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工作信息 > 公共服務司
公共服務司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交流材料—北京市朝陽區
發布時間:2014-04-04 10:33 來源: 編輯:公共服務司
信息來源: 2014-04-04

適應首都特征  體現首善標准

以高度的文化自覺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朝陽區自古便是京畿腹地,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代,已經有了行政區屬記載。伴隨著古都歷經漫長歲月,幾經衍變,於1925年正式設區,1958年更名為朝陽區。目前,朝陽區是北京市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區,區域面積470.8平方公裡,下轄24個街道、19個鄉(地區辦事處),常住人口374.5萬人。改革開放以前的朝陽區,在產業上以農業生產為主,承擔著保證首都糧食和農副產品供給的任務,是北京市的“菜籃子”、“米袋子”,後成為北京市電子、紡織、機械、化工、汽車五大工業基地所在地。改革開放後,朝陽區的工作重心從農村轉向城市,借助區位、涉外和土地資源優勢,逐步成為首都的綜合發展大區。進入21世紀,朝陽區緊抓奧運、CBD和綠化隔離地區建設三大機遇,全面推進農村城市化、城市現代化和區域國際化建設,成為北京市的經濟強區和對外交往的重要窗口。按照2004年修編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朝陽區作為首都的城市功能拓展區,被賦予了“國際交往的重要窗口、中國與世界經濟聯系的重要節點、對外服務業發達地區、現代體育文化中心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的功能定位。“十二五”時期,朝陽區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面對經濟發展轉型攻堅、農村城市化動力再造、城市建設管理規范提升、社會建設和管理共治共享、文化建設驅動發展、生態文明建設促進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的階段性特征,朝陽區提出突出核心功能、突出文化驅動、突出發展惠民,再創核心競爭力、承載環境和文化文明新優勢,加快建設“轉變發展方式示范區、建設世界城市試驗區、推進城鄉一體化先行區、促進社會和諧模范區”,努力把朝陽建設成為國際商務中心功能更加全面、城鄉發展更加均衡、科技創新更加活躍、文化教育更加發達、社會更加和諧的魅力城區。

2013年11月6日,文化部、財政部對通過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項目)創建驗收的城市進行統一授牌,朝陽區成為北京市唯一一個國家首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以總分88.91名列全國31個創建城市的第二。創建隻有起點,沒有終點,我們需繼續鞏固成果,加強示范區後續管理,建立成效工作機制。

一、補齊短板,實現所有示范區創建指標全部優秀標准

朝陽區在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76項指標中,有3項指標為達標,未達到優秀。分別為市縣兩級圖書館平均每冊藏書年流通1次以上、共享工程服務點設置率100%並達到配置、標准示范區建設規劃落實情況(社區標配電子閱覽室覆蓋率)。歸根結底,是兩項指標沒有達到優秀,為此,朝陽區在通過示范區創建驗收後,我們針對這兩項指標提出了工作方案。

(一)分步實施,2015年底實現電子閱覽室全覆蓋。

截至2013年底,朝陽區建有標准的公共電子閱覽室139個,2014年按照文化部標准,推進朝陽區街鄉文化中心及各社區未達標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實現覆蓋率達到100%2015年推進各村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按照社區級別公共電子閱覽室要求,高標准完成建設,實現全區公共電子閱覽室覆蓋率100%堅持建管並重,建立健全制度規范,實行專人管理,加強工作人員培訓,豐富活動內容,以高質量的服務吸引百姓進入,使公共電子閱覽室實現高效運轉。

(二)多管齊下,提升公共圖書館服務效能。

充分發揮中心館作用。以新館開放為契機,聯合現有保持開放的老館,通過加速文獻資源更新,提升讀者服務標准化及科技化水平,廣泛開展閱讀推廣活動,創新閱讀服務形式與載體,加大對數字文獻服務及移動圖書館服務的開發與使用,提升中心館服務效能。完善24小時自助圖書館建設與管理。實現由“科學規劃建設”到“加強運維,提高服務效能”的轉移,加強日常圖書更新、“一個中心,三支隊伍”運維平台及運行統計分析平台建設工作,同時加大宣傳力度,提升使用率。加強圖書配送服務中心的效能。力爭實現從“圖書配送服務”到“閱讀服務配送”的轉型,一方面保障圖書配送數量與質量,不斷擴大配送服務范圍,配送文獻數量繼續保持15萬冊次�年(送書300次�年)水平,增加電子資源及未成年人閱讀資源比例﹔配送過程中,一方面堅持注重配送圖書使用情況數據的收集與分析,總結文獻配送規律,提高配送質量﹔另一方面進一步增加配套閱讀引導服務及活動內容。深化開展“全民閱讀”活動。在全民閱讀活動中重點突出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及活動常態化、系列化、品牌化的特色。聯系體系內外各類型圖書館及社會力量,結合重要時間截點,開展閱讀活動,如筆會、演講、征文、攝影、課本劇、故事會、原創文學作品大賽等活動。

