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廣西
廣西
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發展“十二五”規劃
發布時間:2011-12-22 09:18 來源:廣西省文化廳 編輯:馬思偉
信息來源:廣西省文化廳 2011-12-22

  “十二五”時期是廣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富民強桂”的關鍵時期,是實現廣西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關鍵時期。根據國家、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結合廣西實際,特制定本規劃。本規劃所指的文化,涵蓋公共文化服務、文化創作生產、文化遺產保護、對外文化交流、文化產業、廣播影視、新聞出版等領域。

  一、現實基礎和宏觀環境

  (一)發展基礎。

  “十一五”期間,全區文化系統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高度重視文化改革發展,文化建設取得長足的進步、成效顯著。

  ──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方興未艾。大力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農家書屋工程、西新工程等文化惠民工程。新擴建30個縣級圖書館、文化館,建設達標鄉鎮綜合文化站514個,建成10個生態博物館和廣西民族博物館等22個博物館,建成農家書屋6314個,建成1.1萬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分中心和基層點,完成全區20戶以上通電自然村直播衛星方式接收廣播電視村屯6.65萬個,新建、擴建、改造廣播電視發射台138座,完成約100萬戶農村有線電視聯網工程。

  ──文化活動豐富多彩。成功舉辦紀念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系十五周年、慶祝自治區成立50周年文藝晚會等系列重大文化活動。舉辦第七屆廣西劇展、兩屆廣西音樂舞蹈比賽和兩屆全區紅銅鼓中等藝術教育專業大賽。大力開展文化三下鄉活動和全民閱讀活動,基本實現全區行政村一月免費放映一場電影。成功承辦第五屆泛珠三角出版論壇。

  ──文化產品精彩紛呈。舞劇《碧海絲路》等6部作品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桂劇《大儒還鄉》等劇節目在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文華獎、群星獎等國家級評比、比賽中獲獎100多個。電影《碧羅雪山》在第十三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上獲金爵獎中的4個大獎,《黃土地》等4部電影入選中國電影百年百部經典電影,《冰雪同行》等一批影視作品獲華表獎、金雞獎。《尋找金花》入選新中國60年有影響60個廣播電視欄目。接力出版社連續兩次獲中國出版政府獎的先進出版單位獎和全國百佳圖書出版單位、入選國家一級出版社,新聞出版業獲“五個一”工程文藝圖書獎、中國出版政府獎、中華優秀出版物獎等國家級大獎47項。

  ──文化產業、文化市場發展迅猛。到2009年全區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為198.7億元,比上年增長11.25%(按現價計算),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的2.6%。重點打造山水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等一批文化品牌,2010年《印象﹒劉三姐》演出451場、銷售收入1.22億元,《印象﹒劉三姐》和《夢幻漓江》入選國家首批文化旅游演出類重點項目名錄。欽州坭興陶等5個單位企業入選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廣西師大出版社等3家企業和《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中文善本匯刊》等3個項目入選2009-2010年度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和項目。桂林廣維文華旅游文化產業有限公司、廣西廣播電視信息網絡股份有限公司入選全國文化企業30強。

  ──文化遺產保護成效顯著。國家和自治區投入4.8億元用於文物保護事業。寧明縣花山岩畫、興安縣靈渠被列入國家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北海市入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桂林靖江王府及王陵、甑皮岩遺址列入首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昭平黃姚古鎮等3個鎮、南寧市江南區楊美村等4個村入選國家歷史文化名鎮名村。20處200多個文物點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公布第六批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79處和第一批自治區歷史文化名鎮名村17個。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中,調查登記不可移動文物1.15萬處。全面完成全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普查工作,搜集資源信息13.45萬條項。完成國有文物收藏單位館藏珍貴文物2.88萬件套數據採集工作。劉三姐歌謠等28個項目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9個縣市、鄉鎮被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有62部古籍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275部入選自治區珍貴古籍名錄,有4家圖書館入選全國重點古籍保護單位、6家圖書館和博物館入選自治區古籍重點保護單位。

  ──對外文化交流活躍。制定和實施廣西與東盟文化合作行動計劃。中國—東盟文化交流培訓中心落戶南寧。成功舉辦五屆中國-東盟文化產業論壇等系列交流活動。在東盟國家舉辦廣西電視展播周,開展中國—東盟合作之旅、聚焦廣西等大型國際採訪活動。北部灣之聲廣播、廣西電視台國際頻道順利開播。到2010年底廣西衛視覆蓋人口達7.47億,在東盟5個國家和港澳等地落地入網。成功承辦三屆越南、柬埔寨、印尼中國圖書展銷暨版權貿易洽談會,廣西與20多個國家和地區達成版權貿易合同的圖書1503種。韓國等眾多國家和地區分別在廣西舉辦系列文化活動和文物展。來賓市赴港舉辦的“魅力來賓?風採八桂”演出引起轟動。廣西文化代表團隨廣西經貿文化代表團赴台灣舉辦文藝會演和台北廣西圖書展、廣播電影電視展播周等活動,簽署桂台文化交流合作備忘錄。成功舉辦情系八桂—兩岸文化聯誼行大型文化交流活動。

