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湖南
湖南
湖南積極探索文化旅游融合 打造鄉村振興“新引擎”
發布時間:2019-01-11 09:33 來源: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廳 編輯:馬思偉
信息來源: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廳 2019-01-11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近年來湖南各地紛紛依托當地特色文化和旅游資源,積極探索文化和旅游融合,打造鄉村振興“新引擎”,涌現了一批成功模式,為弘揚傳統文化、培育文明鄉風、發展鄉村旅游、帶動群眾脫貧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

    公共文旅設施成為鄉村旅游新載體

  近年來,湖南在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鄉村旅游精准扶貧、大湘西地區文化生態旅游融合發展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規劃,明確文旅設施在設計、施工、建設、資金等方面要與全域旅游項目有效整合,抓好鄉村文化設施與旅游景點的融合建設。

  (一)將公共文化設施納入旅游整體規劃。如,通道侗族自治縣將鄉村文化設施建設納入縣域旅游整體規劃,融入侗族元素,戲台屋頂採用侗族建筑結構,戲台背景牆繪制侗族圖案,文化器材室儲備侗族蘆笙、琵琶等,讓文化設施成為縣域旅游的靚麗風景。又如,桂陽縣投資建設佔地2160畝、建筑面積10萬平方米的桂陽文化園,依托園中近一半的公共文化設施區,配套建設了彷古戲台、蓉城書屋、24小時自助圖書館、電影放映點、電影陳列館等公共文化設施,為群眾提供了多姿多彩的公共文化服務,開園以來累計接待游客近3000萬人次,形成了良好的文化旅游消費氛圍。

  (二)把公共文化設施打造成鄉村旅游熱點。炎陵縣十都鎮洋歧村在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中融入畬族文化元素,搭建具有民俗特色的戲台,讓客家山歌、民俗小吃、“三人龍”“火星龍”成為鄉村旅游的新熱點。中村鄉龍渣村充分利用1200平方米的文化活動廣場和戲台,開展瑤族風情表演,帶動了周邊310位村民就業,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

  (三)利用公共文旅設施帶動群眾就業增收。古丈縣墨戎苗寨整體打造成民俗風情風景區,通過農產品和苗繡手工藝品銷售、吸納農民就業、土地房屋出租、合作社入股分紅等方式帶動村民增收,旅游講解、文化旅游演藝和餐飲服務等共為村民提供就業崗位400余個,今年游客接待量預計將突破80萬人次。

    鄉村文化旅游演藝開辟群眾增收新渠道

  在整合當地特色民族文化資源和非遺資源的基礎上,以輕資產、精品化、原生態、接地氣、可持續為目標,湖南多地打造了鄉村文化旅游演藝品牌,帶動當地群眾通過參與演藝或經營農家樂等途徑實現就業增收。

  (一)打造“輕資產”鄉村演藝。鳳凰縣堅持文創引領、智本與資本協同發力,注重挖掘原生地域文化特色和內涵,探索通過“輕資產”運營打造了苗族風情劇《苗寨故事》、非物質文化遺產劇《巫儺神歌》2台接地氣的鄉村旅游演藝節目,取得了良好的綜合效益。其中,《苗寨故事》利用山江苗王府的四合院做劇場,由當地苗族群眾演繹自己的生活情景, 匯集了鳳凰縣3個區域4種苗族唱腔,17類、共576套苗族服飾,27類苗族生活習俗,原汁原味地展示了湘西苗族遷徙史與民族風情,堪稱一部小型“苗族史詩劇”。但該劇總投資不到300萬元,僅有53位演職人員,開演三年半共接待游客43萬人次,門票收入5864萬元。《巫儺神歌》是一部360度全景體驗式非物質文化遺產劇,同樣是投資少、由當地群眾結合本地環境演繹本土故事,展示當地非遺和民俗文化風情,開演一年零三個月,共接待游客23.9萬人次,門票收入2236萬元。