二、“四化”齊進,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一)加強體系化建設,進一步夯實公共文化建設基礎

一是加強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建設。繼續推進“3+1”四級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建設,逐步完善四級服務網絡運行模式,區級文化設施重在統領,地區級文化設施重在特色,街鄉級文化設施重在均等,社區(村)級文化設施重在便捷。未來兩年,以圖書館新館開放為新的起點,加強基礎業務建設,提升全員服務素質和服務水平,提升朝陽區圖書館影響力﹔文化館繼續深化改革,從項目負責制平台建設的轉型,打破用人機制,吸納體制外國際型人才參與文化館工作,探索法人治理結構和非盈利組織的管理新方式,建立對項目進程的績效管理和過程控制方法,通過持續改進和創新,推進文化館專業化建設﹔加快推進常營、勁鬆和香河園等地區文化中心建設,四級服務網絡形成規模﹔積極推進街鄉文化中心、社區(村)文化活動室達標工程,強化百姓家門口的活動陣地。同時進一步完善數字服務網絡建設。實施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計劃,提升數字文化社區覆蓋率,推進朝陽區數字文化服務平台二期建設,加強24小時自助圖書館運維規律的研究,提升自助圖書館使用效能。二是加強文化產品的創作和生產。優化創作創意環境,搭建廣泛交流平台,增強文化創造活力,通過以設立公正權威的市級藝術創作獎項為抓手形成有利於優秀原創作品和創作人才脫穎而出的體制機制。堅持以群眾文化夯實和諧之基、以時尚文化彰顯區域特色,以傳統文化傳承文化文明,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繁榮朝陽社區舞台。2014年以建國65周年為契機,以“傳承百年民眾教育、立足百姓文化民生”為活動主題,舉辦“新民課堂”(“理想國”哲學課堂“生活儒”國學課堂、“打開窗戶”詩歌課堂、“讀書不輸”閱讀記憶課堂等),“社區行動”(我愛北京天安門老照片展、農民上樓主題活動、“藝術橋”創意工作坊、非物質文化遺產百工坊等),“新民文化節”(“我的中國夢”廣場文化藝術節、“祖國你好”群眾紅歌會、“勞動萬歲”五一節廣場表演等“走向國際”(中國波蘭民間舞蹈朝陽社區行、中外鄉村音樂交流演出、歐盟藝術家作品展、“漂亮的兵馬俑燈”澳洲巡展、加勒比南美音樂會、FIRST國際大師電影回顧展等)系列文化活動三是加強文化隊伍建設。堅持“專業人才領軍、基層干部統籌、群眾隊伍支撐、志願者廣泛參與”的原則,建立門類齊全、結構合理、儲備豐富的文化人才隊伍。繼續開展群眾文藝團隊扶持獎勵工作,不斷提升群眾文藝團隊數量和質量,實現群眾在文化建設中自我表現、自我教育、自我服務。建立街鄉文化干部持證上崗制度,2014年開展第二期新任職干部200學時培訓班,並逐步擴大培訓范圍,將培訓對象向社區(村)文化專干延伸,提高基層文化干部的政策理論水平、履職能力和創新能力。在條件允許情況下,繼續舉辦公共文化建設高級研修班,培養具有開闊視野、較高文化素養和文化管理能力的復合型、應用型的高端文化管理人才。

(二)加強標准化建設,促進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提升。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三分在建,七分在管。以加強各級設施標准化建設為手段,加強規范化、制度化、專業化建設,全面發揮四級公共服務網絡整體效能,促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認真貫徹落實《北京市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標准(試行)》和《北京市基層公共文化設施服務規范(試行)》。進一步修改完善朝陽區“2+5”公共文化服務評價體系(從設施、供給、享受、管理、保障等五個方面,明確文化設施運行管理、服務內容、服務標准和服務規范的內容,系統科學地評價全區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情況),明確區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地區文化中心、街鄉文化中心、社區(村)文化活動室的服務和績效考核標准。以此同時,完善朝陽區公共文化服務評價平台和《朝陽區公共文化服務評價考核實施辦法》,從手段和途徑上保障服務標准的落地實施。

