾享受到更多的文化實惠。 

  2、扎實開展“三送六進”流動服務。送演出、送圖書、送電影進社區、進鄉村、進軍營、進校園、進工地、進特殊教育場所為主要內容的“三送六進”及“百場演出下鄉村”、“送戲下鄉”、“文化進寺院”等流動文化服務經常性開展,僅2012年開展活動就達1400余場(次),基本實現了每村“3331”目標(即每兩個月放映3場以上電影、每年看3場以上戲劇或文藝演出、每年組織3次以上規模較大的群眾文體活動,每村有1項特色群眾文化活動)。 

  3、有效保障弱勢群體和特殊人群的基本文化權益。全市新設社區少年兒童文體活動設施100處,新建老年文化活動中心60個,市縣圖書館都設置有盲人閱讀區。將農民工文化服務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積極開展關愛農民工志願服務活動,定期舉辦農民工文化藝術節、送文化進工地、農民工學電腦等活動,滿足農民工“三看一上”等基本文化需求。金鳳區工業集中園區三維服務陽光農民工驛站的經驗做法,被文化部評為全國農民工文化服務示范點。 

  4、不斷提升公共文化產品的生產和供給水平。積極採取政府採購、項目補貼、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等方式,以“大舞台、大講堂、大展台”為基本形式,促進公共文化產品供給主體和提供方式多元化,不斷推出品牌力作,連續舉辦10屆的“湖城之夏﹒廣場文化季”榮膺全國特色廣場文化活動品牌,“廣場民族健身舞創作推廣工程”被文化部評為優秀文化志願者服務項目,編入免費開放培訓教學案例。自主創排的中國首部原創回族舞劇《月上賀蘭》5年來在國內外演出近500場,榮獲國家舞台藝術十大精品工程劇目、文華大獎特別獎、中國舞蹈“荷花獎”等獎項﹔寧夏坐唱《數花兒》等先後榮獲中國曲藝“牡丹獎”、全國少數民族曲藝展演金獎﹔根據非遺項目改編的舞蹈《栲栳》榮獲全國第十五屆“群星獎”﹔ 

  (三)堅持貼近群眾,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品牌常態化 

  以滿足群眾經常性和多樣性文化需求為導向,大力實施“踏歌起舞﹒幸福銀川”12大系列群眾文化工程,著力打造“天天”品牌,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品牌化、常態化、體系化。 

  1、廣場文化“天天演”。全市廣場文化月月有計劃、周周有安排、天天有活動。相繼推出了“相約星期五﹒曲藝樂翻天”、“相約星期六﹒百姓大舞台”、“周末梨園大戲台”等品牌。僅2012年,就舉辦廣場演出1028場,直接參與及服務城鄉各族群眾200余萬人(次)。 

  2、數字電影“天天看”。 全市 51支放映隊常年活躍在鄉村社區,2012年放映8972場,放映指標突破每村每月2場,觀眾達600萬人(次)以上。 

  3、廣場民族健身舞“天天跳”。 2011年以來,銀川市組織創排了24套廣場民族健身舞蹈。通過免費發放教學光盤、電視台免費播放、設立免費培訓點、舉辦廣場民族健身舞大賽等舉措,使廣場民族健身舞成為群眾最為喜愛的廣場文化活動品牌,直接參與群眾達6萬多人以上。這一做法,在寧蒙陝甘毗鄰地區產生了很大影響,形成了較好地示范效應。。 

  4、講堂“周周講”好書“天天讀”。 “書香銀川﹒百姓講堂”自開辦以來已舉辦各類免費講座86場,參與聽眾4萬余人(次)。今年初,在全市推出“書香銀川﹒銀川書香”九大系列66項活動,並把每月最後一個周六確定為“銀川讀書日”,集中在這一天開展圖書捐贈、交換、漂流、推介、征文等活動,著力打造“書香銀川”。 

  5、主題活動“月月有”。 以傳統及回族節日為依托,精心策劃開展“守望精神家園﹒民俗文化大集”、“我們的節日”、“冬季活動也精彩”、“民族團結月民族文化巡演”等系列主題教育活動,並相繼推出國際民間文化藝術節、毗鄰地區文化交流演出周、賀蘭山文化藝術節、西北地區非遺博覽會、花兒歌會等特色文化主題活動,著力打造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群眾文化活動品牌,變節日化為常態化、變階段化為經常化。 

  (四)堅持人人參與,實現公共文化服務隊伍多元化 

  銀川市堅持把激活群眾參與主體、壯大公共文化服務人才隊伍,作為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抓手,形成了專業人員與業余團隊互為補充、服務隊伍多元化發展的良好格局。 

  1、加大基層專業文化隊伍建設力度。認真實施銀川市大規模培訓計劃,每年舉辦各類基層專業人員培訓班30余期,培訓學員3000余人(次)。舉辦農村社區、公共電子閱覽室、圖書流通點管理人員以及文藝團隊骨干等各類培訓班100個班(次),培訓人員6000余人(次),提高了基層文化隊伍綜合業務素質。 

  2、加大社會民間文藝團隊扶持力度。按照群眾文化活動群眾參與、自我管理、自我發展的思路,通過推行社會民間文藝團隊“星級化”目標管理,健全管理和激勵機制,共評出星級團隊和優秀貢獻團隊44個,極大調動了團隊自我創新發展的積極性。全市各類群眾文藝團隊由2011年136支發展為目前的499支,成為活躍城鄉基層文化的生力軍。 

