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重慶
重慶
重慶市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批示精神
多措並舉推進文物保護利用
發布時間:2016-04-14 14:19 來源:報送系統 編輯:李慶禹
信息來源:報送系統 2016-04-14

  4月12日,國務院專門召開全國文物工作會議,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批示。為貫徹落實好總書記關於文物保護的重要批示精神,重慶市積極採取措施,緊密部署,推進文物保護利用。“十二五”期間,全市新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5處。目前全市有不可移動文物25908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5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82處,中國歷史文化名鎮18個、中國傳統村落63個,有博物館、紀念館81家,有館藏文物76萬余件,真正實現了向文物資源大市的轉變。 

  一是推進重點文物保護項目。三峽文物保護任務全面完成,到位資金9.28億元,實施保護項目787個,白鶴梁、張桓侯廟、石寶寨三大工程如期完工並對外開放,考古發掘126萬平方米,出土文物14.3萬余件,順利通過國務院三峽文物保護專項終驗,三峽後續文物保護工作有序開展。全國石質文物一號保護工程——大足石刻千手觀音造像搶救性保護工程歷時八年圓滿完成,2015年6月正式對外開放。大遺址和古建筑保護得到加強,投入經費5.46億元,實施完成9處大遺址保護工程及326個古建筑保護修繕,釣魚城遺址入選第二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老鼓樓衙署遺址榮獲“201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潼南大佛本體保護修復評為“2012年度全國十佳文物維修工程”﹔投入2.1億元,實施梁平雙桂堂等文物保護項目13個。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工作穩步開展,白鶴梁題刻和釣魚城遺址成功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二是加大抗戰遺址保護利用力度。各級財政投入1.7億元,搶救保護116個抗戰遺址,維修面積11.4萬平方米,保存狀況明顯改善,全市抗戰文物保存較好的達247個,佔62.5%,其中市級以上抗戰遺址的較好率達到96.4%。通過集中成片利用、整合對外開放、打造交流平台、開辦專題展覽等形式,對外開放129處抗戰遺址,建成重慶抗戰遺址博物館等15家抗戰類博物館,宋慶齡舊居等10個渝台文化交流基地,上清寺——紅岩村片區等4個抗戰文物旅游區,年均接待人數約650萬人次。市文化委、市規劃局在全國率先開展文物保護單位定點定位入庫工作,實行主城區文物保護與城市規劃的“一張圖”管理,主城區419處文物保護單位和314處抗戰遺址在城市規劃中“定點定位、信息入庫”,實現了文物保護與城市規劃的有機結合和有效管理。 

  三是提升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能力。重慶自然博物館新館順利建成開館,重慶工業博物館建設加快推進,巫山、大足等一批區縣博物館新館投入使用,74%以上的區縣建有博物館。有國家等級博物館12家,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躋身全國11家央地共建博物館行列,西南唯一﹔紅岩革命歷史博物館作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年均參觀人次突破600萬,位居全國同類博物館首位。定期開展博物館運行評估和免費開放博物館績效考核,出台《關於促進民辦博物館發展的意見》,建成開放非國有博物館15家,開展國家文物局“完善博物館青少年教育功能”試點工作。全面實施博物館展覽提升工程,年均推出專題展覽100個、開展教育活動800次,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抗戰歲月基本陳列》獲得2014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紅岩聯線《紅岩風范 千秋楷模》入選全國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第一次國有可移動文物普查調查國有單位27188家。國家首個文物保護裝備產業基地項目落戶重慶。免費開放博物館68家,2015年免費接待觀眾2000余萬人次,免費開放以來累計接待參觀人數上億人次。 

  四是完善文物工作保障機制。市政府先後頒布實施《重慶長江白鶴梁題刻保護管理辦法》《重慶市抗日戰爭遺址保護利用辦法》《釣魚城遺址保護管理辦法》等政府規章,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通知》《關於加強抗戰遺址保護利用工作的通知》等規范性文件,基本建立了以地方性法規、市政府規章、規范性文件為主體,符合重慶實際的文物保護法律法規體系。市文物局相對獨立運行,新增兩個處15個編制﹔市文物考古所更名為市文化遺產研究院,新增編制20名﹔區縣文物保護管理機構實現全覆蓋,有區縣文物管理所39家。“十二五”期間爭取國家文物保護專項資金近13億元,市級財政2015年全市文物事業費達到5.64億元,為2011年3.68億元的1.53倍,人均事業費17.63元,為2011年12.6元的1.4倍。(來源:重慶市文化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