  ──文化體制改革穩步推進。全區7家經營性圖書出版社和仍屬事業體制的19家新華書店順利轉制為企業,9家音像電子出版單位中4家停辦注銷、5家完成轉企改制。組建廣西日報傳媒集團、廣西出版傳媒集團、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制定廣西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的總體方案。出台全區文化事業單位崗位設置結構比例指導標准。柳州市整合市歌舞團等4個劇團和文化藝術中心,組建柳州市藝術劇院。廣西廣播電視信息網絡股份有限公司、廣西電影制片廠在全國率先完成文化體制改革試點轉企改制。在全國率先完成整省區城市有線電視和數字化整體轉換。廣西廣播電視信息網絡股份有限公司分獲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優秀企業、先進企業。

  (二)發展形勢。

  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以及全球范圍數字技術、網絡技術迅猛發展,以互聯網、移動媒體等為代表的新媒體影響力日益凸現,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深遠,世界經濟格局發生新變化,國際力量對比出現新態勢,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呈現新特點,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等方面仍佔優勢,綜合國力競爭和各種力量較量更趨激烈。在後危機時代和低碳經濟時代,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經濟和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模式轉型,切實把經濟發展方式轉換到內需主導、消費驅動的軌道,把社會建設轉換到完善公共服務、保障民生的軌道,將成為“十二五”乃至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條主線。文化作為經濟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必將面臨發展方式轉型。全面繁榮文化事業、促進文化產業加快發展必將成為“十二五”乃至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社會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2010年以來,胡錦濤總書記和溫家寶總理等中央領導同志多次強調文化建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確指出文化建設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途徑和重要方面,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擴大內需的重要組成部分,要用新的理念推動文化發展繁榮。這標志著我們黨對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形成了新的文化自覺。

  隨著國家實施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國務院關於進一步促進廣西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的深入實施,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西南區域協作不斷深化,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如期建成,我區文化發展呈現出新特點、新趨勢。未來五年,廣西在國家區域協調發展和外交發展總體戰略中的地位將進一步提升,承擔更多使命、發揮更大作用的地位將進一步凸顯,將進入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跨越發展的新階段和經濟社會加快發展的黃金期,必將迎來文化加快發展和文化促進經濟社會加快發展的重大機遇期。“十一五”以來,廣西文化事業基礎日益鞏固,文化產業實力明顯增強,文化服務供給能力日益提高,為“十二五”文化改革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但我區仍屬後發展、欠發達地區,文化綜合實力不強,文化建設欠賬太多,文化創新能力弱,文化體制改革滯後,文化建設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不適應、與現代傳播手段日新月異的新變化不適應、與不斷擴大的對外開放不適應、與推動廣西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新形勢不適應,維護廣西邊疆文化安全責任重大,建設廣西和諧文化任務繁重,推動廣西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任務艱巨。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總體目標

  (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牢牢把握社會主義文化前進方向,樹立新的文化發展理念,遵循文化發展的特點和規律,圍繞高舉旗幟、圍繞大局、服務人民、改革創新的總要求,把文化建設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社會建設轉型的重要抓手,以建設幸福廣西為核心,以繁榮發展為重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發展具有廣西特色的和諧文化為根本任務,以建設民族文化強區為目標,著力加快文化體制改革創新,加快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快發展文化產業,加強對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引導,推動廣西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充分發揮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功能,提高全區各民族文明素質,加強和鞏固全區各民族團結,維護邊疆穩定,提升廣西文化軟實力,推進文化與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為實現富民強桂新跨越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則。

  樹立新的文化發展理念,繼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不斷發揮文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促進文化與經濟、政治、社會、生態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領的原則。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全過程,努力在全社會形成統一的指導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強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規范,達到人心和善、家庭和樂、民族和睦、社會和諧、生態和美,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

  ──堅持以人為本、服務人民的原則。從保障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出發,加快建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機制,不斷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能力,讓全體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引導群眾在文化建設中自我創造、自我服務、自我發展。

  ──堅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原則。既要高度重視文化的意識形態屬性,又要充分考慮文化的商品屬性,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為全社會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最大限度地發揮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功能,促進文化協調健康發展。

  ──堅持優秀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原則。始終把文化創新作為文化發展的戰略基點和前進動力。弘揚廣西優秀傳統民族文化,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以觀念創新為先導,大力推進文化的思想理念、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傳播體系的創新,構建廣西文化創新體系。

  ──堅持用高新技術提升文化整體實力的原則。著力推動文化建設與科技進步、文化產業與高新技術融合,把發展有中國特色的網絡文化作為推動文化建設的新引擎,積極培育新興文化業態,提高科技對文化發展的貢獻率。

  (三)總體目標。

  力爭到2015年,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立,基本實現全區基礎文化設施全覆蓋,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得到較好保障﹔文化創新體系基本建立,藝術精品力作、優秀廣播影視節目和出版物不斷涌現﹔文化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逐步成為促進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優化經濟結構、擴大就業創業的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力爭到2015年廣西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佔全區GDP達到5%﹔文化市場更加繁榮有序發展,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更加豐富多彩﹔民族文化保護傳承體系基本建立,文化遺產保護理念深入人心,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文化交流傳播體系初步形成,文化交流活動更加有效開展﹔文化體制改革繼續深化,初步建立起充滿活力的文化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文化的凝聚力、創新力、傳播力、保障力和競爭力不斷增強。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功能充分發揮,廣西文化的影響力顯著提升。形成與廣西區位優勢相媲美的文化優勢,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合的文化環境,與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相適應的文化實力。建設北部灣文化產業圈以及中國—東盟文化產業發展聚集區,探索創建國家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實驗區、國家民族和諧文化建設示范區、中國─東盟文化交流合作實踐區和千裡邊境文化帶,發展具有廣西氣派、壯鄉風格、時代特征、開放包容的廣西和諧文化,建設民族文化強區,為把廣西建設成為在全國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區域文化中心、中國與東盟文化交流樞紐以及中國文化走向東盟的主力省區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加快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到2015年,初步構建結構合理、發展均衡、網絡健全、運行有效、惠及全民的以政府為主導、以公益性文化單位為骨干、全社會積極參與的覆蓋全區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得到充分保障。

