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重慶
重慶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沙坪壩模式
發布時間:2011-03-17 10:11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媛媛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11-03-17
  以設施建設為基礎,以機制創新為動力,以隊伍建設為保障,加大財政投入,注重人才引進,初步建成固定設施、流動設施與數字文化陣地相結合的區—街鎮—社區(村)三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這是對重慶市沙坪壩區公共文化建設成果的描述。作為全國首批文化工作先進區,沙坪壩區文化建設呈現出文化設施完善、文化隊伍健全、文化活動豐富、文藝創作繁榮、文化工程堅實的良好態勢。廣大群眾特別是農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有效保障,逐步實現城鎮“15分鐘文化服務圈”、農村“半小時文化服務圈”。

  建好文化設施是前提

  完善的文化設施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基礎。沙坪壩區堅持以市級文化設施為引導、區級文化設施為龍頭、街鎮文化設施為主體、社區(村)文化設施為延伸、文化大戶為補充,大力開展文化設施建設,現已建成各類公共文化設施265個,總面積約30萬平方米,基本滿足區域群眾的文化需求。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鄉鎮綜合文化站、農家書屋……文化設施發揮著各自的作用,共同服務群眾。

  沙坪壩區有公共圖書館兩個,分別是重慶圖書館和沙坪壩區圖書館。重慶圖書館於2006年建成投入使用,總投資3億多元,面積達5萬余平方米,藏書500余萬冊,每天接待讀者5000余人次,是一座現代化的大型綜合文化設施。沙坪壩區圖書館面積7000平方米,是國家一級圖書館、全國公共文化設施管理先進單位。

  2003年,沙坪壩區重新審視了全區的文化脈絡,對珍貴文化資源進行了搶救、保護。至2008年,相繼對馮玉祥、郭沫若、張治中等名人舊居進行搶救性修復並對外開放。3個舊居的相繼開放,在全區范圍內起到了以點帶面的良好效應,帶動了抗戰教育博物館、重慶談判紀念館、磁器口民居博物館等的打造,初步建成了抗戰博物館群。

  沙坪壩區文化館是全國示范文化館、國家一級文化館,總面積2萬余平方米,擁有劇院、音樂廳、藝術展覽廳、排練廳等設施,年接待人次逾100萬,項目實行免費,每年舉辦全區性的大型文化活動60余場,觀眾達100余萬人次。

  沙坪壩區還率先在全市對鄉鎮綜合文化站、街道文化中心的標識形象、功能布局、設施配置進行了統一設計制作。現有10個鎮綜合文化站、12個街道文化中心,總面積近2萬平方米,達到100%全覆蓋。每個街鎮綜合文化站配套建設了面積、數量不等的文化廣場,區內現有文化廣場27個,總面積達22萬余平方米,總投入資金近2.5億元。

  文化活動逐漸常態化

  豐富的文化活動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載體,常態化的文化活動是群眾享受文化權益的重要形式。沙坪壩區以統籌城鄉發展、推動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為目標,面向基層、面向農村,重心下移、資源下移,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讓群眾充分參與文化活動、享受文化成果,把“城鄉文化互動”“三下鄉”“四進社區”“五送”“六進”等活動常態化,每年舉辦全區性的大型文化活動60余場、街鎮文化活動600余場,觀眾達150萬人次。

  紅色主題文化活動是重慶的特色活動,沙坪壩區在重慶市開展的“唱讀講傳”主題活動中,率先建成“重慶市紅歌傳唱基地”,並在校園、機關、廣場、企業廣泛開展。利用節假日,沙坪壩區還組織傳統民間文藝和優秀文藝節目進行展演,把舞龍、花燈、民間吹打樂等進行集中展示。另外,他們還積極承辦本地區的特色文化和品牌文化活動,如利用磁器口古鎮開展傳統節慶活動,有效傳承巴渝文化,在繼續搞好堅持了50多年的“黃葛樹廣場故事會”、20多年的“星期日講座”等傳統品牌文化活動的同時,還舉辦了“三峽廣場周末音樂會”、“新年音樂會”、“ 造影青春”等新型品牌文化活動,在群眾中影響廣泛。

  文化產品是傳播優秀文化、發揮文化功能的重要載體。為了能提供豐盛的文化產品,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公共文化產品的生產和供給,近幾年,該區採取項目補貼的形式,邀請重慶群眾藝術館、重慶長安文工團、三峽歌舞團等20余支專業院團到區內進行文化互動演出50余場,深受群眾好評﹔引進民營文化單位西西弗書店為群眾做好自身經營服務的同時,積極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通過招投標為社區、農家書屋集中配送圖書﹔通過政府資助,銀河影業公司放映惠民電影5000余場。

  規范文化服務的標准是建設好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保證。該區對文化機構制定了服務標准,提出了明確的要求,為群眾參與文化活動、享受文化權益提供方便,同時也能充分提高文化設施和文化產品的利用率,增強文化服務機構的服務能力。

  落實經費、人才和技術保障

  沙坪壩區注重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經費投入,近幾年來財政對文化的投入增長幅度都高於全區財政收入的增長幅度,人均文化支出高於全市平均水平。

  文化機構人員編制得到落實。全區現有街鎮文化中心(站)文化干部121人,保證了各街鎮至少5名以上的編制,在2004年所有文化專干都納入全額撥款事業編制﹔社區(村)文化員119人,保證了至少有1名財政補貼的文化人員。

  文化隊伍的業務培訓得到落實。該區每年都要花大力氣組織文化隊伍分批進行分門別類的培訓:一是選拔優秀的專業人員到中央文化干部管理學院進行培訓,二是參加重慶市文廣局組織的街鎮文化專干培訓,三是區文化館每月對全區文化干部進行一天的業務培訓。

  文化服務信息技術得到落實。沙坪壩區圖書館建成了全區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和覆蓋全區的基層服務網點,開通了沙坪壩區文化信息網、沙坪壩區外宣網等網站。除了重慶電視台的《品味經典》欄目,區新聞中心利用全區的有線電視和農村綜合廣播信息系統平台,開通了《唱讀講傳》專欄,確保100%群眾能隨時獲取信息﹔利用手機、電話開通了“傳箴言”短信平台和文化信息號段。通過網絡、視頻、聲訊、通訊等信息技術搭建了公共文化服務平台和技術支撐系統,受眾面達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