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重慶
重慶
重慶市堅持問題導向補齊發展短板推動文化產業成為新經濟增長點
發布時間:2016-07-11 09:52 來源:報送系統 編輯:李慶禹
信息來源:報送系統 2016-07-11

  近年來,重慶市圍繞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布局,針對阻礙文化產業改革發展的問題,在深化體制改革、完善產業體系、推動融合發展等方面狠下功夫,補短板、破難題,文化產業實規模不斷擴大,在推動全市經濟轉方式、調結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2016年上半年,文化產業實現營業收入686.22億元、增加值285.09億元,增加值同比增長11.1%,佔全市GDP比重3.4%左右,文化企業注冊數達82658萬家,注冊資本金總額達2359.64億元、同比增長41.09%,市級以上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基地)達76個,力爭到2020年總量達1000億元以上、佔全市GDP比重5%以上。

  一、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破解產業發展動力不足難題

  改革創新文化管理體制、文化生產經營機制等,激發文化產業發展活力,重慶市被評為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先進地區。一是創新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推動組建市文資辦和文化產業投資集團,剝離市文資公司監管職能,推進全覆蓋監管,實現國有文化資產監管與運營分離。規范國泰藝術中心、群星劇場等委屬劇場經營管理,以話劇、群眾文藝節目、川劇等為主要運營內容,創新劇場自營與合作演出等模式,盤活存量資產。以資產置換的方式,為市級院團置換團場2.5萬平方米,打造中央文化演藝區。2016年上半年,重慶日報報業集團、重慶出版集團等四大國有文化集團實現收入39.37億元,總利潤2.99億元,總資產286.03億元。二是創新文化產業投資融資機制。市文化委、市財政局、人民銀行等聯合制定出台《關於促進文化金融合作的實施意見》,鼓勵各類金融機構開發與文化企業輕資產特點相適應的金融產品。財政資金由“補”改“投”,設立規模為3億元和15億元的兩項文化產業股權投資引導基金。截至目前,全市文化企業貸款余額達366.34億元,同比增長146%。文化產業融資擔保公司創新開發“動漫影視版權質押”、“委托買賣協議+公證”等多種特色文化擔保業務,已累計為248家文化企業辦理擔保業務280筆、擔保金額22.7億元,有力支持了享弘影視、書刊交易市場等文化企業的內容創作和項目建設,實現10家文化企業在新三板挂牌。三是創新文化市場准入退出機制。全面實行“先照後證”審批流程,建立工商登記信息推送機制,取消部分主體最低注冊資本限制,進一步放寬市場准入。探索建立市場退出機制,對內容導向存在嚴重問題或經營不善的國有文化企業,堅決依法予以關停。今年上半年,實際新增主營文化的企業9070家,新增注冊資本投入280.07億元,增勢平穩。

  二、踐行創新創業理念,破解市場主體實力不強難題

  以踐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理念為契機,堅持差異發展、錯位發展,構建起出版發行、影視動漫、演藝娛樂、工藝美術、廣告會展、當代藝術和休閑創意傳統產業轉型,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互聯網信息服務、文化旅游產業新興文化產業的“6+3”重點文化產業格局。一是加強成長型企業培育。實施成長型文化企業培育計劃,在企業創業、發展壯大和上市等關鍵環節實施跟蹤幫扶,在財稅、金融、人才、用地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目前,已納入培育計劃文化企業達422家,涌現出金夫人、豬八戒網等優秀民營文化企業,力爭到2017年培育1000家快速成長小微文化企業、100家民營文化“小巨人”、10家龍頭文化企業。二是推動產業集聚發展。運用並購重組、投資合作、強強聯合等方式,在都市功能核心區打造文化創意服務為核心的文化產業高地,都市功能拓展區打造以數字技術為支撐的新興文化產業集聚區,城市發展新區打造以文化產品輔助生產為重點的傳統文化生產集聚區,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打造特色文化旅游示范區,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打造民族民俗文化生態旅游休閑體驗區。目前,已建成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7個、市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基地)76個。三是實施重大項目帶動。建立重大項目建設管理協調議事機制、督辦推進機制,加強文化產業項目規劃、融資支撐、跟蹤服務,推進重大項目順利實施。目前,已完成國泰藝術中心、兩江國際影視城等重大項目10個,重慶國際馬戲城、華僑城主題公園等項目正加快建設,萬達文旅城正式簽約落戶沙坪壩區。

  三、實施融合發展戰略,破解產業業態單一難題

  抓住國家“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發展機遇,推動文化與科技、旅游等相關商業滲透融合,著力發展有文化內涵的新產品和文化衍生品,拓展文化產業發展空間。一是文化與科技融合。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利用雲計算、物聯網技術,構建文化產業產品生產和要素交易公共服務雲平台。目前,已建成的數字出版公共服務雲平台—雲梯網,提供線上交易、基礎教育運營等功能,吸引豬八戒網等80余家企業入駐,服務數字出版企業超1000家。2016年上半年,文化創意設計、文化休閑娛樂等新興文化產業增加值達147.25億元,佔比51.6%。二是文化與旅游融合。實施“五個一批”文旅融合發展計劃,即打造一批景區、建設一批重點項目、培育一批市場主體、辦好一批節會活動、推出一批產品。目前,重慶自然博物館、大足石刻博物院等文博場館,安居古城、豐盛古鎮等歷史文化村落(街區)成為旅游熱點﹔《印象﹒武隆》票房總收入2.76億元,《天上黃水》《夢幻桃源》《烽煙三國》陸續開演。三是文化與其他領域融合。將文化創意設計融入裝備工藝、生產營銷全過程,江北區通過現有舊廠房等改造利用,建設北倉文創街區、苗兒石創意文化街區、長安1862項目等一批特色街區。璧山區征集曾使用於鄉村生產生活中的豬槽、水缸、石磨等民俗用品,打造“微景觀”裝扮在公園、廣場等處,新建唐朝、明清風格的南門唐城等彷古建筑,從而把文化融入城市建設。

  四、轉變政府職能職責,破解文化產業服務不優難題

  堅持轉變政府職能、服務產業發展的理念,進一步激發釋放文化市場活力。一是強化行政審批服務。清理精簡行政權力,合並、取消、下放、調整行政審批項目14項,調整為工商後置許可項目15項,精簡率達20%,最終確立行政權力事項89項、佔全市的2.39%,成為全市行政權力事項最少的部門之一。推進網上行政審批工作,制定《行政審批工作規范》,明確權力事項責任清單、流程圖、信息表,提高審批科學性和效率。二是搭建展示交易平台。組織文化骨干企業赴台灣、韓國等地交流考察、推介項目,組織50余家企業參加第十二屆深博會、第十二屆京博會,展會現場成交近100萬元、簽約1500余萬元,壹秋堂夏布、梁平竹帘等特色文化品牌走向國內外。建立市文化產權交易中心,搭建以文化物權股權、知識產權等文化權益為交易對象的專業化市場平台,篩選發售優質藝術品,可滿足10萬人在線、2000人同時交易。三是加強人才培養儲備。聯合重慶文化藝術職業學院、重大美視電影學院等,舉辦文化產業高端人才培訓班、文化創意設計與相關產業融合培訓班,通過專題教學、現場觀摩等,培養工藝美術、創意設計、動漫游戲等方面的人才。2015年以來,共培訓文化企業負責人50名、文化產業人才近100名。同時,將急需的文化產業特殊人才納入“緊缺人才”“青年優才”等人才培養工程,推進扶持10名領軍人才,儲備50名中青年文化後備人才。(來源:重慶市文化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