  (一)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

  堅持以政府為主導,以公共財政為支撐,以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為骨干,以基層為重點,以自治區級公共文化設施為龍頭,以設區市文化設施為骨干,縣鄉村基層文化設施為基礎,努力形成自治區、市、縣、鄉、村五級文化設施網絡,提高文化服務網絡的覆蓋率和服務水平,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普遍均等化,增強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能力。一是建設社區文化中心105個,為40個城市社區文化中心(街道文化站)、809個社區文化室申請配置設備,力爭社區文化中心覆蓋率達到100%、社區文化室覆蓋率達到60%,使全區70%的行政村有村級文化活動設施。到2012年底實現村村有書屋的目標。二是改擴建、維修部分縣(市、城區)級圖書館、文化館一批。在仫佬族、毛南族等聚居區新建民族生態博物館﹔加強邊境地區文化設施建設,在8個邊境縣(市、城區)各建1個博物館。三是新建、擴改建部分設區市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和藝術表演團體綜合排練場以及廣西文化藝術中心,指導設區市建設一個標准的影劇院,在條件較好縣市適時建設影劇院。四是建設廣西民族文獻中心和自治區群眾藝術館、自然博物館及廣西美術館、廣西銅鼓博物館、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展示中心等自治區公益性設施,改擴建自治區博物館,建設廣西北部灣博物館、廣西柳州工業博物館、廣西西江文化博物館、廣西賀州礦業遺址博物館等區域性博物館和一批具有廣西特色的專題博物館。五是完善全區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分中心和服務點建設,推動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不斷豐富數字資源並達到相應的標准,發揮設備和資源的使用效益,推動農村公共文化設施數字化建設。到“十二五”期末,力爭全區實現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鄉鎮文化站、社區文化中心等文化設施全部達到國家建設標准﹔力爭實現公共圖書館所屬行政區所轄人口數人均購書經費自治區級圖書館不少於0.4元、設區市級圖書館和縣(市、城區)級圖書館不少於0.5元,全區人均擁有公共圖書館藏書達到0.5冊左右、數字資源總量達到國家規定標准,形成以地方文獻、少數民族文獻為館藏特色,紙質文獻、數字文獻並重的資源體系。

  加快廣西人民廣播電台和廣西電視台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進廣播、電視的數字化、網絡化建設,支持廣西電視台和有條件的設區市電視台發展高清電視、立體電視,逐步完成廣西衛視高清頻道後續改造和其它頻道的高清制作播出項目改造,逐步實現廣西電視台高清化播出。加快建設下一代廣播電視網( NGB)。力爭實現設區市以上廣播電台、電視台節目制作播出數字化、網絡化,爭取國家支持建設壯語等廣西少數民族語言廣播影視譯制中心,開辦壯語衛星廣播和壯語衛視。加大西新工程實施力度,實現廣播電視節目在邊疆地區的有效覆蓋。實現每個設區市擁有1塊以上3D銀幕。每縣市完成一家多廳影院數字化新建或改造任務。有條件的鄉鎮建設影劇院。加強縣鄉兩級廣播電視基礎設施建設。

  (二)提高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能力。

  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普遍均等的原則,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重點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廣播影視少數民族語言譯制及播出工程、鄉鎮綜合文化站、農家書屋、社區書屋、農村電影數字放映、文化致富及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新聞出版東風工程等。加大對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邊境地區、大石山區等特定區域和未成年人、農民工、殘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體的公共文化服務。以滿足農民求樂、求知、求技為抓手,大力繁榮村鎮文化、社區文化,逐步解決群眾看戲難、看書難、看電影難、看電視難和聽廣播難的問題。加強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鄉鎮綜合文化站、村級公共服務中心、社區文化中心等公益性文化單位的功能建設,完善服務內容,增強服務能力﹔做好公共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紀念館、美術館等公共文化設施免費向社會開放工作﹔大力開展優秀村屯文藝隊、農村文化示范戶評選活動,鼓勵農民自辦文化。力爭設立廣西讀書節,形成全民閱讀活動長效機制,鼓勵和引領全民多讀書、樂讀書、讀好書。開展和諧文化在基層—千團萬場群眾文化活動、基層文化骨干培訓大行動和鄉鎮文化站規范管理點工作。辦好八桂群星獎。指導和支持設區市、縣(市、城區)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項目。加強未成年人、農民工、老年人文化工作。加大文化流動車、電影放映車的配置力度,促進送戲、送電影下鄉活動制度化、常態化,每年送戲下鄉演出不少於1100場、送電影下鄉不少於17.32萬場。