(三)加強社會化建設,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運行機制。

公共文化服務需要調動廣大文化工作者和全社會力量,探索建立公共文化服務競爭機制,形成全社會共同關注參與文化建設的良好局面。一是大力培育非營利社會組織,加大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力度,使更多機構參與公共文化產品的制作和生產。二是探索公共文化設施多元主體管理方式,鼓勵有條件的地區進行項目外包和設施委托管理,實現專業人才專業管理。三是大力發展文化志願者隊伍。鼓勵專業文化工作者和社會各界人士參與基層文化建設和群眾文化活動,形成專兼結合的基層文化工作隊伍。2014年我們將對全區文化類社會組織進行摸底調查,大力培育非營利社會組織,加大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力度,使更多機構參與公共文化產品的制作和生產﹔組織成立朝陽區曲藝家協會,進一步發揮文化類行業協會、學會協調、監督、服務、管理和維權的作用﹔成立朝陽書友組織,參與朝陽區公共圖書館服務﹔大力支持話劇《中國夢》創作,探索政府、企業共同投資,參與文化產品的創作生產,形成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化繁榮發展局面﹔以朝外街道圖書館為試點,探索民辦圖書館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管理的模式﹔成立志願者社區文化站,啟動志願者的社區行動計劃,包括活雷鋒社區行動、關愛殘疾人士社區行動、幫扶互惠小集市,對志願者進行業務培訓,使其參與到流動文化館、流動美術館、流動放映隊的建設中。

(四)加強均等化建設,實現人人參與文化建設人人共享文化成果。

所謂均等化,一方面是結果的均等化,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另一方面是機會的均等化,人人享有參與文化建設的權利。第一方面,我們大力提高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生產更多的更高質量的文化產品,滿足不同人群的多元文化需求。2014年,我們繼續堅持分級分類公共文化產品供給機制,滿足了區域多元文化需求。為社區、農村群眾開展社區一家親 百姓周末大舞台社區文化大講堂星火工程四進社區等公益性文化活動。為流動人口舉辦打工者文化節、新生代農民工文化保育計劃,做好民工影院品牌、肩並肩農民工志願工程、“打工春晚”等品牌項目。為特殊群體提供開展老年人藝術節、紅領巾藝術計劃、殘疾人文化節、殘疾人藝術團演出季等活動。為青年人和外籍人口舉辦國際商務節、國際風情節、朝陽流行音樂周、國際旅游文化節等大型時尚文化活動,大學時光青年藝術家扶植計劃,大學生戲劇節。另一方面,給群眾以更多參與文化建設的機會。以“垡頭地區居委會”為試點,探索居民參與公共文化設施的管理﹔通過“以需定供”配送機制變“我給你接”為“你需我送”,使百姓對文化產品的生產有更大的選擇權和更多的話語權,讓人民群眾以極大的責任感、使命感和奉獻精神投入到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並在參與中享受文化權益,體會豐富的文化生活帶來的滿足感和幸福感。

三、管理保障到位,形成全區文化工作“一盤棋”

(一)加強對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的組織領導。

固化1+6+43”創建組織架構,形成朝陽區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常態化組織體制。建立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宣傳部門組織協調、文化部門具體實施、相關部門分工負責、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工作體制。繼續發揮朝陽區文化工作推進領導小組的統籌作用,堅持領導小組推進會制度,對重點工作專題調度。

(二)加強對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的監督考核

建立日常考評和集中測評相結合的機制。日常考評:一是利用公共文化服務評價平台,建立日常檢查制度。二是將基層文化設施開放、服務情況納入區城市管理監督系統,每季度開展群眾滿意度問卷調查。集中測評:每年聘請第三方評價機構對四級服務網絡運行情況進行集中評價。將公共文化服務評估結果納入領導班子綜合考核指標體系。另外,建立人大、政協和效能監察督導機制,定期向人大、政協及效能監察部門匯報公共文化建設工作。

(三)做好政策資金投入的保障。

完善設施布局規劃、城鄉統籌發展、政府購買服務、公眾參與評價等符合朝陽定位和特色的政策支撐體系。2011年—2013年是朝陽區公共文化事業快速發展的時期,公共文化財政投入也取得快速增長,三年投入分別為31600萬元,40196萬元,43879萬元。接下來,朝陽區公共文化建設穩中求進,但會確保每年文化財政投入的增幅不低於當年區財政收入增幅。

朝陽區雖然取得了示范區的資格,但和上級領導要求,人民群眾的期望還要差距,在未來的工作中,我們將繼續努力,奮發有為,力爭上游,在新的起點上再創新的優勢,為推進朝陽科學發展民生幸福,為北京建設全國文化中心做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