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工作信息 > 公共服務司
公共服務司
福建省廈門市第一批國家公共文化示范區集中評議匯報材料
發布時間:2013-09-16 15:20 來源: 編輯:信息中心
信息來源: 2013-09-16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文化改革發展的重要內容,是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維護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手段,也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作為福建唯一的入選城市,廈門市在兩年多的創建實踐中,始終堅持“文化惠民,幸福廈門”的理念,搭建“兩大支撐”,抓好“四個到位”,積極探索公共文化服務均等、普惠、長效發展的模式和路徑,努力建設更廣覆蓋、更高效能、更可持續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一、創建工作的認識與措施 

  (一)堅持“一個理念”:“文化惠民、幸福廈門” 

  廈門是我國最早設立的經濟特區,也是宜居宜業的文明城市。改革開放30多年的積澱,使得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有了更好的條件、基礎和需求:去年廈門市的人均生產總值達到1.23萬美元,為全國和全省平均水平的2和1.5倍﹔財政總收入749億元,相當於全省的四分之一﹔連續三屆九年榮膺“全國文明城市”桂冠,市民有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與之相應,黨委、政府在維護和實現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方面,也必須有更高的標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責任擔當。恰逢此時,文化部提出開展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明確指示,要全力以赴創建首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發揮廈門在全省、全國的先行先試和“排頭兵”作用。 

  創建是手段,惠民才是目標。市委制定了《關於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推動文化強市建設的實施意見》,確立了“文化惠民,幸福廈門”的理念,以創建為抓手,加速文化資源的均衡布局和合理配置,使廣大市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促進百姓幸福指數、城市文化品位和科學發展水平“三個全面提升”。我們的目的主要不在於拿牌子、爭榮譽,而是用更短的時間做更多的事情,讓群眾真正受益﹔不是少數人的自娛自樂,而要動員各方力量廣泛參與,成為全市人民的共同追求﹔不是“一時興起”的短期行為,而是通過創建夯實基礎,形成長久持續的管理機制﹔不僅要實現自身的完善和提升,還要努力探索創新,為全國提供有益的經驗借鑒。 

  (二)構建“兩大支撐”:資金與人才保障 

  1.資金支撐。堅持政府基本公共文化保障的主導作用,出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項資金使用管理辦法》等制度,形成穩定的經費保障機制﹔持續加大財政文化投入,2010—2012年連續三年文化建設投入的增長幅度均高於當年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公共文化支出佔比和人均文化支出均為全省最高﹔創建期間,市、區兩級財政創建經費投入1.3億元,區級配套經費比例平均為1:3.77。 

  2.人才支撐。建立市、區、街(鎮)“三個一點”的經費保障機制和“嚴格選聘、加強培訓、重視考核”的管理制度,各街(鎮)文化站均配齊3名專干,各居(村)均配備1名財政補貼的文化協管員,文化隊伍建設達國內一流水平﹔以“文化志願者工作機制研究”為制度設計課題,率先建立起一套涵蓋組織、培訓、活動、管理等在內的工作機制,形成“政府引導、分層組織、自我管理、提升自我”的廈門模式,發展文化志願者隊伍超過1萬人,佔總人口的千分之三,佔比全國最高 

  (三)抓好“四個到位”:組織、責任、宣傳、落實 

  1.組織到位。市領導多次下基層調研考察,協調推動、解決問題﹔從市到6個區、39個街(鎮)和482個居(村)均成立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和辦公室及具體實施的工作組,形成既有統籌協調、整體推進,又有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和格局。 

  2.責任到位。市政府與各區政府、各區與各街(鎮)、各街(鎮)與各居(村)分別簽署創建責任書,將創建目標分解成為具體可執行的約束性細項條款,層層落實,責任到人。 

  3.宣傳到位。建立聯絡員及信息報送制度,開設示范區創建網站,編輯出版《工作簡報》,在國家、省、市媒體組織遞進式、不間斷報道,刊發、編印公益廣告和宣傳挂歷,有效激發人們的文化自覺,形成全民參與的濃厚氛圍。 

  4.落實到位。一是以檢查推進,將創建重點、難點工作納入市政府“為民辦實事”督辦項目,逐月通報進展、督促推動。二是以督導問責,建立工作例會和督導機制,通過全市性督導檢查和不定期明查暗訪,及時發現問題、限期整改。三是以考核約束,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納入政府績效考核范圍,考評結果與各級領導班子年度政績考核直接挂鉤,有效調動創建積極性。 

  二、創建工作的成效與亮點 

  (一)實現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更廣覆蓋” 

