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工作信息 > 公共服務司
公共服務司
制度設計研究推動第一批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科學發展
發布時間:2013-11-11 11:46 來源: 編輯:信息中心
信息來源: 2013-11-11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制度設計研究,是第一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驗收工作的前置條件和重要內容。開展制度設計研究,目的是在示范區創建工作中探索符合各地實際的不同模式,提出針對性和可操作性較強的解決方案,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國國情、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符合文化自身發展要求的公共文化理論和制度體系,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供有力的理論依據和決策參考,進一步增強工作的前瞻性和科學性,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科學發展。第一批創建示范區31個課題,基本涵蓋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關鍵環節,包括政府主體地位、經費保障機制、隊伍建設、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公共數字文化建設、公共文化服務績效評估等多方面內容,立足解決制約本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從整體上看,大多數課題研究正確把握了示范區制度設計研究的實質,充分體現了與創建工作的緊密結合,並把研究成果積極轉化為制度設計,有效發揮了示范區創建的引導、示范效應,達到了制度設計研究的預期目標。 

  廣東省東莞市針對東莞公共電子閱覽室發展中所遇到的突出問題以及我國實施“公共電子閱覽室計劃”面臨的共性問題進行了系統的研究,採用了標准先行、制度保障、技術支撐的研究思路,2011年以來,東莞市政府、市文廣新局、財政局等政府部門下發了關於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的相關文件7份,制定的東莞市村(社區)公共電子閱覽室相關標准5個。東莞市以“五個統一、三級管理”的總體規劃解決了公共電子閱覽室布點問題,以“文化e管家+雲管理平台”的技術方案解決了基層缺人才、少資源的現實問題,以“新型公共電子閱覽室”的整體設計解決了建設形態和新技術新媒體應用的問題,通過標准與政策文件的發行有效推動了公共電子閱覽室的發展,較好地完成了公共電子閱覽室全覆蓋的建設目標。 

  北京市朝陽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制度設計研究工作以提升服務效能為切入點,創新性開展了“3+1”服務網絡建設和“2+5”公共文化服務評價指標體系:一是針對區域面積大、發展不均衡特點,建立四級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打破以行政體制設置公共文化設施的格局,在“區級—街鄉級—社區(村)”三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的基礎上,在區級和街鄉級文化設施之間增加了地區級文化中心建設,創新建立了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3+1”模式。區級設施重在統籌引導,地區級設施強調特色共享,街鄉級設施實現公益均等,社區村級設施突出基本便利。二是針對公共文化服務效能不高的問題,創新服務方式,研究建立評估體系。在創建期間研究制定了評價與考核相結合,且符合朝陽自身實際的“2+5”公共文化服務評價指標體系,即2個評價指標體系,《朝陽區公共文化服務評價指標體系》和《朝陽區街鄉公共文化服務評價指標體系》﹔5個績效考核指標體系,《朝陽區文化館績效考核指標體系》、《朝陽區圖書館績效考核指標體系》、《朝陽區博物館績效考核指標體系》、《朝陽區街鄉文化中心績效考核指標體系》和《朝陽區社區(村)文化活動室績效考核指標體系》。 

  四川省成都市基於成都統籌城鄉文化發展實踐經驗,以及課題研究中對政府公共文化服務主體地位的深刻認識,確定了以“城鄉統籌、豐富供給、創新發展”為主題開展頂層設計和制度供給的方向,並及時將研究成果轉化為了支撐成都示范區建設工作的制度政策、工作標准和工作機制。一是形成了支撐成都公共文化科學發展的政策體系。成都市委、市政府陸續出台了《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建設文化強市的意見》、《成都市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規劃(2011—2015)》、《關於深入開展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工作的實施意見》等,從根本上解決了成都公共文化建設的“設施建設、經費落實、人員配備、服務開展”等歷史性問題,為不斷豐富服務供給、提升服務能力和水平預留了巨大的政策空間,形成了“四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強有力的制度供給和政策支撐體系。二是建起了推動成都公共文化規范運行的標准體系。成都市文化局等相關部門出台的鄉鎮文化站建設標准、村級公共服務建設標准、鄉鎮綜合文化站評估定級標准、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服務標准,這些工作標准補充細化和延伸了國家相關標准,成為成都公共文化服務組織實施的重要依據和衡量尺度。三是形成一系列集約高效的文化服務組織運行工作機制。包括城鄉文化發展的統籌規劃機制、標准化的城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和運行機制、圖書館文化館的資源共享聯合服務機制、分層級的公共文化服務經費保障機制、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機制、以“百千萬工程”為目標的公共文化服務隊伍建設機制、以爭創成都“先行區”區縣為載體的公共文化服務示范區創建激勵機制。上述具有成都鮮明特色的政策、標准、機制,對成都公共文化建設持續科學發展形成了強有力的支撐,進一步加速了城鄉一體、設施配套、網絡健全、制度完善、保障有力、運行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進程。 