  3、加大文化志願者隊伍建設力度。以“文化志願﹒溫暖銀川”活動為載體,依托各級文化機構成立文化志願團隊72支、招募文化志願者2000余人,並從中選拔具有一定文藝專長的百名文化輔導員,他們通過簽訂服務協議,堅持每周一次深入農村和社區,面對面、點對點開展文藝輔導培訓,深受基層群眾歡迎。 

  (五)堅持以創促建,實現公共文化服務機制長效化 

  兩年來,圍繞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中遇到的突出問題,堅持把制度設計研究與創建工作同步規劃、同步設計、同步實施,積極探索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路徑、模式和規律,將解決問題的辦法上升到政策制度層面。先後圍繞群眾文化活動常態化體系化建設、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管理、群眾文化隊伍建設、廣場文化、社會民間文藝團隊管理、公共文化考核激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等方面,形成14個子課題報告,研究制定出台《關於進一步加強全市群眾文化常態化體系化建設的實施意見》、《關於加強全市社會民間文藝團隊建設的實施意見》等政策制度30余項,推動理論與實踐相互促進,保障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科學與可持續發展。 

  二、主要經驗和體會 

  (一)政府主導是前提。切實加強政策保障和管理體系建設,加大政府投入,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2010年以來,市政府每年撥付1000萬元專項資金用於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每年撥付5000萬元專項資金助推文化旅游產業發展,2010至2012年,市級財政對文化建設投入增長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增長率分別為25.6%、21.0%、14.6%,文化支出分別佔財政總支出比例為3.2%、3.2%、3.3%。為示范區創建提供了有力的組織、人才、技術和資金支撐。 

  (二)解決問題是重點。圍繞解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通過制定出台《關於進一步完善財政公共文化投入機制,大力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與《關於進一步強化鄉鎮街道公共文化服務職責的通知》等政策制度,著力從制度層面破解人才、資金、可持續發展等方面難題。 

  (三)滿足需求是根本。堅持以需求為導向,健全群眾需求反饋和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監督評議機制。針對群眾多樣化文化“內需”, 著力推進群眾文化活動機制常態化、體系化建設,推進公共文化服務供需的有效對接,不斷推出群眾喜聞樂見的系列文化服務品牌。 

  (四)突出特色是關鍵。我們堅持立足銀川民族地域實際和經濟社會發展現狀,深入挖掘黃河文化、邊塞文化、回族文化、西夏文化的深厚底蘊,不斷探索符合銀川本地實際、彰顯民族地域特色、回漢各族群眾喜聞樂見的公共文化服務內容和形式,著力打造廣場民族健身舞、古爾邦節文化匯演、文化進寺院、地方小戲小品、非遺進校園等一系列具有濃郁地方民族特色的服務活動品牌,形成具有銀川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五)統籌推進是保證。我們堅持五位一體,重硬件更重軟件,做到“軟硬兼施”﹔重建更重管,做到“建管並重”﹔重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常態化,又注重推進其體系化,做到“兼收並蓄”﹔重專業人才隊伍建設,也重業余骨干隊伍建設,做到“專兼結合”﹔重解決實際問題,更重加強頂層設計,做到“標本兼治”。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和措施 

  銀川市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工作,雖然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是與先進地區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一是全市村和社區一級文化基礎設施還比較薄弱﹔二是城鄉文化資源分布還不夠均衡﹔三是投入仍然不足﹔四是在制度保障和機制建立等方面仍需進一步加強。 

  今後,銀川將在鞏固現有示范區創建成果的基礎上,按照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戰略部署,結合我市實際,進一步主動適應文化建設的新要求、群眾的新期待,以更廣闊的視野、更扎實的工作,著力在以下幾個方面實現新進展。 

  一是進一步加大公共文化投入,推動文化大發展。進一步完善財政公共文化投入機制,創新投入方式,不斷加大對公益性文化事業的投入。每年安排300萬元,採取以獎代補的方式,對縣區公共文化發展進行專項考核獎勵鼓勵社會對文化事業的捐贈,建立多元有效的公益文化事業投入機制。 

  二是進一步加大公共文化資源整合,促進共享式發展。推動優質文化資源向基層和農村傾斜,實現圖書流通點、農家書屋、共享工程服務點共建共享,推動城鄉文化一體化。 

  三是進一步創新服務手段,加快數字化發展。加快實施全市公共文化數字化統一服務平台建設,提升公共文化數字化水平,為群眾提供更加豐富便捷的數字文化服務。 

  四是進一步加強文化隊伍建設,強化人才支撐。抓好各類文化人才培養,加大人才柔性引進,為公共文化建設奠定堅實的人才保障。 

  五是進一步突出民族地域特色,促進民族文化發展。積極探索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不斷推動民族文化創新,推出一批體現民族特色、反映時代精神、具有高藝術水准的少數民族公共文化產品 

  六是進一步加強制度設計研究,健全長效保障機制。每年確立一至兩個重點方向和研究課題,完善頂層設計,確保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常態化、體系化發展,切實發揮示范效應。讓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的各項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城鄉各族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