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安徽
安徽
文化,為鄉村旅游“點睛”
發布時間:2018-10-16 09:31 來源:安徽日報 編輯:趙琳
信息來源:安徽日報 2018-10-16
  山水相依的徽州鄉村,歷來從容而寧靜,卻從不失斯文。天人合一的村落布局、美輪美奐的徽派民居、恬淡淳朴的田園牧歌,在不經意間把徽文化精華演繹得淋漓盡致。到徽州鄉村的旅行者,不僅僅是為了風景,更是為了體驗一種有別於眼前的生活方式,感悟以徽文化為內核的傳統文明。  
  鄉村聚落因故事而誘人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是著名詩人海子在詩中描述的幸福意境,表達了人們對遠方某種詩意棲居的向往。如今,越來越多久居“水泥森林”的城裡人,一有機會便遁入深山或擁抱大海,隻為遠離城市的喧囂,讓心靈獲得休憩。
  徽州鄉村無疑是有文化的。在這裡,裝點門面的民間雕刻,演繹為全國重要的建筑流派﹔鄰家小妹哼唱的徽劇小調,成了國粹京劇之源﹔連一日三餐的農家小炒,都成了全國八大菜系之一。徽州鄉村自然是有故事的。在這裡,隻靠山不臨水的村子叫賣花漁村﹔普通山村有小南海、小西湖、小金鑾殿﹔路過時隨意歇息的地方,沒准就是曾經的徽商大宅院或是宰相故裡。因此,徽州古村落作為全球鄉村聚落的代表,最早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徽派建筑是徽文化的標識和載體。 2010年起,黃山市投入95.52億元,對3358處古建筑進行全面保護利用,在全省率先探索古民居產權規范流轉機制,並通過地方立法出台保護條例。目前,全市打造了民宿客棧、藝術會所、傳統手工作坊、主題博物館等古建筑新業態1114處,豐富了文化旅游內涵。
  朱升是明代開國謀臣,曾以“高筑牆、廣積糧、緩稱王”九字策定江山。在朱升的家鄉休寧縣溪口鎮祖源村,當地村民沒料到的是,原本破敗的老宅子甚至殘壁斷垣也成了稀罕物。近兩年來,來自上海的龐煥泰流轉了村中50多幢民居,投資2000多萬元,建成皖南最大的民宿群“夢鄉村”,村頭的祠堂也建成了村史館。走進這些外表斑駁的民宿,家電和衛浴設備應有盡有,再配以根雕、奇石和明清家具,巧妙平衡了傳統文脈和現代生活的位差。
  山壟、小溪、竹林、茶園、田野,看似一處處普通的鄉村小景,與有故事的徽派民居巧妙地組合在一起,讓徽州民宿彌漫著原生態的“藝術范”。黃山市旅游部門負責人介紹,目前該市精品民宿有1987家,佔全省的40%以上。今年國慶長假期間,全市鄉村民宿客房入住率達98%以上,基本上家家都是客滿。
  戶外行攝因情懷而迷人
  “冬是孤獨,夏是離別,春是兩者之間的橋梁,惟獨秋,滲透所有的季節。 ”在一度是諾貝爾文學獎熱門人選的阿拉伯著名詩人阿多尼斯眼中,秋天是最有詩意的季節。
  國慶長假期間,天高雲淡、丹桂飄香。88歲的阿多尼斯選擇在最美秋季登上黃山,深入休寧等地鄉村,為正在創作的長詩《桂花》搜集素材。在黃山期間,阿多尼斯多次贊嘆“自然的黃山讓人工藝術相形見絀”。
  春花夏風、秋葉冬雪。對山水相濟、人文共美的黃山來說,四季皆景、無處不景,吸引了海內外的觀光客特別是攝影愛好者。香港國際攝影大師陳復禮在黟縣木坑蹲守了17天,拍出了獲國際金獎的攝影產品 《翠竹堆青》,從此木坑竹海名揚遐邇﹔黃山腳下的翡翠谷,因是華語電影第一部榮獲奧斯卡金像獎影片 《臥虎藏龍》的拍攝地而名聲大噪。因為攝影作品的傳播,黟縣塔川與四川九寨溝、新疆喀那斯、北京香山並稱為中國最美的四大秋色觀賞地﹔歙縣石潭成為國內最美油菜花海十大“網紅”﹔黟縣成了全國接待人數最多的美術寫生基地。
  2011年起,黃山市結合建設美麗鄉村、發展全域旅游,在全國率先打造“百佳攝影點”,大力發展“攝影+”產業,推出集攝影寫生、戶外健身、觀光休閑、民俗體驗、研學修學等於一體的行攝主題旅游線路,把游客引導和分流到更遠更廣的鄉村。