  加強廣播影視新媒體建設,完善突發事件宣傳報道快速反應系統,全面提升廣播電視安全播出保障能力,基本建立覆蓋城鄉的廣播電影電視公共服務體系和應急廣播體系。到2015年,廣播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基本形成自治區、市、縣、鄉、村五級聯網全面貫通的廣播電視網絡。完成全區20戶以下通電自然村通廣播電視、基本實現戶戶通。實現一個行政村一月免費放映一場數字電影。縣以上城市基本實現有線電視數字化、雙向化和地面無線數字電視、移動多媒體廣播電視覆蓋,至少擁有1家多廳數字影院。衛星直播、網絡、高清電視和數字聲音廣播等快速發展,下一代廣播電視網建設取得成效。到2015年,實現設區市台以上實現播控系統數字化,電影數字化放映基本普及。

  加快廣西黨刊集團組建步伐,建設廣西黨刊數字化編輯出版中心和廣西日報傳媒集團中國─東盟資訊網、廣西網群和新聞信息中心及廣西出版北京中心、廣西少數民族文字出版基地。加強廣西少數民族文字挖掘、整理、出版,加快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出版數字資源整合和排版制版技術開發。加強地方文獻資料征集工作,進一步落實和完善我區各出版社出版物呈繳制度,豐富廣西地方文獻保藏內容。

  四、大力繁榮文化產品創作生產

  加強文化產品創作生產的引導,適應人民群眾文化需求新變化新要求,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提倡多樣化,多出優秀作品,提高輿論引導能力,繁榮和發展文化創作生產。

  (一)加強文藝精品創作生產。

  實施打造廣西氣派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加強對文學、戲劇、美術等藝術領域引導的力度,構建科學的文藝創作生產體制機制,使廣西成為引領時代文藝精品的國內主要生產基地之一。加強民族題材、歷史題材、未成年人題材、新農村題材、生態題材創作等,著力提高廣西優秀劇目和民族歌舞在全國的生產演出能力,著力培養以市場為導向的演出經營機制。推出三至五台在全國產生較大影響的大型劇目和一批特色鮮明的小型劇節目。協助辦好每四年一屆的全區少數民族文藝匯演,積極參加每四年一屆的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創新文藝創作生產扶持方式,自治區財政每年安排專項資金,優先扶持具有地方特色和示范性、導向性、影響力的文化藝術精品創作生產演出﹔市縣要每年安排一定的專項資金支持文藝精品創作生產。重點扶持國有文藝院團,創新民營演藝機制,通過政府購買、項目補貼、委托生產等方式,扶持和培育一批活躍在區內外文藝市場的知名文藝團體,培育和催生出在國內外領先的文藝流派、文藝品牌。全面實施藝術人才明星培育計劃,通過舉辦全區性比賽、劇展和培訓班等,培養出一批文化藝術專業人才,使之成為廣西藝術界的領軍人物並在全國的一定影響。進一步規范文藝評獎機制,加強文藝評獎工作的建設,營造積極向上的文藝創作生產氛圍。

  (二)加強廣播影視精品創作生產。

  重點推出一批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現實題材為主要內容的優秀影視劇、動畫片、紀錄片、廣播劇等,積極改進和加強廣播影視經濟、文藝、社教類節目制作,不斷豐富節目形態,提高節目質量。做好愛國主義教育影片在中小學推薦放映工作。舉辦廣播影視評獎活動,鼓勵優秀廣播影視節目創作與生產,培育和打造一批品牌節目、欄目和知名頻率、頻道以及有影響力的知名制作機構,提高廣西廣播電視的收聽收視率。發展壯語等少數民族語言、農業、科教等公益性節(欄)目,加大農村和少數民族題材節目創作生產的扶持力度,提高自治區兩台“三農”報道的數量和質量,增強“三農”節目的實用性、貼近性和可視性、可聽性。加快發展IP電視、手機電視、網絡視聽、公共視聽載體等新業務,建設具有內容管理、節目播控、電子節目指南、版權保護、鑒權認證、用戶管理等功能的集成播控平台。加強北部灣在線等廣播電視、文化新聞媒體網站的建設,重點建設廣西電視台新傳媒中心。大力推進電影數字化進程,積極推廣數字技術在電影生產、放映、管理的應用。

  (三)加強文化精品出版生產。

  到2015年,把廣西建成在全國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區域出版物流中心、對東盟出版物流聚集樞紐和中國出版物走向東盟的主力省區之一。力爭廣西新聞出版業綜合實力在西部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繼續保持領先地位,居全國中上水平。建立報刊、出版評估體系,通過綜合運用市場、法律、行政等手段,逐步形成報刊和出版社優勝劣汰、違規出局的機制,提高出版質量和發展能力。實施重點出版工程,做好《中國模式叢書》、《東盟文庫》、《辛亥革命—孫中山與廣西》、《紅星照耀左右江—1929-1931鄧小平在廣西》等33種重點出版物的出版工作。

  五、保護和發展文化遺產

  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傳承發展”的方針,堅持一手抓保護、一手抓利用,正確處理保護和利用的關系。構建完備的、富有廣西地域特色的文化遺產保護利用體系。

