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工作信息 > 政策法規司
政策法規司
改革發展動態第423期
發布時間:2015-12-25 11:36 來源: 編輯:政策法規司
信息來源: 2015-12-25
改革發展動態

第423

文化部政策法規司改革指導處

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資訊部                             2015年12月22

  

非遺保護全民共努力

 

※編者按※

2001年昆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以來,我國由政府主導推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已經走過了15個年頭。“十二五”時期,在各級文化部門的努力下,從《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頒布施行到全國多地非遺保護條例紛紛制定出台,非遺保護實現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名錄體系初步形成,符合我國國情的非遺保護體系初步建立﹔18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設立﹔38個非遺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我國成為入選項目最多的國家﹔非遺生產性保護、搶救性保護、整體性保護工作穩步推進,非遺傳承水平不斷提高。本期《改革發展動態》盤點了文化部領導、專家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言論,整理了今年文化部出台的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政策通知,供讀者參閱。

 

※我國非遺總體情況※

十多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社會的廣泛參與下,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進展,搶救性保護、整體性保護、生產性保護等保護方式在實踐中得到廣泛響應,社會公眾參與保護傳承非遺的意識與積極性不斷增強。《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2011年正式頒布施行,全國已有20個省(區、市)頒布了非遺保護條例。符合中國國情的非遺保護體系初步建立,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名錄體系初步形成。我國共有38個非遺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是入選項目最多的國家。非遺保護工作機構逐步完善。中央財政設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截至2015年已累計投入42億元。96所非遺保護利用設施列入《國家十二五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設施建設規劃》。在非遺保護實踐中,文化部與各地文化部門、專家學者共同探索實踐了多種保護方式。

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源於農耕文化,經濟社會轉型所帶來的巨大改變是非遺普遍面臨的外界威脅。一些非遺代表性項目失去了生存土壤和空間,面臨消亡的危險,個別門類的項目與現代生活逐漸脫離,後繼乏人,受眾急劇減少。傳承人群普遍存在文化素養不足、知識面較窄等弱點。可持續的保護傳承機制還不健全,代表性項目保護情況缺乏有效的監督和評估。

 

※高層動態※

911日上午,第五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在成都非遺博覽園開幕。文化部黨組書記、部長雒樹剛出席開幕式並致辭。他表示,自2007年至今,非遺節已連續成功舉辦四屆。本屆非遺節適逢中國文化遺產日設立十周年,我們將與各國專家、學者一道,共同探討在現代化進程中非遺保護面臨的挑戰,開展豐富多彩的展示展演活動,為保護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貢獻一份力量。

911日下午至12日,文化部黨組書記、部長雒樹剛專程赴雅,看望慰問奮戰在災後重建一線的干部群眾和基層文化工作者,實地考察重建成果,調研指導災後文化重建與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雒樹剛饒有興趣地走進集保護、傳承、展示、體驗、生產、銷售於一體的南路邊茶制作技藝傳習所,考察了千年古茶樹、南路邊茶歷史和制作工藝、融入了大熊貓等元素的茶餅等。他囑咐說,要推動非遺在保護中傳承、在開拓中前進,不斷取得新進展、邁上新台階,轉化為文化旅游產品,文化產業發展的支撐,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

1119日,政協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第四十二次雙周協商座談會上,文化部副部長項兆倫表示,我國非遺保護還存在一些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文化部在推動非遺保護工作中進一步提出並強化了三個理念:一是非遺走進現代生活的理念﹔二是在提高中保護的理念﹔三是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生態保護理念。

項兆倫介紹,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非遺保護工作將從搶救保護、建章立制的基礎工作階段轉入提高保護傳承水平的縱深發展階段。文化部將以鞏固搶救保護成果,提高保護傳承水平為指導思想,進一步完善制度,調動社會各界的積極性,努力擴大傳承人群,擴大非遺受眾,增強傳承活力,推動非遺保護事業可持續發展,重點做好八項工作:一是推動振興中國傳統工藝﹔二是加強傳統戲曲保護,推動傳統戲曲振興﹔三是推進搶救性記錄工程和非遺數據庫建設﹔四是啟動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評審工作﹔五是開展保護規劃編制和項目實施情況評估﹔六是繼續推動非遺進校園、非遺進公共文化場館﹔七是積極推動我國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工作﹔八是開展非遺法貫徹落實情況檢查。

 

※政策支持※

2015年,文化部發布了多個通知,從人才培養、資金支持、傳承人申報、搶救記錄等方面,開展非遺保護工作。

 

《文化部開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通知》

發布時間:47

記錄對象:所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優先記錄年滿70周歲以上的、不滿70周歲但體弱多病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工作計劃:2015年,啟動300名年滿70周歲以上及不滿70周歲但體弱多病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2016年,開展70周歲(以2015年到齡為准)以上的其他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2017年至2020年,開展70周歲(以2015年到齡為准,含70周歲)以下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

 

