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河南
河南
河南新縣:全力打造全域旅游新典范
發布時間:2019-11-19 12:52 來源: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 編輯:馬思偉
信息來源: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 2019-11-19
  近年來,河南省信陽市新縣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樹立“旅游興縣、旅游富民”發展理念,以全域旅游為抓手,聚合“紅綠古”資源,串聯縣鄉村三級,探索出農業旅游文化“三位一體”、生產生活生態良性循環、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的全域旅游助推鄉村振興的新縣實踐,打通了“兩山”轉換的通道,旅游產業對全縣GDP的貢獻值達23.5%,全縣84.3%的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在全域旅游各環節受益。習近平總書記在新縣考察調研時指出,新縣“依托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和綠色生態資源發展鄉村旅游,搞活了農村經濟,是振興鄉村的好做法”。
  探索創新,構筑全域發展格局
  樹立全域發展理念。新縣堅持把旅游融入所有政策、融入全縣工作,堅持用全域思維統攬旅游發展,構建了資源全利用、行業全聯動、生態全覆蓋、文化全滲透、產業全鏈接的大旅游發展格局,形成了“處處是風景、路路是景廊、村村有游客中心”的全域發展態勢。按照“一鎮一主題,一灣一特色”目標定位,把全縣作為一個大景區來謀劃,把鄉鎮作為一個景點來構圖,把村庄作為一個小品來設計,形成由9個特色旅游小鎮和18個特色村落組成的“九鎮十八灣”鄉村旅游發展規劃,構筑以點帶面、輻射全域的大旅游發展格局。
  構建聯動協作體系。成立新縣旅游委,縣委書記任旅游委主任,縣長任第一副主任﹔縣政協副主席兼任文化廣電和旅游體育局負責人﹔健全縣有旅游委、鄉有旅游辦、村有管委會的三級旅游管理體系。將全域旅游工作納入政府考核體系,並作為主要考核指標。打破部門壁壘,明確分工合作,建立“1+3+2”旅游綜合執法機制,創新設立旅游安監分局和旅游食品安全監察大隊,形成大旅游綜合治理新模式。組織全縣280家涉旅企業,成立新縣旅游協會、民宿協會、旅游商品協會等,推廣行規公約,推行誠信經營,建立完善的行業自律機制。把生態作為旅游發展的根基土壤,堅持不挖山、不填塘、不砍樹、不截斷河流、不取直道路,實施“美化大別﹒綠滿山河”國土綠化行動,探索推行“河長制”“湖長制”“林長制”“樹長制”,以最嚴格的監管機制守護青山綠水。
  持續鞏固政策保障。率先探索建立全域旅游統計體系,將旅游統計范圍從傳統要素擴展至農業觀光採摘、旅游商品制造等11個門類,建成包含客源地構成、主要消費構成、平均駐留時間等13項內容的旅游基礎指標,探索實行“季報”發布機制,建立縱向覆蓋縣、鄉、村、企業四級,橫向覆蓋旅游全要素的旅游統計網絡,形成現代化的旅游大數據共享機制。建立“每年6個1000萬元”財政投入機制,整合涉旅資產8億元,組建文化旅游平台公司,建立“融、投、建、管”一體化的市場運作機制,引進文旅項目40余個,投資協議108億元。出台《鄉村振興及全域旅游用地保障的意見》,探索“點狀供地”模式,為5個鄉村旅游綜合體供應建設用地384畝,流轉背景用地2.4萬畝。開辦“大別山旅游講堂”,開設“紅城英才”“紅城管家”旅游培訓班,實現旅游管理和服務人才培訓全覆蓋﹔組建全域旅游專家智庫,實施“999”人才回歸工程,著力抓好招才引智,促進各路人才“上山下鄉”、投資興旅。
  共建共享,持續提升公共服務水平
  強力推進廁所革命。連續三年將廁所革命列入全縣十件民生實事之一,與美麗鄉村、百城提質、脫貧攻堅同步推進。創新性提出由縣主要領導和各部門一把手擔任廁所“所長”,開發GPS定位導廁系統,三年共建成現代化旅游公廁637座,實現景區景點、精品旅游線路、交通集散點旅游廁所全覆蓋,滿足了游客步行10分鐘以內如廁需求。
  提升集散咨詢服務。爭取京九鐵路、大廣高速及多條省道過境並設站,完成農村公路三年行動計劃,實現100人以上自然村通旅游路,全縣建成通景公路900公裡,構建了域外聯通、域內便捷的旅游大交通格局﹔實施集散咨詢體系提質工程,建成旅游集散中心2處、咨詢點19個、旅游驛站12處,改造生態停車場70處,開通城鄉觀光公交線路23條,打造設施齊全、功能完善的四級旅游驛站體系,實現村村互聯、景景互通﹔統籌交通、城市管理部門資源,更新城鄉旅游交通標識1200塊,全域全景圖、全景導覽圖、景區介紹牌3000塊,建成統一規范的旅游公共信息導向系統。