  (一)加強文物保護利用。

  到2015年,力爭全區博物館、紀念館數量不少於120座,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數量不少於400處,考古與科研項目不少於100項﹔力爭左江岩畫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力爭取得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等考古大獎、全國十大陳列精品等博物館大獎各1項。文物保護利用得到明顯改善,形成較為完善的文物保護監管體系。全面完成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建立文物信息數據庫。加快桂林靖江王府及王陵、甑皮岩遺址等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實施桂林靖江王陵、合浦漢墓群等大遺址保護工程。積極推進寧明花山岩畫、連城要塞遺址及友誼關、李濟深故居、賀州臨賀故城等重點文物保護。做好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漢代合浦港遺址、配合基本建設等考古發掘研究等工作。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的保護利用,建設文化型名鎮名村。健全和優化博物館體系,實施百家博物館建設工程,扶持和鼓勵民辦博物館、行業博物館的發展。深化博物館免費開放,重視對生態博物館、社區博物館的研究和建設。積極發展文物博物館業,鼓勵具有市場前景的文物資源在政策支持下與產業和市場相結合,探索文物利用新形式、新途徑。規范民間文物市場管理,引導民間文物市場規范化經營。建設中國─東盟民間藝術品研發展示交易中心,力爭在南寧、柳州、桂林等地形成有較大經營規模的民間藝術品市場。

  (二)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

  實施廣西文化生態保護工程。建設50個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傳習基地。命名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努力培育10個國家級、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示范項目。分期啟動5個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力爭有1個列入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深入發掘和弘揚傳統文化、民族文化中的生態精髓,引領和提升生態文明建設。積極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合理利用,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優勢,積極開發文化旅游產品。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建設,完善自治區、設區市、縣(市、城區)三級保護名錄,建立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科學保護體系。

  (三)加強古籍保護工作。

  開展古籍普查登記工作,建立自治區古籍綜合信息數據庫,實施古籍定級制度,完善自治區珍貴古籍名錄,命名全區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形成廣西古籍保護體系。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加強對古籍的修復和整理,提高古籍工作的管理水平。加強廣西少數民族古籍保護。

  六、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把文化產業作為廣西重要的千億元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來培育,始終堅持以文化內容為核心,最大限度地提升相關產業的文化內涵和文化附加值,提升廣西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為把廣西建成北部灣文化產業圈以及中國—東盟文化產業發展聚集區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發展現代文化產業體系。

  以項目建設為中心,堅持重點抓項目、抓重點項目,做到策劃儲備一批、招商建設一批、做優做強一批文化產業項目,加快以創意內容為核心的文化服務業發展,重點發展文化創意、影視制作、出版發行、印刷復制、演藝娛樂、數字內容和動漫等文化產業,積極推進我區文化產業基地、園區和特色文化產業群建設。研發制定文化產業技術標准,加快標准化建設,提高技術裝備水平。創新文化產業發展模式,擴大文化產業發展空間。推動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著力培育文化領域戰略性新興產業,以科技創新推動文化業態、文化生產和文化傳播方式創新,拓展新型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促進產品升級和產業結構優化。在音樂、影視、演藝、印刷復制、出版、傳輸等方面加快關鍵技術設備的改造更新和核心技術研發,加快傳統文化產品升級及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推動傳統優勢文化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實現傳統文化企業的轉型升級。提高文化創意設計水平,在工業、建筑、服裝、家具、輕工等行業中融入更多的文化元素。推動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大力發展文化休閑娛樂產業,深度開發文化旅游演藝產品、工藝品和文化節慶活動,以文化提升旅游,以旅游傳播文化。推動文化與商業融合發展,大力發展時尚文化產業,促進文化產業與通信、建筑、制造、教育、會展、休閑、培訓等行業的融合發展。規范文化市場管理,營造文化發展軟環境,推進廣西特色文化品牌建設,重點打造民族文化品牌、紅色文化品牌、海洋文化品牌、商貿文化品牌及和諧文化品牌、開放文化品牌、創新文化品牌、生態文化品牌,培育自主特色品牌。引導文化經營企業逐步向連鎖化、規模化、品牌化方面發展。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結構,強化創意、創新支撐,培育發展一批掌握核心技術、擁有原創品牌、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創新型文化企業,打造幾家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的文化品牌,力爭5年內培育2家左右文化上市公司。

  (二)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

  重塑市場主體,培育市場要素,拓展市場傳播渠道,創新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健康繁榮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建立健全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創新監管樣式,加大現代科技的應用,加快推進全區文化市場網絡監管系統建設。按照“統一領導、統一協調、統一執法”的要求,加強文化市場綜合執法隊伍素質建設、裝備建設、形象建設和業務建設,建立一支專業化、科學化、規范化的政治強、業務精、紀律嚴、作風正、形象好的文化市場綜合執法隊伍。力爭在五年內建成全區文化市場監管網絡,努力實現文化市場監管從人防到人防與技防相結合的轉變。規范文化市場秩序,切實加大文化市場綜合執法力度,嚴厲打擊各類違法違規文化產品及其經營活動,確保邊疆地區的文化安全。加強文化市場誠信建設,探索建立全區文化市場信用管理數據庫,向社會公開政策信息、審批信息、文化市場警示信息等政府基礎數據,加大失信處罰力度。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在文化市場誠信建設中的作用。鼓勵發展適應市場經濟的新型文化行業組織,加強文化經紀人隊伍建設,培育文化中介機構,重點發展文化市場中介服務,強化文化市場中介機構和行業組織建設,健全全區文化行業協會,加強對行業組織和中介機構的管理,推動中介機構和組織向規范化、品牌化、規模化方向發展。開展文化市場企業信用等級評定,帶動文化市場的行風建設﹔強化文化市場的社會監督、輿論監督,健全社會監督員隊伍。統籌城鄉文化市場布局,培育和壯大農村文化市場。