  1.公共文化設施更廣覆蓋。堅持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與“跨島發展”同步規劃、同步推進,建立起覆蓋市、區、街(鎮)和居(村)的四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一是突出提檔升級。新建了以閩南大戲院、集美新城文化公建群和同安文體中心為代表的標志性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既滿足群眾需求,又彰顯城市文化品位。二是突出均衡布局。佔總人口52%的島內區,建有28家公共文化設施,佔57.1%﹔佔總人口48%的島外區,建有21家公共文化設施,佔42.9%。三是全面覆蓋。街(鎮)、居(村)文化站(室)設置率均達100%,街(鎮)文化站達標率從46.2%提升到100%,居(村)文化室從25.5%提升到95.4%,實現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公共電子閱覽室、“農家書屋”工程、廣播電視“戶戶通”與“村村響”工程100%全覆蓋,初步建成“十五分鐘公共文化圈”,市民可就近、便捷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務。 

  2.公共文化活動更廣覆蓋。形成“市級有活動、每區有一節、街鎮有品牌、居村有特色”的群眾文化活動體系。一是大型活動引領帶動。群眾文化藝術節獲頒全國首屆“群文品牌”,兩岸民間藝術節成為兩岸民間的年度藝術盛會,“溫馨廈門”廣場文藝活動常年在近百個社區開展,“書香鷺島活動月”影響不斷擴大,“紅領巾讀書讀報”獎章活動堅持舉辦27年。二是“一區一節”各領風騷。充分發掘區域文化資源,打造了思明區鄭成功文化節、湖裡區福德文化節、集美區龍舟文化節、海滄區保生慈濟文化節、同安區孔子文化節和翔安區池王爺文化節等文化活動品牌。三是基層活動多姿多彩。全市共有基層業余文藝團隊1225支,平均每個居(村)2.5支,涌現了以金炳拍胸舞、新圩女合唱團、古宅兒童豎笛表演為代表的“三子”文化及蓮花褒歌、洪塘腰鼓、內厝南音、造水宋江陣等項目,體現了公共文化全民參與、服務全民的特色。 

  3.文化服務對象更廣覆蓋。在均等服務的基礎上,積極探索特殊人群服務保障的實現方式。一是關注農民工群體。市圖書館和少兒圖書館在農民工聚居地開設分館,市文化館舉辦“外來工群星表演工作坊”、“外來工廣場排舞”等文化活動點,湖裡區組建以進城務工人員為主的青年藝術團。二是關注弱勢群體。為少年兒童專設圖書館、閱覽室、活動室,在圖書館設置盲人閱覽室,常年為殘疾人免費送書上門。三是關注農村居民。抓好農村電影放映、文藝演出和群眾文體活動,保障農民參與文化活動的基本權益。四是關注在廈台胞。開設面向兩岸民眾的廈門衛視和閩南之聲廣播,在廈、台兩地輪流舉辦海峽兩岸圖書交易會,兩岸藝術家共同排演歌仔戲《蝴蝶之戀》,共同打造《歡喜大圍爐—兩岸閩南話春晚》,兩岸文化融合和互動日益密切深入。 

  (二)實現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更高效能 

  1.創新驅動。一是借助技術手段拓展服務。全市90%的公共圖書館實現無線射頻智能化管理﹔市圖書館運行了智能化的圖書自動分揀系統﹔湖裡區建立全區公共電子閱覽室遠程管理系統﹔市圖書館和少兒圖書館開發“掌上廈圖”和“移動廈門少圖”移動數字閱讀系統,增強了公共文獻資源的社會共享和遠程服務能力。二是引入院線管理提升水平。閩南大戲院通過競爭性談判,成功委托中演院線經營管理﹔保利院線正與集美嘉庚劇院接洽運營管理,爭取國內兩大知名院線在廈“會師”,給市民帶來高水平的演出劇目。 

  2.資源帶動。依托地方特色文化,提供更接地氣、更受歡迎的公共文化服務。一是與閩南傳統文化結合。兩岸閩南語“雙歌賽”成為兩岸交流的重要載體﹔廈門美術館的漆畫展覽品牌在國內獨樹一幟﹔歌仔戲研習中心、小白鷺民間舞團、金蓮升高甲戲劇團、南樂團等長年堅持進基層演出,僅去年就組織了不下750場演出,其中公益演出529場。二是與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結合。啟動了14個“非遺”保護試點和26個傳習中心建設,帶動了高甲戲、歌仔戲、南音等閩南古老戲曲劇種和送王船、車鼓弄、答嘴鼓、廈門方言講古等民俗活動及民間技藝的傳承和發展 

