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湖南
湖南
湖南株洲傾力打造全民共建共享“文化家園”
發布時間:2018-08-23 10:31 來源:湖南省文化廳 編輯:李慶禹
信息來源:湖南省文化廳 2018-08-23

  自2015年成功入選第三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城市以來,湖南省株洲市全力推動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工作,不斷完善市縣鄉村四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不斷推進“文化+科技”融合發展,不斷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讓廣大群眾便捷、自主地享受永不落幕的文化“盛宴”。

  著力強化要素保障,構建文化建設大格局。重點強化三個方面的保障:一是強化組織保障。成立了市縣兩級創建領導小組,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與各成員單位簽訂了責任狀,層層傳導壓力,形成了政府負總責、部門牽頭、縣市區實施、社會組織和群眾參與的“四位一體”工作體系。二是強化政策保障。先後印發了《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實施意見》等37份規范性文件,明確了目標任務、工作要求和具體舉措。將《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公共圖書館法》等法律法規納入各級黨委中心組學習計劃,作為“七五”普法重要內容,推動學習貫徹進黨校、進機關、進社區、進農村、進場館。積極推動地方立法,研究制定《株洲市工業文化遺產保護條例》。三是強化投入保障。市財政安排創建專項工作經費3000萬元,各縣市區財政每年根據實際情況安排了50—300萬元不等的創建專項工作經費,有力保障了創建工作的推進。全市文化事業費從2014年的0.94億元,人均23.71元,低於全省平均水平,到現在達到了1.92億元,人均47.67元,躍升全省第三。

  著力健全工作機制,推動文化創建大升溫。重點健全了三個方面的機制:一是健全協調聯動機制。樹立全市“一盤棋”思想,領導小組通過工作調度制度、辦公室聯席會議制度等,定期研究創建重點工作。先後召開市委常委會、市政府常務會專題研究創建工作,市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專題聽取示范區創建中期督查情況匯報,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領導多次帶隊深入一線督查,確保創建工作持續深入推進。二是健全績效評價和監督機制。堅持“八納入”。即,納入十三五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納入一把手工程,納入市委常委會和市政府常務會專題研究,納入黨代會工作報告和政府工作報告,納入市政府“民生100”工程,納入績效考核體系,納入市重點改革和督查事項,納入市重點宣傳體系。成立了專項督查組,並強化督查考核結果運用,用考核的“硬杠杠”推動各項創建標准的落實。三是健全宣傳發動機制。將創建工作與全市各項工作有機融合,完善宣傳聯動機制,提高宣傳實效。在電視台、報紙、政府門戶網站開辟宣傳專欄,利用微信公眾號等宣傳創建內容,形成了報道熱潮。創建以來,先後在市級媒體報道445條、省級媒體報道115條、中央媒體報道121條。向文化和旅游部報送示范區創建簡報69期,及時反映示范區創建動態。通過微信公眾號和專人走村串戶等形式,向10200名居民發放了調查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0141份,切實了解群眾需求,實現公共文化服務“量身制造”。

  著力加強陣地建設,推進文化設施大改善。全力加快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升基層文化供給能力。一是大力推進公共文化場館建設。自創建工作開展以來,共新建市級文化場館6個,新建縣級圖書館文化館7個,鄉鎮(街道)文化站設置率達到100%。全市每萬人擁有“三館一站”面積從2015年的535.9㎡上升到783.7㎡。其中,投資6.8億元新建的神農大劇院,開業以來共承接各類演出320余場,平均上座率達到75%,成為新的文化名片。推進資源整合創新,構建總分館體系,建成圖書館分館110個,文化館分館61個。由市圖書館牽頭組建了圖書館聯盟,逐步實現了全市圖書借閱“身份證通”的服務體系。二是著力打造城市公共文化空間。緊抓“特色”和“文化”兩大主題,打造將歷史文化、工業文化等元素融為一體的公共文化空間。比如,在長約11公裡的湘江風光帶上布置了工業文明牆、株洲故事牆、火車頭廣場等文化設施。在清水塘老工業區建設工業遺址公園。在原株洲化工廠職工居民樓的牆面以3D繪畫,記錄廠礦發展歷史,在井堪社區文化中心打造“株化博物館”。三是有效打通基層文化服務“最後一公裡”。按照“7+X”的標准建成合格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1341個,建成率97.3%。建成農家書屋1561個,實現所有行政村全覆蓋。新建“鄉村大舞台”167個,改擴建“鄉村大舞台”1400多個,實現了村村有文化活動場地。發揮“鄉村大舞台”的輻射作用,開展“門前三小”(小書屋、小廣場、小講堂)建設,把文化服務點搬到村民家門口。目前建成門口小廣場300多個,“門前三小”示范點20個,有效打通基層文化服務的“最後一公裡”。