  (三)發展重點文化產業項目、工程及行業。

  實施大平台、大項目、大發展、大貢獻的發展戰略。組建廣西文化產業投資集團、廣西演藝集團和廣西電影集團,建設廣西文化產業城、廣西劉三姐演藝城、柳州文化產業園、桂林演藝之都、欽州坭興陶文化園、百色紅色文化產業園、梧州文化產業園、北海(竹林)文化創意產業城、北海濱海休閑旅游文化街等,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業。實施文化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文化精品生產工程、骨干文化企業培育工程、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建設工程、文化品牌打造工程、文化產業人才隊伍建設工程、文化產業示范點建設工程、下一代廣播電視網(NGB)建設工程、城鎮國有數字影院建設工程和改造廣西電影制片廠影視制作生產大樓工程等。大力發展創意設計和動漫業,建設柳州、桂林、北海動漫游戲基地。大力發展會展節慶業和文物博物館業,建設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園,組建廣西文物保護與開發集團,推動廣西文物博物信息業、文化旅游業、文物展覽業、文物建筑修繕業、彷古建筑業、文物拍賣業、文物復制彷制業快速發展。推動休閑娛樂業與旅游業、演藝業等相關產業融合,催生新興休閑娛樂業態。大力發展出版發行傳媒業。加快推進廣西出版傳媒集團、廣西新華書店集團、廣西日報傳媒集團、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的股份制改造、資源整合和上市融資的步伐﹔大力推動電子圖書、數字雜志、數字印刷、在線音樂、網絡游戲、手機報、手機音樂等新興數字出版業態發展,建設中國—東盟國家數字出版基地、中國-東盟文化產品物流園區、中國—東盟創意印刷園區和桂林文化印刷園。數字出版、網絡出版、手機出版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發展水平和速度達到全國中上水平,兩家出版企業進入全國一流出版企業行列。組建廣西出版發行聯合集團,培育成為資產、銷售收入“雙百億元”的大型文化企業集團。支持市縣開發地方文化資源,做大做強市縣特色文化產業。

  (四)大力培育和擴大文化消費。

  積極探索促進文化消費補貼模式,提升文化消費意識,培育新的文化消費熱點,適應城鄉居民消費結構的新變化和審美的新需求,推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較強吸引力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在教育培訓、旅游休閑、電視購物等服務業中增加文化含量,提升文化服務性消費水平。加快培育和擴大城市、農村文化消費市場,拓展文化消費領域。通過藝術節、文化周、文化月、電影周、讀書節等多種形式,大力推進惠民性文化消費活動,倡導和促進演藝、影視、圖書、書畫、旅游、休閑等消費。以舉辦的藝術節或重大活動為契機,加強和提高全區區域中心城市文化消費數量和質量,活躍基層文化生活,努力打造南寧、柳州、桂林、北海等區域中心城市文化消費集聚區和示范區。

  七、不斷深化對外文化交流與貿易

  適應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新形勢,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廣泛參與的原則,不斷創新文化交流內容與形式,堅持對外文化交流與貿易並重,注重傳統文化與現代傳播方式相結合,研究和把握受眾特點,遵循文化交流規律,擴大廣西文化在國內外的影響力,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文化交流新格局。

  (一)推進對外特別是對東盟文化交流。

  積極推進文化“走出去”工程。實施好廣西與東盟文化合作行動計劃,加快推進中國—東盟文化交流培訓中心建設。提高“北部灣之聲”廣播在東盟國家的覆蓋率,擴大廣西衛視、廣西電視台國際頻道在東南亞及歐美的覆蓋。積極參與文化部“歡樂春節”品牌和國際文化藝術節等活動。繼續舉辦好中國─東盟書展、中國─東盟文化產業論壇、中國─東盟電視論壇、中國─東盟藝術教育成果展演和境外廣西廣播影視展播周,構建中國─東盟10+1博物館合作聯盟,打造中越邊境文化藝術節,籌辦中國─東盟文化產業展覽、中國─東盟電影展映。同時積極開拓與歐美等其他國家和地區文化交流貿易合作途徑,推動廣西文化“走出去”。

  (二)培育對外文化交流品牌。

  加強國際文化市場信息服務和對外文化交流的研究,大力培育文化產品和文化企業走出去品牌。把中國—東盟圖書展銷暨版權貿易洽談會打造成具有區域國際影響的出版會展品牌﹔做大做強以廣西文化舟為代表的文化外宣品牌﹔把“尋找金花”欄目打造成外向型電視品牌,培育“彩虹之光”華文藝術教育品牌﹔培育廣西山水實景演出的領軍人物和企業品牌,策劃生產海外山水實景項目。按國際文化交流規則和各國需求進行改編,形成有一定規模的藝術演出、廣播影視、出版發行、印刷復制等品牌,推出一批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參加國際大型活動和賽事。