  3.機制推動。一是以廈門圖書館為中心組建區域性公共圖書館聯合體,通過加盟型的市區合作和托管型的社區分館、“四方合辦”的聯網分館等,突破系統、單位的體制限制,形成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的合力。市、區圖書館流動服務車、晝夜自助圖書館及“街區24小時自助圖書館”突破時間與空間制約,提高了便利性和可及性。全市圖書年流通率1.4次以上,人均外借圖書1.6冊以上,達到全國平均水平的4倍多,創造了公共圖書館服務效能的全國領先水平。二是創立“送文化下鄉”和“迎文化進城”的雙向交流形態,市、區“送”出了流動文化大篷車、基層文化輔導等服務,為農村基層培養了一批業余文藝團隊。這些隊伍不僅活躍在農村文化舞台,還被“迎”進城參加國家、省、市演出和比賽,形成城鄉互動、相得益彰、各具特色、共同繁榮的局面。 

  (三)實現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更可持續 

  1.以制度化確保。制定了《廈門市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建設規劃》廈門市城鄉群眾基本文化服務內容及量化指標的規定》等10余項規劃方案與規章制度,以制度建設引領公共文化服務的規范化和可持續發展。 

  2.以常態化推進。對基層公共文化設施開放時間和服務內容進行嚴格規范,將服務效果考核作為財政補助的重要依據,引導鼓勵文化單位豐富服務手段、拓展服務領域、提升服務水平,確保公共文化設施的充分利用。 

  3.以社會化支持。一是調動社會力量。全市涌現出各類民間文化團體50個,廈門愛樂樂團長期舉辦公益性“周末交響”演出,中華兒女美術館等民營機構堅持舉辦公益性服務和活動,在豐富公共文化服務、引導文化消費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二是活用市場機制。採用“企業經營、市場運作、政府買服務”的模式,如政府出資購買農村電影放映、文獻物流周轉服務、廣場文化演出及民辦公助形式舉辦群眾文化活動等,實現文化服務社會化。 

  三、今後創建的主要思路 

  上月底,文化部考核驗收組對我市的創建情況進行了實地檢查,既給予了充分肯定,也提出了不少工作建議和要求。驗收評審不是結束,而是工作的新起點。我市將結合“美麗廈門”發展戰略的規劃和實施,以尊重和滿足市民的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繼續深化創建工作,以公共文化服務能力的持續提升助力廈門的美麗“蝶變”。 

  (一)推進服務網絡的整體建設,實現均衡發展 

  在跨島發展戰略過程中,突出公共文化服務的謀篇布局,實現城鄉文化一體化和島內外文化一體化﹔搭建公共文化服務一體化平台,實行整體規劃、分工合作、相互協調和資源共享,促進不同公共文化服務資源的均衡發展,提高整體服務能力。 

  (二)注重文化設施的管理運營,提高服務效能 

  將工作重心從“硬件”轉向“軟件”,加快探索以效益為導向的評價激勵機制,切實提高各類文化場館設施的利用效率,避免資源閑置和資金沉澱,讓廣大市民實實在在受益,在保持公共圖書館服務效能全國領先水平的同時,打造廈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升級版”。 

  (三)探索服務手段的豐富多元,滿足市民需求 

  結合形勢發展變化,改進傳統服務方式,發展新型服務手段,不斷解決新問題,滿足新需求。重點結合創建國家信息消費城市,推動信息技術與公共文化服務的深度融合和創新發展,整合公共文化數字資源,建設完善的公共文化數字傳播與服務體系,讓市民感受公共文化服務的全新層次和水平。 

  (四)深化服務體系的制度建設,強化制度支撐 

  加強公共文化制度設計研究,為文化改革發展提供理論指導、實踐支撐和決策參考。一是以地方立法、政府規章等形式固化和推廣創建的成功經驗,提升政策規范的層次。二是不斷完善和修訂公共文化服務標准與績效考評標准,強化考核督導機制,確保公共文化服務長久運行,常態管理。三是加快兩岸文化交流合作機制創新,更好完成打造公共文化對台窗口的歷史任務。 

  (五)完善文化投入的長效機制,提升保障能力 

  在保持本市公共財政對文化建設投入的增長幅度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及文化支出居本省最高水平的基礎上,持續加大文化建設投入,安排公共文化發展專項資金,有計劃地推進公共文化的軟硬件建設發展。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一項永無止境的工作。我們將認真學習借鑒先進經驗,全面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讓文化之光、文明之風遍及每一個家庭、每一個角落,為文化事業的大繁榮大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