  地處大山深處的歙縣璜田鄉蜈蚣嶺村,是當年全省學大寨的典型,當地群眾30多年挖山不止,硬是用石頭蘸著汗水與鮮血,在陡峭的荒山禿嶺上,開辟出1200多畝連綿起伏的高山梯田,成為全省最“年輕”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蜈蚣嶺入選“百佳攝影點”後,許多游客慕名而來,村裡辦起了8家“農家樂”,有60多位村民吃起“旅游飯”,茶葉、菊花、筍干等農產品變成了旅游商品,在家門口就身價上漲。如今,蜈蚣嶺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前來攝影採風、勵志教育、戶外休閑和農事體驗,今年前三季度旅游接待收入超過50萬元。
  黃山市文聯主席、攝影產業辦公室主任吳紹輝介紹,市裡出台了國內首個攝影產業專項規劃,打造“百佳攝影點”179個,開發了20多條線路、10大類50多個攝影系列產品,以攝影為主題的農家樂、酒店(客棧)發展到600多家,超過1萬人直接從事攝影接待服務,攝影成為最具情懷和影響力的文化產業。
  民俗展演因“溫度”而動人
  看多了電影大片,玩膩了網絡游戲,從鄉村走出去的人日益懷念兒時的嬉戲、老家的味道,而城裡長大的人同樣把新奇的目光,投向陌生而神秘的鄉野。文化是旅游的靈魂。越來越多的人跟著故事去鄉村旅行尋找一種清淡、一種純朴,在大自然中放鬆身心、陶冶情操,感受一輩子也割舍不了的鄉愁。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獨特的自然條件和生存環境,孕育了古徽州千姿百態的風土人情和形形色色的能工巧匠。在這裡,黃帝煉丹的傳說,讓唐玄宗改黟山為黃山﹔“十裡不同音”的徽州方言,被人們譽為 “古漢語活化石”﹔“疊羅漢”的民間戲耍,可探溯古時體育與雜技的嬗變﹔“大方茶”是包括西湖龍井在內的扁形茶的鼻祖﹔徽墨歙硯則穩坐中國文房四寶的交椅。即便在偏遠山村,也時有“山間茅屋書聲響,放下扁擔考一場”的場景。
  作為徽州文化的核心發祥地,黃山市僅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涉及民間文學、民間美術、民間舞蹈、戲曲、民間手工技藝等14大類1325個項目,種類和數量均為全省第一,擁有國家級非遺傳承人33人、省級145人、市級669人。
  國慶長假期間,在黟縣西遞景區百匠堂,每天都上演著各種不同的民俗表演和非遺展示,吸引游客駐足觀賞﹔在新安江畔的綿潭村,“九姓捕魚”大型實景表演壯觀震撼,許多游客流連忘返。來自上海的游客何超說,腳下是深邃的歷史,眼前是濃郁的風情,有鄉土氣息更有人文溫度,長了見識也受了教育。
  黃山市文化委負責人介紹,市裡與故宮博物院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故宮博物院徽派傳統工藝工作站、博士後工作站和故宮學院徽州分院相繼落戶黃山,提升了非遺保護、傳承和利用水平。目前,黃山市復活了一批徽州民俗藝術村,挖掘、整理、編排了《跳鐘馗》《目連戲》等100多個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戲曲和民俗節目,打造了文創、非遺、藝術等特色小鎮,使眾多瀕臨失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重新與游人見面,推進了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
  村民為主、游客參與,讓徽州鄉村文化可感知、可體驗、可消費、可享受。無意間,徽州文化在慢慢滲透、口口相傳,徽學因此成了與藏學、敦煌學並列的中國三大地方顯學,成為黃山旅游最具優勢的競爭力﹔日復一日,越來越多的山區群眾從重構鄉村文化、發展鄉村旅游中,開闊了視野,轉變了觀念,也擺脫了貧困和落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