  著力實施惠民工程,促進文化服務大提質。多措並舉,滿足群眾多元文化需求。一是大力實施文藝創作精品工程,產品供給越來越豐富。設立創作基金獎勵和扶持文藝創作,全市每年創作推出大戲2-5台,美術書法攝影作品500多件,音樂作品30多首。其中,大型音樂劇《天使合唱團》榮獲湖南省第十三屆“五個一工程獎”。大型民族歌劇《英﹒雄》成為文化和旅游部重點扶持的九部民族歌劇之一,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晉京演出,得到各級領導和專家的高度評價。二是大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服務內容越來越寬泛。堅持將公益演出、全民藝術普及等10余項民生實事納入市政府“民生100”工程。在國內首推市民網上購書圖書館買單的“e線送書”服務。每年免費放映公益電影2萬余場,舉辦公益講座200余場,參與人數300余萬人次。推進文化進村入戶,先後打造了醴陵溈山村、茶陵秩塘鎮等一批經典文化村鎮。農家書屋創新管理,下出“五黃蛋”做法,得到了中宣部領導的批示。市湘東院線公司、攸縣花鼓戲保護傳承中心等獲評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先進集體。三是大力實施公共文化品牌培育工程,文化活動越來越豐富。結合“一縣一區一品”,共培養品牌服務項目60多個。“周周樂”堅持了20多年,惠及觀眾600余萬人次,“株洲全民閱讀月”連續舉辦十一屆,是全體市民共有的“閱讀鬧鐘”。湘江邊上的舊書攤,成為全省乃至全國讀書界有影響的一道人文景觀。同時,主動承辦了第十九屆中國老年合唱節等重大文體活動,提升了群眾的參與度和城市的知名度。四是大力實施文化人才培養工程,文化隊伍越來越強勁。配強公共文化隊伍,全市公共文化機構從業人員編制640多個。103個鄉鎮綜合文化站,按照人員編制3名的要求全部配備到位,每個村(社區)配備公益性文化服務崗位至少1個。在全省率先開啟合作辦學模式,市戲劇傳承中心與中等職業院校聯合開辦戲曲專業班,培育了專業戲曲人才。建立了業余文化團隊名錄,4224支業余文藝團隊登記在冊。成立了市縣鄉三級文化志願者組織,全市1.67萬名志願者常年活躍在基層一線。

  著力強化創新引領,實現服務效能大提升。充分發揮基層群眾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產生了系列創新做法。一是推進跨界融合創新,打造數字服務平台。採取PPP模式,在全國率先推出綜合文體服務雲,實現了全市公共文化服務的線上線下一站式服務,注冊會員達20萬人,總瀏覽量達1600萬人次,場館預訂10萬余人次。建設智能文化島,打造戶外互動新媒體建設運營新模式。目前有40台投入使用,閱讀點擊量日均3萬人次,成為運用“互聯網+”打造“精神陣地”的成功示范。二是推進“文化+黨建”創新,創建黨員文化示范崗。將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與“兩學一做”“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等主題教育活動相結合,聯合組織部門成功創建黨員示范崗25個,發展了一批黨員文化管理員、黨員文化志願者,實現了“文化+黨建”的創新發展。三是推進運營模式創新,委托社會機構運營公共文化場館。繼神農大劇院委托北京保利劇院管理有限公司經營管理之後,天元區圖書館成為湖南省第一家由專業機構托管的公共圖書館。四是推進服務功能創新,助力精准扶貧。探索了“文化+電商”“文化+旅游”“文化扶貧寶”等文化精准扶貧模式,根據貧困戶的特點和文化需求,實施差別化、套餐式文化精准配送。2014年起,牽頭開展“羅霄放歌”,建立覆蓋湘贛兩省四市九縣的區域文化展演機制,讓羅霄山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百姓平等享受豐盛的文化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