文化部《關於開展2015年度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申報工作的通知》

申報范圍:可申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補助費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習補助經費。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補助費:國家級項目在各區市申報的基礎上,由市級文化行政部門審核匯總並按照瀕危程度和緊迫性區分輕重緩急,進行合理排序後申報,申報比例不超過本地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總數的30%﹔經濟效益較好的項目不列入申報范圍。已連續多次補助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原則上不再列入申報范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搶救性記錄工作文化部將統籌開展,項目保護單位在申報項目資金用途時請勿申報搶救性記錄工作經費。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習補助經費:經文化部批准公布的所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均可申請傳習補助經費,本通知申報截止日期前已經去世的除外。補助標准為每人每年1萬元。

 

《文化部辦公廳關於開展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申報工作的通知》

發布時間:1021

申報條件:熟練掌握其傳承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從事該項遺產25年以上),在該領域或區域內被公認具有代表性和影響力﹔在該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中具有核心作用,積極開展傳承活動,培養後繼人才﹔已入選該項目的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遵紀守法,愛國敬業,德藝雙馨。   

申報范圍:新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項目﹔前三批中無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項目﹔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已去世或喪失傳承能力的項目。

申報名額:各省(區、市)在以上三個重點關注范圍內,每一項目申報數量不超過1人﹔其他需要增補的項目,每省(區、市)申報數量不超過5人。

 

《文化部辦公廳 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實施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的通知》

發布時間:1117

計劃目的:研修研習培訓計劃著眼於“強基礎、拓眼界”,旨在通過組織非遺傳承人群的研修、研習、培訓,幫助非遺傳承人群提高文化藝術素養、審美能力、創新能力,在秉承傳統、不失其本的基礎上,提高中國傳統工藝的設計、制作水平,促進傳統工藝走進現代生活,促進現代設計走進傳統工藝,促進就業增收。該計劃對於推動相關高校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更好發揮文化傳承創新功能、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具有積極作用。

培訓對象:委托相關高校對具有較高技藝水平的傳統工藝傳承人或資深從業者進行研修培訓﹔組織中青年傳承人進入高校工作室、實驗室及設計企業研究學習﹔委托相關高校對傳統工藝項目學徒或從業者進行普及培訓。

時間和規模:研修、研習、普及培訓時長1—2個月,具體時間由各高校或企業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各高校每年組織3—5期。研修班每期不少於20名學員,普及培訓班每期不少於60名學員,研習每期不超過8名學員。要爭取經過各級各地共同努力,用5年時間,培訓10萬人次。

 

※專家觀點※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傳統藝術應該與時俱進,與當下社會相結合,千方百計創新,來吸引觀眾。但是怎麼創新,什麼尺度,又是一個需要解決的矛盾。

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言恭達:目前,我國實施的分級非遺保護制度,增強了全社會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擴大了非遺項目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但目前非遺保護中存在諸多問題有待完善和解決,如非遺文化缺乏具體可操作的保護措施、傳承人的認定體系存在缺陷、部分非遺傳承後繼乏人、非遺項目申報與保護單位不在統一的區域、非遺項目申報困難等等。

諸城派古琴傳承人高培芬:盡管現在我們對非遺的關注提高到一定高度,但由於保護措施和保護力度尚處在不足的狀態,一些非遺文化得不到很好的傳承。要想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應該突破僅由傳承人帶幾個徒弟學藝的這種狹窄的傳承局面,非遺的傳承應面向社會,從娃娃抓起,從小孩子做起,應將我國優秀的非遺項目列入中小學基礎教育體系中。

中國國家畫院藝委會副主任李延聲:在制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配套規章時,應特別注重加大對傳承人的保護細則,對國家級傳承人的國家財政補助應由1萬元增加至3萬元,應開展對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些手工技藝類項目經濟效益很低、市場上生存難以為繼的現狀,李延聲提出加快制定非遺手工藝類項目保護的稅收優惠政策的建議。

民進中央專職副主席朱永新:非遺保護,說到底是對傳承制度、傳承環境和傳承人的保護,其核心是對傳承人的搶救和保護。盡管我們做了很多工作,但非遺傳承人的生存困境與發展問題依然值得重視。一是傳承人嚴重老化,面臨普遍斷層、後繼無人困境。二是傳承人生存發展環境不容樂觀。三是傳承人認定工作有待完善。為此建議,構建完善的傳承人認定機制,著力搶救性保護傳承人的影像資料,促進職業傳承與人人傳承的融合。

全國政協常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中共黨史學會常務副會長龍新民: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眾多,分布極廣,這麼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全部傳承和保護,難度非常大。因此,建議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分類管理,區別對待,重點扶持。

文化部原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原局長勵小捷: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組成了文化遺產,但兩者形態不一樣,保護方式也不一樣。從文物保護角度看,應盡可能利用資源,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做一些事情。因此,應該充分利用博物館展示平台,做好非遺展覽展示與互動體驗﹔要發揮文物保護工程的作用,用好傳統技藝,保護非遺﹔發揮文物復彷制品的作用,搞好生產性傳承﹔發揮文物機構的作用,研究恢復和宣傳古代文明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賬號“文化發展動態和簡報”。

歡迎將相關素材和意見建議發送至郵箱:wenhua@ ce.cn

贈有關領導同志參閱

 

主編:鄒一鳴 成琪 責任編輯:邵希煒 聯系電話:010-81025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