  江蘇省蘇州市立足原有工作基礎,著力研究公共圖書館總分館建設的政府主導和制度保障,對總分館進行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提升內涵,彰顯效能,使全市的公共圖書館總分館建設由“職業行為”走向“政府主導”。一是總分館建設主體適當上移。蘇州市政府作為蘇州市市區主要建設主體、區政府為次要建設主體﹔縣級市作為各縣市的建設主體,免除街道(鄉鎮)、社區(鄉村)在公共圖書館建設和管理上的責任。二是合理切分管理單元,建立多個總分館服務體系。蘇州市區以蘇州圖書館為總館,建立市區的總分館體系,縣級市由各縣級圖書館為總館,在各鎮政府所有地、撤鄉並鎮的人口聚集區建立統一管理的分館,建立覆蓋全縣域的總分館體系,以流動圖書車定期服務各個鄉村。三是應用信息技術,保障總分館高效運行。計算機業務管理系統支撐圖書館採、分、編、借、還和總分館文獻通借通還等業務需要﹔遠程監控確保服務質量,減少讀者糾紛﹔遠程咨詢平台,提升分館服務能力﹔輔助管理系統,實施文獻資源智能調配。四是統一服務標准和管理流程。全市公共圖書館提供統一的專業化服務,即統一的服務標准、技術標准和評估標准,使全市公共圖書館能夠提供基本一致的服務﹔統一的網上參考咨詢,形成及時應答機制和審核機制﹔統一的講座、展覽、讀者培訓、閱讀推廣等讀者活動。服務體系內部實行統一管理,即統一採購、統一編目、統一配送、統一檢索、通借通還。 

  上海市徐匯區以績效評估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經過近2年的創建工作,徐匯區的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得以明顯提升。一、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基本文化服務項目全部實行免費開放,2012年服務人次為635萬人,較2010年相比平均增加39.78%以上。二、2012年全年,共舉辦各類文化活動52678場,比2011年增長15.93%,382.5萬人次參加。三、全區13個社區文化中心平均每周開放時間74.1小時,大大高於上海市規定的56小時。四、徐匯區以“智慧文化”為抓手,打造公共文化服務信息化平台,已在轄區內安裝信息化終端設備229套,居民辦卡累計4053張,實現贈票預約40場近萬人次受益。五、在徐匯區文化發展專項資金中拿出200萬元用於扶持社會組織發展。六、形成社區文化活動中心法人治理結構,確立社區文化活動中心法人主體地位,提升中心運行服務水平。 

  重慶市渝中區通過上千份問卷調查、數百小時個案訪談及社區走訪,全面掌握渝中區農民工的基本文化生活現狀及享受公共文化服務的現狀,從政府、社會及農民工自身三個層面分析了構建農民工基本文化權益保障體系面臨的障礙,為探索構建農民工基本文化權益保障體系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和數據基礎。立足於保障農民工享有均等、便利的基本文化權益,針對當前農民工文化需求旺盛、供給不足的現狀,多層面、多角度對農民工基本文化權益保障問題進行深入探索,提出了“1234”制度框架,明確政府在農民工基本文化權益保障體系建設工作中的主導地位,依托“四級文化圈層”,打造扎實的硬件設施和完善的軟件系統,構建農民工公共文化服務的訴求匯集平台、信息發布平台和活動共享平台,塑造周末文化服務、節慶文化服務、專屬文化服務、流動文化服等四大文化活動品牌,極大地豐富了農民工文化生活,農民工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有力保障。全市首個農民工圖書館於2012年5月建立,購買配置3000冊圖書、20種期刊雜志、10台電腦,全年累計免費開放1500小時,服務約5萬人次。2011年為農民工群體免費發放電影票(電影院觀看)1200張,2012年3500張﹔另外在社區、文化廣場等公共文化空間為農民工放映電影,2011年115場,總計約1萬農民工觀看,2012年157場,總計近2萬農民工觀看。2011年為農民工群體組織技能培訓、講座等136場,服務1.2萬人次,2012年360場,服務2.4萬人次。2011年累計約3萬人次農民工參與活動﹔2012年累計3.2萬人次農民工參與。 