  (三)深化與港澳台文化交流工作。

  抓住當前兩岸關系面臨和平發展的歷史機遇,創新工作方式,打造一批知名文化交流品牌,推動一批廣西優秀文化項目及文化產品入島交流,不斷加大對台文化交流力度。辦好台灣廣西少數民族藝術節、台灣廣西影視展播展映周、台灣廣西圖書展、桂台出版單位版權貿易簽約等系列文化交流活動,力爭國家在廣西建立“兩岸少數民族文化交流基地”。選派一批優秀廣西藝術院團赴港澳交流演出,不斷深化與港澳地區的文化交流與合作。

  (四)擴大對外文化貿易。

  圍繞服務於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和中國—東盟博覽會的舉辦,努力打造與之相適應的文化交流與貿易平台。注重培育和發展外向型優勢文化企業,組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對外文化企業集團,通過國際合作、委托代理、興建出口基地和在境外國外直接投資方式,積極參與國際文化市場競爭。建立對外文化交流信息庫,力爭設立廣西對外文化交流重大項目專業咨詢委員會,做好對外文化貿易的統計、定量分析等工作。擴大對外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貿易,鼓勵文化企業在境外國外興辦文化實體,支持文化企業參與境外國外商業演出、圖書展、影視展、文化遺產展等,擴大廣西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出口。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各級黨委、政府要樹立抓文化就是抓經濟、抓發展、抓根本、抓未來的理念,把文化發展置於重要的戰略地位,納入本地區總體發展規劃,加強對文化發展的宏觀研究和指導。各級黨委每年至少聽取一次文化建設情況專題匯報,研究解決文化建設特別是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問題。各級人大、政協要大力支持文化建設,推動文化建設步入法制化軌道。要將文化產業統計納入政府常規統計工作,加強部門、全社會、全行業統計﹔各級黨校要將文化建設內容納入黨政領導干部培訓的重要課程﹔要研究制定文化建設綜合評價指標體系,並實施年度考核。自治區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產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要加強組織協調,凝聚發展合力,確保本規劃提出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發改、工信、科技、財政、教育、人社、國土、住建、商務、稅務、工商、旅游、金融等部門要切實履行職責,發揮職能作用,與文化部門一道積極承擔文化建設的重要使命。其他職能部門和工會、共青團、婦聯、文聯、社科聯等人民團體要各司其職、各盡其責,激發全社會的文化創造活力。各行各業要重視自身文化建設。

  (二)健全文化投入和評價機制。

  各級政府要擴大文化事業文化產業投入規模,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財政保障機制。到2015年,文化事業經費佔自治區財政總支出比例不低於0.8%。各級財政對文化建設的投入不低於同級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幅,要按照中央有關政策標准,確保文化基礎設施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足額投入。自治區財政每年安排一定額度資金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各市縣財政要適時安排文化發展引導資金,出台使用管理辦法。建立健全對公共文化事業財政投入的績效評估體系,加快建立公益性文化項目的立項、申報、評估、公開招標和政府採購制度。改革政府對文化事業投入方式,實行按項目撥款和以獎代撥等,逐步將政府對文化經營單位的無償投入轉為國有資本金的投入。設立廣西文化產業投資集團,完善和落實鼓勵個人和單位捐贈、興辦文化事業的各項經濟政策。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後,財政、稅收、土地等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自治區有關文化體制改革方面的政策規定,在資產、稅收優惠、土地政策等方面給予支持。

  (三)實施人才興文戰略。

  創新文化人才培養機制,制定全區文化藝術人才培養“十二五”規劃,實現文化人才隊伍總量和整體素質提高。建立健全獎勵分配機制,鼓勵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培育一批八桂文化名家。加大人才激勵力度,設立廣西優秀文化人才獎勵基金,重獎在文化領域作出突出貢獻的優秀人才,並授予人民藝術家、廣西文化杰出貢獻獎等榮譽稱號。加強縣級和城鄉基層文化隊伍建設。實施文化黨政人才綜合素質提升工程,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文化黨政人才隊伍。以自治區文化藝術創作人才小高地建設為抓手,培養15名左右的名家大師和領軍人物,帶動培養一批優秀中青年文化人才,加強高層次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加大對文化人才培養和引進力度,著力培養一批高級文化經營管理行家,建設一支高水平的文化經營管理隊伍。建立文化產業人才培訓體系,大力創新復合型文化產業人才培養。建設中國─東盟文化產業(傳媒)人才培養基地(國家新聞出版總署西南人才培養基地)和廣西新聞出版技工學校新校區。加大對外文化隊伍建設力度,特別是要加大廣西對東盟文化交流人才的培養力度,造就一支德才兼備的對外文化交流隊伍。加強藝術院校建設,把廣西壯族自治區藝術學校打造成一所集藝術教育、文化培訓等多功能的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做強做特廣西廣播電視學校。力爭5年內將全區2200名基層文化館(站)長培訓一次,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基層文化干部隊伍。加強有廣西特色的文化志願者隊伍建設,提高文化志願者服務水平,建立優秀文化志願服務者表彰機制,形成自治區、市、縣、鄉四級文化志願服務網絡。