  (二)組建民間文藝集團。近年來,常德鼎城區草坪鎮通過組建民間文藝組織、打造文化節會品牌、扶持民間演藝發展等方式,推動民間文藝院團集團化發展。目前,全鎮民間文藝劇團發展至37個,成立了草坪演藝集團、昌明演藝集團等3家演藝集團,形成了村村有劇團、組組有演員的群眾文藝繁榮局面。這些文藝團隊不僅活躍在常德及周邊地區,還遠赴貴州、江西、湖北、四川等10多個省市演出,全鎮年均演出收入達到3500余萬元。

    文化資源創造性轉化成為鄉村旅游新熱點

  (一)特色民族民俗文化帶動區域旅游升溫。近年來,湘西自治州深入挖掘當地特色民族民俗文化資源,在州、縣、鄉、村各級層面累計打造了100多個民族傳統節慶活動品牌,對帶動農民脫貧增收發揮了積極作用。據統計,到湘西旅游觀光的游客,70%是被各類文化節慶活動吸引而來。2017年全州鄉村文化旅游接待人數超過928萬人次,實現文化旅游收入33.2億元,帶動3.5萬人脫貧。放眼全省,花垣縣苗族趕秋節、安仁縣趕分社、衡南縣“二月八”、吉首鼓文化節、綏寧“四八”姑娘節、通道“大戊梁歌會”、城步“六月六山歌節”、桑植“民歌節”等特色民族節慶文化品牌持續帶動當地旅游經濟發展。

  (二)特色節會活動助推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慈利縣組織廣大鄉村舉辦了“南山蟠桃節”“金秋賞月會”“洞溪辣椒節”“三合口茶文化節”“江埡年貨會”等活動,在文藝演出的同時銷售當地農產品。去年12月,在高峰土家族鄉茅庵村舉辦的慈利縣年貨訂購會暨“打硪號子”文化節,當天現場銷售農產品近30萬元,還有許多餐飲企業與農戶簽訂了長期銷售合同。此外,新寧“崀山臍橙節”“靖州楊梅節”“石門柑橘節”等一系列農商節會活動,均成為助推當地文化旅游和農業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三)特色非遺資源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立足貧困地區豐富的傳統手工藝等非遺資源優勢,積極盤活鄉村文化設施,湖南成功培育了多個“非遺+扶貧”傳統工藝項目。湘西花垣縣石欄鎮依托文化站設施資源,引進企業等社會力量實施了“讓媽媽回家”苗繡扶貧計劃,通過免費的苗繡技能培訓,讓外出打工的媽媽們回鄉學習技能,在家門口就業致富。該項目已累計培訓繡娘5000余人次,帶動當地繡娘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讓3000多個家庭的留守兒童重新擁有了母愛陪伴。而在整個湘西自治州,共有苗繡培訓基地20多個。在懷化通道縣,“侗錦織造技藝”傳習所培訓了4000多名織娘,侗錦飾品遠銷國內外。

    數字文旅服務拓展成為民便民惠民新方式

  (一)數字文旅服務平台推動惠民富民。借助新媒體傳播手段,大力推進數字文化惠民富民,探索創新“互聯網+公共文旅”服務的具體路徑,整合文化共享工程、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推廣、貧困地區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提檔升級、進村入戶和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等項目。“湖南公共文旅雲”綜合服務平台上線運行,將逐步完善橫聯各級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和旅游景點,縱接各市州、縣市區、鄉鎮(街道)、村(社區)的全省文旅公共服務網絡和大數據中心。

  (二)數字文化扶貧項目助力鄉村電商。加大數字文化資源向貧困地區的推送力度,指導基層用好用活國家配送的數字化設備和資源,助力農產品展示推介等產業扶貧項目。如,“中國優質黃桃之鄉”炎陵縣霞陽鎮山壟村利用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數字資源和設備,舉辦黃桃種植技術專題講座,組織“黃桃開園”網絡直播活動,開展黃桃網絡銷售,今年該村黃桃銷售達30萬斤,其中網絡銷售達12萬斤,種植戶平均年增收1.2萬元。