  湖北省黃石市積極探索建立政府社會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的制度和機制。一是出台建立經費保障機制。市財政局、文化局聯合印發《黃石市政府購買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辦法(試行)》,市財政設立文化發展基金,每年安排經費500萬元,用於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購買、鼓勵文藝創作生產。二是政府直接購買大型公共文化活動。2010年、2012年市政府連續舉辦了兩屆礦冶文化節,先後撥付2000萬元、1300萬元購買文藝晚會、民俗民間文化活動周、美術書法攝影展、萬人乒乓球賽等多項活動。各縣市區也都安排了財政資金用於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如:鐵山區政府每年安排50余萬元專項經費,組織“春節民俗文化踩街”、“元宵節燈展焰火晚會”,該系列活動長達30年之久。三是採用招投標形式購買。目前已經購買了2個大類,12項文藝節目送到基層。如“磁湖夢演藝送戲進社區活動”,是由市財政按每場1.5萬元的價格從市場購買,每月到各城區巡回演出,已經演出23場次,深受廣大市民熱烈歡迎。 

  海南省澄邁縣針對縣域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形成了一整套縣域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制度設計思路,因地制宜、有針對性地制定並出台了10項制度文件,這些文件涵蓋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政策支持、財政保障、設施建設、產品供給、人才隊伍建設、社會參與、績效考核等各個方面,引導和規范了示范區創建工作,以制度促建設,以制度促發展,以制度促實施,從而建立起制度建設與示范區創建相統一的良性互動機制。通過上述制度安排,澄邁縣在全縣落實了“住房開發投資提取1%文化建設費”的規定,明確了年人均文化事業費30元以上的標准。2011年,澄邁縣財政配套投入資金1.1億元,2012年繼續投入資金1.3億元,有力地保障了縣域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為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搭建平台,創新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體制機制,對社會力量投入文化設施建設把好准入門檻,對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活動進行政策規范,對社會力量參與設施運作進行考核評估,同時建立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專項引導資金和績效評估體系,確保取得實效。在文化設施建設方面,財政投入1400萬元左右撬動了社會資本10億元的投入。在活動舉辦方面,投入1倍的政府資金,撬動了5倍的社會資金,有效擴大了公共文化服務的投入渠道。截止2012年,鄞州已建(在建、籌建)各類博物館達36座,其中民辦博物館23座,博物館總建筑面積約15.8萬平方米,展廳面積約8.5萬平方米,博物館總投資約15億元,其中社會資本投入約10億元,社會資本投入佔總投入的66%。人均博物館總數基本達到發達國家的人均擁有量。“天天演”文化惠民工程通過公開招標的方式將服務外包,項目實施以來,共舉辦“天天演”3483場,觀眾達380萬人次﹔其中參與演出的專業劇團130個,業余文藝團隊78個,區文化藝術中心演出203場,赴基層演出3280場,深入基層比例高達94.2%,實現了“天天演”文化惠民工程在基層農村和社區的全覆蓋。 

  湖南省長沙市推動群眾文化活動體系化,積極探索建立群眾文化活動長效機制。一是完善政府主導、政策推動的“頂層設計”,長沙市委、市政府出台了《關於進一步加強群眾文化工作的意見》,成立了長沙市群眾文化活動工作委員會﹔二是優化群眾文化活動投入機制,長沙市將群眾文化活動納入公共財政經常性支出預算,並逐年增加群眾文化活動經費支出,將群眾文化活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年度計劃予以同步發展,將群眾文化活動資金和工作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予以同步增長﹔三是加強群眾文化活動團隊建設,著力打造好一支過硬的業余文化輔導員隊伍、一支優秀的文化志願者隊伍、一批合格的業余群眾文藝團隊,著力提高群眾文藝團隊的專業素質,著力發揮基層黨組織在群眾文化活動中的核心作用。截至目前,長沙市約有群眾文藝團隊3600多支,其中正式登記在冊的群眾文藝團隊1200多支。常年參加群眾文藝團隊活動的總人數從之前的1萬多人增長到10多萬人,直接帶動人群達100多萬,輻射影響全市人口2/3以上﹔四是努力擴大群眾文化活動的社會認同和社會帶動,拓展群眾文化活動服務的領域和對象,加強群眾文化活動品牌的影響力。三年來,長沙市“千團匯演,百佳評選”共開展各種規模的演出2萬余場次,輻射全市180多個街道(鄉鎮)、400多個社區,惠及600多萬人民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