  (四)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按照“區別對待、分類指導,循序漸進、逐步推開”的方針,以體制改革、機制創新為重點,把改革的總體目標和階段性目標有機統一起來,穩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轉變政府職能,實行“四分開”,強化政策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按照“增加投入、轉換機制、增強活力、改善服務”的要求,深化內部機制改革,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和水平。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按照“創新體制、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壯大實力”的要求,逐步轉制為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按照“加大力度、加快進度、鞏固提高、重點突破、全面推進”的要求,在2012年前完成全區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和全區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轉制,組建全區性的新華書店集團。完善和深化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加快產權制度改革,推動股份制改造,實行投資主體多元化。大力支持文化企業以資本為紐帶,實行跨地區、跨行業兼並重組,使之成為在全國具有較強實力和競爭力的大型文化企業集團,成為我區文化市場的主導力量和文化產業的戰略投資者。鼓勵和支持個人和組織依法進入國家法律法規未明確禁止的文化領域進行積極探索。

  (五)推動文化創新發展。

  以理念創新為先導,全面推進文化的體制機制創新、載體手段創新、經營管理方式創新、營銷中介創新。創新財政對文化事業投入機制。創新文化人才培養、選拔、激勵和交流機制。樹立資金市場化、投入主體多元化的理念,強化文化生產建設成本核算和投入產出意識,提高文化市場經營能力。創新文化發展內涵和業態,大力構建廣西數字文化網絡,扶持和鼓勵網絡文化產品的創作和研發,積極推進廣西文化信息資源數字化、公共文化信息服務便捷化建設,以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廣西分中心和廣西廣電網絡為主要載體,加強政府文化門戶網站建設,按照統一規劃、統一標准和共建、共享、互通的原則,加快對全區圖書文博、藝術影視、音樂美術、書畫劇目等文化信息資源的數字化處理,形成公共文化信息資源數據庫。逐步建立廣西數字文化數據中心、公共文化信息服務平台。開發廣西文藝展演、公共文化場所、文化遺產保護、文化服務信息、休閑健身、影視放映等電子虛擬地圖,加強廣西電影等票網建設。建設廣西數字電影發行放映網絡系統、網上劇場和群眾文化活動遠程指導網絡,依托網絡平台,延伸公共文化服務。完善文化政務信息公開,健全文化信息發布機制,發布全區重要的文藝演出、展覽論壇、節慶活動、電影放映、體育賽事等文化服務信息,為群眾文化生活提供便捷的導航服務,促進文化消費。

  (六)完善政策體系。

  ──財稅支持政策。要繼續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文化體制改革中經營性文化事業轉制為企業和支持文化企業發展兩個規定的通知》(國辦發〔2008〕114號)和國家現行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財稅支持政策,以及《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中辦發〔2007〕21號),把社區文化中心建設納入城市規劃,從城市住房開發投資中提取1%用於社區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同時注意合理布局、綜合利用。把中央對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財稅支持政策落到實處、執行到位,進一步完善自治區支持文化建設的配套政策。

  ──金融支持政策。鼓勵出台金融機構支持文化建設的政策措施,探索研究知識產權及其他文化無形資產質押擔保產品,暢通文化產業“綠色貸款通道”,積極拓寬文化企業的投融資渠道,探索文化藝術資產證券化,建立文化藝術資產交易平台,鼓勵我區具備條件的文化企業充分利用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融資,通過上市、私募,發行債券、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中小企業集合票據、超短期融資券等方式籌集發展資金。積極培育文化產業保險市場,有效分散文化產業項目運作風險,利用保險機制提高文化企業的信用等級。金融機構要加大對文化企業的金融支持,創新貸款融資模式、信貸產品、保險產品和服務方式。鼓勵有實力的企業、團體、個人依法發起組建各類文化產業投資公司和文化產業投資基金。鼓勵和支持民間資本參與發展文化產業。

  ──土地支持政策。要把文化建設用地納入城鄉總體規劃和本地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之中,按照便於群眾文化生活的原則,確保文化建設用地規模。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單位使用的原劃撥土地,改制前可繼續以劃撥方式使用﹔改制後土地用途符合《劃撥用地目錄》的,經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仍以劃撥方式使用﹔不符合《劃撥用地目錄》的,應依法辦理土地有償使用手續,經評估確定後,以作價出資(入股)等方式處置,轉增國家資本。重大文化基礎設施和標志性文化工程、高新技術文化產業項目用地要優先予以安排。新建公益性文化設施所需用地,符合法定劃撥用地的應當以劃撥方式供地。

  ──法制保障。加快地方性文化立法進程,完善現有文化改革發展的政府規章,修訂《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條例》、《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保護管理條例》,適時啟動《廣西壯族自治區公共文化服務促進條例》、《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產業促進條例》、《廣西壯族自治區廣播電視條例》和新媒體等公共視聽節目管理辦法以及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文化站、廣播電視發射台站、農家書屋等政府規章和地方性法規制定的研究。完善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社會保障政策。健全廣西對外文化交流廳際協調機制,統籌對外文化資源,加強對外文化戰略研究,制定對外文化政策法規。

  各有關部門要按照本規劃要求,結合實際,制訂實施方案,加強統籌協調,採取切實有效措施,確保各項任務的落實。各職能部門要各司其職、通力合作、完善服務,積極創造條件,切實抓好本規劃的貫徹落實。建立本規劃實施督促檢查機制,加強對本規劃實施情況的跟蹤分析和具體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