  完善智慧旅游功能。創建新縣智慧旅游APP,鏈接新縣旅游微信公眾號,構建智慧旅游網絡體系,開通智能導游、語音導覽、電商導購、互動交流等21項智慧服務功能﹔建成旅游投訴執法、旅游項目管理、峰值預警、景管通等運營監測系統﹔增設行程計劃、廁所導航、網上預定、在線支付、720度虛擬旅游等遠程服務項目﹔打造全域旅游監控指揮中心,設置負氧離子監測點10處,布局涉旅監控探頭800支,實現所有A級景區、鄉村旅游點、星級酒店等重點涉旅場所監控、網絡全覆蓋。
  擴大共建共享成效。通過提升惠民便民服務、實施景區免費開放政策、開展全域旅游宣傳教育等措施,引導全縣居民參與旅游建設、共享旅游發展成果,形成“處處是旅游環境,人人是旅游形象”的濃厚發展氛圍﹔將鄉村旅游作為助力脫貧攻堅的有效抓手,探索景區帶村、能人帶戶、涉旅企業結對幫扶等多種模式深化旅游扶貧舉措,擴大幫扶成效。引導貧困戶發展住宿、餐飲、特色種養、農產品加工與銷售等旅游相關產業,實現在家門口創業就業、就地脫貧。截至目前,全縣已發展農家樂600余家,鄉村民宿94處,帶動5萬余人參與旅游就業,年均增收5000多元。
  開放融合,持續健全供給體系
  深化業態融合發展。注重以文化豐富旅游品質內涵,以旅游促進文化創新發展,傳承紅色文化、厚植山水文化、保護民俗文化,發掘傳承已久的民俗表演、農耕技藝、手工制作等本土文化,開發民俗文化體驗旅游,成功打造了奇龍嶺民俗文化園、丁李灣民俗博物館等文化旅游精品。推動農旅融合,培育了茅屋沖、綠康源等集生態種植、休閑觀光、民俗鑒賞於一體的農業園區14個。發展森林旅游,加強金蘭山國家森林公園等“一區六園”的保護與開發,發展了一批新型森林旅游業態。將旅游與中醫藥大健康產業有機結合,發展健康旅游、工業旅游。發揮大別山干部學院紅色教育優勢,做強紅色培訓、研學旅游產業,帶動縣內紅色培訓機構發展至17家,全縣累計培訓學員超過35萬人次,大別山紅色教育旅游區域品牌價值達38.62億元。立足生態優勢,建成全省首條500公裡國家級登山健身步道,成功舉辦12場國家、國際級體育賽事活動,新縣獲評為中國體育旅游精品目的地。
  發展特色旅游餐飲。組織開展非遺美食大賽和“信陽菜”評選活動,挖掘一批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精品菜肴,培育一批“老字號”餐飲品牌,重點推出大別山鄉宴、大別山將軍宴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農家宴席。打造特色旅游餐飲美食街區2條,建成董店、綠康源、西河灣地方特色餐飲聚集區11處,開發研制具有新縣地方特色的美食菜譜20類,培育新縣特色餐飲企業150多家,提供特色美食1200多種,“新縣味”成為新縣全域旅游一大特色。
  豐富多元住宿供給。全方位挖掘住宿業市場潛能,重點扶持發展特色民宿、家庭旅店、生態客棧、森林木屋、帳篷酒店等新興住宿業態,出台《新縣鄉村民宿管理服務指南》,完善住宿配套服務標准體系,實現旅游住宿接待多元化。
  擴大旅游購物消費。規范旅游商品經營管理,培育旅游商品開發企業68家,建成特色旅游購物示范店113家,開發山茶油、葛根粉、土布、根雕等地方土特產品、文創產品、傳統手工藝等旅游商品200余種﹔深化電子商務在旅游購物中的應用,建成村淘、村郵等物流服務網點90個,暢通了旅游商品網上銷售渠道,催熱了全域旅游“後備箱”經濟。
  打造品質游娛項目。挖掘紅色革命精神內涵,豐富紅色旅游活動內容,創作編排了《紅色大別山》《首府紅潮》《送郎當紅軍》《歌唱將軍吳煥選》等紅色歌舞節目﹔圍繞古村落旅游發展,挖掘本土傳統劇目,開發了皮影戲、地燈戲、大鼓書等地方特色戲曲節目和民俗表演,打造民俗歌舞演藝劇團“楊擺柳”,在各鄉村景點常態化開展民俗文化演藝活動,成為全域旅游新亮點。
  齊抓共管,持續打造良好環境
  深化全域環境整治。在城區,開展片區環境綜合整治,實施“點靚紅城”亮化工程,打造十裡潢河濱水景觀帶,建成旅游主題公園10處、沿河休閑綠道20公裡,形成“一城風雅頌、兩岸家春秋”特色城市風貌﹔在鄉村,實施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三年行動計劃、五年行動計劃,實現垃圾轉運、無動力污水處理設施全域覆蓋,全縣建成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達標村151個,示范村76個,所有鄉鎮均成功創建為省級以上衛生鄉鎮。
  加大市場監管力度。完善全域旅游綜合執法職能,由全域旅游綜合執法辦、旅游監察大隊、旅游質量監督管理所聯合行動,集中交通、衛計、城管等部門力量,開展旅游市場秩序整治“利劍行動”,嚴厲打擊“黑導”“黑車”“黑社”等違法現象,重點查處壟斷定價協議、虛假旅游廣告、不合理低價游、無證經營等非法行為,實現網格化監管、全領域滲透。
  強化文明旅游建設。將文明旅游納入文明城市創建核心內容,成立“紅細胞”旅游志願服務隊,發布文明旅游“紅黑榜”,通過微信、微博、APP等新媒體平台為文明旅游行為點贊發聲,不斷傳播文明出游理念﹔鼓勵各景區開展市級、省級文明旅游風景區創建,通過舉辦“最美游客”評選活動,點贊“出行有禮”,樹立文明典型,新縣作為河南唯一縣區代表入選“2018年全國文明旅游百城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